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关于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58) 语录(73) 说说(114) 名言(23) 诗词(498) 祝福(1) 心语(1)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 《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词句注释

      ①石壕:村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②暮:傍晚。投:投宿。

      ③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⑤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⑥啼:哭啼。苦:凄苦。

      ⑦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⑧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⑨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⑩新: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独:唯独、只有。

      白话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阅读全文]...

2021-12-30 06:07:48
  •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之《石壕吏》

  • 杜甫,优美,诗歌
  •   杜甫有着不少的诗歌流传在世,尤其是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方式社会的现状。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新安吏》,那下面就带着大家去瞧瞧《石壕吏》,看过《石壕吏》的朋友都十分的不解,为何官兵不抓杜甫呢?不妨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解析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为何杜甫没有被抓走

      其实读石壕吏的朋友都在说强征兵,当时的杜甫为何没有被带走呢?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情节允许虚构,有可能诗人只是在附*,并没有在现场。而且杜甫就是过客,不是当地的户籍居民。他还是一个地方官,他是到华州去上任的,他的职务比这些差役都要高。更何况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唐朝命官,按规定*应该免除赋税劳役。

    [阅读全文]...

2022-01-26 10:34:37
  • 《石壕吏》古诗欣赏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石壕吏》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7-01 02:22:11
  • 石壕吏剧本

  • 石壕吏剧本

      当杜甫来到河南陕县石壕村投宿时,正碰到吏卒深夜捉人,那种情形深深触动了他。出于诗人的本能,于是他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这便是有名的叙事诗《石壕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剧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老翁、儿媳、、官吏甲、官吏乙,官吏丙,官吏丁

      背景:唐后期,兵荒马乱,人人自危,鸡犬不宁

      石壕吏剧本(一)

      时间:大唐安史之乱年间的一天傍晚至夜间

      地点:石壕村——一家农户门前

      人物:杜甫、老妪、老翁、少妇、官吏1、官吏2

      第一幕

      杜甫: (轻声敲门)咚咚咚咚……

      老翁: 哎呀,不会是差役来抓人了吧?现在怎么办?

      老妇: (从门缝里看了看)老头子,快过来,是个书生!

      (吱呀一声,门开了)

      杜甫: (鞠躬)小生姓杜单名一个甫。路过此地,见天色已晚,想在尊舍借宿一宿,给碗饭吃,不知两位老人可否应许?

      老翁: 快进来吧!最*差吏抓人抓得紧,得委屈先生了,就只有草舍一间!

      (杜甫随老翁进房后,老妇立刻把门紧紧的关住了)

      杜甫:啊,没什么,没什么,能住一宿也已感激不尽了……

      (咣咣咣……,话语被打断)

      第二幕

      官吏1、2:(用力地敲着门)开门,开门!快开门!

      老翁:(惊起)抓丁的又来了!

      老妪:你快出去到老地方躲躲,让我去看看,我一个老婆子,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吧。

      老翁 (逾墙而走)(爬过去后留恋的向后看了一眼)你千万要小心了!

      老妪:(抹着泪,扭头向老翁摆摆手)走吧,走吧。

      官吏1:(继续砸门)快开门,快!人都死哪去了,再不开就踹了……

      老妪:"来了,来了,官大爷。"(边说边推门而出)

      官吏1:(瞪大双眼,叱喝着)家中人呢,怎么就你一个老婆子?(欲闯而入)你知不知道现在战争前线紧缺人,还不快把家里的男丁交出来。

      老妪:(边听着官吏的话,边抽泣着)"官爷,你也不是不知道,我的三个儿子早就奔赴前线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女人了,哪有什么男丁啊!"

      官吏2:(摸摸下巴,满脸不相信的眼神)"少装蒜,要骗本大爷还早着呢!"

      老妪:"我可真没骗你们。"(带着哭腔)"我的小儿子刚给我来信,我其余两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丧生了。不信,我给你看信。"(老妪满脸着急,哭着开始找。但被官吏打断了)

      官吏1:"别找了,别找了"(不耐烦)"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哭什么呀!"

      官吏2:(附和着)"就是呀,就是呀!"

      老妪 唉,官爷啊,如今家中只剩下我老婆子一个人了。死了的就死了吧,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死了。还望长官……

      (忽一阵婴儿的的啼声传了出来,马上又低了下去)

      吏2 (叱妪,欲冲进屋)室内有人,还想骗我们!

      老妪 (大惊,从地上爬起,抱住吏2的腿,哀求)官爷息怒,老身家中是有一个孙,可怜他还在吃奶的年龄,就没有了父亲。只因孩子还小,无人照看,他的母亲才未曾改嫁。怎奈家中贫困,儿媳连件合身的衣服也没有,不敢出来见人啊。(差吏1冲到里屋揪出媳妇和孙子,一家人哭成一团)愿两位长官看在孩子的父亲为国捐躯的份上,放过他们母子吧!

      (老妪大哭,泣不成声)

      老妪: (擦了擦眼泪,*静了下来)官爷,抓我去吧!你们看我没什么文化,虽然年纪大了点,或许我还能为战士准备准备早饭呢!

      官吏1:哼!只有这样了!

      官吏2 :真倒霉,忙活了大半天,只抓到一个老太婆!(动手拖人)

      第三幕

      杜甫:[急上]且慢,你们不能随便抓人……

      吏1:(停止拖,大怒,对老妪)好哇你!你们家这不是还有人吗?跟我们走!

      杜甫:本官有官文在此。怎么,你们连皇帝的命官也敢抓吗?

      吏1:(抢过官文,瞄了一眼,随手扔至地上)闪开!

      吏2:什么皇帝命官!我听守城将军差遣。你少管这里的闲事!不然,我们连你也抓走!

      杜甫:[气得说不出话]你、你、你们……简直无法无天!

      第四幕

      (老妪被拖往屋外,少妇欲开口,两官吏急躁的将老妇往后拖)

    [阅读全文]...

2022-03-15 04:12:53
  • 《石壕吏》赏析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着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着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4-30 22:44:18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1】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人民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青壮全被抓去充军,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警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这首诗如实记录了县吏抓人充军的事实,全诗句句叙事,却在叙事中寄寓了作者分明的爱憎感情,叙写实事而善于剪裁,笔墨简洁洗炼。

      【鉴赏2】

      陆时雍评点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称之为“去形得情”、“去情得神”,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形神”、“言意”之辨。具体地说,无论写人、写物还是写景,不能拘泥于对外形的摹写,而应写出其中的“意”、“神”。《石壕吏》写唐朝为补充兵力的不足,县吏下乡强行拉人,连老妪都不能幸免。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官吏搜查逼问、百姓鸡犬不宁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去形”),而是通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将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强横气势,老妇孤弱无助、任人宰割的'悲苦情态写得非常传神,其中的 “呼”、“怒”与“啼”、“苦”等字,尤为点睛之笔,再加上两个“一何”,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便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就是所谓“得情”、“得神”。笔墨简约凝练而形象如在目前,不着一情感词语而爱憎之情分明,正是得益于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法。

      关于“言意”、“形神”问题的基本理论,源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是说语词符号无法表达“意”的精髓,因此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中,写人写物不可拘执于形似,不为语言藩篱所束缚,而应“写其形,必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腴话》),应“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去形得情、去情得神之意。杜甫正是摆脱了“吏夜捉人”客观场面的实际描绘,从“意”、“神”入手,因而才以一驭万,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懂得去形得情的艺术原理,我们也就能理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形态的描写,却感受到作者前瞻后顾的神态,胸怀天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大潮澎湃。

    [阅读全文]...

2022-06-21 12:48:27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 杜甫
  •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

      杜甫

      【简析】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阅读全文]...

2022-01-27 10:33:49
  • 《石壕吏》译文及注释

  • 《石壕吏》译文及注释

      《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下面是其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阅读全文]...

2021-12-10 17:11:46
  • 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阅读全文]...

2022-02-07 04:03:43
  • 山坡小路上的石头

  • 路上
  •   或许看不惯夏的跋扈  或者妒嫉夏对万物情织火热  云抖动衣襟风鼓足腮帮  一夜的骤雨扑灭了流火    干裂的土弥*了地缝  有些泥随着水流淤走  而山路上仍*着一块石头    这不是歌手石头歌唱的那块石头  没有雨花石那圆莹的底质  也没有血渍  但也有石一样硬性  潮流卷不走风雨打不透  你倔硬兀立在原地坚持    其实你大可不必那样固执  随波逐流又何不好  何必留在那里让人足踏脚踢    我知道不是你赖着不走  也不是你拦着路成了绊脚石  你原本就是大山的一员  是跋涉者走的多了  把你旁边的土走成了路    岁月风化了你的表层  却改造不了你的灵魂  你触手可及的棱角  是一种苍桑的语言  那特有的石纹  是对我警示的提醒

      编辑点评:

      或许看不惯夏的跋扈,或者妒嫉夏对万物情织火热。云抖动衣襟风鼓足腮帮,一夜的骤雨扑灭了流火。干裂的土弥*了地缝,有些泥随着水流淤走,而山路上仍*着一块石头。这一块石头没有圆莹的底质,也没有血渍。但是它有着石一样的脾性,风雨打不透,潮流卷不走。其实你何必那样固执,随波逐流何乐不为呢。当岁月风化了你表层,却改造不了你的灵魂。这一首诗歌语言流畅,联想丰富,以一块石头歌颂品格高尚的人,感染读者。感谢赐稿冰心,倾情推荐共赏。

    [阅读全文]...

2021-12-24 14:49:29
当前热门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句子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语录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说说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名言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诗词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祝福
石头的爱上古诗石壕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