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古诗

关于木兰诗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木兰诗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木兰诗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木兰诗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3) 语录(21) 说说(46) 名言(995) 诗词(3k+) 祝福(18) 心语(1)

  • 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 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木兰诗的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阅读全文]...

2021-12-21 05:32:20
  • 木兰诗(初中古诗)

  • 初中
  • 木兰诗(初中古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初中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阅读全文]...

2022-01-24 08:35:44
  • 木兰诗中的木兰是谁

  • 木兰诗中的木兰是谁

      导语:《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木兰诗中的木兰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一)木兰诗中的木兰是谁

      始见于《木兰辞》(亦名《木兰诗》)。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其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广为流传。原诗中无其姓,后世流传中最常见的说法是“花木兰”,还有姓朱、魏、任、韩等多种说法。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巨制《花木兰》使外国人也增加了对这一传说的了解。

      (二)作者简介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编纂者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三)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4-22 15:59:14
  • 木兰诗中走的古今异义

  • 阅读
  • 木兰诗中走的古今异义

      木兰诗中走的古今异义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中走的古今异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走的古今异义

      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阅读全文]...

2022-04-12 22:46:33
  •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 阅读
  •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欢迎阅读。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4]

      常见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丽。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②(按规定)处理。【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古义】恭敬谨慎地

    [阅读全文]...

2022-07-30 16:41:04
  • 木兰诗中对木兰的评价

  • 评价
  • 木兰诗中对木兰的评价

      【木兰诗中对木兰的评价】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5-28 09:53:57
  •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

      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

      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2在做出这被迫的决定之后,她开始了被迫的出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作者一改前文的短句紧张铺陈,而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长句,让朗读的`节奏不由得慢下来,进入了一个情意绵绵沉重纠结的意境:

      “旦辞爷娘”,一定是这场痛苦长征的开始。出生以来,日日亲人相随相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今天就要离别。而这离别,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知道,这是生离死别。战争意味着死人,木兰还能回来吗?当时征战,“死者十九”,木兰能够经历九死一生再归故里吗?

      木兰心中的纠结悲苦更是难以言表:出征是为了保全亲人,保全全家的幸福,能够再与亲人们长相厮守。这一去,生还的希望却是异常渺茫。不能生还,还怎么与亲人们长相厮守?

      木兰一定是泪眼婆娑,一次次回首,想把亲人、故土都装进眼睛里带走。她很想时间停下来,停在此时此刻,停在能够与家人相处的时刻。但时间太长了!她必须走。终于,她心一横,毅然决然,转身跃上马背,抖动缰绳。马蹄激扬,亲人,房屋,熟悉的一草一木,都飞快地退到远处,没入迷茫的烟雾之中。她也一定频频回首,向迷蒙烟雾深处极目望去。然而,只有烟雾迷茫。

      3耳畔是呼呼的风声。

      她在向战场飞驰。但这思念之情,不仅未能减轻,相反愈加强烈,刚才的一切更加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似乎透着熟悉的温热。这正如汪国真的诗句所写:

      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的启迪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

      是的,木兰一转身,马蹄飞扬时,思念便开始了,并随着距离越远而愈强。这思念,犹如一条牢实的绳索,距离越远,拉力越大,直拉扯得木兰心儿生疼。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分别出现在远离故土的黄河边和危险临*的黑山头。她多么想听到父母亲人的声音啊,多想回到父母亲人的身边啊!这强烈的思念之绳,一定在千百次促使她回望故乡,虽然眼前仍然是关山重重,迷雾无边。

      这思念,也一定让疲惫的她无法入眠。她的耳畔是“黄河流水鸣溅溅”,是“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在她听来,却是黄河的呜咽,是马儿的悲鸣。移情于物,物著人情。这景里,溢满了木兰的思家之苦!尤其后者,燕山胡骑之声,是敌人在前的证据,是残酷战斗在前,生命危险在前的警示,但木兰都毫无感知,因为她的整个心思都在思亲的浓浓愁苦之中,哪里还想得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呢?“鸣溅溅”“鸣啾啾”,作者巧用“ABB”词组结构,放在长句的末端,让读者气息难续,形成一种无言的哽咽,极为巧妙地服务了情感需要,达成了词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她还得忍痛赶往边塞。因为亲人在身后。为了团聚,必须离开。这是多么纠结的命题啊!马背上的木兰,就这样矛盾纠结地飞一样地奔赴战场,奔赴一场被迫的战争。

      4战争的细节,诗人略去了。仅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概括性语句。

      但我们可以洞见木兰的状况:

      为了亲人而出征,为了亲人而战斗。残酷的征战中,唯有奋力杀敌,才可以保全自己,才能够拥有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敌兵呼啸而来,鲜血染红阴郁的天空,浸透荒芜的沙场。木兰咬牙奋力苦战,砍倒逼*的敌人,躲开如蝗的箭矢,冲向九死一生的微茫希望,她只有一个信念:回家!

      凯旋时,她成了众人仰慕的英雄。她应该没有想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她只是为了亲人。出征是为了亲人,战斗是为了亲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她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她能够果决地“不用尚书郎”,似乎不需要经过考虑权衡,也从未有过功名利禄的期待。她只想回家!回家,是这位英雄十余年来的一贯追求,因为她是被迫的英雄!

      二、可爱的女子

      “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明代谭元春)此语甚妙。本文本是战争题材,但作者却着重铺陈木兰的可爱女子形象,让人感慨。

      1.重亲情,爱亲人胜过爱自己。

      深夜忧叹,因为父亲要被迫去完成兵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却并不期待姐姐出征。她“从此替爷征”,决定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亲人的生命。为维持家庭的幸福生活,木兰愿意牺牲自己。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家庭幸福生活的明证吗?

      从离家的痛苦,旅途的思念,可以看得出她对家人的热爱。而归家时家人的反应更是佐证了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你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相扶将”,说明父母已经垂垂老矣。木兰出征时他们已经年岁不轻,何况还是木兰征战十余年之后呢?年老体衰,却出郭相迎,可见对女儿的思念之深,想见女儿的心情之切。阿姊急忙“当户理红妆”,激动的心情在提示她:应该用一个最好的面貌来迎接妹妹!而已经初长*的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便去杀猪,以农家隆重的礼节表示欢迎。一家人各自忙碌,好一派欢迎亲人的景象!若不是亲情浓郁,怎会有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呢?这番真诚动人的欢迎,也进一步回答了木兰冒着风险出征的原因,也证明了她决定的正确。她为了亲人,值得!而这样幸福的生活情景,又怎不令人羡慕呢?

      2.真性情,不做作。

      木兰的真性情,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就是邻家的女子,就是我们自己。常人有的离别之苦,她有;离别之后的思念之苦,她有;常人感情与现实逼迫下的无奈形成的矛盾与纠结,她也有。而一般女儿爱美的天性和撒娇的可爱,她更是个性鲜明: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刚回到家,就飞一般地打开每个房间看看,每张床都坐坐。看什么?看变化,看是不是十多年前的模样。为什么坐?这一“坐”,既是了却思念之苦,又是对亲人的关怀之举。其兴奋激动,令人感慨。

      看完坐好之后,心情似乎*静了些。突然才明白,自己还是戎装在身。这哪里是面见亲人的样子?“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一“脱”,毫不犹豫,动作麻利。十年征战,枕戈待旦,这身铠甲陪伴了她多少日夜,又多少次保护了她的身体?然而,木兰依然觉得它是多余的,可见铁衣战袍定非木兰所爱,功名利禄定非木兰所求。这一脱,便如释重负,浑身欢畅,“若脱笼之鹄”,归水之鱼。而“著”也急不可待,“旧时裳”才是她日思夜想的装束。一“脱”一“著”,节奏明快,态度截然。其间,可见她的人生选择:不做血腥英雄,而做*凡女子;不喜功名利禄,只愿亲人团聚。你看,红装在身,多么飘逸!铁衣战袍委地,成了令人讨厌的垃圾!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被头盔压抑十多年的长发,马上梳理成亭亭的“云鬓”。 “云鬓”指女子盛发如云。可见发式之美。如杨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还要贴上“花黄”。 “花黄”,古代女子流行额饰,多为金电影。木兰贴花黄,点缀脸庞,增其秀美。这番打扮之后,军人木兰,幻化为美女木兰。难怪“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为什么要“出门看火伴”?

      除了应酬的必需外,一定是为了让战友惊艳。爱美,爱打扮,并把美好展示给异性,是多真实的女儿性情啊!真是可爱的木兰!而战友们的“皆惊忙”暴露了他们的惊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他们不由得放下茶碗,停止闲谈,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木兰:想不到木兰是女郎,竟然还是这么漂亮的女郎!一起征战多年,我怎么就没有早些发现呢?瞬息之间,众人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女郎木兰,失态之状一定十分滑稽。而木兰也一定抿嘴一笑。

      3笑什么?在尴尬之时,木兰又是怎样对答的呢?

      作者之笔戛然一转,巧用兔子来设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木兰的口吻,一个“安能”反问,巧妙准确地写出木兰的骄傲得意:你们看,我掩饰得多好!我身为女子,但也能同你们男儿一样征战沙场!穿上女儿装,我又是多么漂亮!比喻一出,俏皮而幽默,含蓄而形象,小女子的调皮可爱天性就跃然纸上了!

      但这美丽可爱的女子,只存在于*常家庭生活中。一旦进入战争,就消解得没了踪影。哪怕是用十余年的时间,也难以辨识。可见战争是对美好的摧残和毁灭。木兰在战争与和*环境下的判若两人,正是战争与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区别。要拥有美丽可爱的木兰们,就必须反对残酷的战争。

      “一将功成万骨枯”。征战杀伐,古今多少儿郎血洒疆场,真有那么多值得争夺的利益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梦里的幸福生活与沙场森森白骨的残酷对照,撕碎了多少家庭的幸福梦境啊!威灵顿公爵目睹滑铁卢战场的惨烈之后悲戚地说:“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战争的残酷和野蛮是人类的天敌!

      幸好,木兰不仅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反而如弃敝履般丢弃功名官爵,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的这一选择,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不要战争,不要杀戮,只要和*,人人和*相处。

      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心愿。《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人们总是*在各种军阀势力的战车上,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之间,成了路边的草芥,成了任人宰割的贱民。然而,农业文明,种植收获的周期漫长,最需要安定和*;华夏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常发洪灾,最需要天下大同。若是多些木兰该多好啊!她不愿战争,但被迫参与战争之后,就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得到战功之后却又不享受战争带来的好处。若人人如此,那么,从此就不再有战争了。这是多好的和*愿望啊!

      这愿望愈是强烈,木兰的形象就越是鲜明。因此,在人们心中,木兰是一个反战的形象:她是一位真实可爱的女子,是一缕残酷征战缝隙中难得的美丽,是一份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是一股潜藏于动荡纷争历史中华夏民族对和*的千年企盼,是一贴*息民族纷争内耗的中药处方!

    [阅读全文]...

2022-03-19 20:01:40
  • 木兰诗中的特殊句

  • 木兰诗中的特殊句

      导语:木兰诗中的特殊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中的特殊句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阅读全文]...

2022-03-22 14:21:07
  • 木兰诗中对偶

  • 木兰诗中对偶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中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阅读全文]...

2022-01-06 22:19:56
  • 木兰诗中的对比句

  • 木兰诗中的对比句

      木兰诗中的对比句,一起来看看吧。

      互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忙.

      夸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比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反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对偶: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选几个吧.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旦辞"四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教学目标

      1.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阅读全文]...

2022-06-12 18:09:45
木兰诗中的古诗 - 句子
木兰诗中的古诗 - 语录
木兰诗中的古诗 - 说说
木兰诗中的古诗 - 名言
木兰诗中的古诗 - 诗词
木兰诗中的古诗 - 祝福
木兰诗中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