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关于颐和园的相关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颐和园的相关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颐和园的相关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颐和园的相关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5) 语录(4) 说说(1) 名言(531) 诗词(157) 祝福(1k+) 心语(84)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 经典,古诗文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对联

      玉泉流贯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横跨于颐和园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潋滟”与“诤琮”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阅读全文]...

2022-06-25 05:23:03
  • 关于颐和园的诗词集萃

  • 文学
  • 关于颐和园的诗词集萃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颐和园的诗词,以供参考。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阅读全文]...

2022-06-02 07:32:51
  • 描写颐和园的古诗有哪些(赞颐和园的打油诗)

  • 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春夏秋冬,皆有不同的美景。每每走进,便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当世间最美的风景与最动人心弦的诗经相遇,自是别有一番韵味!

    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

    译: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译:抬头仰望高山,奔行在大道之是。(后引申为,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诗经·小雅·鹤鸣》

    译: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戏。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唐风·绸缪》

    译: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15、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译: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阅读全文]...

2022-07-09 13:59:26
  •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颐和园是*四大名园之一,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其实在颐和园当中就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以下是颐和园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

      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有一年的七夕节,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织女,结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慈禧,慈禧命人连夜赶制了一头,还用锁链栓了,结果第二年七夕,这第二头牛也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几个壮汉便上前将它拉住,用尽全身力气,结果拉断了牛的尾巴。还好此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锁链拴住了铜牛。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上了。

      三、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

      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是宽阔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的胜地,乾隆看上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被抓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东不设限,当地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桥、南湖岛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否则要付出代价的。

      相传,有一个农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过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就是因为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

      四、知鱼桥的传说

      在谐趣园*有五座桥,其中知鱼桥最为有名,因为这座桥接*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相传当年谐趣园修好以后,乾隆帝龙心大悦,随即作诗一首,谁知这首诗竟招来了东海蓬莱的两位神仙。

      有一晚这两位神仙夜游谐趣园,其中一仙人道:这谐趣园的景色并不比蓬莱的差,但是显得空旷了一些。说完手中的龙头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条白龙,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这件事被一个老太监看到,第二天禀告给乾隆帝,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五、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六、消失的昙花阁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颐和园本身除了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以外,在她的内部还有着许多的之最。

      *最长的走廊——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是*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北京最大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大约2*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最长的古桥——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最美的桥——玉带桥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建于乾隆年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最负盛名的“园中园”——谐趣园

      颐和园由数个园中园构成,其中最最负盛名的“园中园”就是谐趣园。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

      最高的山——万寿山

      万寿山是燕山余脉,万寿山原名瓮山,高58.59米,前临昆明湖,园中最高的山就是它。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

      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颐和园游玩攻略

      一、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市区西北角,四环和五环之间。它占地面积约二百九十三公顷,分为政治区、生活区和游览区。主要由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清晏舫、东宫门、大戏楼、佛香阁等二十二处景观组成,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阅读全文]...

2022-05-19 01:02:19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 经典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对联

      玉泉流贯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横跨于颐和园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潋滟”与“诤琮”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阅读全文]...

2022-07-01 00:51:26
  • 关于田园的古诗

  • 关于田园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田园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4、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5、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8、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9、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0、山居秋暝

    [阅读全文]...

2021-12-14 04:24:27
  • 颐和园课文内容

  • 颐和园课文内容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课文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颐和园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颐和园》教后反思。

      一、媒体的运用。

      课文是一篇游记,描写的是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鉴于学生在学*中对长廊以及石狮子了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图片加以补充。这些图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了长廊,特别是长廊上的画。通过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学*的兴趣。另外,在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的时候,也安排了一组石狮子的图片,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图片让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因此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比较具体。在这课文的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言训练点的落实。

      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语言训练点。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并简要地说说那儿景物的特点。以及在教学时一个贯穿整课学*的填空,使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也使文章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学*十七孔桥的时候,也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十七孔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这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十七孔桥的时候,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这时,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一段课外描写石狮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学生练*的要求,这对于学生在说话练*的时候会有根大的帮助。

      2、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学生在说话练*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话做出评价。特别是学生在介绍石狮子的时候,如果老师对于学生模仿课外一段话说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鼓励,这会激起更多学生说话欲望。

      3、朗读训练。在对重点语句进行层递式训练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学“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像一块碧玉。”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昆明湖的静,采取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但在最后朗读的时候,采用了齐读的形式,破坏了昆明湖的宁静。如果此时采用女生读或指名读,则会比较好。

      【拓展内容】

      颐和园作文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 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 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阅读全文]...

2022-04-23 17:40:20
  •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

  •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精选2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颐和园导游词(精选2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就要前往颐和园,大家能和我共度这时光。

      接下来这段就有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吧。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曾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新*成立后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大门下,走进大门,再绕过大殿,就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了长廊,我们即将登上万寿山,请大家往上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们待会要去参观的,请大家跟紧我别走丢了。

      现在我们就在佛香阁前面,站在这边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可以看到。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游人走过一座最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去玩,这一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的姿态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次我们只参观了颐和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来这儿游赏。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张卓文,是此程游客的导游。我将带领大家浏览颐和园,希望大家旅游愉快。

      颐和园位于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那就是佛香阁。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就浏览到这里。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欢迎再来颐和园,再见!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是曹悦文导游员,我将要带你们游览的景点是北京市的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郊,被称为“皇家博物馆”,原名为清漪园,是我国文体遗产之一,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6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现在我们可以入园内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几点,因为颐和园内十分整洁,请游人不要破坏环境,不要把喝过的矿泉水瓶、易拉罐、食品袋随地一扔,请扔进园内准备好的垃圾箱里。

      首先我们要进行游览的景点是长廊。来到长廊,只看见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横槛上雕刻着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离开长廊,接下来要游览昆明湖。昆明湖围绕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郁,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大家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姿态不一。

      颐和园的景点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颐和园。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汪,接下来,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著名的颐和园。

      我们先走进颐和园的大门,大门内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鼎鼎有名的长廊。大家看!这长廊里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简直一眼望不到头,大家可以摸一摸,感受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大大小小273间,每一间的槛上都有五彩缤纷的画,其中画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人物、花草、风景等,比学校里的走廊宏伟大气多了!几千幅画中没有那两幅画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还栽满了数不胜数的花卉、草木,大家肯定有几种花是没见过的。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些迷人且芬芳扑鼻的花,大家可以闻一闻,但请不要采摘。

      我们接下来去万寿山。大家抬头看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就耸立在半山腰。那座宝塔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大家有没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呢?其实,那座宝塔叫佛香阁,塔的下面还有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那就是美丽迷人的排云殿。大家可以在导游结束后去玩一玩。

      好了,我们来登万寿山,大家请注意安全,小心滑倒。我们现在在半山腰上,大家可以去佛香阁了。大家快看,佛香阁下面就是颐和园大半的景色,是不是很壮观?看那葱绿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红的琉璃瓦屋和朱红的宫墙,真是美不胜收啊!在我们的正前方,昆明湖景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那些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大家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很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各位旅客朋友们,本次颐和园导游到此结束,祝你们旅途愉快。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北京颐和园来游玩。我是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称我为“小孙”,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让您度过愉快的一天,也能让您真正感受到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魅丽。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总面积290万*方米,拥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多间,湖水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景象万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先带大家去长廊游玩,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其中人物故事画最引人注目,那就请游客们细细欣赏吧。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南临昆明湖,山上建有佛香阁,排云殿等。山上树木葱郁,宫殿金碧辉煌,各位游客不妨亲自登山既能锻炼又能沿途欣赏好风景。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面积约200多*方米,上面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十七孔桥最引人注目。桥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着各种各样天然成趣,数百只狮子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在这里得到美的享受,祝您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亲爱的旅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文,今天就由我来带大家参观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为“清漪园”后来才改为“颐和园”。目前,颐和园是至今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绕过大殿,我们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瞧!这条长廊全长728米,分成273间画廊,上面还建有四个亭子。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在廊*有1。4万幅画,有关于西湖风光的画,古典文学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还种着许多花木,飘来淡淡的清香,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多美啊!

      看!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大家抬头看,一座八角宝塔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什么呢?没错,那就是佛香阁。

      瞧!这里就是昆明洒湖了,从万寿山脚下来就是美丽的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从昆明湖右边吹来的风使人心旷神怡,昆明湖围绕着长长的堤岸,堤岸上还有几座式样的石桥。大家看!昆明湖上,还有一座石桥。看,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因为建造颐和园的皇帝喜欢“9”所以就把有九的中心数十七做为桥洞的数量。大家来猜猜它叫什么名字?猜对了,它叫“十七孔桥”石桥上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告诉你们吧,这座桥上有527只狮子呢!

      现在我给大家2小时的时间去游览这美丽的园林,但是不能破坏公物、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哦!

      愉快的一天过去了,亲爱的旅客们,是时侯跟颐和园说再见了,希望你们下次能再来游览这世人瞩目的美景。

    各位先生、女士:

      你们好。今天,我带大家到北京颐和园游玩,首先,我先来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现存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在历史上曾遭到两次严重的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大家清往左看,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国著名的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颐和园著名的长廊。大家看到许许多多的画没有?这条长廊一共长729米分成273间。每一间都有画。几千幅画没有两幅是相同的。其中,镇廊之宝《桃花源记》更是有名了:它是陶渊明的到表作。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游完长廊,我们应该看看别的呀!大家看,我们来到听鹂馆,这个馆子原名慈禧小戏院,建于乾隆期间,因为被八国打灭,后来重建。就成为了颐和园的著名一景听鹂馆。大家先伸出头来看看吧!好了,听鹂馆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慢慢观赏吧。

      好了,我的介绍就是这么多,大家慢慢游览我们美丽的颐和园吧!

      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颐和园游玩。在游玩之前,我要提醒大家要保持游览区的清洁、爱护公物。

    [阅读全文]...

2022-03-27 23:21:24
  • 田园风光的古诗

  • 田园风光
  •   1、《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6、《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阅读全文]...

2022-02-10 19:50:28
  • 田园生活 古诗

  • 生活
  •   田园诗,古代汉族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以唐代、为代表。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全文]...

2022-02-28 00:53:52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句子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语录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说说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名言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诗词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祝福
颐和园的相关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