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关于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3) 语录(5) 说说(23) 名言(2) 诗词(2k+) 祝福(19) 心语(1)

  • 含有衬字的古诗词 带衬字的诗词名句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花须叶衬,佛要金装。

    *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杨基《春草》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连理带头双□□,留待与、个中人。——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附与征衣衬铁衣。——贺铸《捣练子·望书归》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吴承恩《猴王出世》

    楼高莫凭栏。——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归恨隔重山。——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不道衡阳远。——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雁行离塞晚。——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愁生草际蛩。——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猗枕画檐风。——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明星碧浸银河水。——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微云红衬馀霞绮。——张元干《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倘秀才〕有揭字驼字衬数,有背心剜心异呼,有钞脚频成印上字模。——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

    紫泥宣诏,花衬马蹄忙。——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

    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辛弃疾《喜迁莺·暑风凉月》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周密《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吴文英《声声慢·寿魏方泉》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秦观《浣溪沙·锦帐重重卷暮霞》

    淡烟笼月绣帘阴。——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张泌《南歌子·柳色遮楼暗》

    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高观国《少年游·草》

    更重重、龙绡衬著。——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腻红匀脸衬檀唇。——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夜沈沈、谁道□□,□系得人心。——苏轼《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阅读全文]...

2022-03-09 12:04:17
  • 以动衬静秋天的诗句89句

  • 秋天,经典
  •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3、秋色无远*,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4、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9、寒城一以眺,*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10、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12、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1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阙题二首·山中》

      14、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17、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18、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

      19、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昭君怨》

      20、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浣溪沙》

      2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24、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25、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28、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元,关汉卿

      29、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30、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木兰花》

      31、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32、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33、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3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5、悲哉秋兮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辩》

      3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37、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8、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3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4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1、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

      42、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43、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4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4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6、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7、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晋代,陶潜

      48、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八声甘州》

      49、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51:49
  • 古诗关于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

  • 1、鸟鸣涧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阅读全文]...

2022-07-01 15:17:28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 夜思,古诗文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学*这首古诗,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静夜思》古诗诗句的赏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上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十十六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2-02-20 01:33:43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 静夜思古诗诗句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学*这首古诗,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静夜思》古诗诗句的赏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上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十十六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2-03-27 22:40:27
  • 劳动的古诗句

  • 劳动
  • 劳动的古诗句

      1、天旱农夫盼春雨,泪眼望稻谷。——《耕织图》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白居易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李绅

      4、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雍裕之

      5、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乡村四月》翁卷

      6、卜邻*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孟浩然

      7、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贫女》秦韬玉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蚕妇》张俞

      10、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击壤歌》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李绅

      13、刺绣五彩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4、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白居易

      15、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田园乐七首·其七》王维

      16、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韦应物

      17、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范仲淹

      18、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陆游

    [阅读全文]...

2021-11-23 06:42:45
  •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

  • 动物,古代
  •   在古代,写动物的古诗有很多,那么关于动物的诗句是哪些?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一)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9、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12、虹随余雨散,鸦带夕阳归。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7、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出。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铁马夜嘶千里月,雕旗秋卷万重山。

      2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1、*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有动物名称的古诗句(二)

      1、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2-17 15:14:23
  • 关于动静的诗句

  • 动静各有诗,油然会心舍。——陈著《次韵戴成叔·蟋蟀秋乃鸣》

    泉声闻复急,动静随所击。——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阮籍《大人先生传》

    施为有本末,动静有纲纪。——李覯《寄祖祕丞》

    动静静复动,终始始而终。——魏了翁《次韵张太博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辩二程戏邵子》

    昔人知命斯上通,动静以时随所有。——蔡襄《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

    吉凶人变化,动静事枢机。——邵雍《观棋大吟》

    吾徒孰谓标奇绝,动静凭君试甄别。——释重显《送善暹首座》

    言辞若兰蕙,动静随安详。——吴鼎芳《唐嘉会妻》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蔡卞《楞严经偈》

    逼侧甲兵询动静,艰难书问畏浮沉。——方回《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泝湘将至八桂》

    探子观其动静,正应留作伏兵,敌棋应错大侵分,亦有全军覆尽。——钱长泽《三十字母》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刘禹锡《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方圆动静曾未识,生死眼前那得知。——王洋《陈道士年十三骨气有异弈棋得妙处鲜能对者推》

    虏动静寝食,皎如在双眸。——欧阳修《送李太傅知冀州》

    [阅读全文]...

2022-02-15 23:54:16
  • 以静写动的诗句

  • 经典
  • “以动写静”的诗句有哪些

    古人作诗注意字句的锤炼,了许多巧妙浑成的方法动为其方法之一。

    以动写静,意境奇妙,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很多,下面仅举一些常见的。

    一、以鸟鸣写静。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以不时发出的几声鸟鸣,衬托出春之月夜鸟鸣洞的幽美寂静,给人以空旷、静谧之感。

    二、以流水泉声写静。

    以澡游的泉水写静谧的山野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以人语声写静。

    鹿砦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的“空”当幽静讲,“空山”指深山密林中很少有人来往,十分幽静,这时的寂静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致使人产生幻觉。

    全诗突出了“静”字,给人一种深幽的意吮美的感受。

    四、最典型的以动写静。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古诗中以动写静的诗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山鸟的鸣叫写出了春涧的幽静)以静写动: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字将动态的瀑布写成了静态的画卷)

    [阅读全文]...

2022-03-23 17:30:16
当前热门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句子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语录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说说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名言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诗词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祝福
以动衬静的古诗句有哪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