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有苏杭的上一句古诗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下有苏杭的上一句古诗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下有苏杭的上一句古诗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下有苏杭的上一句古诗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苏杭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是一句描写苏杭景色优美的俗语。
这句话是赞美苏杭的美丽的,与天堂相提并论。
就是说苏杭像天堂一样天上有天堂 人间有苏杭 表示对苏杭的赞美 把苏杭比做天堂 夸张的手法。
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指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庶。
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来 晓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
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
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
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
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
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
所谓“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吗
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直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说苏州》中,一开头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
’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
当然,现代的评弹开篇,只能说是民间艺人的传唱,然而正足以说明这一民谚得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描写苏州的诗句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游姑苏玉芝观【唐】许浑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渡吴江【唐】杜牧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20条赞美江南女子的句子
1、如果说江南是水粉之乡,那么,江南的女子犹如一盒水粉,轻轻斜斜地一拉,总能在你心中涂抹出你最想要的色彩,快乐的、烂漫的、忧伤的、静雅的、纯美的……浓浓淡淡的孕育在你的心底,爽心悦目,恰到好处。江南闺蜜,宛如云彩浸泡在天空的晚霞中,呼唤出一种亲切,一种牵引,一份似曾相识与相见,凝聚暖暖的熟稔的情怀,总会有一种牵挂,一汪热泪盈眶的感触。
2、江南女子是最中国化的女子,透着浓浓的中国风,在诗词歌赋山水画里处处可见她们的身影,她们将自己独特的美展现给了世人。江南女子,你就是这样从诗中走来,从画里飘来,吹拂着盛唐的和风,滋润着宋朝的细雨,掩映着明清的晚月,惦记着百代的牵挂,紧紧依偎着垂柳细杨,轻轻盈盈的身姿,给这江南的水乡又多了一般宁静祥和。
3、谁在意个春秋霸业,谁在意你江山汉碧?任风起云涌,桑海沧田。任铁马冰河,胡虏*。你依然婷婷玉立于江南水乡,素妆淡抹,洁身自爱,不怒不威。将殷殷岁月寄予书画,将滴滴婉约写进唐诗。古往今来,多少王孙为你神魂颠倒,多少英雄为你如醉如痴。“今生有幸江南去,纵是梦死不言归”。苏杭绿水,风流毕至,染浊了水乡淡墨。杨州码头,千帆如云,运瘦了江南荷池。
4、江南女子秀天下,无论把她放置于奔腾喧嚣的街头,亦或是小桥流水的村畔、码头,再或是无语凝噎的离亭;无论她是婆娑泪影款款而行,悄然而过,还是徜徉天真,巧笑嫣然,都会点缀一种澄澈与安静,让人心动,犹如青莲般静默永恒,亦如夏花般热烈温婉。
5、琴韵芳华,淡染流年,默然相爱,寂静喜欢。江南是神驰梦想的圣地;江南女子是梦寐恬适的梦境。时光荏苒,岁月春秋,几经红尘漫路,几番南北逆转,独有江南之美驻于心,唯有江南之倩绣于魂。江南美,江南的女子更美!
6、烟雨的江南,本身就是一副人融物景的水墨画,而江南女子就是剔透晶莹的玛瑙与珍珠,镶嵌在这副流动美丽的画中,诚望可取,但垂涎不得。淡淡的墨痕,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晕染开来,一层又一层直抵心的深处。粗看淡淡的,若隐若现,细品浓浓的,却是抹也抹不去的华丽。
7、细雨中,你穿着素色印花旗袍,从幽深的雨巷走来,让我想起诗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走过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在雨中彷徨。我多想摘一枝清纯的栀子花,别在你的胸前,让那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化去你忧郁的哀伤。
8、江南女子,如同微雨中江南的小镇,恬静,婉约……六朝金粉,秦淮河边,浣纱溪畔,运河水边,你轻吟着江南小调,盈盈走来。从诗中走来,从画中穿过,低眉浅笑,发丝轻绾,柔柔的声音中浸润了千年不变的优雅。
9、江南女子的女子,江南妹妹的妹妹。一把古筝,半盏浑酒,一根红烛,半世痴情,青丝飞扬转白絮,一生等待,不怨不恨不恼,不愁不苦不哭,只为长宿梦中。江南女子:心不想齐天,命不愿如纸。只愿为人贤妻,做人良母。半张素颜半尺凌,清歌冷舞待情深。金梭玉剪织锦阑,不若粗布嫁衣还。至此长向梦君在,还望他朝江南来。
10、江南女子,我婷婷玉立的女子,江南女子,我阿娜多姿的女子。那叶旗袍穿上你姣嫩的.身,旗袍便有了惊艳的魂。那把小伞在你手中撑开,小伞也便有了比落晚霞的醇。你是江南水乡那道七彩的虹,你是江南水乡骨子里那行不老的诗。
11、雨巷江南,采莲湖畔,青瓦檐下,苎萝村前,你撑着油伞,独自走过唐宋,走过明清,玉趾趟过小桥流水,粲颜素面微颔,似舒颦眉,你清澈的眸子里满是迷朦的水雾。悠悠江水流远带不走昨夜桥畔的身影,沐浴了唐风宋雨的玉砌雕栏依旧在水边静矗,你婷婷立在一旁,信手拂过柳条数枝,一片小词随风而来:
12、江南女子,几乎是如同天上掉落凡间的精灵,气质在天堂,生活在人间。她们的聪明伶俐,娇巧玲珑,细致入微,沁人心脾,散发出寮撩的余香,亦如绿叶嫩枝上的水密,色泽鲜润,凝目久远。在江南女子的身后,总站着让人琢磨不透的文化与艺术,良好的内在素养,总会让人怜爱。恰到好处的玲玲曲线,以及微红的脸上淡淡浮现出的优雅微笑,令你钟祥,欣赏着她们,不带有猥裹的意味,欣赏她们的身体,以及身体内透出的气质美。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白居易的池上是写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吧,欢迎借鉴!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是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池上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译文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二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释①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③解:明白,懂得。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上古四大僵尸鼻祖
僵尸由来已久,但到底僵尸从何而来呢?*的僵尸始祖又是谁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上古的四大僵尸鼻祖吧。
*远古四大僵尸鼻祖
比较权威的四大僵尸是:赢勾、后卿、旱魃、将臣。
他们的来历也是颇为神秘,民间故事里的僵尸就像行尸走肉一般,无魂无魄,不死不朽,有利于三界之外。
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一、僵尸始祖后卿:
后卿是诋的亲弟弟,最初作为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帮助黄帝攻打蚩尤。
后卿骁勇善战,身强体壮,颇受黄帝重用。
可惜的是,蚩尤有81个强悍的兄弟,个个强悍,再一次战争中,后卿不幸战死。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后卿死后,曝尸荒野,他的魂魄更实在四周游离。
长期下去,后卿的怨念越来越重:后卿生前为黄帝拼死杀敌,死后,却没有人来给他收尸!后卿魂魄的心里更为怨恨黄帝。
碰巧的是,犼的一份魂魄恰好漂游到这里,这魂魄虽然只是三分之一,但是作为和女娲一样的四大古神,其神通也是强大无比。
犼对女娲心存怨恨,而后卿对黄帝也心存恨意。
后卿为了报复黄帝,愿意将自己的三魂七魄奉献给犼。
为了再次复活,犼的残魂吞噬后卿的魂魄,并且利用后卿的残破身躯复活,化为四大僵尸始祖中的后卿!
后卿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僵尸,他是第一个死而复生而变成的僵尸!后卿虽然是僵尸始祖,但是却不是吸血僵尸,而是一种会飞的神奇僵尸。
后卿的身躯并不强悍,他的力量和灵力也不强大,但是他的能力却十分的可怕——诅咒能力极为强悍。
为了报复黄帝,后卿夜闯军营,在军营里大闹一通。
虽然后卿的攻击力不强,但是远非一般的神仙能够抵挡。
后来,女娲感到,将后卿除去。
后卿也成为四大僵尸始祖中最短命的一个,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个。
后卿在死之前,用自己的灵魂对所有刚死去的尸体下了一个诅咒:所有含冤而死的人,都可以变成僵尸!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人死后尸体变成僵尸的现象,才会出现后来的火葬。
二、僵尸始祖将臣:
将臣,据说原为春秋野史中所记载的,吸血型僵尸的始祖,属一级僵尸,出处不明。
传说很久之前,犼曾经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树树枝。
在犼被封印之后,神树树枝接触到犼的躯壳后,居然慢慢的融入犼的体内,成为新的生命体,占据犼的身体,这就是僵尸王将臣!
事实上,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野史中所记述,将臣与其它三名僵尸始祖(后卿、嬴勾、旱魃)一同诞生于人类未现,洪荒妖兽时期,直到中古才消失不见。
应注意的是,在*古代神话体系中,四名僵尸始祖的说法中的“后卿、旱魃”都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出现,其中的后卿更是在大战之中死后才变为僵尸为害。
五千年来,*出现过三个犼,将臣、将帅的将、大臣的臣;蚩尤、也就是被黄帝打败的那个魔君蚩尤;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乌戈国’国君兀突骨。
《三国》中,兀突骨和他率领的藤甲兵被诸葛亮封山火烧而全军覆没;据史*载,东汉末年云南边陲深山密林之中,确有‘乌戈国’这个邦落,国主兀突骨身高丈二,要知道吕布身高也不过九尺,兀突骨比吕布还高出三尺多,此人‘身长丈二,眼有光芒,浑身鳞甲,刀枪不入、以生蛇猛兽为饭。
华夏历史和传说对蚩尤的记载与兀突骨极为相似,‘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身长丈余,眼射光芒,食猛兽沙石’。
将臣最为可怕,相传其有不死之身,活了几万年,为僵尸的最高始祖。
中原神话传说中,将臣甚至早于伏羲时代,直到中古时期,他突然销声匿迹,有一说为将臣被格萨尔王杀死。”
三、僵尸始祖旱魃:
黄帝的女儿原名女魃,长的颇为漂亮,并且也十分的善良。
黄帝蚩尤大战后,旱魃由于担心自己的父亲,身心俱疲,得了一场大病。
女魃的病情极为严重,按照当时的巫师的说法,女魃无药可救。
而在女魃病危的时候,犼的三份魂魄破了女娲和伏羲的封印,逃了出来。
为了报复女娲,犼的一份魂魄偷偷的潜入女魃的房间内,趁机夺得了女魃的身体。
而犼的这份魂魄本身就不完整,不完整的魂魄无法占据女魃的身躯。
犼,为了夺取女魃的身躯,随将自己的魂魄和女魃的三魂七魄尽数融合。
融合之后,女魃就发生了异变。
女魃的头发开始变白脱落,她的额头更是变得皱皱巴巴,她的身体水分开始散失,变得极为干枯。
更为可怖的是,女魃身体散发出庞大的热量!女魃周围数里内,水分快速蒸发,土地变得干旱无比。
女魃的异变,引来了黄帝和村民的惶恐。
无奈之下,黄帝将女魃驱逐出去,将女魃流放在北方。
网图侵删
江上·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一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写景,而是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令人顿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这不禁让诗人更加的郁郁寡欢了。所有的景物,都被染上了浓浓的感*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这首诗描述了与亲人分别的情景,坐在驶向远方的船上,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不觉令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
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使人的心里更添沉重,笛声渐远,蓦然回首,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刚刚与亲人分别的渡口,早已望不见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在他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炼字的作用,让句子显现出了不寻常的曲拆。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三年级上册苏轼的古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三年级上册苏轼的古诗,欢迎参考阅读!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下有苏杭的上一句古诗是
苏杭的雨的古诗
苏杭的诗句
苏杭诗句
关于苏杭的诗词
描写苏杭杭州的古诗
赞扬苏杭的古诗
关于苏杭的诗句
形容苏杭的诗句
关于苏杭的古诗词
关于苏杭地区的古诗
苏杭美女诗句
描写苏杭的诗句古诗
描写苏杭的古诗词
苏杭的经典诗句
描写苏杭的句子
写苏杭建筑的古诗词
赞美苏杭的句子
描写苏杭美景的句
描写苏杭美景的古诗
形容苏杭的句子
描写苏杭的谚语
赞美苏杭的名句
描述苏杭美景的诗句
描写苏杭美景的诗句
形容苏杭美女诗句
形容苏杭二州美景的古诗
描写苏杭的古诗词佳句
赞美苏杭美女的古诗词
赞美苏杭美景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