刘皂的古诗

关于刘皂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皂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皂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皂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25) 诗词(69) 祝福(1k+) 心语(52)

  • 诗名含有皂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皂字的诗词

  •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汤显祖〔明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颓垣 一作:残垣)

    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苏轼〔宋代〕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皂罗袍 其一 四时词

    呼文如〔明代〕

    早是垒灯儿时节。见燕儿做垒,对对欹斜。榆钱儿买不得春风夜,杨花儿故意飞残雪。

    门儿重掩,灯儿半灭。人儿不见,病儿怎说?腰儿掩过裙儿摺。

    皂罗袍 其三 四时词

    呼文如〔明代〕

    早是雁儿天气,见露珠儿夺暑,点点侵衣。针儿七夕把肠刺,砧儿万户敲肝碎。

    门儿重掩,帐儿半垂。人儿不见,病儿怎支?书儿难写心儿事。

    皂罗袍 其二 四时词

    呼文如〔明代〕

    早是莺儿时候,见莲花儿出水,瓣瓣风流。心儿欲火畏红榴,鼻儿酸涕过梅豆。

    门儿重掩,帘儿半钩。人儿不见,病儿怎瘳?扇儿折叠眉儿皱。

    【双调】皂旗儿

    未知作者〔元代〕

    炕暖窗明草舍低,谁及?周公枕上梦初回,呀,直睡到上三竿红日。


    皂盖楼

    文天祥〔宋代〕

    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蜗涎行薜荔,雀影上莓苔。碧落人千载,青山酒一杯。晚烟看不尽,待月却归来。

    临江合皂李仲章以省轩求诗

    包恢〔宋代〕

    心之精明,不远伊迩。胸中若正,瞭焉眸子。举目有证,莫切於视。孰名曰省,少目取义。目当少时,湛湛精睟。其光神全,其见专致。老目为耆,则与少异。非徒以目,而分老稚。惟目如少,吸可取譬。实省在心,省当如是。如开双明,洞见万类。心难常存,省不可替。心难常觉,省不可离。心本善者,孰非纯懿。心不善者,孰非私利。省与不省,善恶关系。省者如醒,不省如醉。省者如寝,不省如寐。省者如活,不省如毙。果能自省,卓然奋励。暗室不欺,屋漏不愧。如目万象,无有掩蔽。一不自省,冥然罔记。外物交引,内无纷炽。如目老昏,无非障翳。二者相远,宜知敬忌。聂君少年,有目可贵。以省名轩,轩豁无滞。惟道无穷,要在远诣。惟言多穷,要履实地。惟难有常,勉无失坠。

    答清江钱大尹问合皂山中景

    陈孟阳〔宋代〕

    形如合皂对清江,吴汉神仙古道场。玉像灵多民受赐,天书岁久墨犹香。绛霞密锁灵仙馆,碧雾轻笼正一堂。苍藓斓斑双鲤石,寒泉澄湛九龙塘。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亭前六月凉。擣药鸟声喧夜榻,升天马迹印西冈。葛憩源深生异草,凌云峰峻染瑶光。丹井虽存人杳漠,松巢空见鹤飞翔。屏妆水墨夸陶弼,门断尘埃忆孟昌。风来松桧笙箫地,春入园林锦绣乡。个中自少红尘到,闲里惟知白昼长。景物敢吟成实录,愿凭贤宰一称扬。

    沁园春·皂盖朱幡

    佚名〔宋代〕

    皂盖朱幡,玉节虎符,宏开大藩。把济川秀楫,试横碧水,擎天柱石,小驻丹山。麦秀两歧,棠敷千里,治最当今黄颍川。*章看、文词坡谷,人品欧韩。竭来游戏人间。况雅量汪汪海样宽。适弧垂门外,香凝燕寝,□星对照,两地交欢。自有青州,活民阴德,不用延年九转丹。人皆祝,愿黑头黄阁,绿鬓朱颜。

    [阅读全文]...

2022-01-17 06:12:47
  • 含有皂字的古诗词 带皂字的诗词名句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张可久《水仙子·怀古》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文天祥《正气歌》

    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苏轼《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佚名《大田》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不分青红皂白——《孽海花·第十五回》

    青毡余喜物,皂帽亦风流。

    少刻兴尽,官府*散,皂隶喝道去。——张岱《西湖七月半》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苏轼《祭常山回小猎》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伯颜《喜春来·金鱼玉带罗襕扣》

    皂白何须问?——朱淑贞《断肠迷》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杨慎《敦煌乐》

    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复有爱于权!——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丘明《臧僖伯谏观鱼》

    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黄庭坚《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记》

    生*勤皂枥,锉秣不告疲。——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阅读全文]...

2022-07-07 13:04:50
  •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在并州客宿已经过了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度过桑乾,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我们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请想一想吧,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

    [阅读全文]...

2022-01-22 16:05:21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25:32
  • 刘禹锡的古诗

  • 刘禹锡的古诗(精选25首)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咏史》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2、《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5、《竹枝》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6、《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7、《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8、《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9、《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0、《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2、《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3、《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4、《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5、《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阅读全文]...

2022-01-03 17:28:55
  • 刘禹锡古诗

  •   1、《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2、《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5、《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6、《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7、《浪淘沙》  濯锦江边*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8、《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9、《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0、《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1、《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2、《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尘生。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13、《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14、《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15、《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阅读全文]...

2022-04-30 13:40:05
  •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

  • 刘禹锡古诗浪淘沙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古诗浪淘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人的组诗作品。其一演绎神话传说,其二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其三写世事流变之理,其四写游子情怀,其五描绘锦江风情,其六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其七描绘钱塘江潮,其八写迁客情怀,其九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浪淘沙九首

      第一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首

      洛水桥边春日斜2,碧流清浅见琼砂3。

      无端陌上狂风疾4,惊起鸳鸯出浪花。

      第三首

      汴水东流虎眼文5,清淮晓色鸭头春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第四首

      鹦鹉洲头浪飐沙7,青楼春望日将斜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9。

      第五首

      濯锦江边*花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11,将向中流匹晚霞12。

      第六首

      日照澄洲江雾开13,淘金女伴满江隈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第七首

      八月涛声吼地来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第八首

      莫道谗言如浪深16,莫言迁客似沙沉17。

      千淘万漉虽辛苦18,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九首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19,回唱迎神三两声20。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诗人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诗人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诗人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诗人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ji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误作"定"。

      13.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14.江隈:江湾。

      15.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16.谗言:毁谤的话。

      17.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阅读全文]...

2021-12-11 04:08:36
  • 春草刘敞古诗赏析(春草宋刘敞古诗赏析)

  • 春草茸茸引遐思

    ——咏春草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宋词中咏春草词佳作不少,但宋代诗评家吴曾说只有三首词称得上“咏春草绝调”。所谓绝调,就是指艺术上臻于极致,无人可以企及。吴曾说的这三首词,分别是林逋的《点绛唇》,梅尧臣的《苏幕遮》,欧阳修的《少年游》。

    林逋的《点绛唇》在宋人咏物词中影响很大: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春草的杰作。词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上片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下片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词中“萋萋无数”即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萋萋”遂成“春草”的代名词,故吴曾称之为“春草词”。故人远去了,唯有满地春草,恰似无尽的别恨离愁,遮断了那纵横阡陌。所谓“物色尽而情有余”,词人之情尽在萋萋青草之中。

    梅尧臣的《苏幕遮》亦是咏春草词中的名篇:

    露堤*,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垂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代诗评家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全篇不着一“草”字,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词人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在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词人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尾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词中“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乃是咏草名句。春草由“嫩”变“老”,表达了伤春嗟老的心情,草的形与色以及赋予草的神与情,可见其摄魂之妙。

    欧阳修的《少年游》是和梅尧臣《苏幕遮》之作,也是咏春草词的名篇: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但在表现手法上重在揭示人的感情涟漪,既见“情真”,又见“思深”。思妇独自凭栏远眺,春草绵延无垠,“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表现了对远行恋人的魂牵梦萦。全词无一字言草,然而处处与草关联,堪称咏草写人的佳作。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蕴含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主人公当春独立,凭遍了十二栏杆,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接下来写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 ,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 ,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结尾“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 ”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王国维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人间词话》)说这三首词与冯延巳的《南乡子》,都是咏春草的杰作。

    春草无处不在,蔓延绵长,引人无限遐思,无穷想象。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蝶恋花》,借春草引发人生的感叹: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早春喷薄出的杏花,如今花瓣凋零,花蕊里面包裹着的小果子渐渐长大,青杏虽小,预示着春已渐渐老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眼前一切风景都在流动,亦幻亦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词人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词人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词人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情来解释,其实还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多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词人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词人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宋代诗人刘敞的《春草》,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春草绵绵不可名,

    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

    才入城门便不生。

    刘敞这首七绝运用比兴手法,借咏春草,寄寓他对一种人生品格的赞颂。诗人从春草中发现了足以陶冶与启迪人心的新鲜诗意,并能营造出独特的意象,把新鲜的诗意含蓄地表达出来,堪称宋诗中咏春草的佳篇。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抽荣”指抽芽。“乱”突出了春草生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诗的前两句描写春草在乡野上旺盛生长的景象,无边无际、无名无誉的春草,在溪水边、在原野上发芽、生根,绵延生长,闲适自在,任意为家。它们不重花名,不以萱、兰等骄世同类自骄,努力保持自尊自信的品格和精神。它们看似*凡,却洋溢着生命本原的葱绿。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这些天涯海角处处家的春草,一进入“城门”的“车马繁华地”竟不再生长了!是何原因?“似嫌车马繁华地”!好一个“嫌”字,既交待了“不生”城门之内的原因——厌恶城门内那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华与喧嚣,所以才决绝地拒绝在城内生存,更突显了春草的品格。知人论诗,品诗至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诗人的作为、品性。他借咏春草,表达自己厌恶官场、鄙弃世俗、乐于归隐、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南宋诗评家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说:“原父此诗,是将罗邺《赏春》诗意翻一转,真有唐人意度。”

    唐代诗人罗邺有一首《赏春》诗,是明说春风,实写春草,又转叹世态炎凉的。诗曰:

    芳草和烟暖更青,

    闭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

    唯有春风不世情。

    诗中说芳草不拘穷家僻巷的门庭冷落和皇苑贵府的要道显赫,一概“和烟暖更青”。“不世情”即不懂得人情世故,明说“春风不世情”,实则赞扬芳草的“不世情”,顺便也旁敲侧击了“人间事”的势利。与杜牧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一样抑人扬物,正慨叹人事之不正也。

    唐代诗人杜牧的《送隐者一绝》与罗诗主旨相似:

    无媒径路草萧萧,

    [阅读全文]...

2022-05-17 18:22:09
当前热门
刘皂的古诗 - 句子
刘皂的古诗 - 语录
刘皂的古诗 - 说说
刘皂的古诗 - 名言
刘皂的古诗 - 诗词
刘皂的古诗 - 祝福
刘皂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