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关于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06) 语录(41) 说说(40) 名言(17) 诗词(924) 祝福(47) 心语(280)

  • 儿童古诗

  • 儿童
  •   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春晓》

    [阅读全文]...

2022-01-06 14:45:08
  • 回乡偶书儿童古诗

  • 儿童
  •   《回乡偶书》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阅读全文]...

2022-01-07 19:53:27
  • 儿童古诗回乡偶书

  • 儿童
  •   《回乡偶书》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 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阅读全文]...

2022-02-02 12:37:08
  •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

  • 儿童
  •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村童戏溪上(宋代: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幼 女词(唐代:施肩吾)

      幼 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与小女(唐代: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巴女谣(唐代: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牧竖(唐代: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10:13
  • 山行儿童古诗

  • 儿童
  •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1-30 01:20:17
  • 励志古诗书法

  • 励志,书法
  •   关于励志,书法家们又是怎样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为:*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只有心境*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此幅书法作品无论是挂在家中客厅书房或是企业公司办公室都很不错,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提升自身品位和修养的作用!

      《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著名的之一,它尤其抒发了*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此幅作品用行书的手法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出了诗词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书法笔法流畅而不失变化。此幅佳作最适合挂在办公室,公司可以在员工办公室里挂这么一幅作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有激励作用。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这句话出自于《论语》, “天”指“上天”,“天道”即“天意,“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是企业励志书法的首选。

    [阅读全文]...

2022-06-26 16:08:24
  • 关于儿童的古诗两句(描写儿童的诗句古诗)

  • 儿童
  • 白天断断续续的还能听到蝉鸣。

    傍晚,雨后。不一样的虫鸣响在耳畔。

    应该是蟋蟀的叫声吧?

    《诗经》有云:“七月在野”,意思是说农历的七月蟋蟀就已经出现在田野中了。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土蜇等等,哇,好多哦!

    九首古诗词一起来看看古人作品中那小小的一只虫吧!

    01、“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四句出自先秦佚名的《七月》(节选):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02、“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听在我的耳中却觉得是那么的动人!

    两句出自唐代杜甫的《促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03、“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深秋里蟋蟀的鸣声已经很急促了,单衣也已无法抵挡寒意,准备添加厚重的衣服了。

    两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04、“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秋天的夜晚,寂静而清冷,只有蟋蟀在尽情地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他们正在加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用以给人们制作寒衣。

    两句出自南北朝谢脁的《秋夜》: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05、“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鸷鸟在寒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是因为寒秋降临才伤心哀鸣不已吧。

    两句出自两汉佚名的《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06、“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阅读全文]...

2021-12-25 03:36:08
  • 端午的儿童古诗

  • 端午,儿童
  • 端午的儿童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儿童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三首

      宋·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阅读全文]...

2022-07-12 02:03:41
  • 春晓儿童古诗

  • 儿童
  •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作者】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合称为“王孟”。

      诗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入京不仕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浩然回襄阳。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阳,和孟浩然游玩。李白走后,浩然入蜀,往游广汉。

      幕府入职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终于南园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阅读全文]...

2022-06-10 10:02:37
  • 儿童古诗100首

  • 儿童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更是千古流传,为*所传颂。

      001.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2.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03朝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04.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00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006.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07.黄鹤楼送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008.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09.绝句 (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010.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011.(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12.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13.绝句漫兴 (唐)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014.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全文]...

2022-01-26 09:18:52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句子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语录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说说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名言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诗词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祝福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书签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