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上的五道古诗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五上的五道古诗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五上的五道古诗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五上的五道古诗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以五月五日端午节为主题的古诗
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你都能念出哪一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古诗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1、端阳采撷(宋 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宋 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4、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竞渡歌(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6、七律 端午(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7、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8、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五年级上册常考的50道奥数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常考的50道奥数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相关的知识,请关注CNFLA学*网!
1、765×213÷27+765×327÷27 2、(101+103++199)-(90+92++188)
3、9×17+91÷17-5×17+45÷17 4、(9999+9997++9001)-(1+3++999)
5、9039030÷43043 6、 (873×477-198)÷(476×874+199)
7、 12 +16+111112 +20+ 30 +42 8、 99999×22222+33333×33334
9、1111
1×2 +2×33×4 +..+ 99×100
10、1000+999-998+997+996-995++106+105-104+103+102-101
11、两个整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8。已知被除数比除数大59,求被除数。
12、一个整数除以15余2,被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00,求被除数和商。
13、减数、被减数与差三者之和除以被减数,商是多少?
14、甲、乙两数之和加上甲数是220,加上乙数是170,甲、乙两数之和是多少?
15、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1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是129。请写出这个带余数的除法算式。
16、一个两位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商仍是两位数,余数是8。问: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之和是多少?
17、两个数的和是94,有人计算时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的和是31。求这两个数。
18、小明做两个整数的加法,他把万位上的8看成了3,百位上的7看成了9,个位上的5看成了6,算得的结果是49920。问: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19、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是120,减数是差的3倍,减数是几?
20、某数除以87,商5余5,这个数除以5的商是多少?
21、有三根钢管,分别长200,240和360厘米。现在要把这三根钢管截成尽可能长而且又相等的小段,一共能截成多少段?
22、两根铁丝分别长65米和91米,用一根木尺分别去丈量它们,都恰好量完而无剩余。这根木尺最多有多长?
23、将22块橡皮和33支铅笔*均分给参加打扫教室卫生的同学,结果橡皮多1块,铅笔少2支,参加打扫卫生的同学有多少名?
24、甲数比乙数大5,乙数比丙数也大5,三个数的乘积是6384,求这三个数。
25、某质数加6或减6得到的数仍是质数,在50以内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质数?并将它们写出来。
26、一袋糖不足60块,如果把它*均分给几个孩子,则每人恰好分得6块;如果只分给这几个孩子中的男孩,则每个男孩恰好分得10块。这几个孩子中有几个女孩?
27、某公共汽车站有三条线路的公共汽车,分别每隔 5,6和8分钟发车一次。三条线路在同一时间发车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28、文化补*班的教材不够,暂时每两人用一本语文课本,每三人用一本数学课本,每四人用一本外语课本,全班共用了91本课本。问:全班有多少人?
29、有一篮子鸡蛋,按每四个一堆分多一个,按每五个一堆分也多一个,按每六个一堆分还是多一个,这篮鸡蛋至少有多少个?
30、有一种电子钟,每到正点响一次铃,每过九分钟亮一次灯。如果中午12点整它既响铃又亮灯,那么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是什么时间?
31、规定a*b=(b+a)×b,求(2*3)*5。
32、如果a△b表示(a-2)×b,那么3△4=?
33、有7个数,它们的*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34、某五个数的*均值为2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0,则*均值变为25。求这个数。
35、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均数是28,后五个数的`*均数是
33。求第三个数。
36、小玲练*跳绳,她已经跳了若干次,准备最后再跳一次,如果最后这次跳48个,那么*均每次跳56个;如果最后这次跳68个,那么*均每次跳60个。小玲已经跳了几次?
37、小明上学期语文得78分,地理得82分,历史得80分,物理得60分。又知数学成绩比*均分多12分,外语成绩比*均分少4分。小明上学期这六科的*均成绩是多少分?
38、五年级一班数学考试*均成绩是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后,五年级一班的*均成绩是91.7分。五年级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39、某厂一周生产的机器台数的统计表破损了(见下图),根据这张统计表,星期三、星期四的产量各是多少台?
40、A,B,C是三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并且满足
求A+B+C
41、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42、小明给班里买了甲、乙两种电影票共50张,甲票每张2元,乙票每张1.4元,共花了78.4元,问:买甲票花的钱是买乙票花的钱的几分之几?
43、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这三种小虫16只,共有110条腿和14对翅膀。问:每种小虫各几只?
44、某人要到高层建筑的 10层去,他从1层走到 5层用了100秒,如果用同样的速度走到10层,则还需要多少秒?
45、甲、乙二人比赛爬楼梯,甲跑到4层时,乙恰好跑到3层,照这样计算,甲跑到16层时,飞跑到几层?
46、有一个报时钟,每敲响一下,声音可持续3秒。如果敲响6下,那么从敲响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续声音结束,一共需要43秒。现在敲响12下,从敲响第一下到最后一下持续声音结束,一共需要多长时间?
47、甲、乙二人练*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则甲跑4秒能追上乙。问:两人每秒各跑多少米?
48、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达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问:东、西两村相距多远?
49、甲、乙、丙三人每分分别行60米、50米和40米,甲从B地、乙和丙从A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甲遇到乙后15分又遇到丙。求A,B两地的距离。
50、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若两人同向而行,则甲26分赶上乙;若两人相向而行,则6分可相遇。已知乙每分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五道经典春节家宴菜谱
春节摆家宴是*最传统的春节特色*俗之一,准备一桌丰盛的美食,与常年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一起畅叙是最幸福的事情,春节来临之际,大家是否已经准备好春节的菜谱了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道经典春节家宴菜谱,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典春节家宴菜谱一、口水鸡腿
用料:鸡腿1只、花生仁10克、料酒少许、白芝麻适量、食盐3克、白糖1克、生抽4克、醋6克、小葱5克、辣椒油1勺、姜2片、香油1小勺
1、鸡腿洗净,冷水入锅,加上姜片,料酒,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10分钟后关火焖5分钟
2、焖好的`鸡腿过凉后浸入提前准备好的冰水里迅速激冷
3、激冷的鸡腿捞出,沥干水分,在表面涂上一层香油,稍稍晾干
4、将醋、生抽、白糖和少许盐调成料汁
5、把鸡腿斩块摆盘。撒上花生碎和熟白芝麻
6、淋上料汁和辣椒油,撒上葱花即可
经典春节家宴菜谱二、盆盆虾
用料:虾20只、芹菜2根、黄瓜1根、香菇3朵、姜5克、蒜5克、花椒适量、干辣椒5个、醋1/2小勺、食盐少许、豆豉2大勺、玉米油适量、豆瓣酱3大勺、高汤150毫升、白糖1/2小勺
1、芹菜、黄瓜切小条,香菇一分4小块
2、姜、蒜切沫,干椒切小段;虾去虾线,煎虾须、虾脚
3、锅入中量油烧五成热,入大虾炸金黄色盛出,时间不要长哟
4、另锅少量油,下花椒小火炸香,再加入干椒、豆瓣酱、豆豉、蒜茸和姜沫炒香
5、入高汤、白糖、醋煮沸
6、加入香菇、芹菜、黄瓜稍煮1分钟左右,再入虾煮1分钟左右
7、将芹菜、香菇、黄瓜捞出装在碗底,一个个将虾排成圈形,倒上汁水,撒上芹菜叶或香菜即可
经典春节家宴菜谱三、香辣蟹
用料:大闸蟹2只、干辣椒10克、花椒少许、姜少许、蒜适量、豆瓣酱适量、食盐3克、料酒适量、胡椒粉适量、八角少许、桂皮适量、白糖适量、花生油50克
1、螃蟹刷洗干净,如图所示,在倒数第一和第二根蟹脚之间斜向插入筷子,这样螃蟹就不会再动了
2、开盖,去蟹腮,蟹心,把蟹剁块,加盐,料酒,胡椒粉稍腌一会
3、热锅上油,油温6。7成热时,把蟹块切口处沾点干淀粉
4、下锅炸红后起锅沥油,锅中留少许底油,下姜,蒜片爆锅
5、加入花椒,干红辣椒,八角,桂皮煸香,加豆瓣酱炒至出红油
6、倒入炸好的螃蟹,加盐,白糖,味精调味后,淋少许香油,撒上香菜碎起锅即可
经典春节家宴菜谱四、湖南剁椒鱼头
用料:鲢鱼头1个、胡椒粉少许、料酒1大匙、食盐1/3小匙、白酒1大匙、剁椒半碗、蒸鱼豉油1大匙、植物油2大匙、姜1块、小葱2根
1、将鱼头洗净,从鱼唇正中剖开,注意不要完全切断,让其连在一起,在鱼头下面鱼肉较厚的部分斜划几刀以方便入味
2、将料酒、胡椒粉、盐撒在鱼头上,抹匀,腌制约20分钟
3、将高度白酒倒入剁椒中,拌匀待用
4、在腌制好的鱼头表面淋上少许植物油,抹匀
5、将姜切片,葱切段,铺在碗底,再放上处理好的鱼头
6、然后将步骤3的剁椒铺在鱼头上
7、蒸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烧开,然后摆入鱼头,盖盖,大火隔水足汽蒸约10分钟
8、将蒸好后的鱼头取出,倒去碗内多余的汤汁,撒上葱花,淋入蒸鱼豉油,然后将适量的植物油烧热(表面有少量白烟冒出),泼在上面即可
经典春节家宴菜谱五、糖醋鲤鱼
用料:鲤鱼1条、鸡蛋1个、小麦面粉2大勺、淀粉1勺、水1碗、蒜8瓣、番茄酱2大勺、米醋2大勺、生抽1小勺、食盐1勺半、水淀粉半碗、花生油适量
1、鲤鱼收拾干净后抽掉两面的腥筋,然后用刀倾斜45度角给鱼均匀的划斜开片
2、加盐1勺,在鱼身上下里外都用手将盐抹匀
3、盆里加入面粉2大勺,淀粉1勺,鸡蛋1个,清水1碗,调成糊后将鱼放入
4、提着鱼尾,将鱼通身挂上面糊
5、拿出后再在鱼身上两面都洒一层干面粉,并抖掉多余的部分
6、锅内放入足够多的油,七成热的时候,将鱼弯成弧形放入,小火炸。炸时可以用两只锅铲按住鲤鱼定型
7、将两面炸至微黄,鱼熟透,即可捞出
8、捞出的鱼稍晾凉一会,或者凉透也行
9、再回锅炸第二遍,一直要用小火,防止外皮焦糊
10、炸至鱼通体深黄即可捞入鱼盘中,尾巴向上的放
11、另起一锅,放少许油,小火,油温热时加入蒜碎炒香,千万别大火那样蒜碎会糊掉的
12、当闻到蒜香味时,加入半碗清水,番茄酱2大勺,米醋2大勺,生抽1小勺,煮开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7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时的*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时的*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五言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思乡的古诗五言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乡的古诗五言,一起来看看吧。
《冬日山居思乡》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冬日山居思乡》作者简介
[唐](约公元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字南乡,(全唐诗作南卿。此从唐才子传)东洛人(今四川广元西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穆宗长庆元年前后在世。初居庐山为浮屠,名清塞。后客南徐,又来少室、终南间。工*体诗,格调清雅,与贾岛、无可齐名。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姚合守钱塘,因往谒。合见其哭僧诗有云:“冻须亡夜剃,遗偈病中书”。大爱之,加以冠巾,复姓氏,更名贺。后亦不得志,往依名山诸尊宿自终。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相思》原文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相思》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相思》简介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实用】古诗的作文五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风,吹熟了庄稼,吹来了丰收,也吹来了农民的辛苦。
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大概是最早歌咏南风的诗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这首诗,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温热而适时的南风,对夏季庄稼的生长成熟,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暑热的天气多少能使人感觉到一点凉爽,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中“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一句,就表达了这种情怀。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观刈麦》则直叙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下地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这首诗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写下此诗。
南风,在关注民生的诗歌里,承载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一些田园诗歌里,表达的大多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闲适惬意。
宋代刘攽 的《初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首诗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静的环境和诗人悠闲的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诗人把南风想象成一个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这两句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诗自然亲切,生动有趣,也从侧面烘托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
明代杨基的《天*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绵绵细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初夏的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电影的枇杷。茸茸细雨,微微南风,徐行山中,让人好不惬意舒适!
花儿是季节的名片,是大自然为我们慷慨馈赠的`礼物,更是诗人的最爱。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迎春花就如它的名字一般,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寂寞忧愁的样子,泪如雨下,就像雨中带着的梨花一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是浪漫的象征,表达着爱情的美好。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海棠花在春天开得很艳,人们看到它,都会停下脚步来观赏。海棠花象征离别,玉堂富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真国色”三字,牡丹雍容华贵,艳压群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了夏天,最是蓬勃热烈,风来了,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拂过荷花的风,所以带着荷花的清香。“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无风的时候,蔷薇的花儿似乎都被锁住了。蔷薇的花香,是沁人心脾的花香,如此动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安静的夜晚,桂花慢慢的落下来,为整个山间营造出美好、静寂的气氛。“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和红叶都是秋天的象征。“开”字写出诗人的一片乡愁,就这样洒在秋菊中。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冬日的家园,才显得格外温暖。或许,冷的雪,暖的火才是绝配的,比这更好的,则是冷的冬,暖的心。
姹紫嫣红的花儿,惊艳了岁月,美化了生活,它们开在大自然,更开在诗人的心里。
大自然的世界各种各样,古诗中的四季更美。古诗读起来有韵味儿,我爱古诗中的四季。
春天来了,小草生机勃勃,百花齐放,万物复苏。“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看两个黄鹂站在树上,一边唱歌一边拍着翅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小朋友家的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只粉红的杏花已伸出了墙了。朋友的园子里可能还有四季常青的樟树,有碧绿的柳树,有金色的迎春花。
夏天骄阳似火,孩子们不怕热,玩的可开心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看,小娃正在撑小艇,摘了许多的白莲,开开心心的带着白莲回家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我去玄武湖看荷花,不禁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秋天扫落叶,枫叶落下地,红叶似火,下起了霜,枫叶像二月开的花一样。下雨时枫叶落下地,像红色的地毯,给我们铺了一条长长的路,美极了。
冬天,“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在冬天自告奋勇的站出来,在非常冷的时候,只有它一个人在冬天开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天非常的冷,鹅毛大雪,鸟儿都躲在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梅花在那绽放。
我喜欢古诗中的四季,这四季又美丽,又值得赞叹。
我一听“古诗大王”,就让我想起了我的表弟。我表弟今年8岁了,刚上二年级,个子矮矮的比我低很多,你别看他个子低,他的学问可比我还高呢,比如古诗他都会三百多首呢。
每当过节的时候,他几乎都要念几句古诗,不然谁都别想阻止他,除非我叔叔来阻止他。每当清明节时,他会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用的真好,我每次都会夸他。在端午节,他又诵到“五月五日五午,增我一支艾”。在隆重的春节里他又朗诵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他真是太有文化了,你说是不是?
我那表弟古诗量积累的那叫一个多,他不仅会在过节时说古诗,还会用古诗来劝告人学*。我记得我还被劝过一次呢!那时候我不好好学*,他就说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哥哥现在不好好学*,等长大了就会后悔的”。我听了他的话以后,感觉说的非常有道理,从此以后学*再也不偷懒了。
我表弟肚子里的古诗储量真是太多了,你想要一个这样的表弟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秋天的夜随着落叶凋零,泛黄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渐远。
你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只见漆黑的夜残月如钩,使你的心更加寂寞忧愁。
深院紧锁,院中只有与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这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缠绕你心头的别离愁绪。思绪的纷繁复杂无法理清,愁情像一团乱麻,无始无终,越理越乱。
你展不开的眉头,解不开的心锁,好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闭眼失眠,拾起往日遗失的梦。
你,从一个“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备受欺辱,整天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又在心头徘徊。
风扬起尘土,泥土清香沁入心田,情绪一点一点沉淀。纷乱岁月,再次让你痛苦。昔日的繁华与欢乐已如梦远逝,黑夜里,你左右徘徊,可是一切都是漫长无尽的等待。
纷乱人世间,你的词写出了沉重,写出了惆怅,写出了人生的疼痛,写出了世间的沧桑。
今日,残月依旧如钩,秋夜依旧寂寞。而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离愁绪依旧缠绕在心头。
新年五言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年五言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
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
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
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
日日持杯访醉乡。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元日观潮》
唐.厉元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
《田园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
唐代.韦应
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
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
淮滨益时候,了似中秋月;
川谷风景温,城池草木发。
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
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
《岁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