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篌有关的古诗

关于与篌有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与篌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与篌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与篌有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k+)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0) 诗词(6) 祝福(1k+) 心语(51)

  • 《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

  • 《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这两句是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凭用吴丝蜀桐精制而成的箜篌,弹奏《箜篌引》;弹奏者技艺高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连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都好像停留下来静听。以空山凝云形容乐音效果,形象而又有传神之妙。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

      ①吴丝蜀桐:谓箜篌是吴地丝弦、蜀地桐材精制而成。

      ②张:指乐器上弦。此处作弹奏解。

      ③高秋:九月深秋,秋高气爽。

      ④空山:空旷的山野。

      ⑤李凭:当时的梨园弟子,箜篌国手,名噪一时。 ⑥箜篌引:箜篌,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参考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翻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简析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全文]...

2022-01-19 05:38:07
  • 描写箜篌的诗词

  • 描写箜篌的诗词

      从古时诗歌内容来看,描写箜篌的诗歌多是哀怨离愁,可能也与箜篌所处的环境有关。箜篌一般出在深宫大内,弹箜篌的人往往是孤独之人,诗人借物比兴,借用箜篌来表达这种哀怨离愁的心情。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与箜篌有关,或用箜篌弹奏配乐的诗词歌赋,是为“箜篌诗文”。

      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演奏方式是以竹片拨奏或击奏。竖箜篌(古竖琴)虽然在秦以前即已从中亚流入西域,但却是在东汉时才传入内地的。记述东汉以前年代的诗文,“箜篌”二字指卧箜篌,东汉以后则主要指竖箜篌。

      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孔雀东南飞》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感人诗歌——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古乐曲由朝鲜艄公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此事唐人颇有诗叹和之:

      公无渡河 李贺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

      公乎公乎,床有菅*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

      贤兄小姑哭呜呜。

      公无渡河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公无渡河王建

      渡头恶天*远,波涛塞川如叠坂。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

      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公无渡河李咸用

      有叟有叟何清狂,行搔短发提壶浆。

      乱流直涉神洋洋,妻止不听追沈湘。

      偕老不偕死,箜篌遗凄凉。

      刳松轻稳琅ぃ艏卑裼购畏痢

      见溺不援能语狼,忍听丽玉传悲伤。

      公无渡河温庭筠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飒沓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按:“白马飒沓赤尘起”中三、四两字无法显示,银河以“飒沓”代替。

      公无渡河王睿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阅读全文]...

2021-11-29 08:47:21
  •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全诗翻译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阅读全文]...

2022-05-25 20:28:22
  • 关于箜篌的诗句

  •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崔国辅《古意·净扫黄金阶》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公无渡河》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纳兰容若《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十三初学擘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王建《宫词一百首》

    箜篌乃戈矛,卮酒为敌国。——朱诚泳《杂诗十首·其四》

    扼臂交光红玉软,起来重拟理箜篌。——和凝《宫词百首》

    国府乐手弹箜篌,赤黄绦索金鎝头。——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

    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

    希音解人幽人听,世间俗俗耳徒箜篌。——阳枋《赋赵守接竹引岩泉》

    搥羯鼓,弹箜篌,烹羊宰牛坐糟丘,一笑再笑扬清讴。——汪元量《夷山醉歌·楚狂醉歌歌正发》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王昌龄《箜篌引》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王昌龄《箜篌引·卢溪郡南夜泊舟》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灭决囚禁。自》

    真防舞如意,佯盖卧箜篌。——李商隐《拟意》

    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王维《偶然作六首》

    女乐翩翩次第举,搊筝弹瑟鸣箜篌。——宋濂《天麦毒行》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笙。——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二十五弦弹箜篌,猩红衫子葡萄筿。——袁宏道《拟古乐府》

    珠靴玉指擘箜篌,谁记山南秉烛游?——陆游《无题·珠靴玉指擘箜篌》

    红尘筝笛耳一洗,便觉箜篌愤抑琵琶哀。——仇远《竹素山房小饮南徐唐正方善歌吴伶以长箫和之》

    想挽北斗下挹浆,箜篌更对高秋张。——李公麟《谨次元韵奉酬慎思学士年友》

    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岑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阅读全文]...

2022-03-26 23:47:17
  • 《李凭箜篌引》全诗鉴赏

  • 《李凭箜篌引》全诗鉴赏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简介】

      诗鬼之名绝非虚得。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诗的首句。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李贺的诗意象叠加,意境晦涩,独成一家,可惜天不佑英才,短短27岁,华年早逝,令*慨叹不已。

    [阅读全文]...

2022-02-08 08:21:09
  •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5-01 04:24:17
与篌有关的古诗 - 句子
与篌有关的古诗 - 语录
与篌有关的古诗 - 说说
与篌有关的古诗 - 名言
与篌有关的古诗 - 诗词
与篌有关的古诗 - 祝福
与篌有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