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国家或民族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国家或民族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国家或民族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国家或民族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初,康熙帝两次亲征,*定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在西北,乾隆帝*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又接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在西部,明朝在*设立了都司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确立*和*的册封制度,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还设置驻藏大臣,明清两朝都加强了*对*的管辖;在西南,明沿袭元朝土司制度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后来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清朝在*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又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在东南,清军入台,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海海防。
到清初,清朝疆域辽阔,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
清朝同蒙古、新疆、*、台湾的关系:
1.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
第一,准噶尔势力的发展。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今蒙古国,也叫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大部。
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朝;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
后来,漠西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部,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
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强。
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以后,合并了和硕特、杜尔伯特部并控制了南疆*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第二,清*的斗争。
康熙帝率军于1690年和1696年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
昭莫多一战,消灭了噶尔丹的主力,这是*定噶尔丹分裂活动的决定性战役。
此后,清军继续对噶尔丹的后继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
第三,对蒙古统治的加强。
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斗争的胜利,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2.*定回部*贵族的叛乱。
清朝*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后,*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又发动了叛乱。
乾隆帝派兵征讨,*尔族人民支持*叛战争,纷纷归附清军。
大小和卓兵败被杀。
清**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此后,天山南北两路通称为新疆。
3.土尔扈特部归国。
土尔扈特部归国生动地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凯歌。
4.清朝对*统治的加强。
第一、确立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来京朝贺请封,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为“*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
从此,“**”和“*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
以后历世*和*都必须经过*册封成为定制。
第二,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在*设驻藏大臣,办理*事务。
驻藏大臣代表*,与*和*共同管理*。
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对*管辖的加强。
第三,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清朝*对*、*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加强对*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
5.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及其意义。
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后,清*在这些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学,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偏僻地区。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清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清军进入台湾。
郑成功死后,其子孙继续统治台湾。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
郑氏*归附,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的管辖之下。
其意义在于: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56个民族是一家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56个民族是一家,快来看看吧。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当这曲悦耳动听的歌又一次在我耳际响起,一股对藏族人民的敬爱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尤其是看了音乐剧《尼玛.太阳》之后,更加加深了我对藏族人民的爱戴、友谊。
剧中描述汉*民深情厚谊的一幕幕都是这样感人,催人泪下。班主任高老师的`儿子阳阳生病了。为了不耽误藏族孩子的学*,高老师不照顾自己的孩子,继续来为他们补课。这件事被藏族孩子们知道了,他们想让老师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故意使电灯不亮。但高老师拿着蜡烛也要为他们讲课……剧中这样使人热泪盈眶的事例枚不胜举。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有许多的伟大名士、专家学者们,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不是吗?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她就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不怕远离家乡的痛苦,毅然到*生活了40余年。文成公主到*,不仅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虽然已有农业,但经营粗略。唐朝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后,出现了小块农田,他们还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遇到什么事都用绳子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这样即不方便,而且不易看懂。后来在文成公主的帮助、影响下,松赞干布也造出了吐蕃的文字及语法。自从有了吐蕃文后,文成公主又翻译了唐朝的许多儒经、佛经,大大地促进了吐蕃的文化发展。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无数滴水汇在一起,形成汪洋大海,它的力量却是伟大的。我国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滴水穿石的故事。小小的一滴水在我们看来,它落到石头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它们滴穿石头靠的又是什么呢?靠的是团结的力量大无比!
团结就是力量!望56个民族手拉手,愿56个民族结下更深厚的友谊,希望56个民族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1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1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12.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3.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4.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15.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6.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7.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18.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19.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20.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2.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23.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24.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5.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26.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2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2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2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3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的诗句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国.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读书》)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 (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2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
24、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国.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读书》)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 (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2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
24、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纪念日。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绝的十四年抗战,终于以胜利结束。驱除倭寇,复我中华,中国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伟大的胜利来自于伟大的抵抗,来自伟大的牺牲。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的国家,但是,中国有悠久而光荣的反抗侵略者的历史。汉元帝时期名将陈汤。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发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这句话成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忠诚与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但每场战争的胜利都是用热血与生命铺就。这就是为了国家,舍生而战的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无数的将军诗人义士*都留下用生命写成的战地诗章。“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但我今天只能摘录陆中国现代抗战诗词几首,与沧海取几瓢水,来致敬无数的先烈忠魂,告慰他们,河山依旧,必会江山永固,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宇宙长存!
“中国要自强,齐心到战场。
杀尽日本兵,铲除狗豺狼!
自从九一八,寻衅在沈阳。
得寸又进尺,要把中国亡。
同胞需奋起,人人都抵抗。”宋哲元《杀敌救*节录》
这首诗看起来简单明快,是29军的军长宋哲元激励将士所做。1931年,918事变第3天,宋哲元率领29军全体官兵,通电全国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3年29军组成大刀队,每名士兵身上有一口四斤重的大刀,血战喜峰口,赵登禹亲自上阵督战,负伤不下,守住喜峰口,大刀队一战扬名。赵登禹时年35岁。
”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
双峰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王冷斋《卢沟桥记事诗(其一)
1937年,45岁的王冷斋,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县*,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他和日军有多方的交涉,在涉及*问题上寸土不让,他是卢沟桥事变的经历者和见证者。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县城搜查,守卫宛*城的29军严词拒绝,219团的三营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奋起反抗。吉星文,挑选了150名精干人员,编成5个组,敢死队每个人带步枪一把,手榴弹两枚,大刀一把。将几十名日军全部消灭。
“大刀队里出奇男“,就是指的吉文星以及他所带领的29军大刀队,誓死抗战,日本三月*的幻想,证明是空梦。
王冷斋留下了有强烈写实风格的《卢沟桥纪事五十首》,具有历史价值。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太行春感》1939年
1939年。*率领指挥的八路军129师已经进入太行山区三年,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收复县城60余座。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气势和特色。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宋朝名将岳飞的收复国土的历史,再加上军民同心抗敌的热情和血勇,更激发了他的壮志情怀。这一年他已经53岁。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一种。慷慨浩瀚之气。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这首诗真的值得仔细的品读,我会单独开一章节,来谈这首诗龙一样的英雄气质,以及成就这首诗的,是英雄一样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寄语蜀中父老》1939年
这一首诗,看起来非常的简单朴实,但却是非常难得的古风诗。单从诗本身,就可以经历时光的检验。这里面有几千年中国人保家卫国,不畏风霜严寒的军旅气质。汉风唐韵,天然朴素,出自将军之手,更有穿越古今的峻峭力量。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就义诗》
吉鸿昌是一个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将领。他是旧军队里,难得秉持”当兵救国为民造福“初衷的一个军人。在冯玉祥手下时,他的部队被誉为铁军。在接受蒋介石的改编之后,不愿意和蒋介石合作,然后到国外去考察。但是这个一心抗日的将军在1933年却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1934年吉鸿昌被军统特务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最后吉鸿昌被引渡到*的北*军分会,最后英勇就义。
吉鸿昌所做的一切是为危难中的国家,为抗日不曾屈服。这是他就义前的诗,读来让人潸然落泪。但是他是在抗战过程中牺牲的,历史还原他抗战爱国的慷慨人生。
“哭罢江山无泪流,亡国惨祸已临头!
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
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
男儿一副好身手,拚将热血洒神州。”李贯慈《哭辽东》
李贯慈只活了39岁,1931年9月23号,这正是918事变以后,23岁的李贯慈看到河山破碎,男儿血勇,在痛哭之后主动报国。可以看到他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他马上加入了农民起义运动,1937年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可以说他短暂的一生是热血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这首诗非常的励志,也唤起了青年热血。在那个时代,正是无数的和李贯慈一样的年轻人,主动请缨,上战场杀敌寇,用鲜血铺就后世太*。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
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郁达夫《离乱杂诗》其一
之所以来选读郁达夫的这首诗,是因为。在许多人的眼中,认为郁达夫是风流才子。但实际郁达夫非常的爱国,他是为抗战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1942年,郁达夫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的抗日联合会*,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这一年的2月新加坡沦陷之后,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达拉岛,他靠着自己精通日语,帮助保护了大量的爱国人士。但是1945年,就在。抗战胜利的前夕,郁达夫*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此时距离日军签订投降书只有四天。
那么这一首诗里表达了郁达夫怎样坚定的态度呢?他是以宋朝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做指引,无惧流离颠沛,爱国浩气在胸,面临千万磨难,爱国不渝。
我今天仅仅只是摘录,抗战长河中爱国诗词七首,挂一漏万,仅表达对无数先崇高的敬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爱国之忠魂浩气,与世长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有关民族团结诗歌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族团结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族团结之歌》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团结抗日赞歌》
弟兄不和外人欺
血和泪的教训
军阀分割
连年混战
国家虚弱,人民疾苦
这时,在我们的东面,
有一个鬼脸探出偷窥
趁虚侵入
肆意残虐践踏,烧杀抢
四万万同胞愤怒了
用言行谴责
用身体抵挡
用大刀反抗
在那国家危难之时,
有一个身影站出来高呼
到北方,打鬼子
我们伟大的*,
不计前嫌,
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西安事变
迫使蒋家王朝
*,团结抗日
*型关一战,干净漂亮
八路军威名远扬
台儿庄血战
日军遭受重创
百团大战
小鬼子怕了,
垒起碉堡,
围起铁丝网
纯粹象一群牲口在圈养,
瞧你熊样
小鬼子,滚吧
等待你的是自取灭亡
历史上没有一个侵略者有好下场
《家·团结·奋进》
凛冽的北风雪
拼命的撕打着
红柳 丛中
民族精神的诗篇
船政学堂,是中国*代史上声名赫赫的福建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船政附设的教育机构,船政学堂开中国大规模官办西式教育之先河,是中国海军教育、船舶工业教育、机械工程教育等事业的鼻祖。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成就难以计数,影响遍及*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种角度而言,船政学堂的历史,就是中国*代史的集中缩影。
正因为题材如此重大,当听说这段历史将被搬上荧屏,在充满激动和期待的同时又对创作存有担忧:要将船政学堂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浓缩、提炼呈现,对创作者熟悉、驾驭史料的要求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而今,福建电视台创作团队为历史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曲带有厚重人文情思的民族精神之诗歌。
《船政学堂》在谋篇布局上,言学堂但不自限于学堂。它巧妙避开了历史纪录片容易落入流水账的俗套。时间上,纪录片从学堂一百多年的绵延岁月里,撷取这棵大树最初萌芽成长以及青壮年时期作重点刻画。初创的艰难、报国的雄心、海战的悲壮、逆境的忧思、中兴的顽强,乃至由一所海军学校演变为国家*代化人才摇篮的独特影响力,都汇聚于此片中。
内容上,创作团队敏锐地抓住一所学校之根本、即学堂灵魂所系之处:人。透过创办者左宗棠、沈葆桢,以及严复、萨镇冰、陈季同等一大批船政学子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递进,提炼出这所学堂的精神内核所在,并衍生出船政学堂在中国*代史上的真正意义即对整个中国社会走*代化的影响,进而讴歌中华民族先行者身上共有的精神特质。船政学堂,已经大大超出了培养海军、造船等具体的实务范畴,而无愧为中国走向*代化的摇篮之地。纪录片令人欣喜地真正抓住了上述关键。
创作涉及清代之前的纪录片作品,有一项巨大挑战是画面素材的稀缺,尤其是动态影像素材的寻找与表达。《船政学堂》在这方面的努力,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大量搜集历史照片、文献,以及精心制作的三维画面和情景再现外,摄制组远赴英法等地,挖掘出即使国内学术界也未见的档案、实物,其中诸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和*档案里,关于船政留学生的内容、船政总教*日意格*保存着的黄马褂、顶戴花翎等,都是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荧屏上。这些现场拍摄的珍贵画面,更雄辩证明船政学堂在彼时具有无比可贵的国际化特质。
片中有一幕情景再现让我久久难忘:船政创办人左宗棠在西湖请法国友人观看国人试制的小轮船。风光旖旎的湖面上,怪模怪样的小轮船吐着烟航行。猛一看有几分滑稽,再一品又觉一丝苦涩,回味中,则感触到中国人在逆境中不甘人后、勇追世界的坚毅品格。
总括对《船政学堂》全片的感受,恰似捧起一盏来自闽地的甘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间,在匠心独具的画面里,内心油然生出回应之声。那是血液中对祖先过往不屈努力的感动。那不屈的民族精神曾鼓舞船政学堂走过百年,指引着船政学子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同样的,它也定会鼓舞今天更多的中国人。
民族精神诗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精神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回头,翻覆手,做了三分。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回首汉陵和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关于民族节日的诗句
1、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2、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3、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4、困人天气*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张镃《寒食》
6、何处飞来大明镜。——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7、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8、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9、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邵谒《长安寒食》
10、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1、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12、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4、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5、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7、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18、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19、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0、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21、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4、已放笙歌池院静。——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5、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6、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0、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1、喜鹊桥成催凤驾。——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2、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3、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4、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5、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7、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38、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39、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0、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43、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44、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5、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6、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7、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48、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50、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关于国家或民族的古诗
民族维护国家的古诗词
振兴民族国家为己任的古诗
国家昌盛民族富强诗句
关于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古诗
描写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古诗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古诗词
对国家民族赤子情怀的古诗词
爱国发扬民族的古诗
家乡的民族风情古诗
关于中国民族风的古诗
56民族的古诗
爱国民族精神的古诗
中国古诗的民族风格
爱国民族气节的古诗
具有民族的古诗
关于56个民族一家亲的古诗
写祖国民族精神的古诗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古诗
关于民族一家亲的古诗50字
关于民族魂家乡情的古诗
民族富强的古诗
民族名言
关于中华民族爱国的古诗
民族的丰碑古诗
民族神话的古诗
不同民族的古诗
跟民族有关的古诗
民族复兴的古诗
赞国家爱民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