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关于王安石北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安石北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安石北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安石北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08) 语录(6) 说说(5) 名言(10) 诗词(494) 祝福(15k+) 心语(47k+)

  • 王安石的古诗

  • 诗人
  • 王安石的古诗(精选30首)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的古诗(精选30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2、《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

      水於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

      其巅冥冥不可见,崖崖斗绝悲猿猱。

      赤枫青栎生满谷,山鬼白日樵人遭。

      窈窕阳台彼神女,朝朝暮暮能云雨。

      以云为衣月为褚,乘光服暗无留阻。

      昆仑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莱多伴侣。

      块独守此嗟何求,况乃低徊梦中语。

      3、《河北民》

      河北民,生*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4、《怀元度四首》

      其一

      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於飞。

      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

      其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初拨醅。

      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多病独登台。

      其三

      思君携手安能得,上画重城更上楼。

      时独看云泪横臆,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四

      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

      孤坐屡穷辰,山木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

      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5、《寄朱昌叔》

      其一

      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

      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

      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

      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

      其二

      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

      一杯塞上看黄云,万里寄声无雁去。

      世事纷纷洗更新,老来空得满衣尘。

      青山欲买江南宅,归去相招有此身。

      6、《江南》

      江南春起柂,秋至尚波涛。

      问舍才能定,呼舟已复操。

      行歌付浩荡,归梦得萧骚。

    [阅读全文]...

2022-01-21 00:41:38
  • 王安石的古诗

  • 王安石的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2、《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

      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

      水於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

      其巅冥冥不可见,崖崖斗绝悲猿猱。

      赤枫青栎生满谷,山鬼白日樵人遭。

      窈窕阳台彼神女,朝朝暮暮能云雨。

      以云为衣月为褚,乘光服暗无留阻。

      昆仑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莱多伴侣。

      块独守此嗟何求,况乃低徊梦中语。

      3、《河北民》

      河北民,生*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4、《怀元度四首》

      其一

      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於飞。

      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

      其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初拨醅。

      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多病独登台。

      其三

      思君携手安能得,上画重城更上楼。

      时独看云泪横臆,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四

      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

      孤坐屡穷辰,山木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

      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5、《寄朱昌叔》

      其一

      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

      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

      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

      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

      其二

      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

      一杯塞上看黄云,万里寄声无雁去。

      世事纷纷洗更新,老来空得满衣尘。

      青山欲买江南宅,归去相招有此身。

      6、《江南》

      江南春起柂,秋至尚波涛。

      问舍才能定,呼舟已复操。

      行歌付浩荡,归梦得萧骚。

    [阅读全文]...

2022-04-22 02:31:38
  • 王安石的古诗

  •   1、《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5、《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6、《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7、《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9、《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10、《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11、《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12、《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13、《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4、《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谁零落为谁开?

      15、《渔家傲》

      *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6、《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阅读全文]...

2022-01-03 18:19:35
  • 春夜王安石的古诗

  • 文学
  • 春夜王安石的古诗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下面是关于春夜王安石的古诗,欢迎阅读。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释

      (1)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作者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作者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作者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作者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公元1067年(治*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4-06 07:33:29
  • 寒梅古诗王安石(王安石的红梅古诗)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原诗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如题,王安石的《梅花》一诗,赞咏的对象就是梅花,也就是诗歌中常见的咏物诗。所谓的“咏物诗”,简单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赞咏对象,借此抒发诗人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情怀、不同的心境。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借赞咏梅花的清高、顽强,来比喻自己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决心。王安石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后因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抱负未能实现,于是写下了不少以诗言志的作品。

    王安石的诗风遒劲清新,立意超卓,他喜欢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如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磊落坦荡的苍松,耿耿直节的劲竹等。这首《梅花》诗,可以说是王安石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起笔就物我交融,外形写物,实为写人。描写出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几枝生长在墙角的梅花悄然独自开放。

    “凌寒”二字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故其中有所寄托。这样,诗人自己就进入了诗,所咏的是“有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摹了。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是对梅花凌寒绽放的赞美。寒冬时节,群芳落尽,只有梅花开放,报道着春天的气息,诗人所欣赏、赞美、肯定的就是梅花的这种傲寒而立、凌寒绽放的精神。

    因此,在墙角的、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的这几枝梅花,才是这首咏梅诗的核心。

    “墙角”、“凌寒”、“独自”,表面看是单纯的景物和环境描写,但诗人寓意深刻,表面刻画出一个疏梅迎风、凌寒怒放的典型形象,道出梅花不太引人关注的处所、环境和境遇。

    墙角的梅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孤独地生存,落寞地绽放,这就是梅花的境遇。梅花不像桃花那样会得到春风的眷顾、获得诗人的青睐、得到人们的关注,

    诗人由梅之境遇孤独、落寞而无人欣赏,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与感触,那梅花的形象与境遇不正和自己的形象与境遇一样吗?

    诗人为了突出梅花的典型形象,进而对它进一步加以描写。远远望去,那是什么?那枝枝条条上是白雪压枝吗?

    可是随风而至,为何却有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啊!它原来不是雪,而是凌寒怒放的梅花啊!由嗅觉形象来突出视觉形象。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远远地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这两句在诗意上还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遥知”点明了诗人赏梅的立足点离梅花有一定的距离。

    也正因为是诗人远观梅花,所以当梅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时,诗人嗅到的梅花香气才是淡淡的,这两句将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

    由这两句可以得知:诗人是*距离地欣赏梅花,梅花的幽香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的立足点恰到好处,他可以看到纯净洁白的梅花花瓣,又可以嗅到梅花的幽香。

    因梅花的洁白,因开在百花凋零的严寒季节,但诗人“为有暗香来”,已“遥知不是雪”。提出雪,是为了引出梅花的幽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绽放,而且在严寒中送出阵阵幽香。

    “暗”字,写出了诗人的切身感受,真实、自然。借物喻人,要自留清气满乾坤,怎不令人抚心伤感呢?全诗二十个字,意蕴深沉,形象鲜明。

    “为有暗香来”,生长在僻静角落的几枝梅花,傲寒而立、傲寒而开,远远地向世人传来幽香,这正是梅花的品质,也是具有梅花品质的诗人的写照。

    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诗人以梅喻人,凌寒独开的梅花,比喻一个人高贵的品质;梅花沁人心脾的香味,象征一个人的才华。

    这样的结尾不仅做到前呼后应,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进一步体会梅花的形象所表现的深刻主题,仔细品味诗人借咏梅托物寓意的用心。诗人之所以如此热情地咏赞梅花,正因为他找到了寄托自己情志和品格的理想物。

    这其实也恰恰是诗人形象与境遇之写照。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诗人以梅拟人,以梅花写照自我。王安石用凌寒绽放的梅花比喻诗人的品质;梅花暗香沁人,象征诗人才华横溢。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诗人隐隐然流露出内心的不*之气,表明了自己尽管目前如梅花的落寞、孤独,无人欣赏,无人重用,但也要独守梅花那一份清高的品质与顽强的性格,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有坚定的信念。

    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诗人以梅拟人,以梅花写照自我。王安石用凌寒绽放的梅花比喻诗人的品质;梅花暗香沁人,象征诗人才华横溢。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遭遇挫折之后写的,诗人远离实现自己抱负的变法事业,回到江宁闲居,诗人不仅面临着来自反对变法的各种声音,也一度体验到了亲朋好友疏远、疏远的滋味,可以说此时的王安石内心是很孤独。

    所以,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寓情于景,以景言情,借物咏怀。全诗不仅形象描绘了梅花的外形美,而且着意刻画梅花内在的精神品格:耐寒,洁白,清香。

    全诗短短二十字,写得情真意深,感人肺腑,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了自信,梅花顽强的铮铮铁骨跃然纸上,这不正是诗人性格的真实写照吗?

    换言之,王安石通过赞美梅花,表白自己刚毅的气节、清白的人格、无愧于心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诗人人格的化身。

    [阅读全文]...

2022-04-27 17:18:20
  • 元旦古诗王安石宋注释(元旦王安石古诗拼音版原文)

  • 元旦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一派张灯结彩的节日喜庆气氛,春节是小孩子们翘首以盼的节日,也是大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春节为主题而展开。

    春节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内需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宋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有哪些与现在不一样的*俗呢?王安石的《元日》就是一首写正月初一元日这天,人们过春节的一些*俗,可以通过这首诗一探宋代春节的的原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元日在古代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始的日子,元日是人们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的日子。

    “元日”意思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晋书》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元日的叫法很多:先秦时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魏晋南北朝则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岁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广泛、流传最久的两个称谓。

    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以西历,所以便统计”,逐渐使用公历纪年,也就是阳历,于是就将阳历的一月一日规定为“新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别两个新年,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王安石其人其事,我在上一篇文章《他少年有志,两度拜相,他的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不凡的一生》中已经做过介绍,想了解的话,可以猛戳此处书名号,本文不再做详尽的介绍。

    这首诗作于元日当天,全诗描写了元日这一天除旧迎新的三个*俗,更深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悦心情。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担任参知政事,变法随即开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这首诗就创作于熙宁三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预示着改革的春风进入千家万户。

    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个强烈的仪式感,一种信号,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元日的爆竹声中,或许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那么在元日燃放爆竹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内涵呢?

    “爆竹”,其实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声。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关于《荆楚岁时记》后文会做详细的介绍。

    随着发展,爆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燃烧竹子逐渐变为竹子与火药的结合体。火药在爆竹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硝石、硫磺、木炭着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可以引起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于是这一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发明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火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火药逐渐被普及和广泛使用。聪明的古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这样一经点燃,竹筒会发出更大的声响,单纯的燃烧竹子被慢慢取代了,但是“爆竹”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记述神话故事传说的《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

    到了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普遍使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并且将包裹火药的纸筒和麻茎编串起来,做成“鞭炮”,其名还叫爆竹,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渐流行起来,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个传统。其实这也是古人对安泰生活的向往。关于宋代的人们在春节燃放爆竹的*俗,有很多的记载。

    《通俗编排优》也记载:“古之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史学家刘敞在《爆竹》诗中写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说的就是爆竹燃放时红红火火、热烈喧闹的场景。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开封燃放爆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爆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

    春节燃放爆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刻。现在人们在婚嫁、房屋修建、庆典、开业时,主客也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这句紧承上句,写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喝酒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现在人们过春节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在春节的餐桌上,酒水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种各样的饮品代替酒水。

    中国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还是喝酒有些关系的,一杯酒也包含着浓浓的情意,用酒来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热情的表现,如果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屠苏”就是指屠苏酒,是古人喝的一种药酒,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到酒中,到岁时节令拿出来喝。古人认为喝屠苏酒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酒之类的。喝屠苏酒还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阖家欢乐安康,这也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就轮到南朝·梁·宗懍著述的笔记《荆楚岁时记》正式登场的时间了,这本书的内容记载的是当时江汉荆楚地区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俗*惯、风物故事的地。宗懍在《荆楚岁时记》序中如是说:

    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

    这本书字成书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隋朝杜公瞻还为此书做了注解,并且将书中所记的荆楚江汉一带典型的南方节令风俗和北方的节令风俗做了比较。

    宗懍《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注解同时流传,从而将中国大江南北的风俗*惯融汇于一书当中。许多荆楚地区的节令风俗也流传到北方,一些北方的节令*俗也流传到南方,这本书对中国节令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

    如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俗: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过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也传播到了北方,而且风靡全国,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在《除日》诗中也生动地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南渡之后的诗人何汝樵,在《元旦》诗中也深情地怀念着家乡那一杯在元日喝的屠苏酒:“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家人在元日欢聚一堂,推杯换盏,真是“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这也充分说明了宋代人在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生动场景,这更多了一份人们对元日美好期盼和浓重的节日仪式感。

    诗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这一天天气温暖晴朗,“千门万户曈曈日”更显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象。

    “新桃”和“旧符”采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也就是上下两句和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其实说的是一讲事情。这种修辞手法使文意互相交错、渗透、补充,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有单句互文,对句互文,多句互文的区别。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典型的单句互文见义,意思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东园载酒西园醉”也是单句互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互文;陆游《成都大阅》“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也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元日》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出了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那古人在元日往门上贴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其实古人门上在门上贴桃符的*俗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注引《括地图》中说: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做“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树冠达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上住着一只金鸡,每日太阳出来的时候,金鸡就会啼鸣。夜晚游荡的鬼魂必须在鸡鸣前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站着两个神人(保安或门卫的身份),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坏事,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就能立即发现并将之捉住,所有的鬼魂都非常惧怕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

    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板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邪避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驱邪避害。

    这种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每年更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阅读全文]...

2022-01-10 21:50:56
  •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

  • 梅花,写作
  •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的古诗梅花,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注释

      ⑴凌寒:是指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指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就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就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就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2022-01-02 19:53:45
  • 王安石 春夜_夜绝句古诗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王安石 春夜》,愿对您有所启发。

    《春夜》

    作者: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翻译: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

    赏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是不是觉得王安石 春夜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夜绝句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6-03 08:38:23
  • 王安石的诗全集古诗

  • 1、《题西太一宫壁》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2、《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巫山高,偃薄江水之滔滔。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其巅冥冥不可见,崖崖斗绝悲猿猱。赤枫青栎生满谷,山鬼白日樵人遭。窈窕阳台彼神女,朝朝暮暮能云雨。以云为衣月为褚,乘光服暗无留阻。昆仑曾城道可取,方丈蓬莱多伴侣。块独守此嗟何求,况乃低徊梦中语。

    3、《河北民》河北民,生*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4、《怀元度四首》其一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于飞。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其二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初拨醅。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多病独登台。其三思君携手安能得,上画重城更上楼。时独看云泪横臆,长安不见使人愁。其四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孤坐屡穷辰,山木迹如扫。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5、《寄朱昌叔》其一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其二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一杯塞上看黄云,万里寄声无雁去。世事纷纷洗更新,老来空得满衣尘。青山欲买江南宅,归去相招有此身。

    6、《江南》江南春起柂,秋至尚波涛。问舍才能定,呼舟已复操。行歌付浩荡,归梦得萧骚。冉冉欲何补,纷纷为此劳。

    7、《久雨》煤炱着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

    8、《露坐》露坐看沟月,飘然风度荷。珠跳散作点,金涌合成波。老失芳岁易,静知良夜多。陵秋久不寐,吾乐岂弦歌。

    9、《明妃曲二首》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0、《秋夜二首》其一客卧书颠倒,虫鸣坐寂寥。残灯生暗晕,重露集寒条。真乐闲尤见,深禅静更超。此怀无与晤,拥鼻一长谣。其二幔逗长风细,窗留半月斜。浮烟暝绿草,泫露冷黄花。独曳缘云策,仍寻度水槎。归时参夜半,邻犬静中哗。

    11、《试院中》其一少时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材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其二白发无聊病更侵,移床卧竹向秋阴。朝来雁背西风急,吹折江湖万里心。其三咫尺淹留可奈何,东西虚共一姮娥。阶前枣树应摇落,此夜清光得几多。

    12、《杂咏三首》其一怀王自堕马,贾傅至死悲。古人事一职,岂敢苟然为。哭死非为生,吾心良不欺。滔滔声利间,绛灌亦何知。其二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操竽入齐人,雅郑亦复殊。岂不得禄赐,归卧自郗歔。寥寥朱丝弦,老矣谁与娱。其三商阳杀三人,每辄不忍视。亦云食君食,报礼当如此。波澜吹九州,金石安得止。永怀南山阿,慷慨中夜起。

    13、《再次前韵》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14、《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系身高处本无心,万窍鸣时有玉音。欲作镆耶为物使,知君能笑不祥金。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伊人欲问无真意,向道从来不博金。

    15、《白云》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西风来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当檐边。时来不道能为雨,直以无心最可怜。

    16、《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其一国赖姜任盛,门归马邓高。关雎求窈窕,卷耳念勤劳。圣淑才难拟,休明运继遭。冈原今献卜,帷扆正攀号。其二涂山女德茂,京室母才难。具美多前志。余光永后观。遗衣迁馆御,祖载出宫菆。终始神孙孝,长留万国欢。

    17、《次韵酬龚深甫二首》其一恩容楚老护松楸,复得一龚从我游。讲肄剧谈兼祖谢,舞雩高蹈异求由。北寻五作故未慭,东挽三杨仍有樛。陟巘降原从此始,但无瑶玉与君舟。其二握手东冈雪满簪,后期惆怅老吴蚕。芳辰一笑真难值,暮齿相思岂久堪。他日杜诗传渭北,几时周宅对漳南。百年邂逅能多少,且可勤来共草庵。

    18、《次韵酬宋中散二首》其一初见彤庭赐履双,便参东阁寄南邦。时闻正论除疑网,每读高辞折慢幢。陈迹欲寻无复日,旧恩思报有如江。风流今见佳公子,投老心旌一片降。其二超然京洛谅难双,处在家庭誉在邦。道义门中窥户牖,风骚坛上见麾幢。素书款款谁怜杜,彩笔遒遒独胜江。信美贤公有才子,笃诚真复类尨降。

    19、《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一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败壁数峰连粉墨,凉烟一穗起檀沈。十年亲友半零落,回首旧游成古今。其二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藻井仰窥尘漠漠,青灯对宿夜沉沉。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

    20、《次韵祖择之登紫微阁二首》其一漠漠秋阴护掖垣,青云只在两楹间。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华盖北瞻夭帝座,蓬莱东想道家山。却惭久此随诸彦,文采初无豹一斑。

    [阅读全文]...

2022-07-09 02:55:30
  • 王安石春节古诗《元日》

  • 春节
  •   的《元日》诗中一片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55]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56-57]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6-15 13:51:28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句子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语录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说说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名言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诗词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祝福
王安石北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