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关于有关甘州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甘州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甘州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甘州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114) 名言(530)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八声甘州古诗

  • 宋词
  • 八声甘州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声甘州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1】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赏析2】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阅读全文]...

2022-04-16 19:48:49
  • 诗名含有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甘字的诗词

  • 宴瑶池 宴瑶池本名八声甘州,乐府八声甘州

    白朴〔元代〕

    东坡戚氏一篇,稍加隐括,使就新翻,仍改其名。玉龟山、阿母统群仙。幽闲志萧然。有金城千里,琼楼十二,紫翠霏烟。穆满当时西狩,八骏戏芝田。驻跸瑶池上,命赐华筵。天乐云*鼎沸,看飞琼舞态,醉饮留连。渐月斜河汉,霞绮布晴天。望神州、东回玉辇,杏花风、数里乡鸣鞭。长安*、依稀柳色,翠点奏川。

    前以甘子诗酬行之既食乃绿橘也顷年襄阳人遗甘予辨是绿橘今反自笑之

    梅尧臣〔宋代〕

    昔辨荆州误,今为越叟迷。黄甘与绿橘,正似珷玞圭。

    中秋与朱甘节白沙赏月呈甘节兼寄其从子玭

    陈献章〔明代〕

    天壤与君分楚越,中秋高坐白沙庵。虽无丝管留人醉,且对沧波与客谈。

    桂树何年攀月窟,竹枝今夜唱湖南。外沙子弟通家旧,一一烦君语阿咸。

    春日携李眉山彭湘南王兰谷藏上人重游盘山自西甘东甘二涧历上方东竺

    允禧〔清代〕

    上有可攀下可援,乱石插脚松碍肩。盘山之游信奇绝,我今不到又几年。

    西峰朵朵开青莲,东峰半绾湘娥鬟。中峰鹄立峙云汉,游人迹绝终古寒。

    招呼胜友理幽事,山瓶载酒春风颠。阴崖未放百草坼,暖溜暗滴层冰穿。

    两涧猿鸟犹依然,山中老僧还晏眠。青冥可望不可蹑,轧轧笋舆争后先。

    一折一转历幽邃,那知半岭*如毡。不爱坦夷爱险仄,缒身却下千仞渊。

    云根或有龙精缠,不然栖止飞行仙。攀萝曳葛递偃仰,断壁置屋琉璃悬。

    绵堆退谷乍娟秀,东庵错锦花连天。兴阑亦复舍此去,山灵哑哑嗤愚顽。

    恨无奇句压百怪,只有烂醉轻万缘。后人莫惜破两屐,觅我题字春岩烟。

    八声甘州 月来时,与迈恺论及《楚辞》,迈恺请作词纪念屈原,因为成《八声甘州》一首

    李祁〔宋代〕

    记儿时午日最清妍,榴花映蒲觞。况行吟泽畔,遗风未沫,楚是吾乡。

    更喜辰沅避寇,云水日徜徉。纫秋兰为佩,寄我思长。

    三十馀年回首,问洞庭何似,几历沧桑。送纷纷过客,扰攘闹湖湘。

    祗骚魂好修不改,谅高驰天外尚翱翔。吾衰矣,此身未死,此意仍狂。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宋代〕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凄紧 一作:凄惨)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宋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汤恢〔宋代〕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甘棠

    佚名〔先秦〕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吴文英〔宋代〕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

    [阅读全文]...

2021-12-13 05:03:16
  • 含有甘字的古诗词 带甘字的诗词名句

  •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外篇·山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菜根谭·概论》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菜根谭·概论》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围炉夜话·第十则》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围炉夜话·第一二五则》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甘井*竭,招木*伐——《墨子·01章 亲士》

    啜苦咽甘,茶也。——《茶经·五之煮》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小窗幽记·集醒篇》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侍郎许敬菴先生孚远》

    宁向牡丹花下死,风流作鬼也甘心。——《雷峰塔奇传·第八回》

    分明久旱逢甘雨,赛过他乡遇故知。——《醒世恒言·卷二十》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柳永《甘草子·秋暮》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朱子家训·全文》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字无题外,落叶都愁。——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道经·第三十二章》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

    当厄之施甘于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格言联璧·悖凶类》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甘言夺志,糖食坏齿。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弃疾《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阅读全文]...

2022-02-01 09:49:26
  • 八声甘州的佳句

  • 《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词牌《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曲牌《八声甘州》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

    名句分享:

    1、【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2.【宋】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3.【宋】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

    4.【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好词好句: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2、原词: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1316635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3、译文:

    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4、创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四十八。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5-25 07:04:46
  • 张炎:八声甘州

  •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

      沈尧道同余北归,

      各处杭、越。

      逾岁,

      尧道来问寂寞,

      语笑数日,

      又复别去,

      赋此曲,

      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

      长河饮马,

      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

      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

      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

      问谁留楚佩,

      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

      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

      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

      有斜阳处,

      却怕登楼。

      赏析:

      本词为追念北游,寄怀老友之作。全篇一气旋转,哀绪纷来,声调激越,情感却又缠绵悱恻。词写北游归来的失意惆怅,和独处别友的离愁,反映遗民对故国沦丧的隐痛。篇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苍苍茫茫的北地长卷,正冰封雪飘之时,两位老友却冒雪出游,饮马长河。由“记”字领起五句,追忆北行情景和心态。踏雪冒寒,匹马劳顿,严寒冻裂貂裘,心神恍惚不定。见出北行心怀惴惴,迫不得已。“短梦”四句,转为归来情怀的陈述。燕都写经,俨然噩梦一场,身归江南,泪洒故土。欲倾苦恨,触目牢愁,无从下笔。足见遗民失国,北去南来,俱无佳致。下片写独处念旧怀友之情。友人来访,又复归卧白云。“问谁”二句,化用《九歌》捐玦、遗佩掌故,写惜别情。“折芦”点化“折梅寄远”故实,寓留别意。一就行者言,一就居者说。向野桥招沙鸥,喻知己难得,反衬一笔,愈见故交情深。末以“怕登楼”收结,无限失国隐恨、思乡怀友之情,曲折宣出,最耐体味。本词将挚友聚散之情与家国兴亡之痛一并打入,词情起落有致,令人悲慨不尽。

    [阅读全文]...

2022-05-03 08:40:47
  • 关于甘露寺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经典名句大全

  • 经典
  • 1.《宿甘露寺僧舍》宋朝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2.《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朝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

    3.《题甘露寺中峰·六朝晴树一江秋》宋朝

    方岳

    六朝晴树一江秋,尽入风烟顶{左宁右页}头。老手更擎江色出,小亭景却胜於楼。

    4.《甘露寺东轩》唐朝

    周繇

    每日怜晴眺,闲吟只自娱。山从*地有,水到远天无。老树多封楚,轻烟暗染吴。虽居此廊下,入户亦踌蹰。 …

    5.《诸公邀登甘露寺留别》明朝

    吕时臣

    天风飘忽绩袍轻,两度登临慰客情。疏磬雨催山寺晓,乱帆春放海门晴。江回铁瓮三吴尽,潮过金陵七泽*。明日别离何处问,断肠烟树漫芜城。

    6.《题润州甘露寺》唐朝

    张祜

    千重构横险,高步出尘埃。日月光先见,江山势尽来。 冷云归水石,清露滴楼台。况是东溟上,*生意一开。

    7.《甘露寺》宋朝

    俞桂

    占断淮南势,西风入鬓毛。一江流不尽,多景最为高。斜日迷烟树,孤帆送客舠。兴怀人物少,今古等秋毫。 …

    8.《甘露寺》宋朝

    杨蟠

    沧江万里对朱栏,白鸟群飞云复还。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银河倒泻分双月,锦水西来转几山。今古冥冥谁借问,且持玉爵…

    9.《题甘露寺》唐朝

    曹松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10.《登北固山甘露寺》明朝

    吴安国

    寺忆南朝古,山横北固遥。千峰围铁瓮,双髻拥金焦。隔岸维杨树,空江建业潮。高楼信多景,秋意独萧条。

    11.《甘露寺感事贻同志》唐朝

    许浑

    云蔽长安路更赊,独随渔艇老天涯。青山尽日寻黄绢, 沧海经年梦绛纱。雪愤有期心自壮,报恩无处发先华。 东堂旧侣勤书剑,同出膺门是一家。

    12.《甘露寺》明朝

    顾元庆

    绝壁倚江滨,千峰带夕曛。断冈余王气,古镬隐雷文。沧海风烟接,高城鼓角闻。上方萧索尽,一塔出尘氛。

    13.《游甘露寺寻海岳庵故址》明朝

    欧大任

    高寻海岳片云垂,绝壁天风万里吹。笔冢已荒书带萎,临池犹似学书时。

    14.《偕姚唯之宿甘露寺》明朝

    李时行

    城头山势隐楼台,千古禅宫向水开。帆带暮云归海去,风吹明月过江来。数宵清话分僧榻,一片閒情付酒杯。世事悠悠君莫问,寒潮东下几时回。

    15.《题甘露寺》唐朝

    周朴

    层阁叠危壁,瑞因千古名。几连扬子路,独倚润州城。 云*衔江色,雕高背磬声。僧居上方久,端坐见营营。

    16.《晓登甘露寺楼》宋朝

    释善珍

    秦吴相接处,远客独来游。秋尽斗移柄,曙分河隐流。马嘶残月垒,雁入向阳州。北望长江在,悠悠波浪愁。 …

    17.《少华甘露寺》唐朝

    郑谷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闻。饮涧鹿喧双派水, 上楼僧蹋一梯云。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 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24:26
  • 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八声甘州》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八声甘州》原文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注释

      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八声甘州》原文翻译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赏析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星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名家评论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阅读全文]...

2022-05-02 10:31:23
  • 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

  • 诗人
  • 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八声甘州》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译文]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出自]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1、选自《乐章集》。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流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阴流逝。物华,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头远望。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1: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

      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遥远似在天边,思归的心愿却难以收敛。感叹连年奔走,究竟为了什么在异乡滞留?佳人一定在妆楼苦苦地遥望,有多少次误认了远来的归船。她哪里知道,此时的我正独倚栏杆,心中结聚着无限哀愁。

      赏析:

      《八声甘州》上篇写景,下篇抒情。雾秋所作。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天色已晚,暮雨潇潇, 洒遍江天,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雨”“洒”已觉振爽异常!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其下紧接一个“渐”字,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举目关河,春夏滋荣盛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于此,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残照当楼”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的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再下则笔致思绪,便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不忍”,所看到的是更引起乡思的景物。作者的连年漂泊,是为了追求什么呢??虽有乡思牵挂为何还是漂泊?更加深了语气。写出作者内心的痛苦、渺茫的情感。“归思”和漂泊的矛盾,由自己的思归心切,想起自己妻子也在怀念自己。目“想佳人妆楼禺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妻子经常在楼上看着船远远的归来,误以为是丈夫的归来。倚阑干处,正凭凝愁”于最末幅点出全篇题目。这首词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用具体表现出来!

      本词是柳永羁旅行役词中的名篇。《甘州》原是唐人边塞曲之一,声情是激壮的。今所传《八声甘州》,因全调共八韵,故称八声。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首句以“对”字领起,登高临远,展示了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景象。“潇潇”写出雨声,“洒”写尽雨势,“洗”写秋雨之结果。雨能引起人的感发,黄昏的雨引起人的感发更深,因为黄昏景色变化得更快。这里既点明地点、时令,也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秋为之言悲也,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上心头。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接着写雨后的景色。此三句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大概是指这其中感兴真切,气象恢宏,高远。“渐”是逐渐的一个过程,这更增加了一段时间感。“紧”字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风风雨雨交相侵袭。关河冷落,隐含着悲凉的'历史感。残照当楼,只有一轮残日的余晖,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这里柳永没有正面写悲慨,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慨。

      然后视野渐收,写到苍茫大地上的自然生物,“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这增加了更深的悲哀。“物华休”三字,似乎包含了作者心中所感的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所有悲哀。最后目光落到长江上,面对深秋的悲凉与萧瑟,它竟然保持了一贯的沉默,默默东流,可这长江水无语东流是永不改变的,这其中此片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下片写他的怀念,“不忍登高临远”,明明已经登高,却还偏说不忍,说“不忍”实是不能忍啊。“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其实只不过是自我安慰。故乡渺远,望而不见,归绪难理,更加无奈。“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是词人的自省,自责,也是他羁旅一生的悲剧命运所在。陶渊明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柳永在这里想到自己不过是为了一点口腹生活就被别人驱役,含义十分悲慨。一个封建文人与科举绝了缘,其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岂是语言能形容的?柳永这一问真是“欲说还休”。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句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佳人”妆楼远眺的痴情,惟其痴情,游子才先入为主,使其产生视觉的失真——把他人的归舟误认为是游子的归舟。而这一具体感人的形象又是词人痛苦怀想中产生的幻觉,于是,一种相思,两幅幻景叠加,虚实相应,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张力。这种写法就是一般人熟悉的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从对面着笔”的手法。最后两句由佳人回到自己,字面上是对“佳人”句承接,佳人苦苦思念游子时,不免产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猜测,她哪里知道此时游子正和她一样倚阑远望,满腹乡愁!实际此句与首句呼应,是全词的注脚,使整首词都笼罩在浓浓的愁绪中。

    [阅读全文]...

2022-02-27 14:54:34
  • 《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八声甘州》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对照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注释

      ⑴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

      ⑵“对潇潇”二句: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⑶霜风:指秋风。凄紧:一作“凄惨”,凄凉紧迫。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⑷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⑸是处:到处。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⑹苒(rǎn)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⑺惟:一作:“唯”。

      ⑻渺邈(miǎo):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⑼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⑽淹留:长期停留。

      ⑾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⑿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⒀争(zhēng):怎。处:这里表示时间。“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14)恁(nèn):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品鉴赏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3-21 12:56:04
  • 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苏轼赏析

  • 苏轼
  •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地点有多种说法:

    一说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知州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离开杭州时送给参寥的。

    二说绍圣四年(1097),苏轼谪居海南儋州时所作。

    三说作于杭州任内。

    四说自杭州到汴京后作。

    五说初到杭州时。

    以上说法多以第一说为好!

    这首寄参寥的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苏轼的这位莫逆之交!参寥是当时的一位诗僧,他的诗句被苏轼称赞,他们肝胆相照、亲密无间,志趣相投,两人有深厚的友谊!

    了解了写作背景,现在来看看这首寄情之词的意义:他和参寥多次在钱塘江观潮,万里潮水被有情的风卷来,却又被无情的风送回,毫无眷恋。叹钱塘江上,那西兴江边,曾几度映照夕阳的余晖?不必去感慨,古人已成为过眼烟云,谁能像我这样无意功名利禄、超世绝尘、淡泊宁静!

    记得西湖西岸,正是春山景色,烟雨霏霏。你我志趣相投,荣辱不渝,在世上不多见了!约定将来回归东海,能像谢公如愿归隐,免的你像羊昊那样为我抱憾悲伤!

    [阅读全文]...

2022-04-10 14:58:05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句子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语录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说说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名言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诗词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祝福
有关甘州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