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陶渊明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陶渊明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陶渊明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引导语:关于陶渊明描写菊花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陶渊明饮酒诗句
大家读过陶渊明饮酒诗句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陶渊明饮酒诗句,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大家读过陶渊明饮酒诗句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陶渊明饮酒诗句,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陶渊明饮酒诗句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菊花的诗句陶渊明
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关于陶渊明的菊花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4. 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
5.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6.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本土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好及时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汉魏时,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少者亦有七八十岁。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惯: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
晋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赋》中就说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经常采菊入酒。他的《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还能“制颓龄”,因此,喝酒、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因为贫穷,有时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九日闲居》的诗序中就自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在菊丛中久坐;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他“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因母丧而闲居在家。在此期间,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攻入京师,独掌了朝廷大权;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楚”。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他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长吟掩柴门,聊为垅亩民。”《与从弟敬远》诗又说:“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因此,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
此后,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宁愿辞官归田,过*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可见,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渊明莫属。
陶渊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爱松爱菊,还十分欣赏兰花、柳树、竹子与梅花。比如,他写兰花的清雅:“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颇感满足与惬意。他说:“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序》)又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他给自己取的号,就叫“五柳先生”。
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
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的《己亥杂诗》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在*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陶渊明的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陶渊明的诗
1、《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4、《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5、《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6、《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7、《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8、《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9、《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10、《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11、《归鸟四首》
其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其四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12、《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13、《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14、《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1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1、《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描写菊花的诗句陶渊明
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下面是有关陶渊明的'描写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如果说唐人还是以无意学陶为主,那么自宋苏轼以来,则掀起了一股“和陶”的热潮。苏轼为一代文坛领袖,他的口味嗜好自然会影响一大批文人。从历史上来讲,陶渊明有两大“粉丝”:第一是萧统,第二是苏轼。粉丝之间还有倾轧,苏轼因萧统非议陶渊明的《闲情赋》,则说萧统是“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他连萧统的《文选》也看不上眼,说:“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东坡题跋·题文选》)不过咱们要客观的讲《文选》对*文学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苏轼崇拜陶渊明,到了什么程度呢?舍不得读陶渊明的诗!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他身体不舒服时,就找陶渊明的诗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很少,他怕读完了,以后就没有用来排忧遣闷的了。当然,苏轼肯定没少读陶诗,他以前也肯定通读过。但好的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动,当你对文辞烂熟之后,就容易消失。我也有过这种感觉,我非常喜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真是感动得掉眼泪。但我既不背,也不常读。因为我很珍视这种感动,往往是隔了好久,才再拿出来读一遍。后来课本里选了这篇文章,没有办法,但我除了教学生时读此文,*时还是只字不看。当然,我不是对待所有的好作品都这样,这是很特殊的情况。所以我也能理解苏轼舍不得读陶诗的心理,怕失去那份感动。
对于陶诗,苏轼有很多赞美,也都说得到点上。比如他评渊明的“*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他因为也干农活,所以能体会到渊明此语的妙处。这正是一种别有会心的共鸣,与王维的“羡闲逸”有天壤之别了。另外,他说陶渊明的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这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评语。他在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一首诗后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他不但读出了陶诗的寄托,也更为陶坚守节操而叹服。王维讥讽陶渊明《乞食》,而苏轼则说: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
总之,他对于渊明,真是没有一句微词,没有一点批评,除了仰慕还是仰慕。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我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轼《与苏辙书》)
苏轼说他和陶渊明的诗,和了一百零九篇,还说自己并不是只好陶诗,更是仰慕陶的为人。所以宋代方回在《病后夏初杂书*况十首》中说:“折腰彭泽不归去,未必东坡肯和陶。”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苏轼和了那么多陶诗,后世还有很多人说他和的不像。比如朱熹认为苏轼和陶不够自然:“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论陶》)而刘克庄则认为天下只有苏轼一人配和陶诗:“陶公如天地间之有醴泉庆云,是惟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后村诗话》)苏轼和陶到底如何?姑选两首看看:
和陶读《山海经》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和陶读《山海经》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其实要说,苏轼和陶还真不是很像。陶渊明是个不卖弄聪明的人,而苏轼时时还卖弄一下自己聪明。比如他说自己和陶渊明比起来“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就是说我虽然不如陶公悟道早,但是我写诗也不比他差啊。检渊明全集,没有一首有这样的语气。而另一首上来就说自己是“畸人”是“散材”,看似自贬,实则自矜。还说要和陶渊明携手做朋友,这个想法很可爱,也很真实。但渊明提到敬仰的古人,从不是这种语气与态度。可见东坡与陶,性格上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对于这种区别,有人认同,有人批评。认同者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至坡老和陶,好在不学状貌。”批评的则如吴觐文:“坡公才情飘逸豪放,晚年率归*淡,乃悉取渊明集中诗追和之,此是其好陶之至,不自知其言之病也。”(《陶渊明集批语》)
不过与其从苏轼和陶中寻找他与陶的相似之处,倒不如从他非刻意和陶拟陶的诗中寻找一点神似的风味: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困疲精力,至死不之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之遗意耳。(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
苏轼的一生,贬谪占据了大半。他南迁时,还和过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还把《归去来兮辞》檃栝到词里。因为他觉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得非常好,但在当时不能唱。于是他就把《归去来兮辞》的语句拆散了,填到一首当时有音乐的词牌名为《哨遍》的词中去。没事就让人唱来听听:
哨遍并序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櫽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对于东坡的这种作法,后人有些不以为然。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酷爱《归去来辞》,既次其韵,又衍为长短句,又裂为集字诗,破碎甚矣。陶文信美,亦何必尔,是亦未免*俗也。”然而王若虚对于苏轼和陶诗,看法倒是很通达,他说:
东坡和陶诗……渠亦因彼之意以见吾意云尔,何尝心竞而较其胜劣耶?故但观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则可矣。
拓展: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其作品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而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朝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的诗力求新奇,极重气势,富有独创能力,以文为诗也成为了韩诗又一亮点,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能力,扩大了诗的情感领域,纠正了大历年以来的*庸诗风。
在韩愈的众多诗作中,以长篇古诗为主,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大都为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这类文章行文*实顺畅,以写实为主。还有一部分的诗作文风大为不同,以清新、富于神韵的特点为主,*似盛唐时期的诗风,如《晚雨》、《盆池五首》,最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虽然韩愈在揭露现实矛盾与追求神韵的诗作风格上极有建树,但真正能代表其诗文成就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的诗作,这可能与韩愈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韩愈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并且他一再提倡的“养气”之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苏轼评价韩愈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纸上谈兵。
韩愈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大家将他封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对韩愈的评价
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李翱曾经和韩愈同时在吏部为官,共同处事过的李翱认为当时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和韩愈相比。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欧阳修更推崇韩愈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出入会合中都是不拘泥的,奇巧难得,就像那些奇险的山峻,越是险峻就越是奇特的耐人寻味。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可见韩愈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韩愈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认为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而陶渊明则是当之无愧的田园诗鼻祖。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隐逸诗人,所谓”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朱自清曾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连鼎鼎大名的李白都没能入列,可见陶渊明和陶诗的地位。他的诗质朴无华,元好问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陶渊明最有名的《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
关于陶渊明写过的诗你知道最好是哪些吗?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家喻户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能称得上“伟大”二字的诗人,屈指可数,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是一个率真洒脱之人,做官不开心了就辞去,与朋友喝酒,若先醉了,会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一生有三大爱好,喝酒、读书和赏菊。其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去彭泽做官,会有一块公田,可以种植粮食,用来酿酒,足见其对酒的喜爱之深。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忧愁了喝酒,高兴了也喝酒,送别时喝酒,相聚时喝酒。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酒的独到描写,如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等。
今日小编想与大家分享陶渊明的六首好诗,首首经典,你一生至少读一次!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诗的开头四句很耐人回味,身处闹市,却没有被车马的喧嚣所打扰,这是因为“心远”,内心的宁静,有着出世的念想,这不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它写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热爱自然的情趣,尤其是这个“见”字凸显了诗人无意之举,无意间,山入眼帘,苏轼对此句曾说道:“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学性。诗的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像是路上的尘土,随风飘转,透露着无奈,这种心境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生命无常。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欢乐。 最后四句我们常常用来做格言,勉励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子,可却是草盛豆苗稀,日出而作,月出而归,尽管劳作很辛苦,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心情很是愉快。
《形影神三首》
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三首》这三首诗可能对不少人来说很陌生,但是对我们读懂陶渊明有着重要的帮助。这三首诗通过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探讨了人生的哲学。清代文学家方东树曾说道:“《形影神》三诗,用《庄子》之理,见人生贤愚、贵贱、穷通、寿夭、莫非天定,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达道之然。”
《形赠影》中形讲述了,天地是永恒的存在,草木能复生,而人作为万物灵长,生命却是如此的短暂,希望能及时行乐,有酒莫要推辞;《影答形》中影回答道:“虽然人不能长生不老,但却可以立善,将自己的美名流芳百世,万古长存”;《神释》中神作的最后的阐释,万物都有其生长的规律,人无论是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生命都有终结的那一天,人应顺其自然,不要想太多。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是渺小的,许多事情你无法掌控,没有什么好怕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忧愁的,一切顺其自然。
陶渊明诗句
陶渊明的诗句
关于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诗句大全
陶渊明写鸟的诗句
陶渊明写酒的诗句
陶渊明有名的诗句
有关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陶渊明独爱菊的诗句
陶渊明的菊花诗句
陶渊明归隐的诗句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诗句的名句
陶渊明的诗句的名句
陶渊明关于酒的诗句
赞美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著名诗句
陶渊明菊花的诗句
陶渊明经典诗句
评价陶渊明的诗句
陶渊明的经典诗句
陶渊明的著名诗句
陶渊明励志诗句
陶渊明的名句
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
陶渊明的古诗有
陶渊明名言
陶渊明有名的古诗句
陶渊明的诗词
对女子最好的祝福古诗词
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古诗
孩子喜欢古诗的方法
祝福自己生辰的古诗
古诗村居的写字格式
融四岁的古诗词全部字
赞美社保的古诗
查找古诗咏柳的教学视频
中国十首霸气的古诗
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古诗
有关儿童乐事的古诗
出自古诗词的男孩名字
出菜的菜的古诗配画
记录传统民俗的古诗
关于古诗中的典故10首
赞扬医院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古诗自编仿写
表达孩子快乐的古诗
关于陶符的古诗
以飞鸟为主题的古诗
给我放古诗永遇乐的歌
现代古诗词的诗配画
有关于打年糕的古诗
形容九月的唯美古诗
写幼苗生长的古诗
岁月人间促的古诗
跟校园安全有关的古诗词
描写有感情不能在一起的古诗
我不喜欢你的古诗词
帆的朗读古诗
古诗文中对读书人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