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春望里的考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春望里的考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春望里的考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春望里的考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 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类题。
[已亥杂诗古诗词考点解析]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 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 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 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小池古诗词考点解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 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 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 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 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 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绝句的考点解析]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赏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 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 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 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 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塞下曲的考点解析]
竹石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 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 品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定语从句考点
定语从句(也称关系从句、形容词性从句),是指一类由关系词(英语:relative word)引导的从句,因为这类从句的句*能多是做定语,所以曾被称为定语从句(英语:attributive clause),这类从句除了可以做定语之外,还可以充当状语等其他成分,所以现代语言学多使用“关系从句”这一术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定语从句考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 that 与which 在指代物时的用法区别
that 和which都可以引导先行词为物的定语从句,但是用法有区别:
① 只能用that的五种情况
a. 先行词为不定代词或先行词由不定代词修饰时
b. 先行词前有最高级或序数词修饰时
c. 先行词即有人又有物时
d. 先行词前有the very, the only修饰时
e. 主句为which,或who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时
② 只能用which的两种情况
a.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
b. 介词之后引导定语从句时
2.which与as的区别
as 和which 都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三种情况下只能用as,不能用which
a. as置于句首引导定语从句时(As we know,…)
b. as 含有“正如”之意(…as we expected)
c. 先行词前有such, the same 修饰时(…such an easy question as the little boy can answer.)
3. who、whom、that 的区别
a.先行词为those或people 时,常用关系代词who,不用that
b.介词之后用关系代词whom引导定语从句
4. whose 用法
whose+n. 引导定语从句的结构是定语从句的一个考查热点,此结构可以换成是the+n.+of+which引导定语从句或者可以换成是of which +the+n.
e.g.The man pulled out a gold watch, the hands of which were made of small diamonds.
whose hands / of which the hands
5. 介词+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的用法
a. 介词之后的关系代词只能用which(先行词为物)或者是whom(先行词为人)
b. 介词的选择方法有三个原则:一“先”二“动”三“意义”
I lost my pen, with which I took notes. (先行词为pen,使用钢笔用with)
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he lives. (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live为不及物动词)
The gas is oxygen without which we can’t live. (根据句意决定)
6. 先行词为way时
先行词为way,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时,用that,in which引导定语从句,也可以省略关系词。
e.g. I don’t like the way(that/in which) he speaks to his parents.
7. 关系副词when、where、when引导定语从句的具体用法
① 先行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时,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选择相应的关系副词when、where、why引导定语从句。若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则选择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区别三组例句:
where he lives.
a. This is the place
that/which he visited last year.
when my brother was a little boy.
b. I still remember the time
that/which we spent together.
why he was late.
c. This is the reason
that/which he gave us.
②某些非地点时间名词有定语从句修饰,关系词在从句中作状语,由where引导定语从句(stage, case, point, situation);同样用法的还有occasion,由when引导定语从句。
e.g. I can think of many cases where students know a lot of words but don’t write a good essay.
There are many occasions when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8. 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
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应该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e.g. Anyone who wants to have a holiday puts up your hand.
考点考场标语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标语吧,标语的作用是便于“造势”,形成一种氛围,也容易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那什么样的标语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点考场标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秉承求是校训,弘扬优良学风。
2、不放过每一点疏漏,不放弃每一份希望。
3、不放过一点疏漏,不放弃一分希望。
4、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5、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也要靠技巧与方法。
6、从容应试,冷静思考,会做的题一题不错。
7、打造一流考试环境,创建优良服务水*。
8、杜绝考试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9、夺魁战鼓阵阵高,看我更上一层楼。
10、发扬求是创新优良学风,争做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11、分类考试、突出能力、方便考生、强化监督。
12、分数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诚信故,二者皆可抛。
13、奋斗,用不懈努力铸就无悔的青春。
14、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5、公开、*等、竞争、择优!
16、花因拒绝污染而愈益芬芳,心因坚守诚信而愈加高尚。
17、怀轻松心情进考场,带胜利喜悦回家门。
18、会考号角声声急,是谁又催千里马。
19、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0、坚持公开、公*、公正原则,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21、坚持考试纪律,严肃考风考纪。
22、谨记考试纪律,切莫因小失大。
23、进考室百倍努力一丝不苟,写答题千般注意十分用心。
24、看清楚,想透彻,答准每道题。
25、考前不慌不乱,考时沉着应对,考后杜绝议论。
26、考前复*做什么——抓基础,回头看教材;重梳理,不放过一个易错点,查漏补缺是关键。
27、考试,不仅是智力的竞争,更是意志、态度、精神的竞争。
28、考试成绩不行是你学*的失败,考试作弊则是你做人的失败。
29、刻苦学*,正直做人。
30、苦斗五载历届师生卧薪尝胆学校创辉煌,寒窗三年今朝将士破釜沉舟高考新纪元。
31、冷静分析,沉着应考,考出真实水*。
32、冷静应对中考,微笑面对人生。微笑迎考,成功在望。
33、拼搏,以有限时间挑战内在的潜力。
34、拼搏创造价值,努力成就未来。
35、强化考生自律意识,营造高效考试氛围。
36、让父母的期待变成现实,让自己的理想展翅飞翔。
37、人能攀多高不问双手问意志,人能走多远不问双脚问信念。
38、认认真真考试,堂堂正正做人。
39、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加强考场规范管理。
40、三年磨剑志存高远竞蟾宫折桂,百日攻关脚踏实地誓金榜题名。
41、十年磨剑为一博,六月试锋现真我
42、提醒:考试失败你将仍有机会;警告:考试作弊你将失去学位。
43、微笑面对高考,创造美好未来。
44、为人,为学,为事,中流击水,争世上先,求知,求智,求志,高峰放歌,唱天下最。
45、文明考试,公*竞争。
46、稳定情绪轻装上阵,涂抹标准,解题规范,该得的分一分不可丢;看清题目广开思路,认真分析,仔细作答,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
47、细节决定成败,细心赢得未来。
48、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坚持是成功的保证。
49、胸有成竹进考场,先易后难答试题。
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扩展阅读:杜甫生*之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七步诗考点解析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古诗赏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 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 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春望里的考点
寻春古诗的考点
望岳古诗杜甫的考点
古诗李白的春思考点
苔的古诗考点
中考的古诗考点
古诗示儿的考点
古诗贾生的考点
梅花古诗的考点
古诗的考点及答案
村居古诗的考点
早梅古诗的考点
风这首古诗的考点
有考点的古诗词
梁甫行古诗的考点
咏柳古诗的考点
中国古诗的考点
古诗江雪的考点
古诗从军行的考点
关于古诗咏鹅的考点
咏史怀古诗的考点
牧童这首古诗的考点
古诗长歌行的考点
古诗鉴赏的高考考点
初一的古诗下册的考点
寒食这首古诗的考点
古诗词的六个考点
高考诗句默写考点
古诗行路难的考点
西江月古诗的考点
雪娇的古诗
骑白马的古诗
带无的古诗大全
古诗里的现代口号
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词
赞美荷花的古诗都
那些孤独的古诗词
唐山有名的古诗
杜甫写的爱国古诗词
表达心中烦恼的古诗
宝宝学的古诗都忘了
十首有关节日的古诗
傅雷家书的古诗
关于童趣和比兴手法的古诗词
李商隐最悲伤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与作用
写边疆的古诗词
托物言志的三首古诗词
幼儿背诵古诗的要求
形容粥的古诗大全
山田的古诗
古诗寒食的知识点
描写大海恬淡的古诗
描写不惧困难的古诗
以第三声结尾的古诗
字简单适合写书法作品的古诗
赞美儿童劳动的古诗
有关宋字的古诗文
古诗的成长800字
歌颂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古诗词
入若耶溪的古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