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寒食古诗的全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诗寒食古诗的全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诗寒食古诗的全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诗寒食古诗的全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寒食》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中唐以后,几任*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都宠幸*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臣*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臣,*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寒食》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拓展内容:壬辰寒食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释解释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冶城:《太*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
巾:头巾。雪:白发。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
诗文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寒食古诗全文及赏析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食古诗全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语解释
翃 hóng:飞。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臣,以示恩宠。所以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唐诗《寒食》
《寒食》
年代:唐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赏析: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臣”的意思。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
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1
小寒食舟中作唐
[唐]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1】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2】佳辰:指小寒食节。
【3】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4】隐:倚、靠。隐几,即*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5】“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6】“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àn),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7】“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8】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创作背景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唐杜甫全文注释2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注释:
黄鹤从旧编在上元二年,浣花溪作。《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①。汀烟轻冉冉②,竹日净晖晖③。田父要皆去④,邻家问不违⑤。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⑥。
(上四,寒食所见之景。下四,寒食所接之人。招要则赴,馈问不辞,人情既相亲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之相忘矣。)
①江总诗:“风花拂舞衣。”②陶潜诗:“冉冉星气流。”③何逊诗:“晖晖视落日。”④陶诗:“田父有好怀。”⑤刘向《新序》:“出讼邻家,未为通计。”《诗》:“杂佩以问之。”注:“问,遣也。”⑥《汉书》:高帝作新丰,一如丰沛道路人家,鸡犬放之,皆识其家。
【远注】江村止八九家,故尽相识。
(上四,寒食所见之景。下四,寒食所接之人。招要则赴,馈问不辞,人情既相亲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之相忘矣。)
江总诗:“风花拂舞衣。”
陶潜诗:“冉冉星气流。”
何逊诗:“晖晖视落日。”
陶诗:“田父有好怀。”
刘向《新序》:“出讼邻家,未为通计。”《诗》:“杂佩以问之。”注:“问,遣也。”
《汉书》:高帝作新丰,一如丰沛道路人家,鸡犬放之,皆识其家。【远注江村止八九家,故尽相识。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寒食陆浑别业》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宋之问《寒食陆浑别业》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陆浑别业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人。
【鉴赏】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韩偓《寒食夜》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寒食夜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释】
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白话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赏析: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乍看,通篇只写景物,而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如果细加玩绎,它的字里行间不仅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还似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四句诗中,特别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这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
诗的题目是《寒食夜》,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点夜,“秋千”则暗点寒食。《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御览》、《事物纪原》、《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这句诗就以秋千这一应景之物点出寒食这个节日。
当然,诗人之写到秋千,决不仅仅是为了点题,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这里,不禁令人联想到吴文英《风入松》词中“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看来,诗人在深夜、烟雨中还把视线投向秋千索,也正因为它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又如《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再如:《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曾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从以上这几首诗,依稀可见诗人与一位佳人在寒食佳节、秋千架边结下的一段恋情。联系这些诗,再回过来看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断定它确是一个见景思人、托物记事的,尽管写得尽曲折含蓄之能事,而个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参破的。
如果从整首诗来看,这第三句又是与上、下各句互相依托、融合为一的。全诗四句,组成为一个整体,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为第三句布景设色的。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没有这样一个结句,当然也托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应当说,这首诗既以第三句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逢寒食日,人们就会吟咏起这首著名的《寒食》,或名《寒食日即事》。
此诗为中唐诗人韩翃所作,情绪轻盈飘渺,短短四行字,写出了寒食节的典型的景致与*俗。寒食节至,春日的长安城漫天花雨轻扬,夹堤的排排杨柳新丝屡屡,袅娜掩映;天*日暮,大内传出新火点燃的蜡烛,火种被宫人传递至侯门显赫之家,寒食的一天也落下了帷幕。
相传,作此诗时,韩翃已是暮年,却还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幕僚,因此郁郁不得志。一天半夜,好友韦巡官忽然叩门贺喜,告诉他有圣旨传下,擢升韩翃为驾部郎中,负责起草诰命文书。韩翃大惊,根本不信,说肯定搞错了。韦巡官说不会错的,倒是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江淮刺史韩翃,可*(唐德宗)在下了这道旨意之后,特意又用御笔在上面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写道:“与此韩翃”,这点明了是给他的。韩翃一想,诗倒是自己写的,看来确实没搞错。
韩已迟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也。(唐 孟棨《本事诗》)
韩翃,字君*,南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称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代宗年号),有《韩君*诗集》存世。唐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对韩翃评价道:
“韩员外诗,匠意*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这是评价,韩翃诗的特点是独具匠心,有*乎史家文章的风范及态度,意境繁复而蕴藉。
我们知道,古今公论以杜甫诗为“诗史”,其诗如同日记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和重大变迁。如“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情况。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
而韩翃诗虽然没有达到“诗史”的高度,但能评价“*于史”,这也是非常之高了。
可是再来看这首《寒食》,我们又不禁迷惘:这首优雅流畅的小诗几乎看不出一丝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痕迹。
要知道,史家除了如实地记录历史、表达观点之外,更有一种隐晦的春秋笔法,即在看似*直的记录中暗藏着褒贬态度。那么,如果把杜甫诗比作前者的话,韩翃诗就是后者。所以,《围炉诗话》才会不吝赞美之辞地称赞这首《寒食》:“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就让我们再来审视这首《寒食》。
前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令人眼前顿时浮现一派漫天花雨的美景,其实,这里的“飞花”需与“御柳”来对照,有人以为飞花是泛指花瓣之雨,可准确地说这里的“花”特指“杨花”。
杨花,即柳絮,飞花是指漫天飞絮。或许今天的我们很难诗情澎湃吧,大多数人甚至很讨厌柳絮乱飞,可不想在古诗中它却可以如此浪漫地存在。试问,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可以概括为一个“散”字;它四处飘散,无依无凭,终归于无影无踪。
接着,这个“散”字在后两句诗中直接跳了出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来素有改火之制,如《周礼•秋官·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元白珽《湛渊静语》说:“寒食禁火,以出新火。”
唐时,仲春寒食节这天先要“禁火”,即把过去的“旧火”熄灭,人们不动灶火吃冷食,到了傍晚,由皇宫专门取得新的火种,再将新火点燃的蜡烛传送到王侯之家,也就象征性地传给了天下百姓,随后,家家户户点燃火烛,宣告“改火”完毕。改火的*俗有点类似今天的“圣火”传递仪式,有弃旧从新的象征意义。
《辇下岁时记》称:“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可知,钻木取新火是由小孩子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了取“新生”的含义。
所以,《寒食》后两句之“散”,即指“散发”火种。诗文上下两段内容,自然而然,浑然一体,却悄悄蕴含着两个“散”字,一者以隐一者以显。
那么,这四句看上去都在铺陈事实的诗句为什么是春秋笔法呢?这就要看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散”了?——其实,既不是杨花散乱,更不是新火散去,而是唐天子的皇权正在慢慢散落……
理解这点,需要我们着意于“五侯”二字。
所谓“五侯”,可泛指*豪门,由皇家传出的蜡烛闪动着明灭的“新火”,进入一家家*的府邸。但妙就妙在“五侯”一词是个非常“暧昧”的词,它有几个不同的典故含义。
汉成帝时封其舅王谭*阿侯 、 王商成都侯 、 王立红阳侯 、 王根曲阳侯 、 王逢时高*侯 。(见《汉书·元后传》)
另,东汉大将军梁冀擅权,其子梁胤 、叔父梁让及亲属梁淑 、 梁忠 、 梁戟皆封侯。(见《后汉书·陈蕃传》)
——这一层含义倒也与达官显贵的含义相*。
——这层含义就有点别扭了,五侯竟然是指汉代五位著名宦官(太监)。显然,宫中的新火不可能全部传给宦官之家,这是完全说不通的。可妙就妙在这“说不通”,此正是本诗的“春秋笔法”。原来,散到五侯家的不止是大唐天子的“新火”,更包括了他的赫赫王权,而且这一“散”,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围炉诗话》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玄宗时代宦官:高力士
在唐玄宗时代,宦官的权力开始强大起来:
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旧唐书》)
宦官不仅可以参阅奏章,甚至可以作为军事指挥官监军作战。安史之乱后,宦官已达到了专权的程度。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可以与宰相共同管理朝政,出现了“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
随着宦官势力日益做强做大,从此尾大不掉,终于成了唐王朝心腹中一个无法割掉的“恶性肿瘤”。晚唐时代,发生了著名的“甘露之变”,由宦官仇士良大肆诛杀朝臣,天子唐文宗彻底沦为傀儡。唐末代的唐僖宗、唐昭宗都被大宦官田令孜所挟制,唐僖宗甚至称田令孜为“阿父”,可见宦官气焰之嚣张。唐王朝在宦官专权、藩镇势力和农民起义的三面夹击之下奄奄一息,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的含义。
甘露之变
虽然历来解诗者几乎都认为《寒食》诗以“五侯”专一影射“宦官专权”,可探谜君认为并不尽然。
五侯,其实还有一层非常直接了当的影射——藩镇势力。他们这些王侯,一样分到了皇家的“新火”。
按照一般辞书的解释,藩镇,是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所设的都督府、节度大使等的通称。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对唐王朝造成伤筋动骨式破坏的“安史之乱”就是藩镇割据势力,到唐末的九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要么彼此“互砍”“乱砍”,要么合起伙来“砍”中央。
就在唐德宗的建中年间,还发生了因朝廷削藩而起的“四镇之乱”,又称“建中之乱”。德宗本想削藩,却引发了各藩镇势力的连锁叛乱,自己被反被叛军困在奉天城(今陕西乾县)达一月之久。
韩翃本人又长期做藩镇将领的幕僚,必然对朝廷与藩镇关系的优劣和发展趋势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如果说宦官专权是插在唐王朝左肋上的一把刀,那么藩镇割据就是插在他右肋上的一把刀。唐朝皇帝屡有削藩之举,但都收效不大,最终倒在藩镇势力的屠刀之下。
所以说“五侯”一词,妙就妙在它的一语多关,明言王侯公卿,暗中即指宦官又射藩镇。特别是暗指的宦官和藩镇,这两股饿狼一样的势力都来“散”李唐天子家的“火”,大唐岂不是早晚‘散伙’?
日暮的汉宫(唐王的宫殿),真有一种走向黄昏的凄凉……
——我们这才看出,前人说韩翃诗“兴致繁富”真不是一句虚语。
说起“兴致繁复”,其实不但“散新火”两句暗含讽喻,就连前面的“飞杨花”两句依然暗藏讽喻!
河畔的御柳,仍然是一个亡国的意象符号,因为它指的是“隋堤杨柳”。
《炀帝开河记》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就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他却坐着龙舟欣然出行,还令十五、六岁的五百多个女孩轮流为他拉纤,同时还用羊拉纤,极尽*奢侈之势。翰林学士虞世基又向他献策
“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隋炀帝大喜,诏令民间献柳一株,赏一缣(丝绸)。百姓竞相献柳。隋炀帝先自己种下一株,随后群臣种,然后百姓种。隋炀帝用御笔题写,赐垂柳姓杨,名为“杨柳”。从此“隋堤杨柳”,即指的是亡国之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当时得宠宦官们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写寒食节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寒食节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赤水寺居
罗衮
榆火轻烟处处新,旋从闲望到诸邻。
浮生浮世只多事,野水野花娱病身。
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
蓑衣毳衲诚吾党,自结村园一社贫。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王濯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李中
清明时节好烟光,英杰高吟兴味长。
捧日即应还禁卫,当春何惜醉朐阳。
千山过雨难藏翠,百卉临风不藉香。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郑辕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臣。
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
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
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诗寒食古诗的全文
寒食古诗的全文
寒食古诗的全文及诗意
古诗寒食的诗意全文
寒食这首古诗的全文意思
唐的古诗寒食
古诗词寒食的全文作者及朝代
唐韩翃的寒食古诗
寒食唐韩翃的古诗
古诗寒食的全诗
寒食唐韩愈的古诗
寒食的古诗大全
南唐寒食节的古诗
唐代古诗寒食是谁做的
寒食的古诗全部
古诗寒食的作者是唐朝的谁
寒食寒食古诗的古风
古诗寒食中的寒食节
古诗寒食唐李白的拼音版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古诗
寒食寒食的古诗意思
唐代古诗寒食的前两句的句意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全首
古诗寒食的作者是唐代的声音
赛食古诗的全文
寒食节的古诗大全五言
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大全
古诗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谁
寒食是谁的古诗
寒食清明古诗的英文
屈原魂的古诗七律
形容夜晚风的古诗
带禾字的古诗取名
秋天的古诗诗
揭示民生疾苦的古诗词
韩愈的榴花古诗
同时含有菲字和若字的古诗词
有同音不同字的歇后语或古诗
古诗新韵刚开始的谱子
默写朱自清写的古诗
含有古诗的感动开头
与酒令有关的古诗
关于花化作泥的古诗
描写南风古灶的古诗词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古诗
老牛舐犊的古诗
聒结尾的古诗
押uan韵的古诗词
形容邪恶的古诗
搜集春天的古诗五首
带荟的古诗词
赞美厨子好的古诗词
表示消散的古诗
说明一起受苦的古诗
二十五个字的古诗全部
适合男生的古诗舞蹈
关于白衣巷的古诗
课外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小池古诗的幻灯片设计
有几篇荷花的古诗
关于孤单月色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