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京剧的诗句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文武生旦净末丑,票友欢聚乐心头,
名家指点经典戏,魁宝艺术京剧秀。
(第二首)
京剧京腔国粹宝,中华子孙齐叫好。
飞身海外受称赞,文化传承不可少。
(第三首)
英雄末路气如虹,魂魄悠悠耻向东。
泪眼惊鸿收震怒,痛心囚虎更情浓。
楚歌四面征夫泪,血溅八荒甲胄红。
败寇成王君莫论,千秋不在有重瞳。
(第四首)
词文户外碌于先,哪顾京声鼓乐弦。
昨日诗团歌盛世,今朝剧组唱空前。
青衣花旦单人戏,净丑须生折子篇。
气吐音洪腔字正,弘扬国粹颂春天。
(第五首)
京韵流芳厉家班,名角联袂贺渝团。
传承演创寒梅馥,半岛皮黄鼓远帆。
(第六首)
梨园票友聚一堂,敬业良师授特长。
即兴温*传统戏,顺情指教现实腔。
细雕老旦《红灯记》,精炼青衣《看大王》。
瑰宝飞旋扬四海,中*粹韵悠扬!
(第七首)
春风拂翠小花黄,一站一停醉戏乡。
什錦别肴鲜味美,豪灯靚幕夜流芳。
红娘花旦四*调,苏武须生三眼腔。
弦乐悠扬相聚乐,人生自有妙文章。
(第八首)
铿锵锣鼓二胡悠,净丑旦生嬉莫愁。
程尚梅荀春闺梦,杨奚谭马盛春秋。
游龙戏凤桑园会,击鼓骂曹西厢楼。
天籁之音传万古,五州四海唱不休。
1、观京剧《将相和》(七绝)
居功自傲莽廉颇,挑衅事端屡屡多。
大义相如胸纳海,负荆请罪将相和。
2、赞廉颇(七绝)
藐视忠良为懦儒, 廉颇自诩战功殊。
难能可贵幡然悟, 请罪负荆一丈夫。
3、观京剧《空城计》
城头诸葛弄瑶琴, 城下洞门空巷深。
司马犹疑失战策, 神机妙算孔明临。
4、(七绝)
观京剧《辕门斩子》
盛誉杨家将帅贞, 凛然大义斩亲生。
今来古往忠臣在, 此等胸襟有几名?
5、(七绝)
观京剧《锁麟囊》
描写京剧脸谱的诗
(第一首)
皮里阳秋赞贬嗟,赤橙黄绿映生涯。
抹揉勾画端斜净,彩绘匀描黑白花。
整脸破歪三块瓦,丹青朱墨舞龙蛇。
今来古往诸般事,脸谱斑斓秀万家。
(第二首)
流水西皮导二黄,旦生净丑演京腔。
白须萧相追韩信,黑脸包公劝嫂娘。
锣鼓咚呛嘶战马,胡琴戚腻诉凄惶。
一台两椅能成唱,若叙人生亦戏场。
(第三首)
国粹传扬两百春,长城南北尽知音。
石叠流水皮黄调,风洗晴花生旦神。
三丈戏台千载事,七颜脸谱各般人。
方夸做打功夫巧,唱念尤觉韵味浑。
(第四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第五首)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
京剧木兰诗的动作,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个词是:赴,飞。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附:木兰诗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 jian),金柝(tuo),辔头(pei tou ),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京剧《西施》-- 详细介绍:列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降吴国。
手下臣子,只有一范蠡,常和他商议。
范蠡常出外访求贤士,一天走到苎萝村,看见一美女,在溪边浣纱,名叫西施,就想将她献给吴王,好教吴王迷于女色,不理国政。
当时和西施商议,西施不但貌美,且很知爱国,慨然允许。
这时吴王有一臣子叫伯嚭,乃是个贪财之人。
范蠡送财帛与他,请他设法,将西施献给吴王。
吴王一见西施,甚为欢喜,便将越王放回,虽有伍子胥谏阻,吴王只是不听。
西施既进吴宫,吴王果被迷惑,一切国政,都不去理。
越王回国之后,卧薪尝胆,教养人民,训练军队。
数年之后,乘吴王攻伐齐国,就兴兵伐吴,吴王战败,自刎而死。
越王将西施迎回,赐给范蠡为妻。
范蠡亦辞官职,和西施乘船泛游五湖。
西施主要角色西施:旦范蠡:老生文种:小生夫差:净勾践:老生伯嚭:丑伍员:老生旋波:旦《西施》梅兰芳饰西施情节吴王夫差灭越,越王勾践用范蠡之计,在苎萝村访得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员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注释见《史记·越世家》、《孤本元明杂剧》、明梁辰鱼《浣纱记》传奇。
罗瘿公编,梅兰芳首演于1923年9月8日。
为了丰富乐队的表现能力,梅兰芳首创在此剧伴奏乐器中加了二胡。
原分上、下二本,后改为一晚演完。
根据《梅兰芳全集》第二卷整理另有根据《国剧大成》第一集整理,内容有梅兰芳全集的差不多。
此外《浣纱溪》(一名:范蠡访美)剧中搀入东施效颦故事,亦诙谐,亦蕴藉,颇有趣味可寻,不即不离,穿插得神妙之至。
东施为彩旦。
意思是看遍了世间荣辱浮华,苍生百态,也可以理解为看过了很多很多事情。
问苍天为什么。
。
。
。
问苍天为什么空空荡荡 问星辰为什么亘古无声 问大地为什么万物生长 问江河为什么奔流不停 问风儿为什么要吹 问鸟儿为什么要鸣 问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 问太阳为什么升了要落 落了还要升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天地间行走着人 那么美妙 那么聪明 那么苦难 那么辛勤 那么温柔的爱 又那么凄厉的恨 人啊,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为什么要力图奋争 为什么不同舟共济 为什么不互爱相亲 争什么 争什么 争什么 回答我 回答我 只闻空谷送回声请采纳哦~~
应该是廉锦枫
怎么感觉又有点像西施
还是别人…
应该就是廉锦枫。
手里拿的鱼竿和身上披的蓑衣为证。
是的 ,文昭关是伍子胥逃出楚国借助吴国报仇,西施是吴王夫差灭越,越王用范蠡之计,将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子胥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京剧知识大全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京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唱、念、做、打;服装也是有十分严格的程式性要求的,原则上做官的人、读书的人穿长袍,百姓穿短衫;汉族人着明朝服饰,少数民族着清朝服饰。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
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
四、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 、 旦 、 淨 、 丑 ” 是 什 么 ? 其实 不 過 是 角 色 分 类 。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 淨 ” 是 性 格 鮮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 种 角 色 又 有 表 明 身 份 的 脸谱 、 扮 相 等 , 只 要 演 员 一 上 场 , 你 一 望 便 知 。
生:是 男 性 角 色 的 统 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小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属“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妆时,勾画红色脸谱而得名。在舞台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红色脸谱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关羽。
旦 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庄、娴雅的青年、中年妇女,大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优美、动作妩媚、大方,体现人物的端庄、典雅。
花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泼、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马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提刀跨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类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帅或将领。如《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净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放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净行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净”等行。
大花脸:亦名“黑头”、“铜锤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常扮演地位较高、举止稳重、性格憨直、具有正义感的人物。如《铡美案》中的包公。
二花脸:亦名“架子花脸”。为了区别于以唱为主的“大花脸”,故称以做功为主的净角为“二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鲁的人物。如《长板坡》中的张飞。
丑 戏曲行当名。从宋元杂剧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块,然后勾画脸谱,所以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又同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
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悭吝卑鄙的人物。
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文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对,专门扮演为不具备武艺,或在舞台上不作翻腾、跳转一类技巧表演的角色
武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对,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性格机警、动作灵敏的滑稽人物。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门书吏、谋士、儒生,俗称“丑公子”。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
四大名旦
【人物介绍】—梅兰芳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
梅兰芳八岁开始跟吴菱仙学艺,后来带艺搭入“喜连成”科班,随后又在“翊文社”、“双庆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社演唱,不久自成剧团,一直担任主角,声名大震。
一九一九年曾到日本,一九三零年曾到美国,一九三五年又到苏联,受到世界戏剧界的尊崇。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戏剧艺术三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成为蜚声国际的世界名演员。
在国内舞台上,他和杨小楼、余叔岩被誉称为“三大贤”;又和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誉为“四大名旦”,名列榜首。
梅兰芳不但为后人开创了广阔的艺术道路,还是我们做人的楷模。他一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凡事先想到别人的`难处。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他在上海八年不登舞台,并蓄须明志,忠贞不屈。他爱憎分明,骨气凛然,称得上是我国第一爱国艺人。
【人物介绍】—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五、京剧的脸谱
什么叫脸谱?
脸谱是指*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颜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脸谱分类?
根据描绘着色
根据脸谱图案排列
根据脸谱色彩
京剧的一张脸谱很少有超过四种以上的颜色,而且有一个主要色调,主色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属性。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正”的颜色。
白色:在脸谱中是最“邪”的颜色。
黄色:用来表现残暴的角色。
黄色、绿色:用来表现江湖的草莽豪杰。
京剧《西施》-- 详细介绍:列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降吴国。
手下臣子,只有一范蠡,常和他商议。
范蠡常出外访求贤士,一天走到苎萝村,看见一美女,在溪边浣纱,名叫西施,就想将她献给吴王,好教吴王迷于女色,不理国政。
当时和西施商议,西施不但貌美,且很知爱国,慨然允许。
这时吴王有一臣子叫伯嚭,乃是个贪财之人。
范蠡送财帛与他,请他设法,将西施献给吴王。
吴王一见西施,甚为欢喜,便将越王放回,虽有伍子胥谏阻,吴王只是不听。
西施既进吴宫,吴王果被迷惑,一切国政,都不去理。
越王回国之后,卧薪尝胆,教养人民,训练军队。
数年之后,乘吴王攻伐齐国,就兴兵伐吴,吴王战败,自刎而死。
越王将西施迎回,赐给范蠡为妻。
范蠡亦辞官职,和西施乘船泛游五湖。
西施主要角色西施:旦范蠡:老生文种:小生夫差:净勾践:老生伯嚭:丑伍员:老生旋波:旦《西施》梅兰芳饰西施情节吴王夫差灭越,越王勾践用范蠡之计,在苎萝村访得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员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注释见《史记·越世家》、《孤本元明杂剧》、明梁辰鱼《浣纱记》传奇。
罗瘿公编,梅兰芳首演于1923年9月8日。
为了丰富乐队的表现能力,梅兰芳首创在此剧伴奏乐器中加了二胡。
原分上、下二本,后改为一晚演完。
根据《梅兰芳全集》第二卷整理另有根据《国剧大成》第一集整理,内容有梅兰芳全集的差不多。
此外《浣纱溪》(一名:范蠡访美)剧中搀入东施效颦故事,亦诙谐,亦蕴藉,颇有趣味可寻,不即不离,穿插得神妙之至。
东施为彩旦。
意思是看遍了世间荣辱浮华,苍生百态,也可以理解为看过了很多很多事情。
问苍天为什么。
。
。
。
问苍天为什么空空荡荡 问星辰为什么亘古无声 问大地为什么万物生长 问江河为什么奔流不停 问风儿为什么要吹 问鸟儿为什么要鸣 问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 问太阳为什么升了要落 落了还要升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天地间行走着人 那么美妙 那么聪明 那么苦难 那么辛勤 那么温柔的爱 又那么凄厉的恨 人啊,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为什么要力图奋争 为什么不同舟共济 为什么不互爱相亲 争什么 争什么 争什么 回答我 回答我 只闻空谷送回声请采纳哦~~
应该是廉锦枫
怎么感觉又有点像西施
还是别人…
应该就是廉锦枫。
手里拿的鱼竿和身上披的蓑衣为证。
是的 ,文昭关是伍子胥逃出楚国借助吴国报仇,西施是吴王夫差灭越,越王用范蠡之计,将美女西施献于夫差。
夫差被惑,伍子胥谏阻不成反被杀。
夫差沉迷酒色,国事日益败坏,终被越所灭。
范蠡功成身退,弃官隐居,与西施同泛五湖
自创,粉墨登场舞枪弄棍戎装上台演气传神
武旦武旦演员在万旦之中,虽占比例极小,但却人才辈出。
仅京城而言,早期著名的武旦演员朱小喜,其子朱文英(即朱四十,1986年生人,1900年选入开*署),其孙朱桂芳(1891-1944)、重孙朱盛富,是四代武旦世家;孙玉兰(1835年生人)与孙福云(1859年生人)为父子两代武旦演员;阎岚秋(即九阵风,1882-1939)与阎世善(1919年-2007年)为伯侄两代武旦演员;另如朱小沅(朱素云之父)为四喜班武旦;张芷芳(1851年生人)亦是四喜班武旦;陈五儿(名连珍,1855年生人)为春台班武旦;马六儿(名桂莲,1856年生人)为三庆班武旦等等。
还有彩福禄(1883年选入升*署)、许福英(即许磨儿,1883年选入生*署)、杨永元(1886年选入生*署)、余玉琴(即余庄儿,1866年生人。
1891年选入升*署)、贯紫林(贯大元之父)、赵喜贞(曾艺名云中凤 )、方连元(方春仙之子)、范富喜、班世超、宋德珠、李金鸿、陈金彪、冀韵兰等,他们都为京剧武旦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
**后新*培养的武旦演员人才济济,有王玉珍、刘秀荣、方小娅、孙明珠等,年轻武旦演员中阎巍、黄桦、潘月娇、李红艳、阎虹羽、李静文、张淑景、杨亚男、吕琳、杨嬿、史依弘等都是佼佼者。
以前武旦和刀马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通俗点儿说,但凡接受官方或皇家的委派,在正规军队里担任正式的将官或统帅职务的青年女性,如穆桂英、梁红玉等被称作“刀马旦”;除女性将帅以外其他会武功的女子则统称为“武旦”,这类角色多为江湖女子,比如十三妹、周凤英之类的。
后来武旦和刀马旦合并为一个“武旦”一个行当,泛指会武功的女子. 武旦一般都兼演刀马旦,在行当的细目中,二者是有区别的。
最简单地说,刀马旦重工架,武旦重翻扑和出手,二者类似武生中“长靠”与“短打”之分。
戏曲界历来强调“一专多能”,并且根据剧情需要,许多戏里的女主人公都是要求“能唱能武”的(楼主可以去看看李胜素主演的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里面的穆桂英既有成套的唱腔,又有繁重的武打)。
所以现在的京剧舞台上专职武旦演员已不多见。
梅派青衣史依弘、尚派青衣周利、程派青衣李佩红、荀派花旦管波的武打功架都是相当不错的。
武旦戏中《扈家庄》的扈三娘,《竹林计》、《女杀四门》的刘金定,《湘江会》的钟无盐,《战金山》的梁红玉,《十字坡》的孙二娘,《巴骆和》的九奶奶等戏 刀马旦代表剧目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等。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代*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基本解释 [Beijing opera] 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详细解释 亦称“ 京戏 ”。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 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基本概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
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脸谱图片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京剧 王子复仇记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剧、京戏,*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京剧的知识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1、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来划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随着京剧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后来衍化为七行(生、旦、净、丑、武、杂、流)。时至今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专立。于是合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几类。老生又可细分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几类。武生又可细分为长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儿戏者。小生又可细分为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几类。
在旦行中,可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几类。
在净行中,可分为正净(又称“铜锤”或“黑头”,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并演权奸类人物)两类。
在丑行中,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在文丑中,又可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净;其次则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挺拔、苍劲,念白时用韵白。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声(女演员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风格上要求圆润、柔婉、妩媚。青衣用韵白;花旦用京白。正净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宽厚雄浑,念白时用韵白。如:《铡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声演唱,其风格苍劲、柔婉,念白时也用韵白。如:《辞朝》中的佘太君。小生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在风格上要求宽亮中带刚劲,念白时用韵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韵白和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韵白,有时也用方言。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2、京剧的唱腔
京剧唱腔的种类颇多。如:二黄、西皮、吹腔、四*调、高拨子、南梆子、昆曲等等。其中,二黄和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
二黄和西皮是两种声腔的总称。在这两种声腔中还包括着许多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从体制和结构的角度上看,这类唱腔均属于“板腔体”之类。
在一般情况下,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是一种*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很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压抑的情绪;西皮的唱腔流畅、活泼、跳动、有力,是一种明朗、刚劲、激昂的腔调,很适合表现喜悦、激动、高昂及愤怒的情绪。
京剧的板式泛指其节拍和节奏形式。而其实质性含义有两种。其一,指其板眼形式,亦即节拍形式。通常,强拍被称做“板”;弱拍或次强拍被称做“眼”。其二,指下板的形式,即节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做“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腰板”;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才下一板,因而称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种类大致上分为四类:
(1)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2)一板一眼类(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3)有板无眼类(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4)散板类(节拍自由)。如:摇板(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导板、滚板等。
3、京剧的服装
京剧的服装也称做“行头”。实际上,行头不是仅指衣服一项。按早期的惯例,它可分为衣、盔、杂、把四类。后来,发展为六项。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类。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宫衣、开敞、褶子等;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裤、水衣、胖袄等;盔头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枪、把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帜、帐帔、布景、道具等。
4、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其中,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文场中的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海笛、笙等。武场中的乐器有:鼓(单鼙)、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在文武场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乐队中起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
文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为演唱伴奏;
(2)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演奏过场音乐。
武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2)使场次、段落间,唱、念、做、舞间相互衔接;
(3)渲染舞台的情绪气氛。
京剧脸谱知识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京剧脸谱艺术是享誉国内外的一门艺术,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剧脸谱知识,欢迎阅读。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一、脸谱来源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脸谱的远祖。
二、脸谱的特点
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议意味。一般说来京剧中的脸谱主要有以下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三、脸谱应用
在京剧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而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四、脸谱的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1.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真性的脸谱。 如: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和七星痔。
2.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如:文官勾脸的典型——包拯。 只勾白眉子,不勾眼窝和鼻窝,额面勾白色弯月,表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
3.抹脸:是用毛笔蘸白色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的粉脸,脸上全涂白色。
4.破脸:是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如:郑子明是京剧中采用破脸的典型人物。
五、脸谱谱式
京剧化妆使用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对比形式,按照脸部的结构、肌肉的走向、骨骼勾画在脸上;同时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
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
以下为主要的脸谱谱式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也称“老脸”。
5.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6.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7.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8.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9.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12.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13.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14.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六、脸谱色彩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切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它是性格化的。
1.红脸: 忠勇义烈,有血性,如关羽、荆轲、后羿等。表示其他时,常含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2.白脸: 阴险奸诈、凶恶或愚蠢,如曹操、赵高、司马懿等。也可代表和尙,太监脸谱或表示老人年迈。
3.黑脸: 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如张飞、包公、崇黑虎等,也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 鬼魂。
4.蓝脸: 刚强、粗旷、骁勇、桀傲不驯,如窦尔敦、雷震子、吕蒙等。
5.黄脸: 智勇兼备、骠悍、凶残、工于心计,如典韦、宇文成都、土行孙等。
6.绿脸: 刚勇、强横、猛烈、暴躁,如程咬金、牛邈、彭越等,也可表示绿林好汉。
7.紫脸: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常遇春、专诸、徐延昭等,也可表示面色不好或丑陋。
七、常见京剧中脸谱人物介绍
孙悟空(猴脸) ,《闹天宫》中人物。有火眼金晴,能七十二变化。因偷仙桃、闹天宫,玉皇大帝派天兵神将捉拿,未成。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故事见《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是神猴,顽皮、机智,故用猴脸。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或黄色。额头上有佛珠。 赵天君(黑色六分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曾与众天兵神将捉拿孙悟空。因他是财神、火神,故双颊勾金钱纹,眉额勾火纹。印堂有神目。
温天君(绿色碎花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东岳大帝部下,泰山之神灵。为天火之精,能镇除疫厉,为民除灾。故额头勾火葫芦。面部呈蝶形展翅,示为喜神。
刘天君(红色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精于五雷掌诀能呼风唤雨。用红色三块瓦表示其忠勇,额头勾有雷火之形。
马天君(白色花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又称“灵官马元帅”、“马王爷”,道教神将。民间也称他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还称“马王爷三只眼”,故额头勾画火形、神目。
李天王(红色尖三块瓦神仙脸) ,《闹天宫》中天神,称托塔天王李靖。一手持剑,一手托塔,其塔可镇魔降妖。曾奉玉帝之命,率天兵捉拿孙悟空。红色示其忠勇。眉眼间勾云头纹,示为天将。额头画有戟,为重兵器,“戟”与“吉”谐音,有“吉祥”的双关含义。
巨灵神(黑色花元宝脸) ,《闹天宫》中李天王的先锋官。手挥巨斧迎战悟空,败阵而逃。以相貌凶狠、怪异著称。故其脸谱黑面獠牙,额头勾绘慈悲、佛相及佛珠。
北斗星君(紫色三块瓦脸) ,《闹天宫》中天宫星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喝玉液琼浆。玉帝大怒,派李天王、二十八星宿、东西星斗、南北二神等天兵神将禽拿孙悟空。紫红色三块瓦脸,表示稳重、老练、忠勇。额头饰有北斗七星之形,表示其身份。
京剧的起源简介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的起源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京剧的起源简介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的,“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却各具特色。“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 “汉戏”的〔西皮〕。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可以说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后的产物。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拓展资料:
文化特征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接台本戏。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类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门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逍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关于京剧人物的古诗
京剧的古诗句
被改为京剧的古诗
与京剧有关的古诗
有关京剧的古诗
京剧口号
赞京剧的诗句
写京剧的诗词
描写京剧的古诗
京剧台词
关于京剧的诗句
关于京剧的诗词
关于京剧的古诗古文
歌颂京剧的古诗4
有关京剧的诗句
关于京剧的古诗咏月
关于京剧的名言
赞美京剧的诗句
赞美京剧的诗词
描写京剧的古诗句
关于京剧的七律古诗
赞美京剧的句子
描写京剧的语段
描写京剧的诗句
形容京剧的诗句
歌颂京剧诗句
关于京剧的句子
关于京剧的古诗谜语
京剧脸谱的古诗词
用京剧演绎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