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关于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4) 语录(1) 说说(12) 名言(553) 诗词(800) 祝福(1) 心语(76)

  • 暮江吟古诗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7-16 09:29:11
  • 大寒吟的古诗

  • 大寒
  • 大寒吟的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寒吟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岁寒知松柏

      黄庭坚(宋)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村居苦寒(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二月大寒偶书短句

      强至(宋)

      上天谁与问,四序曷相干。

      已季春成暮,当温气反寒。

      农心忧地冻,俗眼惜花残。

      大寒出江陵西门(陆游)

      *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示福孙井示喜曾(陆游)

      北商久不通,犁枣罕登盘;

      山舍惟有橘,琐细如弹丸,

      此外则柿栗,收拾猿鸟残。

      虽无庞翁话,儿孙亦团栾。

      今岁雨雪晚,岁莫始大寒,

      二稚乃可怜,不诉衣襦单。

      地炉有微火,诵书到更阑。

      我老多感慨,赖汝差自宽。

      壮士吟次唐人韵(陆游)

      士厌贫贱思起家,富贵何在发已华。

      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

      誓捐一死报天子,兜鍪如箕铠如水。

      男儿堕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

      塞云漠漠黄河深,凉州新城高十寻。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生铁石心。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孟彦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怀君欲进谒,溪滑渡舟难。

      答侯少府(高适)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阅读全文]...

2022-05-21 05:10:46
  •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有趣的诗体

  • 有趣
  •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有趣的诗体

      叠字诗

      层层套套绮罗衫,正正方方披锦肩。

      燕燕莺莺音带笑,盈盈款款步生莲。

      丝丝语语凤凰柱,缕缕声声鸳鸯弦。

      久久长长无限意,和和美美一生缘。

      顶针诗

      每一句的最后4个字又作第二句诗的`开头4个字或3个字。14个字的2句话,能演变成28个字的4句话,这就是“顶针诗”。

      探君归来步缓慢,来步缓慢醉梦微。

      醉梦微醒鸡报晓,醒鸡报晓探君归。

      四时花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笼晚霞。

      纱笼晚霞烟照暖,

      霞烟照暖四时花。

      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一字诗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嵌字诗

      【三】语【三】言【三】字经,

      【月】圆【月】缺【月】长明。

      【桃】红【桃】绿【桃】含笑,

      【花】谢【花】开【花】舞风。

      复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回文诗

      石山染痕苔青青,

      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

      溪流泛舟轻拂风。

      注:顺着读,倒着读,都可。

      风拂轻舟泛流溪,

      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

      青青苔痕染山石。

      宝塔诗

      花,

      细蕊,奇葩。

      香满室,缀天涯。

    [阅读全文]...

2022-07-18 14:30:26
  • 古诗游子吟

  • 小学
  • 古诗游子吟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游子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及注释】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6-26 22:12:55
  • 《石灰吟》古诗(5篇)

  • 《石灰吟》古诗(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灰吟》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的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的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的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的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阅读全文]...

2022-02-09 04:54:05
  • 古诗难吟的作文

  • 古诗难吟的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难吟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骆宾王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牚拔清波。可如今,早已没了诗中的那绿水,那清波。

      有一次,我们一家出去游玩。听妈妈说,那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有清澈的水,水中有快乐的鱼儿,有时还能见到几只鸭子,我非常期待去那里玩。一到那里,我便迫不及待地下车去看妈妈说的那条美丽的河。可是,当我来到那条河的旁边,我看到只有混浊不清的河水和那么两条如小姆指般大小的小鱼。妈妈难过地说:看来是因为有许多游客往河里扔垃圾造成的啊!爸爸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用手指指了一下右边,我看向右边,我看到了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男孩把玩具的包装袋扔进了河里,我生气地握紧了拳头。

      今天,我看见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小女孩正在背诵骆宾王的《咏鹅》,可是当她背到第三句时,已经背不下去了。为什么?为什么她背不下去呢?因为她身前的河水,她身前的河水是被染黑的污水,因为大白鹅是游在了漆黑的污水中!

      曾经的绿水,曾经的清波早已不在了,取代而之的是什么?是被染黑的污水。而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人类!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要爱护自然,爱护我们的家,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护自然,人人有责。可是,毁了这一切是谁?不正是我们人类吗?

      曾经的我们无法改变自然,可现在我们可以,我们有能力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让我们为了自然而做出行动吧!

      漫画在艺术家的眼中是精美的艺术品;在家长的眼中是影响学业的危险品;而在我的心中,它却是滋养我身心的营养品。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心情顿时沉重了下来。这幅漫画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挽着爷爷的`手来到湖边,小女孩看着湖中一只只大白鹅,不由自主朗诵起一首刚学的新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额?绿水呢?小女孩望着眼前的水吟不下去了。“乖孙女,白毛浮绿水啊!”“但……可是……可是,眼前哪来的绿水呀?”爷爷顿了顿,哑口无言,眼睛直直地盯着眼前这毫无生气的一汪臭水。

      白鹅依旧在,只是多了悲鸣!爷爷心里是明了的,这是人类的杰作呀,他们将以往碧玉般的湖水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污水,如织的游人已不再来了,嬉戏水中的鱼儿,亦不知所去,到访的客人和聚居的主人只剩下苍蝇、蚊子和水中不知名的蠕动的虫儿!回头看这无精打采的白鹅,它,还能待多久?在生活中,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比比皆是。你瞧,以前蔚蓝的天空早已变得灰蒙蒙,犹如蒙上了灰色的布。天空中翱翔的鸟儿也不知所踪;你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雪山开始融化;树木没有节制地乱砍滥伐,森林遭到破环;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出尾气,使空气不再清新……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不是人类所为?

      人类呀,醒醒吧!不要再毁灭我们的家园了!如果我们再这样执迷不悟,不就等于慢性自杀嘛!快醒醒吧!

    [阅读全文]...

2022-01-18 14:31:27
  • 韩缜 凤箫吟_游子吟古诗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韩缜 凤箫吟》,愿对您有所启发。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

    赏析:

    此词是咏芳草、抒离愁之作。上片写离别愁绪。锁离愁三句从词人远行写起,以喑垂珠露点染别情。长行二句复写行人,但望极再写爱姬念远登楼,终日目断劳神之苦况。下片以销魂领起,转写别后相思、期愿。池塘二句言池塘漫步之处,而今芳草无人践踏,定必格外茂盛葱绿,连翠裙也生出妒意,曲折传达爱姬睹芳草而生妒怨的闺愁。恁时三句写词人期望携素手重温漫步花茵之情乐。朱颜二句复写爱姬之叹朱颜因愁思而空自憔悴,竟不及芳草之年年春色长新,借芳意长新反衬朱颜闺怨。最后遍绿野二句将词人与爱姬双挽,惟愿爱侣团圆,趁青春游嬉、陶醉于芳草绿野之中,远行之际故作此旷达语以慰藉爱姬,且以自释离愁,透出未来之欢欣。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便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伊人别恨密切相连。

    ju.51tietu.net编辑推荐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

    作品赏析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这两句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游子吟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2-05 23:33:32
  •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 阅读
  •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游子吟,欢迎参考!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7-11 12:56:04
  • 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

  • 阅读
  • 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下面为大家带来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游子吟拼音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诗意

      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

      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

      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孩子们同样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惠呀!幼儿教育网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孟郊存诗共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实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是很恰当的。他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他内心的情志。有《孟东野集》。

      注释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三春:指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起来叫三春。

      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说明慈母之爱难以报答。

      赏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阅读全文]...

2022-04-01 15:55:42
  • 石灰吟古诗鉴赏

  •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鉴赏]

    [阅读全文]...

2022-05-20 15:58:10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句子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语录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说说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名言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诗词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祝福
属于吟这种古诗体的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