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湖阴先生壁相*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书湖阴先生壁相*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书湖阴先生壁相*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书湖阴先生壁相*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其一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
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疑疑惑惑,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
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淡处见火候。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拼音:
其一
máo yán zhǎng sǎo jìng wú tái ,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 。
yī shuǐ hù tián jiāng lǜ rào ,liǎng shān pái tà sòng qīng lái 。
其二
sāng tiáo suǒ mò liàn huā fán ,fēng liǎn yú xiāng àn dù yuán 。
huáng niǎo shù shēng cán wǔ mèng ,shàng yí shēn shǔ bàn shān yuán 。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翻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字词解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⑸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 古诗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书:书写,题。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书湖阳先生壁 王安石
王安石的《书湖阳先生壁》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下文是小编收集的书湖阳先生壁 王安石,欢迎大家阅读学*。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扩展:
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是个颇有争议人物。说其争议,因为人们对他评价有时会截然相反,有人说是奸人,有人说是忠人,有人说王安石志大才疏,有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有人说王安石不识时务,有人说王安石审时度势,有人说王安市是个聪慧人,有人说王安石是个狡黠人,有人说王安石利用宋神宗成名、大贵,利用宋神宗想成就一番大业心理,有人说王安石造就宋神宗,王安石为宋神宗重重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对于王安石一些生活细节总有人在说三道四,比如有人说王安石很脏、很邋遢,一个堂堂国家宰相,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头子,一年不洗两次澡,虱子在身上到处爬,连胡须上也有虱子在表演,这成什么体统!还比如有人说宋神宗一开始不相信王安石是小人,有一次看王安石吃鱼才相信王安石是个小人。王安石一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都尝够了,王安石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两次拜相俩量次罢相。
王安石是什么样人?望江南不下结论。不下结论,望江南不是模棱两可,而是望江南觉得王安石不能用忠与奸,好与坏,对与错简单概括。
有人说王安石善于投机取巧,他借韩维为其增光,他利用同学为其扬名,使宋神宗对其神。成功才是硬道理,这说明王安石有过人之处。利用他人成功,不能说这方法不高明,王安石做到了借他山之石造就我泰山高峰。
年轻气盛宋神宗就如现在血性未干年轻人想成为长江,想在有所作为,想成为伟大帝王,想让宋朝大起来,强起来,胜起来。望江南在想:宋神宗肯定在想:我宋神宗要成为唐太宗一样帝王,我就要有魏征。王安石则是我魏征。王安石肯定在想:舍我要谁,我就是诸葛亮!宋神宗:人生如驹,我要大有作为。如何大有作为,就是要让大宋变成一只强狮。
但是不可否认是宋神宗造就王安石,同样也是王安石成就宋神宗,没有宋神宗也就没有王安石,两个人一个是风,一个是雨,风雨同舟,才能有声有色。一开始,改革是天翻地覆,翻空倒海。最后由于风雨不和谐,王安石与宋神宗两个人风雨不同舟,改革之花没有结丰果。最后宋神宗由对王安石器重变为遗弃,王安石对宋神宗由希望变失望。宋神宗把王安石变成大山,最后又把这坐大山扔弃。王安石把宋神宗变成大厦,最后却离开这个大厦。王安石失败了,宋神宗也失败了。如果宋神宗不用王安石,王安石能够成为大人物吗?宋神宗对王安石由喜到恶,由欢到嫌,王安石对宋神宗由信心百倍,到失望,绝望,两个人由一条大河变成两条小溪。
由于宋神宗懦弱妥协,由于王安石太执拗不善变通,再是王安石无使上知,宋神宗对王安石是彻底失望,望江南在想宋神宗肯定在想我对你王安石如此器重,你竟瞒我骗我。望江南在想王安石肯定在想你既然知道,我在争辩说明你对你我不会相信。
宋神宗死望江南不知道王安石是如何心态。但是司马光上台,变法统统废除,王安石只是说君实真是胡闹。王安石从不低头,我想此时候心在滴血。王安石没有想到自己败得如此惨,王安石郁愤无泪。宋书上说王安石郁死。望江南在想宋神宗肯定希望自己与王安石应该如刘备与诸葛亮是肝胆相照,日月齐辉。
王安石究竟奸是忠,是小人还是君子,我想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望江南也不能用一还是二说明,有人说王安石是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有人说王安石只是标新立异,想突出其不凡。有人说王安石是强国富民,有人说乱天下必是此人。苏洵说王安石是奸人小人,司马光说王安石不是小人奸人只是我与他政见不同。王安石是什么样人,谁能够说得清?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书:书写,题诗。
茅檐长扫静无苔: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长扫,即常扫。静,同“净”,干净的意思。苔,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手自栽:亲手栽培。
一水护田:一条弯弯的河水环绕着田地。水,河流。护,这里指保护、环绕。
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送靑来: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绿。
【翻译】
庭院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为小院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护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时的.邻居,也是他晚年闲居江宁钟山时的好友。本题下共写诗两首,本篇是题写在杨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作品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和环境之美,赞扬了湖-阴-先生的勤劳洁净、崇尚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与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前两句诗是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的。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一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糊-阴-先生的院子就这样,足见其勤劳有加。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糊-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糊-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送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北宋古诗《书河上亭壁》鉴赏
导语:这是一首描写的黄河的古诗,写景寓情,北宋诗人寇凖将自然之景与人的情感深深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诗意。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下诗人寇凖的《书河上亭壁》这首古诗词吧!
《书河上亭壁》
北宋·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注释:
①樯:桅杆。此代指船。
②危槛:高处的栏杆。
③萧萧:风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的“潮**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三、四句写远处,说萧瑟秋风中,依稀可见一片凋落的树林,林后的山脉,一半浸沉在夕阳照射中。这两句视野更远,摄像更大。就景而言,这两句是以远树远山作为前两句黄河的背景,带有灰暗的色调;前两句空旷,这两句繁富,使整个画面疏密得当,浑融一色。就情而言,前两句以景起,直言对景茫然;这两句以萧瑟秋景,表现自己凄然黯然的愁思。当时诗人被排挤出朝,眼见黄河秋色,自然因季节的转换与景物的摧伤产生愁怨。登临送目,水流无限,落叶萧萧,总是被诗人直接藉以言愁,寇凖脱去俗套,只是构出一个令人愁怨的气氛,描写出令人愁怨的场景,隐括自己的心情,更显得含蓄深致。这样,自然之景与人的感慨紧紧结合,诗境诗意都得到了全面地发挥。
作者生*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病逝于雷州。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古诗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古诗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音乐学校)里曲子的名称。
赤县: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ou邹)衍的说法:*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中英*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
人民五亿:五亿各族人民。
一唱雄鸡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鸡一声天下白”演变过来的,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1959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万方:古人称国族为方,《易经》有"鬼方"。乐奏: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
兴会:兴致、兴趣。
译文:
旧*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旧*的黑暗现实、赞美新*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上阕是对旧*长期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气呵成,不容停顿。这是从1840年*战争以来到**前夕百年历史的沉痛概括:暗无天日,群魔乱舞,人民受苦。“长夜”,是100年的.漫漫长夜。“难明”,多少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也难以掀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魔怪舞蹁跹”,这是指帝国主义和国内*派及其卵翼下的种种黑暗势力沆瀣一气,张牙舞爪,为所欲为。人民“不团圆”,既有无法幸福美满,又有各族人民不能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之意。
为此我们可以沉浸在百年历史的回忆中:1840年的*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列强对*的侵凌,掠夺接连不断。国内的*派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相继统治,盘剥人民。这是一幅历史的长卷,显现*百年历史的沧桑;正是内外*派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各族人民的苦难。
然而,历史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百年魔怪”的对立面是“人民五亿”。人民不能忍受“魔怪”的欺压,奋力反抗。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百年历史中,最为鲜明的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21年**成立后,更成为砥柱中流,领导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战争。涓涓细流归大海,人民终于战胜“魔怪”而胜利,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一唱雄鸡天下白”。
下阕,诗人的思路返回到了眼前盛典上的欢乐场面。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国庆节,表现出了人民欢乐、祥和、幸福的新生活,展示了新*光辉灿烂的前景。“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倒装。雄鸡一声长鸣,报道*大地已经天亮了,而“唱”字更高亢、激越,仿佛是从人们心底喷出来的激情,道尽了人们摆脱漫漫长夜、迎来红日曙光的欢乐心情。说明**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伟大的,从建立工农武装,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战胜利到**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昂首看天,觉得天格外晴朗,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万方乐奏有于阗”,用眼前之事表达人民的欢乐、各民族的大团结,与“人民五亿不团圆”对照。于阗,古代西域国名,这里代指新疆歌舞团。“万方”,四面八方,指全国各族人民。新*成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欢欣鼓舞。他们以绚丽的舞蹈、谐美的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上片“百年魔怪舞蹁跹”,下片“万方乐奏有于阗”,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欢乐的人民取代了横行的妖魔鬼怪,成为国家的主人。
“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里的诗人不仅指柳亚子,也指诗人自己,更泛指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诗人的兴致是以前所没有的。一方面说明诗人应感知新生活、歌颂新生活,是对包括柳亚子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肯定与勉励,另一方面说明诗人坚信未来的*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伟大和壮丽,坚信新*的繁荣昌盛、安定团结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首词上下两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极其鲜明地写出了新旧社会天上人间的反差。上阕写旧*,下阕写新*,而上下两阕又互相呼应,作者以旧社会的黑暗反衬新社会的“天下白”,以群魔乱舞反衬各族人民的欢庆歌舞,以旧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衬新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这样强烈的对比不能不震撼人心。
拓展知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民族人民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之际,*大陆除*以外全部**,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
10月3日,中央人民*举行盛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欢聚一堂,在中南 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各民族文工团表演了歌舞节目,*与柳亚子先生同*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在*的鼓动下,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次日*又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
笑谈大先生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笑谈大先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初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因为读不懂他的文章,但考试时还必须要考,还有种种的生僻字眼。老师会分析出各种各样复杂的解释,一句话,一个词,都有复杂的意义,令我不胜其烦。总觉得,至于么,这样的分析。也许就像陈丹青先生说的那样,烦的只是这面旗帜吧。就如小时候一直是不喜欢中山先生的,而时至今日才能明白先生的伟大。比那个尸体保留到现在的人高尚无数倍。
开始喜欢鲁迅先生的东西,已经是大学之后了。那时候再去看,突然就会发现先生笔下的那种灵魂至今不灭。现在再看,先生文中所指之处仍是切中要害,而那种种可恨、可悲、可笑、可叹、可怜之处甚至甚于往昔。于是开始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个*一直要如此推崇鲁迅先生的文章,甚至作为一面旗帜。现在,就像那句话说得,终于想明白了。傻了几十年,竟不知道先生骂得究竟是怎样的一拨人。于是,这几年,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从教科书上撤了下来。大概是有人发现教师向学生苦苦讲了那么多年,千辛万苦讲到学生终于明白,原来竟是抽自己的嘴巴。
其实这一段时间,网上对这件事吵得已经很多了。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是支持撤下这些文章的。而这部分人的理由大抵是这么几种,一说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懂。一说先生的文章所讲的时代太老,不符合现在与时俱进。而在先生之后中华有许多许多更优秀的文章,只选先生的似乎并不足以体现进步。还有一说,即使文章放在课本里也没有好好的教,断章取义的理解还不如放于课外让学生自主阅读。
前两种先不说。单说这最后一种。当然,也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姑妄听之。这类看法的人,我不知道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了。一篇文章在语文课本中的作用是什么?不是为了证明其在文学上有多么高的地位,先生的文章也犯不着这帮人证明,不是为了教导学生透彻地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理解思想,反正理解的也不一定对。存在于一个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采用的教材上,最大的意义是让人知道,让学生知道,让这些本来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知道。不要说什么课下也能阅读,说什么课外阅读自主阅读。对于我们这一代,我都不知道有多少不学中文的人知道竹林七贤的哪怕一部作品,读过建安七子的哪怕一篇完整的赋,看过闻一多的文章,知道北岛除了那篇回答之外还有许多的名篇。读过海子除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外其他的诗句。为什么,因为这些都不曾出现在课本中而并非他们真的没有价值选进课本。
课本再一无是处,但是大家都要学,没有办法,所以大家知道,即使大家烦死了烦死了大家也知道。而那些不在课本中的呢?我想知道语文读本中除了老师让看的几篇,又有多少人看完了。我们这一代成长时没有这么发达的网络,我们初中时大部分家里也没普及电脑,没有纷乱的各种信息,丰富的生活。上学的时候只能去看书本。看各种书。我们这代能了解的尚且如此,我真不知道以后一代代的人怎么会记住。这样的.话,为什么撤去先生的文章?因为他已经不应该让每个人都知道了。他文章中所讲述的已不需要大家都知道了。我想,大概现在仅存的几篇民国的文章也都会被慢慢的淡忘吧。淡忘了就无所谓了,就不当回事了,就没有人去非要知道真假了,也就没有那么多人会跟今天比了,于是有些东西便是想怎样说都可以了。至于了解的那些,便只是少数了,少数人,在现在的监督下,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那个年代,那个堪比于南北宋的年代,那个充满了文人相轻,那个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人性的**,那个追求真理与*等的年代就慢慢的被某些人埋没在历史中。而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只会知道那个年代黑暗,恐怖,在强势的统治之下,一切都是暗淡无光。可是,那些真正的历史,又是怎样呢?
至于前两种说法的,我就真的懒得再说什么了。我真的想问问,现在有多少那个长度的文章能比过当年。古文暂不必说。现代文,有多少文章能比得过那个年代,能当得起那个水*,能有那种博大,那种民国的气度。别给我说民国就是混乱而黑暗的社会,大家都等着**,好好看看那时候都出过什么样的人才,读读几本那时写的书,写的日记。看看那时的照片,那时的人。五四的**不是说就是为了宣传那个什么什么主义的。
至于说到常换常新,我就想说一句,课本是教育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不是上过学又重上的。对于他们而言,所有都是新的。
滴水穿石 ( dī shu chuān shí ) 解 释 断下滴,可以打穿石头。
比喻坚持不懈则事必有成。
出 处 宋·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用 法 兼语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坚持就是胜利 示 例 梁斌《红旗谱》六:“严志和说:'当然不是一日之功,~呀
' *义词 铁杵磨针 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反义词 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绳锯木断铁杵成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水滴石穿 【*义】磨杵成针,绳锯木断【反义】虎头蛇尾【释义】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用例】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书湖阴先生壁相*的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
跟书湖阴先生壁相关的古诗
跟书湖阴先生壁相同的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句
书湖阴先生壁的古诗句
书湖阴先生壁的这首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画面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插图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词语
湖阴先生壁的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词义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断句
书湖阴先生壁的古诗语音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含义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一幅画
古诗三首的书湖阴先生壁读
九湖阴先生壁的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写的是哪里
《书湖阴先生壁》的古诗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的古诗加拼音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谁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古诗的背景
我想听书湖阴先生壁的古诗
书胡阴先生的壁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停顿节奏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课后*题
与书湖阴先生壁同时代的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中的闼读音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拟人的句子
形容落魄时的古诗
古代描写异地恋的古诗
硕士学的古诗
促织的古诗
孟浩然的古诗加注释
游子吟孟郊的古诗诗意
有关学校食堂开张的古诗词
有关安全家书的古诗大全
十六国惨状的古诗
关于爱国和伟大志向的古诗
关于竹子喻人的古诗
古诗长歌行汉乐府的乐发音
清明古诗的配图的讲解
带有楼和桥的古诗
描写郎才女貌儿女孝顺的古诗词
喜欢的古诗所见
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古诗
描写中秋的古诗词语
李商隐古诗带光子的
歌颂春天繁花似锦的古诗有
写生命重要的古诗词
回家的感觉真好的古诗词
关于儿童玩耍的五字古诗
冬和夏组成的七字古诗
带题的古诗
含有愁意的古诗
重阳敬老的古诗100首
各个朝代的有名的古诗
古诗名字是夜开头的
野色的古诗
连续咏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