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关于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4) 语录(8) 说说(8) 名言(1) 诗词(883) 祝福(3) 心语(3k+)

  •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前一句

  • 知识,学*,文学
  •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前一句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前一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句是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是: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这句话出自朱熹的《春日》,原文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词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诗词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朱熹

      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阅读全文]...

2022-02-25 08:34:23
  •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哪首古诗(关于早春的诗句之春日)

  • 早春
  • 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小诗《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北宋理学创立,说教之风日盛,逐渐入侵诗坛,形成一股新的诗派,以讲道理为主要目的,我们称之为“理学诗派”。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自然是理学诗的扛鼎之人。在理学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指导下,理学家们无时无刻不对世间万物进行观察、评论,渗透进自己的学问观点,教化他人。

    这类诗,我们又称之为“哲理诗”。

    这首《春日》就是某个春天,朱熹对眼前景色有感,想写首诗表达一下,但是又觉得以自己的学术理论,绝对不能玩物丧志,一定要把对大事的思考融化进作品之中,因而结合眼下春色,发挥想象进行虚构,表达个人理想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仄正确,格律严谨。

    “胜日寻芳泗水滨”,首句写作诗的原因,交代天时(胜日)、地点(泗水滨)、事件(寻芳),但实际上从首句开始就是在虚构了。“泗水滨”,泗水的边上。泗水在山东,当时处于金国领域之中,南宋的朱熹,是不可能春游到那里去的。

    所以,天时、事件是真的,而地点(泗水滨)是假的。

    为什么朱熹要这么写?

    当然是要反映出他不同于常人的思想主旨。

    他是一位理学家,理学是儒学在宋朝的新学,因此他是一位大儒。而儒家至圣是谁呢?孔子。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所以这里的“泗水滨”,实际上是指孔门。

    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我追求学问之道啊,在孔门附*努力试探,学*。

    “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句并没有像一般写春景的诗一样注重细节,而是从很大的空间感去抽象化,最大化——这泗水滨的春色无边无际,焕然一新。

    实际上依旧是在指学问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

    偶尔窥探到大学问的门径,时时感受到学海无涯,处处为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常,随便。“东风”暗喻教化,这里比喻春色随处可见,也暗指儒家学义处处都是经典。

    入了孔门,随处都可学*到理学思想的瑰宝,接受圣人的指点,升华自己的格局。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所以,朱熹的这首作品,虽然为我们留下了“万紫千红”这个词语,但实际上在对春景的描写上来说,是虚无的,经不起推敲的。

    句句都是大道理,除了“万紫千红”四个字,根本不能从实处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因为他写春景,讲的是对孔门学问的追寻,讲的是理学领悟之道,一开始就架空在自己也没有到达的地方,是要表明自己追求圣人之学的决心。

    虚拟构景,用来说理,是宋诗的通用特色。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王安石的“闻说鸡鸣见日升”等,都是明摆着告诉读者,这个景色是想象出来的,实际上是要告诉你“只缘身在此山中”和“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道理。

    这是宋朝诗人在无法超越唐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后,结合理学创立出来进一步的思辨能力,以及雅俗共赏的文学审美,发展出来独特的虚构说理的写诗方法,构成了北宋以来所有诗歌流派的底层特色。

    到了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他的这种作品特色尤其明显,如“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都是理学诗之大张,这是理学家、诗人的本能。

    所以这首诗名为《春日》,看上去是写万紫千红的春景,实际上朱熹是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哲理诗不露说理的痕迹,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是后世儒生的通用写法,但也正是诗歌逐渐变得说教而乏味,失去情感热烈的原因之一。

    或者说,这其实是诗道衰落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2021-11-23 22:57:58
  • 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诗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m.ju.51tietu.net)。

    [阅读全文]...

2021-12-02 21:18:31
  • 万紫千红的诗句

  • 万紫千红的诗句

      1) 伶伦窥管夜飞灰,万紫千红暗剪裁。——出处:《春日即事》

      2) 好将杖屦西园看,万紫千红一夜空。——出处:《胡中隐菴中伤春》

      3) 万紫千红浑未见,闲愁先占许多般。——出处:《雨中写怀》

      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处:《春日》

      5) 万紫千红处处飞,满川桃李漫成蹊。——出处:《落花吟》

      6) 万紫千红都谢了,绿阴时见采桑人。——出处:《晚春》

      7) 陇头村外忽想见,万紫千红遭一扫。——出处:《答陈江州和少游梅花韵见寄》

      8) 万紫千红变绿时,高门广路绣弧垂。——出处:《郑子仁生朝》

      9) 赤松孤竹真渠友,万紫千红总皂台。——出处:《梅花五首》

      10) 万紫千红俱寂寞,三花五蕊自新寄。——出处:《偶得李竹屋居士摘和靖先生梅诗四联演成八韵》

      11) 万紫千红休巧笑,人间春色在檀心。——出处:《木香》

      12) 几声鹈鹤阳中,万紫千红过眼空。——出处:《春暮》

      13) 枉破春工。万紫千红一夜风。——出处:《采桑子•儿家门户重掩》

      14) 孤负水南三月,安排万紫千红。——出处:《朝中措 寄杨漕》

      15) 飘残万紫千红。不是茶喷雪,争些闲春风。——出处:《清*乐 大德改元之明年辰在戊戌春三月》

      16) 好将杖屦西园看,万紫千红一夜空。——出处:《伤春》

      17) 万紫千红鬓上粉,聚成一撮精神。——出处:《临江仙•万紫千红鬓上粉》

      18) 万紫千红羡妒早,羡仙标、岂比人间侣。——出处:《贺新郎•醉里江南路》

      19)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出处:《念奴娇 德祐乙亥》

      20) 灌园凭剪吴淞水,万紫千红没了期。——出处:《苏渊雷和叔子诗韵相简》

      21)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出处:《和沈石田落花诗》

      22) 万紫千红各炫名,纷纷儿女哄春荣。——出处:《次韵上乘寺主僧如岳咏菊》

      23) 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夙有分。——出处:《夜梦在旧京忽闻卖花声有感至于恸哭觉而泪满》

      24) 万紫千红秋已尽,眼中黄菊最分明。——出处:《冲真庵》

      25) 万紫千红浑过尽,荼蘼满架与争春。——出处:《雪叹二绝》

      26) 万紫千红非我对,为渠无有岁寒心。——出处:《和竖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

      27) 年年春色先摧柳,万紫千红次第开。——出处:《己巳新春》

      28) 万紫千红锦织成,一宵风雨尽飘零。——出处:《爱柳》

      29) 万紫千红转眼非,高斋惟与竹相宜。——出处:《寄题朱推官行斋》

      30) 人间无处着东风,万紫千红扫地空。——出处:《人间》

      31) 万紫千红总是春,登临一度一思君。——出处:《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

    [阅读全文]...

2022-01-03 11:34:02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词鉴赏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词鉴赏

      春天到了,到处都有鸟语花香的痕迹;春风拂过,柳叶儿为它弯了腰。说起春天,就让我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而其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历来被传为名句的。说到这,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哪首诗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 朱熹《春日》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等闲:很随便。

      赏析

      两句诗的意思是,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

      这是一首春游诗,充满了哲理。有人认为诗人是以春喻“仁”。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了春的存在,正如看到万物的生意,便感到“仁”的存在一样。

      朱熹[1130年(庚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

      春日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7-06 03:08:45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2-24 16:45:57
  • 春分的古诗汇总

  • 春分,文学
  • 春分的古诗汇总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下面是 春分的句子,欢迎参考阅读!

      《春分》长卿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七绝·春分》(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春分日》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癸丑春分后雪》宋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南乡子春分》(相城寒雨客)

      风雨半春长,龙抬头日日丽光。

      邻塘睡莲预惊萍,涟漪。

      踏春不见卧盼蓠。

      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

      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

      牵纤菜花青径香。

      《蝶恋花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

      绕梁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

      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

      剩看走笔挥风雨。

      《画堂春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春分的句子

      1、春姑娘拿起了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大地了甩了一下又一下:小草探出了头,花朵儿绽开了笑脸,柳树则摇曳着长长的辫子。这可真是: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生机勃发啊!此时此刻,我心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去踏青吧!于是,我便约了同学一起去公园,欣赏这春天大自然的美景。

      2、春天的雨更是绵绵的、柔跟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的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它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流入了大海。

      3、春天的太阳是多么的温暖啊!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春天的凉风是多么的凉爽啊!让酷热的人们感到无比的爽快。真希望能永远停留在春姑娘来“游玩”的这一刻!春姑娘我爱你!

    [阅读全文]...

2022-06-16 09:14:36
  • 心里的苦自己扛的诗句(万千思绪涌心头的11首古诗)

  •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享年46岁,刘禹锡一生的挚友。

    他出身豪门大族,祖上世代为官、年少成名,21岁中进士,26岁考过博学宏词科,不到30岁身居高位……

    青春之路没有荆棘,人生开场的太顺遂太华丽。

    那时候的人不懂,上帝给人的每一份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需要更谨慎或付出更大代价!

    [阅读全文]...

2022-07-13 01:50:22
  • 占春芳·红杏了古诗词

  • 占春芳·红杏了古诗词

      古诗原文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译文翻译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注释解释

      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花,制此调。”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创作背景

      这首《占春芳》,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末到四月初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

      诗文赏析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阅读全文]...

2022-06-09 17:55:10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句子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语录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说说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名言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诗词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祝福
千紫万红总是春的古诗是那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