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泉的画和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泉的画和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泉的画和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夜泉的画和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月圆中秋,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由于某些原因,还是有许多人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一起团聚,只能在月华初上,天地一片静谧之时,对月思念。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月夜思念的诗词,诗人或望月兴叹,或临江而赋,或对雨而眠……他们将内心的思念诉诸笔端,化作绝妙的诗句流传下来。
在那一个个动人的思念的夜晚,那些真诚的感情是那么美好。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八首月夜的诗词,一起来体会那诗味的思念。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唐-李商隐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明月夜留别
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唐-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月夜怀故人
宋-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月夜怀徐冰壑
宋-顾逢
静掩书斋对短檠,夜深风*人清。
遥思万壑千山里,猿正啼时月正明。
月夜怀徐照
宋-赵师秀
月色一庭深,迢遥千里心。
湘江连底见,秋客与谁吟。
寒入吹城角,光凝宿竹禽。
亦知同不寝,难得梦相寻。
月夜怀友人
清-蒋葆元
不作远游客,那知离别情。
怜君年最少,于我谊弥亲。
凉意侵蟾影,秋怀起雁声。
几时酬旧志,烟水订鸥盟。
《》中即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是我们所熟知的佳作。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春夜喜雨》译文一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译文二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夜喜雨》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是的名作之一。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评解
*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欢迎阅读及参考!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静夜思》不过短短二十字而已,还有复字“头”和“明月”一词,不重复的,十七字罢了。一首犯了律诗绝句不能重复很大忌讳的诗,如果没有独特的魅力,是逃不过历代选家严苛的法眼的。
这首诗欣赏的最大关窍就集中在对“床”字的不同解析上。而最*引起了一些争议的地方,也在这个“床”字上。
传统上,“床”当然指的是坐卧之具,如头陀行的戒律就有,“不坐高广大床。”⑴第二种解释,“床”为胡床,就是常说的马扎,也就是交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之一马未都先生在《家具收藏》系列讲座中主此说。“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⑵第三种解释,“床”是井栏,在马未都先生抛出“马扎”新解后,巴蜀鬼才魏明伦指出,“床”是“井栏”⑶。其实第三种解释早就有人提出过,不过一直未能引起普遍的关注罢了。《词源》释“床”第三义项,“井上围栏。《宋书·乐志四·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做床,金瓶素绠汲寒浆。’”⑷
我倾向于最后一种,目前大概也最不为人所知或普遍接受的解释。
只有讲“床”解为“井栏”,才能最好地理解《静夜思》的深长意蕴。其实,就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床”为“井栏”,也非孤证。比如“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孩子,游戏追闹,显然非斗室而可的。况且,在*人的寝食中,作为卧具的床是不会摆在房间中央,任由人“绕床”的。
马未都先生讲座中所说的,“我们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如果你对*建筑史有了解,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门窗非常小,门是板门,不透光。宋代以后才出现隔扇门。*现存的唐代建筑,全国有四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现存于世的唐代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而且,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⑹倒符合*民居发展的实际。除了上述马先生所提的有限几处唐代建筑外,在唐画中尚有描绘当时民居的,籍此可以看出,当时大概的民居格局来。其中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所描绘的两所乡村住宅,一所三合院,一所四合院,最为典型。⑺从画幅上看,这样贯穿几千年的闭合型民居,也实在是没有什么通透宽敞的窗户,可以容人在卧室中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的。
即使今天,在珠三角现存大量的明清以降以迄民国的民居,建筑材料也迥异与中原地带的土木而是砖石——砖石建材已经有足够的张力,可以任由建筑者构建大窗户了。可“君子退藏于密”的思维还是主宰着民居格局,几乎所有的民居,仍然是向内开放。外墙上少有门窗,而向天井开放的门窗,也常常非常狭小。尚秉和先生考证了汉唐对“里间”——也就是卧室的称谓“箱”,并引证了唐代学者颜师古的说法:“正寝之东西室皆曰箱,言似箱箧之形。”并做按语:“此即今正厅之东西里室,俗曰里间屋。古人以其严密似箱,故名。与厢异。厢者,正厅前之东西房,唐《会真记》所谓‘待月西厢下’者是也。”⑻现在民间卧床在内寝的位置,仍然以紧靠后墙远离门窗为主,以避免堂风对人体的伤害。中医传统就认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⑼在阴宅和阳宅的建筑中,就更注意风和水对健康乃至家族运势的影响,“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0)不论阴宅和阳宅,避免风对建筑和人体的直接袭击,还是一条基本原则,如俗话所说,“凉不过穿堂风”也。
“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11)马未都先生的《静夜思新解》将李白从房间挪到户外,这点应该是没错的。不过讲“床”坐实为“马扎”,还咬定李白先生是“坐在马扎上”举头低头的,那未免太过穿凿。固然,胡床在唐时传入并普遍使用,但“床”做卧具的说法,在唐人诗文中也比比皆是,无需太过征引。马先生讲收藏,确实通达晓畅,启人慧思,而为李白《静夜思》翻案,确也有过人的胆识,不过稍有智者千虑的错失罢。而将“床”解为“井栏”,不仅能避免理解上的歧义,符合唐人生活的场景,而且,这“井”还埋藏着一个今人已经渐次疏远的隐喻。
三
“床前明月光”一句,包含着两个必须留意的关窍:床和明月。床既然指井栏,它围护的就是在*传统社区生活中,最为重要,甚或核心建筑之一——井。而“井”这一与“月”的隐喻,占有同样地位的隐含意象,故乡,就笔者不广的目光所及,基本上为各家赏析者所完全忽略。
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就专有一卦,《井》卦。《井》卦的卦辞说:“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12)井,是一个聚落最重要的生命之泉。在地表径流比较稀少的中原,在地表径流容易污染的江淮流域,井,是聚落的最重要公共建筑,也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13)这歌固然可以从*惯的阶级分析角度出发,解为传说中的帝尧时代,老百姓自食其力蔑视统治者的骄傲和不屑。如果结合孔子对尧舜“使民以时”的无为政治的赞颂,似乎更能得其蕴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坤》。”(1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5)安土重迁是农业文明的必然。所以背井离乡在今天,这个成语的意义还是无奈,是被迫甚至凄惨的。从前旅居游宦的人,行囊中往往会装一小包“乡井土”,说是到异地水土不服的时候,那就是患了思乡病,煎服一点“乡井土”就能疗治。这样的说法浪漫而富诗意,似乎是诗家的说法。但根据今天地球物理学的解释,很容易明白的:人体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地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致,细微的差别,就在不同的地域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了养自己的那方水土,体内的微量元素失衡了,最好的补充办法就是补充故乡的水土了,如此,“乡井土”刚好可以发挥实际而非想像的作用了。
明月在*古典文化中的最大象征,就是故乡和团圆,在李白的诗词中,同样可以找出他借月抒发思乡怀人情怀的大量文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1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8)最后,李白在当涂醉酒,江中捉月而逝,完成了一代诗仙浪漫而失意的最后归宿。也可以说,自从开元中李白仗剑去蜀后,是天上的月光,安慰着、陪伴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9)
接下来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地上霜”这仨字。寻常的解析,不能确定李白《静夜思》的具体季节,所以用一“疑”字。但据我的推测,“地上霜”就是实指。那就是深秋,草木上都已经一片晶莹,泛出冷森的寒意;井栏边磨得光滑的石板,在深秋的月光下一片冷白,与地上的严霜混为一体,无可区分了。这样的肯定,根据何在?如果地上没有霜,李白恍惚的眼中,就不该有这样的联想。毕竟“地上霜”并非一个寻常的物象,也非在所有的季节里都能见到的。一般都在深秋,农历八月的后半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之后,才有霜降这一节气的到来,才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1)
《静夜思》在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中有选,更几乎在所有李白诗选集中有录,但具体写作年代和时间、地点都很少涉及。张一民、王彩琴在《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中,比较了涉及这些问题*年编纂李白作品的三家观点: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文版原名《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李白选集》。尽管张王对三家观点都有不同看法,比如年代和地点,但对于《静夜思》的季节基本趋同:“秋天作者卧病期间。”(22)更有考证者坐实写作时间是九月十五日左右!(23)不管作地是在湖北安陆还是江苏扬州,深秋的长江流域,晴朗的深夜,室外最常见的自然物象之一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了。因一“疑”而将实实在在的“霜”而看作是秋月的反光,剥离了《静夜思》的写作环境,当然大大减损了诗味。
这样深秋的季节,最是征夫怀乡、羁旅思归、思妇怀人的季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征夫如是。玉露凋伤的季节,最动愁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6)——游宦如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28)——思妇如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结句中,“明月”与前面一句重复出现。这点,我们固然可以看作是李白大才,完全不为律绝中忌讳重复的清规戒律所约束;又何尝不可以看作作者特别的强调呢?为什么要“举头望”呢?“明月”而又可以“举头”,有过赏月经验的、或者只需关注下月圆月缺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明月”该出现在一月当中,也就是接*满月的时候,才既需要“举头”复可以见到“明月”——在月亏的时候,人是无需过大动作就可以看到月亮的,至少,不必要“举”这么夸张。而天上的一轮满月或接*满月,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当然是团圆!可是,诗人却在异乡的土地上,或者仅仅是驿馆中,孤独地站在月下:别说故乡是回不去了,连一个陪伴者、一个可以分享孤寂的人都没有。接*月中而“举头望明月”,显然表面诗人在户外已经呆了不短时间,作者用“举头望明月”的动作,暗含着月到中宵夜色深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夜深不眠?诗人不需要说出来,他将最大的可能都留给读者了。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出这么一幅画面:在寒凉的秋夜,一地寒霜的时候,天上是一轮明月,眼前是动人乡思的水井井栏,连“床前”的月光也和地上的寒霜交织成一片,分不清是霜还是月色,诗人徘徊在异乡的深夜,触目所及,无一不是触动乡思的景象——天上的明月,眼前的井栏,严霜传递的季节信息;眼睛所见,心中所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岂止“低头”的那一瞬呢?思乡之情,竟然是无可回避的,竟然是不能自己的。
白居易白云泉古诗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收集了白居易白云泉古诗,供大家参考。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
太*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赏析:
“天*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③,号称“吴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⑤。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作者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作者无意描绘天*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作者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作者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作者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阅读题一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3)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4)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2)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4)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作者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5)作者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写景寓志,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阅读题二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6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请说出这样评价的`理由。(5分)
答案:
(1)白云随风漂荡,舒卷自由;泉水淙淙流淌,自由奔泻。这两幅画面写出了白云坦荡的胸怀和泉水娴静的姿态。两个“自”字强调的云与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这样的景中,寄寓了作者自在安闲的思想。
(2)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写云与水的自由自在、安闲自得,这就是兴发于此。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追求自由与闲适的思想,这就叫意归于彼。表面上不让泉水奔于山下增添波浪,这是兴发于此。实际是写自己不肯到纷扰多事的社会去推波助澜,意思是要独善其身。这就叫意归于彼。
清明的古诗配画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的古诗配画,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春天的古诗句配画
导语:春天来到了冰冻的河流上。一轮红日每天给河流温暖,帮助河流把覆盖着的冰块融化掉。慢慢的,河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流得畅快,奏着“河水奏鸣曲”,叮咚叮咚响,仿佛在像春姑娘表示感谢。下面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句大全,更多杂文欢迎访问文学网。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宋·苏轼《一丛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宋·秦观《好事*》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辛弃疾《浣溪沙》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王维古诗《画》的诗句
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王维古诗《画》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然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欢迎大家阅读!
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篇1: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3、寄语和讲话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虚《阙题》
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篇2: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怨 刘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怨 杜荀鹤
冬天最富有诗味,雪是它的使者,像一群群飞舞的银蝶,像春天飘落着的花瓣,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给麦苗盖上了一床厚被子,给大地铺上一张银毯。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观猎》
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商州客舍》
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
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
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钟陵夜阑作》
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大雪歌》
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春雪》
唐·刘方*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夜泉的画和古诗
夜泉古诗描画的环境是
古诗夜泉的图
读夜泉的古诗
关于夜泉的古诗
夜泉古诗的含义
古诗夜泉的韵律
夜泉古诗的寓意
含有夜泉的古诗词
夜泉这首古诗的英文
夜泉古诗的朗诵音频
夜泉明袁中道古诗的拼音
咏夜古诗的画
夜泉袁中道的古诗意思
夜月古诗的画
古诗夜泉的韵律的朗读节奏
古诗夜泉描绘了咋样的景色
夜景喷泉的说说
含有夜的古诗画
画夜宿山寺的古诗画
冬夜的古诗配画
古诗夜月的诗配画
夜月古诗的诗配画
夜月古诗的画面
画乡夜晚的古诗
村夜古诗的绘画
夜雪古诗的绘画
夜书所见古诗的画画
寒夜古诗的诗配画
月夜古诗的诗配画
望春夜意思的古诗
苏轼写景的古诗词
小学语文书的古诗部编版
带有古诗的现代文
含飞花的古诗
现代古诗的名字大全
有沥字的古诗
描写绩溪龙川的古诗
关于中秋表达思念的古诗
带徘字的古诗
长江作业本古诗词三首的答案
时空对仗的古诗
赞美美景的古诗词大全
古诗三首元日的组词
中秋月宋苏轼的全部的古诗
蜂的古诗罗隐读音
关于西峡县的古诗词
有关残局菊的古诗
晨背古诗的日记
宋晓峰的所有古诗
关于清明的故事谚语古诗词
包含劝告之意的古诗词
描写红豆外形的古诗
立春的诗词古诗
跟清明有关等的古诗
中秋节的小古诗注拼音
岁月越走越远的古诗
山行古诗的词义
创作古诗的意境和格律
有没有古诗里有汉字二字的诗
清明这首古诗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