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关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2) 语录(8) 说说(1) 名言(1) 诗词(205) 祝福(1k+) 心语(64)

  •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 分享,赞美,古诗文
  •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文武生旦净末丑,票友欢聚乐心头,

      名家指点经典戏,魁宝艺术京剧秀。

      (第二首)

      京剧京腔国粹宝,中华子孙齐叫好。

      飞身海外受称赞,文化传承不可少。

      (第三首)

      英雄末路气如虹,魂魄悠悠耻向东。

      泪眼惊鸿收震怒,痛心囚虎更情浓。

      楚歌四面征夫泪,血溅八荒甲胄红。

      败寇成王君莫论,千秋不在有重瞳。

      (第四首)

      词文户外碌于先,哪顾京声鼓乐弦。

      昨日诗团歌盛世,今朝剧组唱空前。

      青衣花旦单人戏,净丑须生折子篇。

      气吐音洪腔字正,弘扬国粹颂春天。

      (第五首)

      京韵流芳厉家班,名角联袂贺渝团。

      传承演创寒梅馥,半岛皮黄鼓远帆。

      (第六首)

      梨园票友聚一堂,敬业良师授特长。

      即兴温*传统戏,顺情指教现实腔。

      细雕老旦《红灯记》,精炼青衣《看大王》。

      瑰宝飞旋扬四海,中*粹韵悠扬!

      (第七首)

      春风拂翠小花黄,一站一停醉戏乡。

      什錦别肴鲜味美,豪灯靚幕夜流芳。

      红娘花旦四*调,苏武须生三眼腔。

      弦乐悠扬相聚乐,人生自有妙文章。

      (第八首)

      铿锵锣鼓二胡悠,净丑旦生嬉莫愁。

      程尚梅荀春闺梦,杨奚谭马盛春秋。

      游龙戏凤桑园会,击鼓骂曹西厢楼。

      天籁之音传万古,五州四海唱不休。

      1、观京剧《将相和》(七绝)

      居功自傲莽廉颇,挑衅事端屡屡多。

      大义相如胸纳海,负荆请罪将相和。

      2、赞廉颇(七绝)

      藐视忠良为懦儒, 廉颇自诩战功殊。

      难能可贵幡然悟, 请罪负荆一丈夫。

      3、观京剧《空城计》

      城头诸葛弄瑶琴, 城下洞门空巷深。

      司马犹疑失战策, 神机妙算孔明临。

      4、(七绝)

      观京剧《辕门斩子》

      盛誉杨家将帅贞, 凛然大义斩亲生。

      今来古往忠臣在, 此等胸襟有几名?

      5、(七绝)

      观京剧《锁麟囊》

    [阅读全文]...

2022-07-03 14:29:02
  • 描写京剧脸谱的诗

  • 描写京剧脸谱的诗

      (第一首)

      皮里阳秋赞贬嗟,赤橙黄绿映生涯。

      抹揉勾画端斜净,彩绘匀描黑白花。

      整脸破歪三块瓦,丹青朱墨舞龙蛇。

      今来古往诸般事,脸谱斑斓秀万家。

      (第二首)

      流水西皮导二黄,旦生净丑演京腔。

      白须萧相追韩信,黑脸包公劝嫂娘。

      锣鼓咚呛嘶战马,胡琴戚腻诉凄惶。

      一台两椅能成唱,若叙人生亦戏场。

      (第三首)

      国粹传扬两百春,长城南北尽知音。

      石叠流水皮黄调,风洗晴花生旦神。

      三丈戏台千载事,七颜脸谱各般人。

      方夸做打功夫巧,唱念尤觉韵味浑。

      (第四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第五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阅读全文]...

2022-06-03 11:28:41
  •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

  • 动作
  •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个词是:赴,飞。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附:木兰诗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 jian),金柝(tuo),辔头(pei tou ),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阅读全文]...

2022-01-13 11:57:48
  • 京剧西施台词

  • 台词
  • 京剧《西施》-- 详细介绍:列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降吴国。

    手下臣子,只有一范蠡,常和他商议。

    范蠡常出外访求贤士,一天走到苎萝村,看见一美女,在溪边浣纱,名叫西施,就想将她献给吴王,好教吴王迷于女色,不理国政。

    当时和西施商议,西施不但貌美,且很知爱国,慨然允许。

    这时吴王有一臣子叫伯嚭,乃是个贪财之人。

    范蠡送财帛与他,请他设法,将西施献给吴王。

    吴王一见西施,甚为欢喜,便将越王放回,虽有伍子胥谏阻,吴王只是不听。

    西施既进吴宫,吴王果被迷惑,一切国政,都不去理。

    越王回国之后,卧薪尝胆,教养人民,训练军队。

    数年之后,乘吴王攻伐齐国,就兴兵伐吴,吴王战败,自刎而死。

    越王将西施迎回,赐给范蠡为妻。

    范蠡亦辞官职,和西施乘船泛游五湖。

    西施主要角色西施:旦范蠡:老生文种:小生夫差:净勾践:老生伯嚭:丑伍员:老生旋波:旦《西施》梅兰芳饰西施情节吴王夫差灭越,越王勾践用范蠡之计,在苎萝村访得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员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注释见《史记·越世家》、《孤本元明杂剧》、明梁辰鱼《浣纱记》传奇。

    罗瘿公编,梅兰芳首演于1923年9月8日。

    为了丰富乐队的表现能力,梅兰芳首创在此剧伴奏乐器中加了二胡。

    原分上、下二本,后改为一晚演完。

    根据《梅兰芳全集》第二卷整理另有根据《国剧大成》第一集整理,内容有梅兰芳全集的差不多。

    此外《浣纱溪》(一名:范蠡访美)剧中搀入东施效颦故事,亦诙谐,亦蕴藉,颇有趣味可寻,不即不离,穿插得神妙之至。

    东施为彩旦。

    意思是看遍了世间荣辱浮华,苍生百态,也可以理解为看过了很多很多事情。

    问苍天为什么。

    问苍天为什么空空荡荡 问星辰为什么亘古无声 问大地为什么万物生长 问江河为什么奔流不停 问风儿为什么要吹 问鸟儿为什么要鸣 问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 问太阳为什么升了要落 落了还要升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天地间行走着人 那么美妙 那么聪明 那么苦难 那么辛勤 那么温柔的爱 又那么凄厉的恨 人啊,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为什么要力图奋争 为什么不同舟共济 为什么不互爱相亲 争什么 争什么 争什么 回答我 回答我 只闻空谷送回声请采纳哦~~

    应该是廉锦枫

    怎么感觉又有点像西施

    还是别人…

    应该就是廉锦枫。

    手里拿的鱼竿和身上披的蓑衣为证。

    是的 ,文昭关是伍子胥逃出楚国借助吴国报仇,西施是吴王夫差灭越,越王用范蠡之计,将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子胥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阅读全文]...

2022-07-01 03:55:12
  • 京剧的历史发展

  • 发展,历史,文艺
  • 京剧的历史发展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代*戏曲的代表。京剧是*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京剧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

      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著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昇*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 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阅读全文]...

2022-01-02 17:06:29
  •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 赞美,分享
  •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文武生旦净末丑,票友欢聚乐心头,

      名家指点经典戏,魁宝艺术京剧秀。

      (第二首)

      京剧京腔国粹宝,中华子孙齐叫好。

      飞身海外受称赞,文化传承不可少。

      (第三首)

      英雄末路气如虹,魂魄悠悠耻向东。

      泪眼惊鸿收震怒,痛心囚虎更情浓。

      楚歌四面征夫泪,血溅八荒甲胄红。

      败寇成王君莫论,千秋不在有重瞳。

      (第四首)

      词文户外碌于先,哪顾京声鼓乐弦。

      昨日诗团歌盛世,今朝剧组唱空前。

      青衣花旦单人戏,净丑须生折子篇。

      气吐音洪腔字正,弘扬国粹颂春天。

      (第五首)

      京韵流芳厉家班,名角联袂贺渝团。

      传承演创寒梅馥,半岛皮黄鼓远帆。

      (第六首)

      梨园票友聚一堂,敬业良师授特长。

      即兴温*传统戏,顺情指教现实腔。

      细雕老旦《红灯记》,精炼青衣《看大王》。

      瑰宝飞旋扬四海,中*粹韵悠扬!

      (第七首)

      春风拂翠小花黄,一站一停醉戏乡。

      什錦别肴鲜味美,豪灯靚幕夜流芳。

      红娘花旦四*调,苏武须生三眼腔。

      弦乐悠扬相聚乐,人生自有妙文章。

      (第八首)

      铿锵锣鼓二胡悠,净丑旦生嬉莫愁。

      程尚梅荀春闺梦,杨奚谭马盛春秋。

      游龙戏凤桑园会,击鼓骂曹西厢楼。

      天籁之音传万古,五州四海唱不休。

      1、观京剧《将相和》(七绝)

      居功自傲莽廉颇,挑衅事端屡屡多。

      大义相如胸纳海,负荆请罪将相和。

      2、赞廉颇(七绝)

      藐视忠良为懦儒, 廉颇自诩战功殊。

      难能可贵幡然悟, 请罪负荆一丈夫。

      3、观京剧《空城计》

      城头诸葛弄瑶琴, 城下洞门空巷深。

      司马犹疑失战策, 神机妙算孔明临。

      4、(七绝)

      观京剧《辕门斩子》

      盛誉杨家将帅贞, 凛然大义斩亲生。

      今来古往忠臣在, 此等胸襟有几名?

      5、(七绝)

      观京剧《锁麟囊》

    [阅读全文]...

2021-12-10 16:40:49
  • 京剧脸谱知识

  • 知识,文艺,戏剧
  • 京剧脸谱知识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京剧脸谱艺术是享誉国内外的一门艺术,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剧脸谱知识,欢迎阅读。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一、脸谱来源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脸谱的远祖。

      二、脸谱的特点

      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一般说来京剧中的脸谱主要有以下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三、脸谱应用

      在京剧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而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四、脸谱的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1.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真性的脸谱。 如: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和七星痔。

      2.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如:文官勾脸的典型——包拯。 只勾白眉子,不勾眼窝和鼻窝,额面勾白色弯月,表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

      3.抹脸:是用毛笔蘸白色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的粉脸,脸上全涂白色。

      4.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如:郑子明是京剧中采用破脸的典型人物。

      五、脸谱谱式

      京剧化妆使用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对比形式,按照脸部的结构、肌肉的走向、骨骼勾画在脸上;同时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

      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

      以下为主要的脸谱谱式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也称“老脸”。

      5.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6.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7.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8.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9.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12.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13.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14.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六、脸谱色彩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它是性格化的。

      1.红脸: 忠勇义烈,有血性,如关羽、荆轲、后羿等。表示其他时,常含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2.白脸: 阴险奸诈、凶恶或愚蠢,如曹操、赵高、司马懿等。也可代表和尙,太监脸谱或表示老人年迈。

      3.黑脸: 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如张飞、包公、崇黑虎等,也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 鬼魂。

      4.蓝脸: 刚强、粗旷、骁勇、桀傲不驯,如窦尔敦、雷震子、吕蒙等。

      5.黄脸: 智勇兼备、骠悍、凶残、工于心计,如典韦、宇文成都、土行孙等。

      6.绿脸: 刚勇、强横、猛烈、暴躁,如程咬金、牛邈、彭越等,也可表示绿林好汉。

      7.紫脸: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常遇春、专诸、徐延昭等,也可表示面色不好或丑陋。

      七、常见京剧中脸谱人物介绍

      孙悟空(猴脸) ,《闹天宫》中人物。有火眼金晴,能七十二变化。因偷仙桃、闹天宫,玉皇大帝派天兵神将捉拿,未成。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故事见《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是神猴,顽皮、机智,故用猴脸。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或黄色。额头上有佛珠。 赵天君(黑色六分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曾与众天兵神将捉拿孙悟空。因他是财神、火神,故双颊勾金钱纹,眉额勾火纹。印堂有神目。

      温天君(绿色碎花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东岳大帝部下,泰山之神灵。为天火之精,能镇除疫厉,为民除灾。故额头勾火葫芦。面部呈蝶形展翅,示为喜神。

      刘天君(红色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精于五雷掌诀能呼风唤雨。用红色三块瓦表示其忠勇,额头勾有雷火之形。

      马天君(白色花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又称“灵官马元帅”、“马王爷”,道教神将。民间也称他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还称“马王爷三只眼”,故额头勾画火形、神目。

      李天王(红色尖三块瓦神仙脸) ,《闹天宫》中天神,称托塔天王李靖。一手持剑,一手托塔,其塔可镇魔降妖。曾奉玉帝之命,率天兵捉拿孙悟空。红色示其忠勇。眉眼间勾云头纹,示为天将。额头画有戟,为重兵器,“戟”与“吉”谐音,有“吉祥”的双关含义。

      巨灵神(黑色花元宝脸) ,《闹天宫》中李天王的先锋官。手挥巨斧迎战悟空,败阵而逃。以相貌凶狠、怪异著称。故其脸谱黑面獠牙,额头勾绘慈悲、佛相及佛珠。

      北斗星君(紫色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天宫星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喝玉液琼浆。玉帝大怒,派李天王、二十八星宿、东西星斗、南北二神等天兵神将禽拿孙悟空。紫红色三块瓦脸,表示稳重、老练、忠勇。额头饰有北斗七星之形,表示其身份。

    [阅读全文]...

2022-01-19 18:23:08
  • 京剧的基础知识

  • 文艺,体育,戏剧
  • 京剧的基础知识

      京剧曾称*剧,被视为*国粹,*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戏曲三鼎甲“榜首”。学*京剧必须掌握京剧的基础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剧的基础知识,希望为大家做知识补充!

      一、京剧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京剧中涵盖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如一出剧目 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并将其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虚拟性

      高度的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同时解决了舞台表演中空间与时间上的问题。

      3、程式性

      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演员表演中的动作、道具、服装都有相当严格明确的规定。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京剧独特的表演体系,也称之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二、京剧的审美特征

      1、以表演为中心,多种艺术元素综合2、虚实相生,写意的戏剧观3、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美

      三、京剧的行当和流派

      行当: 戏曲中的人物,根据人物的的性别、年龄、类型、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的不同角色。

      七行:生(末)、旦、净、丑

      武行、流行、上下手

      七科:剧通科、音乐科、剧装科

      盔箱科、容装科、交通科、经励 (经 理)科

      以上被称为京剧的七行七科。

      注:末行原本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一般扮演男性次角色,后并入生行,俗称“二路老生”。

      生 行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35岁以上),性格忠厚、正直、庄重的正面人物。

      老生又分为:唱功老生,以唱工为主;做功老生,唱念并重;红生,以扮演关羽而得名。

      小生:一般扮演20—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念白及演唱时,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

      小生分为:纱帽生,年轻的官员;翎子生,年轻的武将;穷生,穷困潦倒的书生;扇子生;风流倜傥的儒雅公子。

      武生:大都扮演有武艺的正面那男性。

      武生分为:长靠武生,武艺高强的将军,元帅;短大武生,扮演一些身份较低的江湖好汉。

      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

      旦 行

      旦行是京剧的主要行当,是唯一代表女性人物的行当。可分为以下七类:

      老旦:一般扮演50岁以上的女性,演唱用真桑,服装颜色深沉。

      正旦:即青衣,扮演20-40岁性格温柔,举止端庄的女性。

      花旦:扮演性格活泼或泼辣的青年女子。

      武旦:以武打为主,一般扮演青年的女将女侠。

      刀马旦:扮演智勇双全的女性角色,不必像武旦一样激烈打斗,唱念做打比较全面

      彩旦:又称丑旦或丑婆子。扮演幽默,诙谐或凶狠的女性。

      闺门旦:扮演大家闺秀和比较稳重的青年女子,*似于花旦,但是花旦念“京白”闺门旦念“韵白”。

      净行

      净行:俗称“花脸”,主要表现性格豪放、粗鲁、刚烈、忠诚或奸诈的男性。花脸在化妆、唱腔、形体上都与其它男性角色不同,讲求夸张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类:

      正净:也叫“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多扮演朝廷重臣,将帅等。

      副净:也叫“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注重身段。多扮演勇猛豪爽、刚烈强悍或阴险奸诈而有权势的人物。

      武净:也叫“武二花脸”以武打为主。

      丑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化装时一般都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这是丑行的标志。丑的表演诙谐幽默,滑稽风趣。丑行表现的人物很杂,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有,但都是些小人物。按人物身份地位可分为:

      袍带丑:文丑中有地位,有权势的人物,讽刺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

      方巾丑:头戴方巾的知识分子,扮演儒生,谋士,书吏等这些人虽然是知识阶层,却是势利小人,表演中刻画他们迂阔酸腐的气息。

      褶子丑:又称公子丑,常演花花公子,纨绔子弟。

      茶衣丑:一般扮演身穿粗布短衣,扮演下层贫民,表演憨态可掬。

      彩旦:又叫丑婆子,扮演奸刁刻薄或可笑的妇女。

      武丑:擅长武艺的丑角,性格机警,语言幽默

      老生流派:

    [阅读全文]...

2022-07-26 17:48:54
  • 京剧有哪些代表作?

  •   京剧,又称*剧、京戏,是*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广泛,有"国剧"之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剧有哪些代表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四进士》 主角宋士杰的表演以“念”、“做”为主,是京剧做工老生戏的代表作。

      2. 《四郎探母》 剧中人物虽多而由杨四郎一人贯穿始终,戏幅虽大而以探母一事统领全篇,是“一人一事”传统编剧法的典范之作。同时,剧中唱段多,唱腔安排颇具匠心,堪称京剧唱工戏的杰作。

      3. 《连升店》 京剧文丑戏的佼佼者,与契可夫笔下的名篇《变色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4. 《连环套》 窦尔敦、黄天霸两个人物分别由花脸演员和武生演员扮演,均须有功力全面、形神兼备的修养,才能胜任角色。因而此剧可称是考验演员艺术水*的测试性剧目。

      5. 《空城计》 事为军事,戏属文戏,是京剧“骨干老戏”。

      6. 《战太*》 此剧是靠把老生戏的颠峰之作,曾被京剧评论家称为“靠把之见斤两者”。主角非修养深厚、文武见长的老生演员不能胜任。

      7. 《贵妃醉酒》 京剧独挑戏的代表作。

      8. 《挑滑车》 此剧的突出特点是武打精彩、主旨鲜明、节奏紧凑,堪称京剧长靠武生戏的典范之作。

      9. 《起解会审》 京剧里演员爱演,观众乐看,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10. 《群英会》 此剧塑造了众多角色鲜活的人物形象,头绪纷繁而重点突出,唱、念、做、舞相映生辉,向观众呈现出一幅“一时多少豪杰”的英雄画卷。

      1、代表作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2、简介

      京剧,曾称*剧,*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国粹。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为演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

      3、评价

      京剧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文化整体中渐趋 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阅读全文]...

2022-06-02 16:24:22
  • 京剧智斗主持词

  • 经典
  • 京剧 主持词

    有一首戏歌叫《中国戏曲》,上网就可以搜到。

    里面短短几句话把京剧艺术全部概括了。

    拿出来可以做京剧晚会的主持词

    京剧梨花颂主持词  篇一:主持人串词  20XX年劳动创造幸福——“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  主持人串词  主持人数:2男,2女  开场(4人):  男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1:以及北京市民政系统的各单位职工朋友们  男1:大家  合:上午好

      男2:不似盛夏那般炎热,这,就是五月  女2:不似严冬那般寒冷,这,就是五月  男1:金灿灿的五月,是给劳动者授勋的日子  女1:红彤彤的五月,是歌与舞交响的季节  男2:我们赞美五月,因为它有劳动的欢乐  女2:我们热爱五月,因为它有梦想的飞扬  男1:追逐梦想,与幸福联谊。

    20XX年“劳动创造幸福”——北京市民政系统“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  合:现在开始  女1:首先非常荣幸的向大家介绍,出*今天汇演的领导有??(可以和男1穿插介绍)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  1.舞蹈《走向未来》串词(承接开场,此时台上是4人)  女2:风雨中,“未来”告诉我们前方有个太阳;困境中,“未来”指引我们前方便是希望;男2:未来是你我的无限期盼,未来是无数人的美丽憧憬  女2:民政事业的日新月异,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迎着朝阳,走向未来

      男2:请欣赏由*处带来的绢花舞《走向未来》,掌声有请  2.器乐合奏《青春舞曲》串词  女1:青春是一首诗,婉转动人  男1:青春是一幅画,明亮绚丽  女1:青春是一本书,精彩的章节才刚刚开始  男1:青春是一支歌,优美的旋律渲

    戏曲大舞台主持词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甲: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乙:戏曲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多种因素。

    它是我们文化史上光辉的一笔。

    甲:戏曲在不同地区,所展示的风格也不同,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梆子戏的高亢悲凉,黄梅戏的悠扬委婉……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乙:为了去感受戏曲的博大精深,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吧

    合:我们宣布:“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学*活动现在开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板块。

    每组基础分100分。

    一、展示一些同学们收集的戏曲知识,每正确展示一次,该小组得10分。

    前面同学如果展示过了的内容,后面再展示不得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二、小组必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三、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由其他小组获得答题资格,答对每题该小组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四、戏曲演唱部分:四个小组各有一次机会,依次派若干名同学上台演唱一个戏曲片段(要求有舞台动作)。

    另三个小组评分并略作点评(每组评分最高30分,最低20分,不演唱的0分)。

    乙:接下来的这个“各显神通”的板块是为大家展示一些同学们收集的戏曲知识,每正确展示一次,该小组得10分。

    掌声欢迎

    甲:下面进行第二板块:小组必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掌声欢迎

    乙:下面进行第三版块: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由其他小组获得答题资格,答对每题该小组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甲;接下来是聚精会神听戏曲,播放一些录音甲:下面进行第四版块:南腔北调唱戏曲 首先有请第一组同学带来的粤剧《 》掌声欢迎

    乙:请欣赏第二组同学带来的川剧《 》掌声欢迎

    乙:请欣赏第三组同学带来的川剧《 》掌声欢迎

    甲:请欣赏第四组同学带来的黄梅戏《 》掌声欢迎

    由记分员公布今天比赛的结果甲: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一定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

    乙:希望大家能保护中国戏曲,并把它发扬光大

    合:我们宣布“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活动到此结束

    (齐唱歌曲《说唱脸谱》结束)。

    大家好 我是今晚主持。

    锦绣梨园,流派纷呈。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各个剧种精彩演绎。

    名段独具神韵,名家魅力无限。

    让我们都热爱戏曲。

    《卖水》 刘长瑜 饰 梅英 (1980年录音) (南梆子)行行走,走行行, 信步儿来在凤凰亭。

    这一年四季十二月, 听我表表十月花名: 正月里无有花儿采, 唯有这迎春花儿开。

    我有心采上一朵头上戴, 猛想起水仙花开似雪白。

    二月里,龙抬头, 三姐梳妆上彩楼。

    王孙公子千千万, 打中了*贵是红绣球。

    三月里,咿哪咿呀呼哪咿呀呼哪呼嘿,是清明,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四月里,麦梢黄, 刺儿梅开花长存路旁。

    木香开花在凉亭上, 蔷薇开花朵朵香。

    (垛板) 五月五正端阳, 石榴花开红满堂。

    [阅读全文]...

2022-07-17 06:52:04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句子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语录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说说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名言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诗词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祝福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