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关于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93) 语录(45) 说说(518)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8)

  • 雷震《村晚》诗词鉴赏

  • 雷震《村晚》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震《村晚》诗词鉴赏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②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阅读训练】

      1贝颖硐至四镣自在悠闲的无穷?趣。

      2笔中有一处拟人写法,是。

      3闭馐资融情于景,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们大都喜爱朝霞满天的早晨,可是,一天中的黄昏同样令人心醉:似火的晚霞、袅袅炊烟、回归的人们……去观察傍晚时的景色吧,写一写迷人的黄昏,相信你会有崭新的发现。

      牧童

      雷震的《村晚》写到一个骑牛的牧童,清代的诗人袁枚也写过牧童。

      野外林**上,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响,整个树林全被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挺直脊背,嘴巴紧闭,?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原来小牧童看到了一只蝉,小牧童想要捉住它呢!他怕他的歌声惊飞了蝉儿。

      袁枚看到这个情景后,对牧童的行为忍俊不禁,于是写了《所见》,将牧童天真无邪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晚

      雷震①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释

      ①雷震:生*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一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②陂(bēi):水岸。③漪(yī):水的`波纹。④腔:曲调。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阅读题目

      1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3、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阅读答案

      12、示例: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西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能围绕“草”“水”“山”“落日” “寒漪”几个意象,准确阐释“满”“衔”“浸”的内涵,2分;画面优美、语言生动,”的动景,由*及远,景物层次分明,(1分)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1分)

      13、示例一:借景抒情。(1分)通过描绘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1分)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二:动静结合。(1分)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分)

      示例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1分)前三句是视觉所见之景,第四句是听觉所闻。(1分)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1分)

      示例四:拟人。(1分)“山衔落日”一句中“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景象,(1分)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1分)

    [阅读全文]...

2022-03-04 21:04:17
  •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 文学
  • 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震村晚古诗全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

      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赏析: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雷震,宋朝,生*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阅读全文]...

2022-07-13 19:19:13
  • 播放古诗村晚宋雷震105句

  • 经典
  • 雷震《村晚》诗词鉴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②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阅读训练】

      1贝颖硐至四镣自在悠闲的无穷?趣。

      2笔中有一处拟人写法,是。

      3闭馐资融情于景,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们大都喜爱朝霞满天的早晨,可是,一天中的黄昏同样令人心醉:似火的晚霞、袅袅炊烟、回归的人们……去观察傍晚时的景色吧,写一写迷人的黄昏,相信你会有崭新的发现。

      牧童

      雷震的《村晚》写到一个骑牛的牧童,清代的诗人袁枚也写过牧童。

      野外林*上,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响,整个树林全被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挺直脊背,嘴巴紧闭,?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原来小牧童看到了一只蝉,小牧童想要捉住它呢!他怕他的歌声惊飞了蝉儿。

      袁枚看到这个情景后,对牧童的行为忍俊不禁,于是写了《所见》,将牧童天真无邪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阅读全文]...

2022-01-19 13:09:40
  • 村晚的诗意_诗意伤感的句子

  • 诗意,伤感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村晚的诗意》,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村晚的诗意

    《村晚》

    作者:雷震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注释:

    1、陂:池塘。

    诗意: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唯美诗意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6-22 15:51:55
  • 村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村晚古诗主要内容)

  • 情感
  • 村晚

    宋代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

    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阅读全文]...

2022-04-08 23:25:26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17:46
  • 清*乐村居古诗原文(清*乐村居全诗的诗意)

  • 诗意
  • 清*乐[yuè]·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把剑,一个信念,一个清*世界,这也许就是辛弃疾前四十年的生活,悲壮苍凉,而富有英雄气概。而这些壮士悲歌也就成了辛弃疾的创作主旋律。二十年的宦海沉浮,已经让辛弃疾心力憔悴。这次被迫退隐,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变化,也改变了辛弃疾的心态和文学创作的态度。闲适的生活让辛弃疾笔下不见了金戈铁马,生出了山水田园。

    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的带湖,辛弃疾每日酒足饭饱都要出门走走,到不远处的林间溪边,走走看看,听听鸟语,看看花香,这也许就是他一天中最为惬意的时光。

    这一日,辛弃疾酒后缘溪而行,忽见远处茅屋临溪而建,屋檐低矮。午后的阳光透过屋旁大树,斑斑驳驳的光影洒落在屋前。屋前空地上一对老年夫妇正在拌嘴,细细听来,吴侬软语,你来我往,温软和谐,似乎就是在相互打趣。

    最让这一对老夫妇值得骄傲的,恐怕还是他们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在溪东豆田除草的那个。二儿子就是在忙着编织鸡笼的那个;那个最得宠的小儿子,是个小顽童,此时正趴在溪头草丛中,开心地剥着刚刚采摘来的莲蓬。

    眼前这一幕其乐融融的画面,拨动着辛弃疾的心弦。这不正是四十年来追求的吗?我想让每一个幸福的人都能过上这样种一畦豆,养三两儿,喂一笼鸡,虽然清苦却也能够自食其力,每日可以享受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的生活。也包括辛弃疾自己。

    这茅檐虽然还是那么矮小简陋,此时并不感觉有丝毫的寒酸。甚至觉得他们的生活倒是一种精神的奢华,奢华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的那种清明境界。这种能够冲淡物质拮据的强大、丰饶的精神世界就在那一畦豆、一笼鸡、拌几句嘴……

    辛弃疾贪婪地看着这里的一切,或许这里真的是他最好的归宿,只要他把自己交给这里的溪,这里的田,那这里就是他的桃源,在之后无涯的苍茫岁月里,伴随着自己所见的幸福慢慢终老,慢慢终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阅读全文]...

2022-07-07 00:48:47
  • 千年古刹灵隐寺诗句(宋之问灵隐寺古诗赏析及诗意)

  • 千年,诗意
  •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简注

    灵隐寺,禅宗名刹,在杭州。鹫岭,灵鹫峰,又名飞来峰。岧峣,高峻。萝,藤萝。刳木,指刳木为瓢,汲取清泉。烦嚣,尘俗间烦乱喧嚣的杂事和杂念。天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天台山,在县北三里,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又一佛教胜地。

    评析:

    宋之问(656?一713?),字延清,汾州西河人。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这首排律是宋被贬越州后游灵隐寺所作。全诗通过对灵隐寺的描写,表达了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全诗如画。前六句是主体。鹫岭二句,山寺相映生辉,更显出灵隐寺肃穆空寂,佛家胜境。楼观二句是名句,登上寺楼可观沧海日出,站在寺门可见浙江潮涌。对仗工整,景象壮观。备受时人及*称赏,竟有传说,说这联是宋之问经过初唐四杰之一,前辈诗人骆宾王的点化,才写成的。接下二句,进一步刻灵隐山的灵秀:桂子从月宫飘落凡间,佛香飘上云天,给佛地蒙上一空灵神秘的色彩。

    诗的后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寺寻幽揽胜的情景和感想。诗人时而攀住藤萝登上高塔远眺,时而持木瓢寻找清泉汲水一路观景。气候温和,霜薄冰轻,山花犹放,红叶未凋。自小就喜爱远方的奇异景色,今日面对美景,洗净了满心的烦恼。

    “待入”二句,天台实为又一佛教胜地,“以石桥大小得名”。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实际上是说由一佛教胜地而联想到相隔不远的又一佛教胜地。这是诗人意犹未尽的表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是有意宕开一笔,诗人用“若即若离”的笔法,以求得余韵不绝的艺术效果。至此,篇首所显示的“寂寞”心态已转化为超脱尘世,超脱自我的高情远志。

    全诗辞藻清华,音调和婉,于细针密线中显出一种清远之气。无论从气格还是从技巧上来看,都可以视作盛唐时代五言排律的先声。

    [阅读全文]...

2022-01-26 01:12:19
  • 古诗《村晚》改写

  • 古诗《村晚》改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村晚》改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又是一个宁静的傍晚。我悠闲自得地走在村间小路上。步入一家小菜馆,我点上一碟黄酒小菜,挑了一个紧挨在窗边的位置坐下,便沉浸在这惬意的晚景之中……

      村口的一片池塘清澈见底,池塘周围长满了一丛丛、一片片嫩绿的小草,自打入春之后,在前不久就下了一场蒙蒙春雨,经过这番滋养,小草便一地一地绿了,你要是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挨挨挤挤的小草间,还夹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风一拂,它们就如跳舞似的肆意摇摆,空气也湿润了几分。那声音,“沙沙”响,让人轻松自在,我不禁闭上双眼,好好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演奏。池水静静地睡着,但是却涨得很高很高,几乎要溢出了池岸。水中的鲤鱼们跃出水面,硬是打破了这宁静,使水面激起了几朵白色的水花。这不,又引来了归巢的鸟儿们,它们纷纷落在岸边,叽叽喳喳叫成一片,品尝着甜甜的池水,*静的池面与活泼的鸟儿们相映成趣。“啪”,不知是哪一只俏皮的小鸟一头扎进池中,一波波涟漪便荡漾开来。

      倾刻间,酒菜都已上齐了。我二话不说,拿起木筷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菜来。

      无意之中,我望见了落山的太阳。它悬挂在汕头,倒像是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粼粼的水波中。它不再像白天那样耀眼,失去了以往那雄赳赳的气势,而是像一个娇气的姑娘,余晖柔和地照耀在水面上,居然将满池子水染成了暖融融的颜色——红里透黄,黄中映红。又*添了几分生机,几分情趣,一番诗意……

      现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外面好好看看,再进一步领略领略村晚之美!”想罢,便风起云涌似的'吃完了整整一碟小菜,丢了两枚铜钱在桌上,走出了菜馆。

      缓缓走到村口前的柳树下,风一拂过,柳树便梳起了它的绿头发,那样子优雅极了!忽然,从不远处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我顺着声音望去,一匹老牛映入眼帘,原来是王二家的小牧童放完牛往家赶哪!它闲悠地横坐在牛背上,垂着双脚,前后晃荡,透出一股挡不住的自在。只见他轻轻将一支竹笛横在嘴边,悠然自得地吹奏着,那笛声没有腔调,听起来却十分惬意,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酒劲,我诗兴大发: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天空微亮,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了笑脸,这时,苍茫的暮色中出现了一个人影,他就是诗人一雷震。

      诗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池塘边,只见池塘边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草丛中散落着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野花,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儿在小野花嫩叶间滚动着,池塘里有许多小鱼儿,有的在吐泡泡,有的在嬉戏……

      “哦,太阳很快就要回家了。”诗人自言自语道。瞧!太阳的半边脸越来越小,越来越红,“半边脸”躲在两座山的中间,仿佛被他们叼住了似的,这景象倒映在了波光粼粼的池面上,随着水面带有凉意的小圆晕荡漾着…真让人流连忘返!

      忽然,从旁边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笛声,诗人寻着笛声走去,在前面的一棵大树下,一个扎着两小辫的牧童正坐在牛背上,手拿着一只小巧的短笛,吹着不成腔调的小曲。直到那可爱的身影渐渐消失,悠扬的笛声还在树林里荡漾着。

      春末夏初,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光,碧绿碧绿的青草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疯狂生长着。这不,没几天儿的工夫,原本一片萧瑟的池塘边就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即使是池塘中央,也长上了茂盛的水草。

      春雨霏霏,天气逐渐暖和了,湖水解冻,冰块融化成了日记水。冬天,池塘的水还很浅,可现在已漫上了岸。暮春时分,人们最容易打瞌睡了。不知不觉中,黄昏便到了。

      天边的太阳又悄悄爬到了远山边,那样子,真像太阳被山衔在了嘴里。太阳红彤彤的,和群山一起倒映在了池塘之中。风吹过水面,水面出现了波纹,山和夕阳的倒影也随之产生了波纹,红色的影子摇摇晃晃,煞是安静而壮观。现在,人们纷纷停止劳动,扛着农具往家走。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山林中,一片幽静。

      忽然间,一阵悠扬的笛声打破了安静。那声音由远及*,定睛朝着发出笛声的地方望去,原来是一个牧童归来。牧童在草坪上待了似乎有些累,因此他双腿靠拢,横坐在了老水牛那宽阔的脊背上。那牧童手中握着一支短笛,正放在口中吹着呢!他吹的歌虽然不成乐曲,没有曲调,但歌声悠扬,响彻林间,到处传响。水牛慢悠悠地走着,不紧不慢,蹄子打击地面,发出清脆的蹄声呯、呯!还别说,那牧童的笛声与这老牛的蹄声交织,真悦耳动听!连树上的小鸟也忍不住翩翩起舞了起来。

      老牛载着牧童渐行渐远,笛声也渐渐消失。这乡村的傍晚,真美丽呀!

    [阅读全文]...

2022-07-12 17:40:11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句子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语录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说说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名言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诗词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祝福
古诗村晚宋震雷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