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古诗起名叫江南的含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江南古诗起名叫江南的含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江南古诗起名叫江南的含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江南古诗起名叫江南的含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江南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南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暮春增岁自题》
乌飞兔走添新岁,镜染秋霜鬓成灰。
性如流水赋常形,心比丘山藏翠微。
偏爱新词搜枯肠,喜把旧文酌浅杯。
闲来也好少年事,不画丹青画蛾眉。
《游璧山三担湖湿地公园》
(前言:2018戊戌暮春,偕妻游重庆璧山三担湖湿地公园。其中山如黛,水如蓝;花田如海,彩带似练;枯荷如戟,睡莲似梦。茅草以结凉亭,竹木以建曲廊;鸳鸯戏水,白鹭翔空。间遇春雨潇潇,凉风**,池面如烟如雾,花瓣垂玉含珠,别有韵味。真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古诗二首记之。)
(一)
谁引虹霓染彩练,赤橙黄绿满人间。
璧山碧空映碧水,红叶红花羞红颜。
蝶逐暗香新蕊嫩,鱼戏浅影枯荷残。
风生绿萝满池塘,一枕春梦遗清涟。
(二)
雨满青山水满塘,一夜碧芜换彩裳。
清漪漾漾三担湖,春水滟滟两重光。
花开幽谷引蝶舞,柳织淡烟惹莺藏。
人间四月竞芳菲,满园春色满园香。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宋·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江南》
汉·汉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最能勾起游子心底那缕乡愁的,是一颗颗丹橘的酸甜滋味。
(一)
《唐诗三百首》首篇便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对此历来众说纷纭。或曰应循唐诗演进,选取初唐四杰开篇。又云编排既不按时序,何不径选唐诗巅峰李杜?若欲究源穷理,还得从编选者蘅塘退士说起。蘅塘退士孙洙,清康乾年间无锡人氏,*生三为县令,间又屡任学官,素以淳德教化为己任,*生夙愿为万千蒙童编选一部纯正唐诗读本。
自宋以来,长期存在唐宋诗之争,钱钟书先生曾有断语:“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见,两者之争,并不是简单的时期之分,更是体调与风格的区别。孙洙所处之时,诗学繁昌,唐诗派的王士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先后主盟坛坫,而宋诗派的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也已萌生,唐宋诗之争日趋激烈。
作为唐诗派坚定拥趸的孙洙,深受神韵说影响,以盛唐诗为宗,多选空灵超逸之作,且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大归。由此,开创盛唐之音的诗坛宗主、诗风以清澹雅正见长的张九龄率先开篇,便是情理中事了。
张九龄,字子寿,先祖于永嘉南渡迁至广东韶州曲江。张九龄是开元全盛期最后一位名相,也是历史上首位江南籍宰相。他位居枢衡,道德、文章、才识兼备,尤以“直气鲠辞”的曲江风度为世所重。在他身后,每有荐相人选,玄宗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王维曾献诗称颂:“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对张九龄钦佩不已。杜甫晚年作《八哀诗》叹旧怀贤,组诗末篇即为感念张九龄。“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对张的人品和诗才敬崇备至。
张九龄的诗文直写胸臆,融情入景,去繁彩而存绮秀,集兼济与独善于一身,充盈着盛唐独有的“英特越逸之气”。他的诗作以五言为主,清远秀拔,细品如玉磬含风,高韵逸响,非惟隽婉,且见神骨,看似质朴浑成,实则思深力遒。胡应麟《诗薮》评曰:“独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
张九龄一生宦海浮沉,三起三落。开元二十四年,58岁的张九龄遭李林甫、牛仙客等门阀权要攻讦而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谪居期间,张九龄不胜慨叹,托物寓意,写下五言古诗《感遇》十二首。
选入《唐诗三百首》之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自喻,自生自荣,不为物染,全诗哀而不怨,散淡道来而余音枨触不尽。
第二首为《感遇》之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前四句咏橘见志,“岁寒心”直抵诗旨所在。五、六两句侧写丹橘虽美却进献无门,自述怀才不遇、佞小蔽贤。七、八两句感叹天意难问、命运多舛。结尾两句最是绝妙,以桃李的阳艳喧闹,反衬丹橘的寂寞高洁,冷然一问,正可见出失意寒士的本色——悲愤之中的强项不屈。
张九龄诗作选入《唐诗三百首》之中的,还有一首五言律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历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多被认为早年游宦羁旅所作,而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言亦作于荆州,意以芳草美人之情比忠贤去国之思。此说是否附会,也就见仁见智了。
张九龄贬居的荆楚之地,正是昔日屈子行吟之处。屈原《九章》其八《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守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此为诗史“咏物之祖”,诗人讴歌橘树的独立不迁、坚贞不移,自抒其志。
千年之后,张九龄在此地写下“江南有丹橘”篇,当是触景伤情,赋诗明志以法前贤。刘熙载在《艺概》中辨析张九龄与陈子昂的《感遇》诗,谓“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所至”,点明了张九龄与屈原之间的渊源。一株丹橘,一样情愫,留下了两首千古名篇,是为丹橘之幸?抑或诗家之不幸?
(二)
“洞庭橘树笼烟碧,洞庭波月连沙白。”荆楚故地洞庭湖一带,有着悠久的种橘历史。此地出产的橘果,与太湖东西洞庭山所出柑橘,皆称洞庭橘,自古以贡果闻名于世。
到了唐代,温台所出的柑橘因品质超众而大受青睐,乾宁四年始作为贡品进献,《新唐书·地理志》载“台州土贡乳橘”。南宋定都临安后,台州立为辅郡,台橘厥包锡贡。“一从温台包贡后,洞庭罗浮俱避*。”这是绍兴年间台州知府曾谹父留下的诗句。“千艘飞过石头城,猎猎黄旗发鼓声。中使面前传令急,江南十月进香橙。”这首明代的《舶上谣》,生动摹写了贡橘发运时的场景。作者王弼,黄岩南门人,曾任福建兴化知府,时人誉其“诗才吏治,并称卓越”。诗中石头城,正是当时的黄岩城。
橘乡黄岩地处温台山海之间,以东汉真人王方*在县西黄岩山修道成仙得名。境内九曲澄江如练,夹岸橘林似锦,从断江至方山下,自古遍植橘树。“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这联诗句,出自南宋事功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水心先生与黄岩渊源极深,当是永宁江*风物的绝佳写照。
关于黄岩柑橘的最早记录,始见于三国吴丹阳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载:“鸡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嘉定赤城志》是现存世最早的台州总志,主纂为叶适大弟子陈耆卿,其中风土门土产果之属收录了橘、金柑、橙、朱栾、柚,橘有榻橘、绿橘、乳橘、朱橘等种,橙有青橙、绉橙、香绵橙等种。名将韩世忠之子韩彦直任温州知府时,首编柑橘专著《橘录》,对温橘最为推重。此书传播甚广,黄岩清阳(今路桥清陶)人陶宗仪著《说郛》曾有引用。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也录有《橘录》,录后加评:“韩但知乳橘出于泥山,独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也。出于泥山者固奇也,出于黄岩者,尤天下之奇也”,并注“陈肥遯识”。据考,《全芳备祖》编著者陈咏,字景沂,号肥遯子,为黄岩泾岙(今温岭晋岙)人氏。到了元代,其同乡林昉在《柑子记》中称:“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虽练紫之香、含消之爽,亦在下陈,况洞庭千头之绿与永嘉数寸之黄者乎!”
《柑子记》还记载宋理宗立天台谢道清为后,谢后进台柑,“上手搦其皮,香雾溅酒面,凝而为乳,故曰乳柑。”台橘的香雾,历来为本地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剖剥喷香雾,入口甘琼浆。琼浆未云贵,所贵乡味长。”“擘橘香入雾,酿蔗冷浸醇。”“醉蟹凝胶腻,香柑噀雾新。”这些诗句,描绘了台橘香雾之奇,兼带道出了台地风物之美。“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尤香。”莫非东坡先生在写下这阙《浣溪沙》时,剥开的正是台州乳柑?
黄宗羲客居黄岩时,对当地风物印象颇深,作《寓黄岩》中二联为:“朱栾山客饷,方物野僧遗。寸酒成红曲,山肴脯柿李。”徐霞客游雁荡经黄岩,题句“未解新禾何早发,始知名橘须高培”,见识了滨海斥卤之地筑墩载橘的*俗。而让范成大最为牵挂的,却是来自黄岩海边的咸鱼。“截玉凝膏腻白,点酥粘粟轻红。千里来从何处?想看舶浪帆风。”(《从圣集乞黄岩鱼鲊》)石湖这首六言诗,充满着山海之气。
“俗子避形影,僧家共往返。高谈犯时忌,妙语发天悭。霜后思新橘,梦中归故山。何时免奔走,终老白云关。”这是江湖诗人戴复古的怀乡诗,诗题甚长:《海陵光孝长老骥无称,山谷后也,共谈时事,且说黄岩柑橘之美》。与人言及故乡风物,即生归乡之意,此情此景,古今皆同。*人陈叔亮有句:“闻道故乡新橘熟,昨宵飞梦到台州。”秋风江南,竟起莼鲈之思,而荷枯菊残之际,最能勾起台州游子心底那缕乡愁的,却是这颗颗丹橘的酸甜滋味。
(三)
“十里富庶地,澄南梅橘源。”黄岩城南一带,蜜橘与梅花自古称盛。从方山下至澄江*,橘林遍野,物华天宝,为中华柑橘的主要起源地。台温古驿道经此处,沿途梅林十里。《黄岩县志》载:“宋时方山下有亭,自南郊至十里铺,夹现梅花,相续不断,所谓十里早春也。”戴复古有诗记之:“十里梅花生眼底,九峰山色满胸中。”据传,南宋状元王十朋每从雁荡离家赴临安,必留宿梅花亭,与当地诗友赵十朋叙旧酣饮。“梅花十里眼,竹叶一杯肠”、“客来一局三杯酒,王十朋如赵十朋”,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十里梅廊今已难觅踪迹,黄岩蜜橘也几经盛衰。*年,当地疏凿芜秽,重振贡橘园。尤为可喜的是,整修荒园时,意外重现三株百年老橘树,根虬干曲,枝繁叶茂,入秋挂果累累,全不见老态,遂名之“橘三仙”,是为镇园之宝。
清明已过三春候,谷雨初晴四月天。此时,徜徉于贡橘园,眼前繁星点点,橘花已渐次绽放。“路上绿荫春未已,细花如雪惹衣裳。”信步栈道之上,不知不觉已入橘林深处。临*向阳高处,有一丛橘树早发将谢,枝头尚留浅花数朵,同行某君低吟晏几道《鹧鸪天》“绿橘梢头几点春,似留香蕊送行人”,甚是应景。
路转溪头,忽现两层别致小阁,题额“贡橘舫”,楹联手书“一年好景君记橙黄橘绿,四季芳踪缘是春华秋实”,落款“添秋”。“添秋”者,同济大学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也,此园擘画设计皆出其手。杨师扎根黄岩乡建十年,足迹遍及山川乡野,乡民尊称“布袋教授”,其心其迹正合屈子颂橘之不迁不移,何等可贵!何其可庆!
兴之所至,登阁眺远,恰如橘海行舟,绿波翻浪,一片生机勃勃。时有微风掠过,阵阵橘香浮动,清雅甘甜,气韵悠长,令人心旷神怡,小立片刻,已陶然忘机。曾读潘岳《橘赋》开篇:“嗟嘉卉之芳华,信氤氲而芬馥”,今日尽得其妙,不亦快哉!
橘园南北,各有一低缓小丘。其北者,鼎鼎大名的委羽山,道家第二洞天“大有空明之天”在焉,东行两百步,即至第四福地东仙源。洞天福地合于一处,世所罕有。
其南者为土屿山,当地也有不少神奇传说。土屿原名鼓屿,又称土鼓屿。光绪《黄岩县志》载:“土鼓屿在县南十二里,状如覆缶,登者以足踢之,则有声如鼓。”山前有张姓族人聚居,现存祖宅数进,台门石刻一副楹联:“泽沛曲江累世家传金鉴录,地惭仁里满门春霭玉珂声。”询之当地耆老,言先祖乃张九龄胞弟九皋,*辗转迁徙,宋时由永嘉来此,见此地“山围百嘉,水环九曲”,遂定居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土屿张氏椒衍瓜绵,耕读传家,历代文士名人辈出。闻毕其言,不禁愕然,让曲江后裔守望满园丹橘,如此天缘奇遇,究竟是巧合还是造化?
遥想张公当年,感遇荆州,寄丹橘以言志,其闳识孤怀,不废江河。而千年之后,东海之滨别有曲江,江南灵秀之地,鸾翔凤集,康衢烟月,足以慰先贤。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称为乐府诗。
2、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3、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2、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
4、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江南春》便是这类型的代表作。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江南春》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春》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也是唐代中一首杰出的作品,虽然只是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但它包含内容的丰富,技巧的高超,正如前人所说,“能以简括,胜人多许”,“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
这首诗开头两句的写景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说是非常成功而且非常特出的一例,作者采用了非常特别的一种漂移的视角,通过语言的韵律、笔致的虚灵仅仅通过简单的组合表现出一种飘然远游的动感,而如果不很仔细地看,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我也是最*一次仔细地思索这首诗才发现,然后看到一位研究者说它非常象是“迅速移动的镜头掠过”江南大地。确实如此,但比起电影的这种技巧它还要更优美从容自然,因为它的动里还蕴有静,而且动静相宜。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是非常少见的,作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仅仅用十四个字便极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目的。江南秀美明媚繁丽的风景,作者游兴的欣悦飘然从容,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约瑟夫·布罗茨基曾经说,“诗歌是极端个性化的艺术”,而每一件艺术品“均可理解为作者为自己绘制的肖像”。与此类似的和比较接*的说法应该是不算少的。在杜牧的这首诗里,还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作中,或者也能够不同程度地体现这一点。诗人艾略特则说,“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当然,只有
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们才懂得想要脱离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和艾略特差不太多,批评家萨尔达说,诗人在其作品之中固然要显示出其个性,诗人同时是在努力发现某种超个人的东西——或者真理或者美或者生命。同样地,在这首诗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也可以说同样能够找得到这样的倾向。可能在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个人性和非个人性往往会以各种形式交织于一起,难以辨清。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游走于当前以空间作为背景的江南,那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自然地转进至漫漫时间长河里的江南,虽然也还在写景,作者的身形也还是那么流动不居,而较之前两句,用笔更是极其的虚灵。既然是在此时的江南,诗人自然会看到许多南朝时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于是很自然诗人想到南朝——那个历史上江南开始盛丽繁华的时期,那个佛教开始兴盛并兴盛一时的时期,那个已成为历史渐渐远去只留下眼前这许多陈迹的时期。一时间,该有多少江山如画、人事代谢,浮现于诗人眼前。但是渐渐地诗人发现,所有这些都和远处烟雨之中那些当年留下的寺庙的楼台建筑一样,仿佛是在烟雨迷蒙之中而无法看清;虽然看不清楚,却也知道,总有许多人物许多事情在时光的烟雨中消磨殆尽,就像后来辛弃疾词中所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这些楼台建筑经历了时间的风雨依然还在,“尘事繁堪织”,只有“僧语”才能够“淡如云”。现在呢,会不会将来回首看去,也一样是如此烟雨朦胧?其实就是现在向现在的那些事情看去,真的就看清楚了吗?诗人忽然觉得,都一样地看不清楚,一样地是在烟雨迷蒙之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的楼台啊,而又不止于这些楼台,都是在这样的烟雨之中。原来当他把视界转进时间的浩瀚之海里,无论朝哪一方向远远望去,都是如此地迷蒙而不能够看得清楚。这和的“渡口以上,渡口以下;上游茫茫,下游茫茫;两皆茫茫”,意韵岂非很有些相*。此时杜牧心中,多少迷惘、多少感慨、多少惆怅,他的身形开始变得凝重,渐渐停了下来,终于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再能如先前的欣悦。
诗人的思想情感,总是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时代经历。此时江南美好的春景让往往还是想振作起来的杜牧既感觉*乎无限的美好也感觉到种种迷惘怅恨,一些年后杜牧回忆起江南漫游的生活情景,心中不免怀念,便写下了《念昔游三首》: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
曾奉郊宫为*侍,分明??羽林枪。
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再过一些年后,另一位著名的晚人韦庄又来对此江南春景,却只能充满了对于人生世事的如同梦幻之感,觉得世事无常,世界不过仿佛如此无情。于是他写下那首著名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的景色其实依然的美好,只是这美好的景色根本无法让韦庄的内心产生什么希望,他只想要沉醉其中,醉而忘归:“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菩萨蛮》)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此诗*附会一则传说,说杜牧游湖州时,遇见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而此时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而杜牧感叹其事,作此诗。这故事如此富于传奇色彩,一望可知为好事者附会无疑。有学者可能以为此事大致可信或者受此说影响,于是以为此诗是写男女之情。但仔细体会全诗,似乎并非写男女之情,应该是写文人雅士游赏时一种细致幽微的感情,有些惆怅,有些感叹时光荏苒景物变幻之快,风格清俊明朗。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江南春》/原文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韵译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江南春》/散译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江南春》/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春》/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江南古诗的诗意,欢迎阅读与收藏。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诗意1】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诗意2】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诗意3】
作者用炙热的情感描绘了江南的.大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诅国河山的热爱和眷恋。
诗人开篇即点题,“江南好,”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才能年年不忘,才能极力描绘。江南哪里好呢?诗人并没有描绘江南的温柔多情,小巧别致。而是带给大家一组强烈的视觉冲击,用“红”、“绿”这组鲜明的对比色来描绘江南不为人知的好处。作者用词大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人惯用对比色描绘景物,画面感极强,给人印象深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也是他的名句之一。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直观描写,下边二首而选取了在苏杭的生活片段,用亲身经历说明为何“能不忆江南”了。在杭州述说了自己山寺寻桂和府邸观潮两个片段,而在苏州时则描绘了馆娃宫中饮美酒赏歌舞的逍遥生活。诗人用简洁的词汇勾勒出苏杭的旖旎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三首诗歌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首诗既有独特的韵味,又能相互烘托。意境巧妙,言简意赅,仿佛置身其中。这首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诗人描述的大好河山.同学们心中是否涌上一股自豪的心潮呢?那就用你最真挚的感情去歌颂,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吧。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江南春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江南春古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注释:
1、山郭:山城。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着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着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小编推荐
江南春的诗意_江南春的诗意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注释:
1、山郭:山城。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江南春是一首千古名诗,让我们在现代还能感受到古时江南的美好。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山郭:山城。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译文】
1.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2.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就是《江南春》的魅力。
》》》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扩展阅读:杜牧怀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江南古诗起名叫江南的含义
江南的古诗及含义
江南春唐杜牧这首古诗的含义
古诗江南的诗义
江南古诗的释义
春天遂想起江南古诗里的江南
含江南二字的古诗
江南古诗江南的地图
江南名言
江南的名句
江南名句
江南的古诗江南的古诗
含有江南秋的古诗
含有去江南的古诗
江南的古诗
忆江南还有江南忆的古诗
含有江南的诗句
忆江南的忆江南的古诗
江南名山的古诗
古诗江南春的意义
忆江南古诗写了江南的
忆江南江南好的古诗
看江南雪的古诗
江南村的古诗
江南雪的古诗
江南的爱古诗
E江南的古诗
亿江南古诗的
江南古诗的网名
江南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