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8) 语录(7) 说说(44) 名言(1) 诗词(1k+) 祝福(5) 心语(205)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阅读,文学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7-29 16:31:21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

  • 秋风
  •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阅读全文]...

2022-01-23 16:30:05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挂罥(juàn):悬挂。

      (5)忍能:怎能

      (6)入竹去:跑进竹林。

      (7)俄顷(qǐn):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9)布衾(qīn):棉被。

      (10)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11)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 泛指整个屋子。

      (12)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5)安得:如何能得到。

      (16)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庇:遮蔽、保护。

      (17)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乌云密布的样子)

      (19)突兀:高耸的样子

      (20)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2022-04-01 19:42:54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 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来,即“杜甫草堂”。

      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这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写的景象。

      全诗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下者飘转沈塘坳”。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倾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卷而去。

      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这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第二段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顽童抢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挂在树梢,跌落在塘坳,诗人本希望能拣回来一点以备修补房屋。但是从村上来了一群顽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们也不听。“忍能”、“面对”、“公然”描摹出了顽童的无所顾忌、大摇大摆地调皮情态。“唇焦”、“口燥”、“呼不得”,将当时诗人焦急,费尽口舌的呵斥、劝阻都细致形象地记录下来。最后诗人只好回到家中,精疲力竭地靠在拐杖上叹息。“倚杖”与“老无力”紧紧相扣,表现出了诗人的未老先衰,“自叹息”又使人深感诗人的孤寂、不幸。

      诗人笔下的顽童固然可恶,并当面呼他们为“盗贼”, 但是诗人在思想感情上并没有把他们置于敌对的地位而加以认真地谴责,相反却将他们的顽皮、幼稚的神情表现得活泼可爱。

      第三段从“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风定屋漏雨来之夜,愁迫难眠的情景。

      这段头两句先描绘风息云浓,渐*黑夜,大雨袭临之势,交待了天气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俄顷”点明时间的短暂,“漠漠”、“昏黑”渲染出大雨前阴霾浓暗的气氛。三、四句接着从天气恶变写到破屋的情形:一床盖过多年的粗布被子,棉花已经干硬不能御寒,以致盖在身上“冷似铁”。被里子已经单薄得无筋力了,所以孩子在睡梦中一蹬就破。这种对布衾的细腻描绘,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困苦图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秋夜棉被本已“冷似铁”, 然又遭屋漏雨淋,床上几乎无干处,其景象就可想而知。因此诗人瞻前顾后,从眼前的一切回想到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真是愁苦不堪,彻夜难眠,怎不希望天快亮啊!

      第四段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至篇末,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诗人在破屋湿床之上,彻夜难眠,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广大穷苦人民的苦难,并且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升华出宁愿牺牲自己而能普济天下穷人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是多么富于浪漫而有气魄的想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是何等地激情奔泻!这几句豪言壮语正是诗人伟大理想与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通俗流畅,广为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从白天、傍晚、夜里、直到第二天早晨,所见所感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诗人精心选择了风卷屋茅、顽童抱茅、倚杖叹息、孩儿蹬被、屋湿无干处等场面和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整个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富有现实意义。

      这首诗第一段以描写为主,二、三段以叙述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前三段写的是具体事物,因为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所以不使人感到板滞,最后一段的抒情,由于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也就使抒情避免了抽象、空洞。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朴素、生动。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感染力,同时诗的形式自由,挥洒自如。全诗以七言为主,间有九言句式。无论是长句或是短句;无论是快是慢;无论是高昂激烈或是沉郁顿挫,都是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摇曳多姿,充分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1-17 02:24:52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杜甫,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

      (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24)向:渐*,将*。

      (25)茅屋:这里指草堂。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阅读全文]...

2022-01-21 14:05:34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杜甫,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此诗为叙事体。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定。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2、秋高:秋深。

      3、怒号:大声吼叫。号(háo):号叫

      4、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5、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6、长(cháng):高。

      7、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8、老无力:年老体弱。

      9、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10、入竹去:进入竹林。

      11、呼不得:喝止不住;大声呼喊,未能制止。

      12、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

      14、布衾(qīn):棉被。衾:被子。

      15、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6、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7、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8、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9、沾湿:潮湿不干。

      20、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21、安得:如何能得到。

      22、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23、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24、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5、俱:都。

      26、欢颜:喜笑颜开。

      27、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28、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9、见(xiàn):通“现”,出现。

      30、庐:茅房。

      31、足:值得。

      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渴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4-05 17:14:31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人生观

  • 杜甫,秋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人生观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人生观,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的人生观,我们会看出他忧国忧民的个人感情。

      杜甫的人生观是奋发向上的。从他的诗中,我们读不到那种消极人生的颓废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的人生观,我们会看出他的 除了大多都是体现忧国忧民的个人感情色彩之外,借描绘大自然来抒发人生情怀的内容居多。他顽强,富有牺牲精神和利他思想。大家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思想政治观,说穿了这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他之所以热爱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人生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人道主义胸怀与忧国忧民的崇高人生思想境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大风破屋,一群孩童抱茅草,所住草堂雨天漏水,长夜难眠等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杜甫宁可自己被冻死,也要实现“广厦千万间”,促使“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呈现的人道主义襟怀。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与舍己为人的高风气节以及忧国忧民的崇高人生思想境界。

      1.坦然、恬淡的人生心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瘦弱老人,站在屋外门口,瞪眼望着他住房的茅草被肆虐的秋风一层层卷走吹洒在江郊四处……杜甫此时无奈的心境中夹杂着些许淡定。而此心态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委的,我们可从如下两点得到分析:

      (1)多年艰辛的经历练就了杜甫坚毅的秉性以及心态的*和。曾经带领举家老小四处流浪,经历了无数战乱,以及饱受怀才不遇之境遇,怎么能被这点秋风所吓倒?他早已*惯了随遇而安,坦然面对各种情况和事物。而这里杜甫的无奈,却不是什么忍受和顺应;杜甫的坦然,也并非对战乱的'麻木不仁。

      (2)生活的暂时安定,已让杜甫对多年的劳苦忧患意识有所放开,而是去乐观地地追求清新闲淡的日子。

      2.叹世态炎凉,推己及人的人生博大襟怀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能收回来的茅草却都让“南村群童”给当面抢走了。“欺”得令人不能忍受。“归来”只有“自叹息”,而不幸到这般地步,却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只好自我感叹无奈了。而“倚杖”与“老无力”的对应,让人联想身处此境的穷人会有许多。杜甫慨叹世风炎凉的同时,推己及人,意在言外。由此可见,杜甫由自己的痛苦,联想到广大穷苦大众的痛苦,充分表明了他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广大劳苦大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一处。

      3.窘迫境遇中忧国忧民的人生崇高思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天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关于杜甫的生活境遇,通过雨夜沾湿作铺垫带来的痛苦,充分表明了他长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说明了这不仅是杜甫自己生活的痛苦遭遇,而且也说明了因多年战乱给国家带来损失以及给广大百姓带来疾苦。心存忧国忧民理念,怎能安然入睡呐?由此看出,杜甫对长期战乱的反感和对未来人生的远大抱负。

      4.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救世济人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非常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充分表达了杜甫的才情及作品升华至只要能让天下百姓都能住上这“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住所,自己捱冻而死也心甘!为了天下百姓,这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理想与崇高品质的体现,被杜甫用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以及至死不悔的豪情壮志。杜甫由家到国,从个人到全体人民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的真诚关爱之情,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1)家庭文化教养和熏陶,使杜甫自幼就灌输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同时因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因素,杜甫也具有着张扬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面。

      (2)杜甫执着追求人生信仰,执着追求政治理想。

      (3)杜甫本人的丰富的感情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杜甫处在艰难的战乱时代,面对人生、自然和社会,能够机敏地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念,从而促使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谐而统一。

      三、仁政思想是杜甫和谐理念的核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政治观,其实也是他的人生观。杜甫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杜甫之所以热衷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个宏伟远大的抱负,他才倍加热爱生活和百姓以及大自然风光。杜甫嫉恶如仇,敢于向社会腐败与黑暗现象宣战;他非常同情广大劳苦大众,甚至心甘情愿为摆脱百姓的痛苦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因此,我们说杜甫的爱民思想是其政治和谐理念核心的根基,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

      四、结语

      诗人杜甫以崇高人格和博大胸怀对自然、人生充满热爱之情,其真诚和谐的人生观为后人树立了楷模。而杜甫精神的核心就是忧患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美德。其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以及爱护国家爱护人民的高尚情操,加之其自觉地社会良知责任感与人道主义精神,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拓展:杜甫的诗句

      1、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送远》

      3、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客夜》

      4、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成都府》

      5、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雨过苏端》

      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7、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夜宴左氏庄》

      8、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

      9、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0、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後出塞其二》

      1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其一》

      12、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13、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

      1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阪》

      15、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瘦马行》

      16、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赠蜀僧闾丘师兄》

      17、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18、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19、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0、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21、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秋雨叹其一》

      22、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咏怀古迹其一》

      23、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阅读全文]...

2022-07-29 02:17:59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音版原文及翻译(全诗译文及赏析)

  • 秋风
  • 古诗摘抄加赏析大全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阅读全文]...

2021-12-19 09:57:26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风的句子

  • 秋风,优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景色描写的句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描写风威势的动词有:卷 飞 渡 洒 挂 罥 飘 转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恶劣的天气衬托出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远处、高处、低处的茅草无法收回,那是不是还有落在附**地上可以收回的呢

    有的,然而却被南村来的“群童”抱跑了。

    全段以“群童欺我老无力”为着眼点。

    如果不是“我老无力”,而是正当壮年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现在这些顽童竟然敢当着我的面像强盗一样地胆大妄为,公然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

    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愤懑,杜甫说这些顽童跟盗贼一样,不过并不是真的给他们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办罪。

    所以杜甫只是无可奈何地呼喊他们不要“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着拐杖长久地叹息。

    细品诗意,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不听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二段,实为结尾的伏笔。

    不因穷困,何至有此

    正因为“四海穷困”的现实,才产生“广厦万千庇寒士”的崇高愿望。

    正应了“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古话。

    狂风过后,必有大雨。

    这场大雨把杜甫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那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昏暗的天穹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气温也骤然降下来了。

    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块一样,那不懂事的孩子横躺竖卧,早把被里子蹬破了。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这些深切感受来的。

    这样写,也是为下两句屋破雨漏及其后果蓄势。

    照理说八月的天气并不算冷。

    但由于气温骤降,布被破旧,大雨漏得床头没有一点干处,又连续不断地下了一夜,漏了一夜,所以,杜甫感觉特别冷。

    再下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凄凉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破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整夜漏湿,怎能人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明了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这种心情,又是“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全诗重点描述杜甫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时,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述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述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疮痍、人民的灾难。

    他不仅是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叹息和失眠,而且清醒地大声疾呼,希望有人出来为千百万穷人谋*。

    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大到连茅屋顶的茅草都被吹走了。

    一方面是说茅屋破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天气的恶劣。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阅读全文]...

2021-12-02 00:54:34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赏析杜甫的经典诗篇

  • 杜甫,秋风,经典
  •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大家风范品格之高,在中国的古典诗歌当中备受推崇。那么,就不得不提他的那首古诗。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以及意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

      八月的深秋狂风大作,狂风*卷、卷走了我屋顶上面的好多茅草。那些被刮飞的茅草飞过河对岸,有的飞的更多都已经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之上,飞的低的最终沉落到了池塘里。

      南村的一些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气力,竟然这样当面做“贼”。坦荡的抱着茅草钻进了竹林中,即便是我费劲口舌也和止不住,回到家之后拄着拐杖开始叹息。

      不一会儿天空上的云像是着染了墨色一般,秋季的天空也渐渐地黑了下来。布料的被子盖了好多年了像是铁板一样,小孩子的睡相不好将被子踢裂。整个屋子非常破旧已经没有干燥的地方了,雨点不断的像是麻线一样向下滴落。经历过了安史之乱后睡眠不安,像是这样潮湿不干的屋子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

      如何可以让千万间的屋子变得宽敞,让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可以喜笑颜开!房屋即便是遭受了风雨也不会被吹跑安稳的像是山一般!唉!什么时候眼前可以看到高耸的房屋,那个时候即便是被我因为茅草屋被吹破冻死也愿意!

    [阅读全文]...

2022-04-27 11:28:0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句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语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说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名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诗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祝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古诗填空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