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的古诗

关于茅屋为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茅屋为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茅屋为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茅屋为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4) 语录(2k+) 说说(9) 名言(538) 诗词(889) 祝福(5) 心语(113)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

  • 秋风
  •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阅读全文]...

2022-01-23 16:30:05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国古诗欣赏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爱国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2-02 23:07:41
  • 柏学士茅屋古诗词

  • 柏学士茅屋古诗词

      古诗原文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翻译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注释解释

      柏学士,其人不详。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学士林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

      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此句可以与《寄柏学士林居》的“天下学士亦奔波”参看。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足”字放到最后,是为了对仗的需要。此句顺说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开,开卷,指读书。

      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轻举篇》的句子“俯观云似盖”。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这两句描写了柏学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倾盖之团,言其浓。水似决渠之溜,言其急也。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例如唐王维《戏赠张五弟湮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阅读全文]...

2022-05-24 04:36:16
  •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 秋风,文学
  •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背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

      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

      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

      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

      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

      屏幕显示:

      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

      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们看第二步: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范读)

      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

      (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

      生:突然。

      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

      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

      屏幕显示: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

      (学生齐读)

    [阅读全文]...

2021-12-26 07:03:32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分享)

  • 秋风,分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茅草屋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草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草堂

    作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

    诗圣著千秋

    杜甫像

    杜甫

    二、重点诗句解析: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诗人由己及人的情感过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抒发作者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尽欢颜。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0、再写出一句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1、“古仁人”忧国忧民的诗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三、赏析

    (一)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实写)

    “怒号”二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秋风之猛烈、之大、之狂、之无情。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卷”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秋风之肆虐和秋风对茅屋的破坏。全句衬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做铺垫,进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飞”“洒”“挂”“飘”“转”“沉”刻画出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老”的含义: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归来倚仗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A、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日子怎么过?

    B、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C、叹战乱给人造成的痛苦。

    群童抱茅仅仅是“欺我老无力”吗?

    不是。因为这些儿童家里也一定穷困,这样写为结尾“大庇天下寒士”埋下伏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写自身境遇之惨及抒*感做铺垫。

    赏析“雨脚如麻未断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点比喻为乱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缠绵。

    [阅读全文]...

2022-03-01 22:17:02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杜甫,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

      (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24)向:渐*,将*。

      (25)茅屋:这里指草堂。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阅读全文]...

2022-03-17 04:18:26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

  • 杜甫,秋风,创作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阅读全文]...

2022-05-12 18:25:26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 秋风,古诗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关键点】

      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②语言通俗*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泄出来。

      ③蓄势与陡转: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全诗共四段,前三段逐层推进,每段内部又逐层推进。

      【思想内容】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1)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6)入竹去:进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0)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1)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16)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17)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17)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8)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不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阅读全文]...

2022-06-03 16:01:03
  • 心情郁闷的说说大全:看着时间乘着波流从我的茅屋牵走了花色尽失

  • 心情,郁闷,时间
  • ★1☆  有一种思恋,叫做:只关注,不打扰。

    ★2☆  在困难面前,我选择的是放弃前进,我想我不够坚强!

    ★3☆  果你开始想念我,记住了,不是我自己要走的,是你自己松手的。。

    ★4☆  希望在我走远了的时候,你会第一个追上前牵我的手。

    ★5☆  如果你因为听了别人嘴里的我,而改变了你对我的看法,那不管我们什么关系,都停止吧。

    ★6☆  的微笑,我的快乐,我的积极,我的努力,我的坚强,我的温柔,

    ★7☆  离开后,别说祝我幸福,你有什么资格祝我幸福?

    ★8☆  有时候,日夜思念。

    ★9☆  爱没有那样的容易,我的爱不要轰轰烈烈

    ★10☆  着时间乘着波流从我的茅屋牵走了花色尽失的誓言。

    ★11☆  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要学会抽身而退,为不值得的那些人去纠缠,更不值得!.

    ★12☆  乞求来的不是爱情,*住的难以永远

    ★13☆  -他说爱。满全身

    ★14☆  会义无反顾的爱你是因为我信任你的一切

    ★15☆  笨蛋这词儿太萌了。那些智商低到尘埃里的人真不配拥有

    [阅读全文]...

2022-03-31 16:00:14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赏析杜甫的经典诗篇

  • 杜甫,秋风,经典
  •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大家风范品格之高,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备受推崇。那么,就不得不提他的那首古诗。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以及意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

      八月的深秋狂风大作,狂风*卷、卷走了我屋顶上面的好多茅草。那些被刮飞的茅草飞过河对岸,有的飞的更多都已经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之上,飞的低的最终沉落到了池塘里。

      南村的一些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气力,竟然这样当面做“贼”。坦荡的抱着茅草钻进了竹林中,即便是我费劲口舌也和止不住,回到家之后拄着拐杖开始叹息。

      不一会儿天空上的云像是着染了墨色一般,秋季的天空也渐渐地黑了下来。布料的被子盖了好多年了像是铁板一样,小孩子的睡相不好将被子踢裂。整个屋子非常破旧已经没有干燥的地方了,雨点不断的像是麻线一样向下滴落。经历过了安史之乱后睡眠不安,像是这样潮湿不干的屋子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

      如何可以让千万间的屋子变得宽敞,让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可以喜笑颜开!房屋即便是遭受了风雨也不会被吹跑安稳的像是山一般!唉!什么时候眼前可以看到高耸的房屋,那个时候即便是被我因为茅草屋被吹破冻死也愿意!

    [阅读全文]...

2022-04-27 11:28:04
相关推荐
茅屋为秋的古诗 - 句子
茅屋为秋的古诗 - 语录
茅屋为秋的古诗 - 说说
茅屋为秋的古诗 - 名言
茅屋为秋的古诗 - 诗词
茅屋为秋的古诗 - 祝福
茅屋为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