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关于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91) 说说(159) 名言(3) 诗词(13k+) 祝福(62) 心语(2)

  • 终南山古诗赏析(赏析王维终南山)

  •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7-17 09:14:01
  • 有关描写和赞美终南山的诗句

  • 赞美
  • 有关描写和赞美终南山的诗句

      (第一首)

      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

      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

      ——作者:林宽 [唐]

      (第二首)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作者:王维

      (第三首)

      昆仑东入海,名山有终南,

      秦岭障南北,太乙生紫烟,

      千载形胜地,华夏血脉连。

      秦川北望,少陵樊川画阡陌,

      柞水南闻,牛背营盘障屏山,

      汤峪东蒸,烟霞绮丽,

      褒斜西卫,群峪唱晚。

      千峰染翠,翠惹微岚,

      岚生幽谷,谷响玉川。

      人文荟萃,造化齐天,

      钟灵毓秀,终南名山。

      秦岭中段,名冠“终南”,

      地质现象丰富,历史悠久璀璨。

      自然保存完整,旅游科考重点。

      王顺雄矗东南,为“天下第一孝山”,

      “中国第二敦煌”,位蓝天水陆名庵。

      西周烽台举火,“骊山晚照”千年,

      西安事变兵谏,“天下第一御泉”。

      此处玉环长恨,该地玄宗情深。

      太*峪瀑布千丈,冰晶顶风光无限,

      紫荆花仲春怒放,“第二峰”石冰接天。

      峰顶有石河石海冰臼,朱雀现瀑布断崖残峰。

      南太白景区,第四季冰川,

      冰蚀湖泊成“海”,顶天台名“拔仙”。

      望六月太白积雪,看黑河水墨如潭。

      断裂峡谷险峻,地貌特征万千。

      南五台逶迤庙宇,民俗院秦风浓郁。

      沿线景色各异,园区纵横相依……

      最是翠华独特,山崩世人称奇。

      山崩地貌,世界第三,

      体量三亿,总面五里,

      碎石无量,巨石九万。

      万年地震,情状犹现。

      过风洞,炎暑风冷,

      钻冰洞,酷日触冰。

      天池上,碧波连天,

      高峰下,谷*成里。

      十八盘,堰塞成坝,

      峰顶处,烟岚云霓。

    [阅读全文]...

2021-11-30 04:16:51
  • 终南山诗词解析

  • 终南山诗词解析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京城而又山林幽静。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只写一次很*常的`作客经过,但写出了很淳朴的感情。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斛斯山人想来是一位隐士,同时是李白的好朋友。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阅读全文]...

2022-06-29 05:15:29
  • 关于终南山的诗句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稽首终南锺大夫。——葛长庚《沁园春·渭水秋深》

    终南与清都,烟雨遥相通。——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快寻趁王家醉乡,见终南捷径休忙。——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君不见茂陵弃子欲登仙,自将壮士终南边。——晃冲之《古乐府》

    炉烟岂异终南色,湓草宁殊渭北春。——白居易《九江春望》

    君不见苏子由诣京师,自谓终南嵩华虽已见,不若得见韩公琦。——陈著《寄赋黄东发湖山精舍》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杜甫《锦树行》

    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班固《西都赋》

    卢子尚高节,终南卧松雪。——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不知捷径在终南,应是癯儒骨相凡。——刘克庄《方具免牍走笔次竹溪中书韵》

    偶因博戏飞神剑,摧却终南第一峰。——吕洞宾《绝句》

    永言终南色,去矣销人忧。——孟郊《越中山水》

    谁言终南顶,已有霰雪集。——司马光《和张促通学士苦暑思长安幕中望终南秋雪呈邻》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于扶风。——苏轼《凌虚台记》

    公将北阙觐,我终南亩馌。——方回《送刘都事五十韵》

    迢递终南顶,朝朝阊阖前。——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

    国步方险艰,忧端终南齐。——王撝《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

    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时命偶不谬,授馆终南东。——贯休《上刘商州》

    如何学得崔重易,吟啸终南明月中。——文同《北楼晚晴望秦岭》

    侧闻种先生,终南卧云壑。——王禹偁《酬种放徵君一百韵》

    促拍未终南内曲,新腔忽过《小梁州》。——孙蕡《骊山老妓行》

    微雨汉陂舟,残日终南骑。——皮日休《奉献致政裴秘监》

    瞻彼终南山,松萝幽且邃。——谢榛《杂感寄都门旧知(此诗为李于鳞隙末而作)》

    西山千万髻,终南同崔巍。——袁宏道《秦中杂咏·其二》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杜甫《渼陂行》

    更值晚来风雨歇,终南一半浸波中。——魏野《用晦上人游渼陂》

    王屋空闻小有宅,终南今作渼陂行。——康海《得粹夫书》

    王屋空闻小有宅,终南今作渼陂行。——康海《得粹夫书》

    吾闻终南太乙峰,乃在于天都陆海之中。——郑善夫《太乙山歌》

    吁嗟乎终南太乙长崔嵬,虎视龙兴安在哉。——郑善夫《太乙山歌》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齐己《寄敬亭清越》

    已说开春须上表,终南山下乞分司。——郑獬《戏学张水部赠河南少尹》

    雨心杜陵老,澒洞终南齐。——孙应时《月前韵感事·驹去不食藿》

    一水终南下,何年派作沟。——吴融《御沟十六韵》

    筵开曲池上,望尽终南端。——权德舆《奉和圣制九日言怀赐中书门下及百寮》

    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岑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阅读全文]...

2022-06-20 04:00:30
  • 《终南山》诗句解释

  • 解释
  • 《终南山》诗句解释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终南山高耸入云,千山万壑,余脉连绵。 以中峰太乙为标志,东西余脉都变化为不同分野。即使同一时间,各个 山谷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的阴,有的晴,这是写终南山壮阔全景的诗句。

      注: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划分联系 起来,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划定在星宿的'某一范围之内,称“分 野”。殊,不同。

      【全诗】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天都:天帝所 居,这里指天。海隅(yú):海边。其实终南山根本连不到海边,这是夸张 之笔。霭(ǎi):云雾。“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 学家将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 野。中峰:指主峰太乙。变:变化。壑(hè):山谷。殊:不同。人处:有人 烟处,即人家、村子。

      【大意】终南山刺破青天接*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人行白 云中回头望去不见来路,山上的青雾走*了反而看不见了。中峰南北, 属于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 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全诗鉴赏】

      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以西一段的总称。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峻峭秀丽的山峰屹立在古长安之南,高2500米,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代文人孟郊《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浮名。”《汉书》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檀、枯,异类之物,不可胜厚,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秦汉时,专修一条河渠为长安城运送山中出产的漆。唐代也修造漕渠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条叫子午道,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道,经商洛去楚、豫。古代这些谷口乃兵家必争之地。

    [阅读全文]...

2022-04-06 09:45:36
  • 《终南山》唐诗

  • 唐诗
  • 《终南山》唐诗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0. 【古诗鉴赏】(7分)

      (1)不可以。“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2分)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1分)

      (2)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1分)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靑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1分)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2分)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阅读全文]...

2022-07-04 21:07:28
  • 《游终南山》赏析

  •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为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浮名。

      孟郊诗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而言,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视,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根本看不到山外的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 石上生” 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委婉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异曲同工。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

      (《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属“ 奇险”一路。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 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以来,人们*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与“未明”(夜)无法同时存在,作者硬是把二者捏在一起,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 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时候,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

      实际上“奇而入理”、“奇而实确”。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前面八句诗以写景为主,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 清幽宜人。插在其中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中的“险”是“*”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格外明显了。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4-02 04:09:09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赏析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文解释】

      傍晚时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路跟着我归来。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与斛斯山人携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来打开柴门。走进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青萝的枝叶时时拂着我们的衣裳。欢言笑谈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畅饮着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松风曲,歌罢银河的星星已经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得忘了人间的奸诈心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词语注释】

      碧山:指终南山。

      下:下山。

      却顾:回头望。

      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苍苍:暮色苍茫。

      翠微:青翠的山坡。

      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文赏析】

      李白作这首田园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隐士。本诗以诗人的活动为中心,以田家饮酒为题材。从「山月随人归」开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畅饮美酒,放声高歌,忘却人间的名利,淡泊而恬远。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

      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13 04:02:41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李白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译文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鉴赏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淡爽直的风格。

      全诗以赋体——叙述题写成。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阅读全文]...

2022-04-04 22:03:45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李白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

      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译文: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阅读全文]...

2022-03-09 00:20:22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句子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语录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说说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名言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诗词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祝福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