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古诗加诗意

关于竹的古诗加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竹的古诗加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竹的古诗加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竹的古诗加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62) 语录(41) 说说(509)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王维竹里馆赏析(古诗竹里馆的诗意)

  • 诗意
  • 怎样理解王维的《竹里馆》?

    这首诗我在讨论王国维论诗词的“有我”、“无我”之境的时候是用来作为示例使用的。

    世人写诗,“有我”容易,“无我”难。为何?作为抒情言志的韵文,诗本身的功用就是表达。表达什么呢?表达诗人的内心,这自然就带入了诗人的思考和想法,成为“有我”之境凸显的作品。

    而“无我”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高手不能为之啊。

    《竹里馆》就是王维这个高手的作品。其实和王维的称号“诗佛”比起来,他本身在诗坛的成就是远高于“禅诗”的。王维在年轻的时候,同样的风流倜傥,走马京华,同样地贬谪加身,塞外风刀,所以他的诗其实是多元化的,唐朝后来的诗人只取他一个角度,就自成名家。如果咱们当面称他为“诗佛”,王维绝对不带笑的,这其实是对他诗坛地位和能力的一种贬低。

    这种花名一样的封号,纯粹就是大家开心,强行加注。

    王维晚年的作品因为修禅而带有清淡空灵的味道,是佛学的作用还是历经生死的淡泊?都有可能,也许仅仅是不年轻了,技巧纯熟而心态日趋*和。我们具体来看这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简单直白,并没有什么难懂的。我相信朋友们也不会要一句句解读这首诗,没有这个必要。

    我们要清楚的是王维如何用这简单的二十个字,几个*常的意象“幽篁”、“弹琴”、“长啸”、“明月”、“深林”构建出不同于“有我”之境的“无我”?

    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写诗人自己的活动和情感;无我之境,就是诗人把自己当成客观对象来描写。

    为什么能读出空灵、冷寂之感?就是以超然物外的视角来描写、来表达。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好像是诗人,也更像不是诗人。即便是诗人自己,也如同一个画面中的人物,“我”只是远远地在看。

    这种手法就叫“以物观物”,这种效果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的“我”,说的就是作者自己。

    作品里的作者形象只是一个道具,让表达更加委婉。

    作为盛唐山水诗大宗,王维的清淡别有特色,我们和其他盛唐名家做个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王维晚年的风格、《竹里馆》的风格了。

    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园大家,我们看他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是发自身心地热爱田园生活,所以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浓浓的世俗之乐来。

    读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能在描写中感受到诗人和风景的积极交流,这些景色都是因为诗人而存在,情感都在有意无意中灌入了文字,李白的作品就是“有我”之境的极致。

    至于杜甫的写景,我们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圣笔下的景色都是他表达自身忧国忧民大志趣的工具而已。景色是什么,到底如何美,对他而言,并不重要,但他就是写得漂亮,让风景成为他抒情的利器。

    而这些种种,都不是王维。

    王维写诗,没有自己、没有情感、没有交流,只是高高地、远远地、静静地看。

    这可不就是天地大“道”、佛、上帝的视角嘛。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之为“诗佛”又挺贴切的。

    [阅读全文]...

2022-03-03 05:49:51
  • 竹里馆古诗意思解释(竹里馆全诗翻译赏析)

  • 解释
  • 这心里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独自一人在深山老林中,对着月亮弹琴高歌,这是个人的行为艺术吗?或许很多人看来是这样的,但若是读懂了王维的《竹里馆》,就会知道这只是他的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对自己喜爱的坚持,月下独弹,弹的是自己的心境,自己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丰盈,将让我们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心旷神怡。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在深山老林中的这些行为将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照耀着我,陪伴着我。这首《竹里馆》是王维在辋川隐居的时所写,当时的王维,基本上已经是半官半隐居的状态了,他的生活中,早就放下了世俗的琐事,一心追求内心世界的安宁和丰富。

    竹里馆书法

    诗的前面两句,写的是他的行为,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前往竹林深处,弹奏一曲自己喜欢的曲子,高声地歌唱,长啸。读着这两句诗,我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了一副画面,密密麻麻的竹林里,有一处石台,石台的上面,王维独自一人跪坐在琴弦的面前,拨动琴弦,伴着琴声歌唱,王维的这两句诗,便是一副深林独奏图。

    竹林里

    诗的后面两句,看似在写景,但在我看来,更是在写他的心态。半夜时分,竹林深处,又怎么会有人在乎他在做什么呢?王维说没有人知道,只有明月照耀着自己,陪伴着自己。按王维诗中的意思,他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人认可和欣赏,他所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我自己内心世界满足了,精神世界丰盈了,我又何必顾忌其他人的想法呢?我不必为一些我不在乎的事情所烦恼,这样的生活,足矣。

    内心世界

    内心世界丰盈的人,会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总记得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被关一个月的禁闭后被放出来,人们问他要如何度过漫长的黑夜时,他说,有莫扎特陪着我。在我看来,这便是内心世界丰盈的人,在面对这个冷酷世界的风雨时,最强大的回应。我在我的世界,满足,幸福,快乐,世界自以为是的打压和欺辱,对于这些人而言,不过是大风轻拂,丝毫没有影响,他横由他横,清风拂山岗,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

    肖申克的救赎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 当时也好,现在也好,很多人都很不屑,觉得很搞笑,不过是自欺欺人,但是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感觉,让自己更好地面对这个艰苦的世界呢?丰富的内心世界,让阿Q在他那个悲惨的人生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不会压抑

    有一个丰盈的内心世界,将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就好像有的人喜欢钓鱼,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唱歌,有的人喜欢旅游,当人沉浸于自己内心世界并得到满足的时候,外界遇到了的困难和挫折,或许都变得不那么的重要了,对于生活中的蝇营狗苟,也不会那么的计较得失,整个人会变得更有境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诗词和远方,根源上来看,不就是内心世界的丰盈吗?

    [阅读全文]...

2022-06-09 09:23:22
  • 竹石古诗赏析(竹石的解释和诗意)

  • 解释,诗意
  •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解说: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本,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阅读全文]...

2021-12-04 21:19:18
  • 竹石的诗意

  • 诗意,写作,文学
  • 竹石的诗意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竹石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着有力。

      《竹石》译文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竹石》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3-16 13:46:47
  • 竹里馆王维翻译(竹里馆古诗意思解释)

  • 解释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辋川二十景中,唯《竹里馆》抒写了诗人的悲壮情怀。

    一个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双手抚琴高声歌唱。清幽的竹林无人相知,只有明月照进淡淡的光辉。

    这首诗重在写人物的在外活动和内心活动。

    月夜幽深,抚琴长啸,这是外在的,可以想见诗人的内心是澄净而又孤寂的。

    幽簧之境,深林之旷,明月之幽,景物清明,令人神往。

    独坐之孤单,弹琴之清雅,长啸之悲壮,人物如此旷达。所写景物与诗人的内心是如此吻合,给人以清幽绝俗之感。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诗人悲壮的心声。幽林间,只王维一人独自弹琴,没人倾听,没人唱和,只有明月的光辉清洒。他弹琴长啸于明月,诗人高洁的理想孤寂的心绪,都在于此了吧。

    这首诗短短20字,却道出我们每一人都曾有过的状态,奋不顾身的投入,没人相和,奋不顾身的努力没能换来一个较好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我们独自打拼不改初心,我们困难重重仍要拨云见日。未来可期,微笑前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有明月来相照。呵呵……

    作为《辋川集》中的名篇,它不以字句起胜,而以整体见美。静而不寂,幽而清明。诗人的心性也于自然*淡的语言中渐渐浮出,壮而不悲,幽而不空。此诗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6-21 14:23:24
  • 竹里馆的诗意

  • 诗意
  • 竹里馆的诗意

      竹里馆 王维_竹里馆的诗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这篇竹里馆 王维_竹里馆的诗意由成辑整理,望大家喜欢。

      竹里馆的诗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词语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位于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 王维隐居的终南山辋川山庄的一处地方。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

      幽篁:长得很茂密幽深的竹林。篁:细长的竹子。

      复:且,兼。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阅读全文]...

2022-06-02 00:29:52
  • 古诗咏柳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咏柳诗意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咏柳诗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咏柳诗意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咏柳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指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指装饰,打扮。

      一树:指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是指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是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指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是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就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就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是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者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阅读全文]...

2022-01-28 17:33:17
  • 竹石的诗意简短(竹石全诗的诗意赏析)

  • 诗意
  •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句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白话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南西北风。

    【创作背景】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题画咏竹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作品赏析】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劲竹的内在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咬定青山不放松”,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石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在这首诗里,竹石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千磨万击”指经受的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在,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人格化的手法,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咬定青山,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坚毅的人格的崇高赞美。诗中的竹,实际上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关心百姓、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蓄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因得罪豪门而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诗文也写得很好,抒情言志,痛快淋漓,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书法欣赏】

    【同步练*】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八、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九、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参考答案】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答: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答: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是一首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答:苍翠的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劲拔挺立,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八、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一个咬字,运用拟人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九、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答:这首诗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全诗借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阅读全文]...

2022-01-23 17:54:07
  • 古诗清明的诗意

  • 清明,诗意
  •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由景触情,作下了此诗。

      作者:杜牧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的诗意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

      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

      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

      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

      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阅读全文]...

2022-06-16 11:32:07
  • 春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诗,有引导学*之意。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诗意

      好日子里在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景色,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无聊的时候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天。

      《春日》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扩展阅读:《春日》教案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阅读全文]...

2021-12-14 12:06:53
竹的古诗加诗意 - 句子
竹的古诗加诗意 - 语录
竹的古诗加诗意 - 说说
竹的古诗加诗意 - 名言
竹的古诗加诗意 - 诗词
竹的古诗加诗意 - 祝福
竹的古诗加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