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关于李白的古诗带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的古诗带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的古诗带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的古诗带解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6) 说说(17) 名言(14) 诗词(2k+) 祝福(1k+) 心语(83)

  • 李白思乡的诗句及解析

  • 李白,思乡
  • 李白思乡的诗句及解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思乡的诗句及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的思乡诗有

      李白的思乡诗有:《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思乡情绪都一般,还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才写出了深深的乡情。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高洁的月亮都会低沉的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峨眉山越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见峨眉山的月亮很微小,但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优美,更加美丽。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的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漂泊他乡,还是游侠仙境,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与其说秀美明净的秋月是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恬静清幽,秀丽唯美。

      (二)览明月抒思情之感

      李白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性格却豪迈奔放。他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他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有的欢喜、有的忧伤、有的感慨等等。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奔放的`,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此诗是一幅有关、山、月的辽阔的边塞诗。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写出了战士离别家乡之苦,怀念家乡之情,一思一叹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皎洁的月光照在长安城,出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是思妇们的一种凄靡。伴着秋风随处都能听见用杵捣衣的声音,起起伏伏,是思妇的哀愁。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闺中悲伤的思妇,成了军中的痴情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出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人们对相思的那份深沉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写的是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丽佳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是我那份相思。但对美丽佳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就算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表达心中的那份痴情。但是天长而又路远,梦魂很难到达。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全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之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意象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丽佳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亮的独特——感知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知、哀叹、沉思的诗歌也很多.

      (一)感叹历史的苍茫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那轮优美的月亮,总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

      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以下就对李白的月

      亮世界以及他的大胆开拓与创新做出的具体分析:

      李白的月亮世界

      首先,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月景在李白的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随着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万壑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给模糊了,使诗人产生错觉,仿佛行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诗人如入仙境,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境界。

      其次,李白在描写物境之美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之意,使景与情有机结合,达到以景写情,以情衬景的效果。此时的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人化。综合起来,李白的咏月诗所表达的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失意与孤寂的心情

      李白一生历经坎坷,其性格豪迈奔放,但又高傲自大;心存远大的报国理想,无奈却报国无门,失意与惆怅伴随其大半生。此情此感也只能寄托于诗作之中以做宣泄。如他在《长相思》一诗中这样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便是借月来抒发自己沦落的惆怅,借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离就的痛苦心情。李白一生都在幻想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为人真率狂放,蔑视权贵。国为不为奸佞所容,所以他的一生都不尽如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这种愁苦之情。如《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在这里,李白也借月来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

      由于如此种种的遭遇,使得李白也是孤独寂寞的,现实中屡遭打击却无处申诉,只能借诗抒怀。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牛渚乘月泛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所接之景(表天朗月)的巧合,便是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借。诗人面对空中明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知音难觅,惟有仰空长叹。而《鹦鹉洲》中“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饱含了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控诉。月亮作为皎洁真率的象征,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灵性,也成为了他倾诉苦闷的对象。在李白的一生中,月亮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

      2、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

      李白兼具儒、道、任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飘逸超旷的襟怀。如《东鲁门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看作是人生无穷的乐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传闻虽不可信,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喜爱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中的“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表天揽明月。”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而他的《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丰富,语言夸张。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引出了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似却*的关系,并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与思考。

      人生是短暂的、痛苦的、其间有着不尽的坎坷与曲折,孤独与寂寞,但李白却可以让自己尽量忘却这一切,去享受人间的自由与快乐。如《将进酒》在自己失意之时,李白却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

      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生*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将,驰骋沙场,但他的一生都没有机会尝试,因此就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写入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写道:“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类诗歌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他咏边塞而悠悠闲谈,也许,这正是李白儒侠风格所在。

      3、表达自己清高、皎洁的品质以及与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这也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独酌》中这样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为伴,表现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也许,在现实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明月能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门交流,成为自己永远的知己。

      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皎洁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明月不归沉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而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中寄予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

      4、表达离别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月亮就作为离别、思念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使用。如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变幻不定,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最为著名,甚至妇孺皆知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然短小,但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久别故土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又如他在《赠崖待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诗中也以咏月表达了因失意愁苦而思念故乡亲人的那份深情。在他的《捣衣篇》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趋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不论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思念,还是对故乡的留恋,也或者是借月表达他人的思念,李白都巧妙地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明月之上,无生命的月亮在如上之多的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鲜活灵动了。“任何艺术境界,作为对某种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炼升华的产物,都或隐或显地渗透了诗人本身的意志。”李白的月亮世界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他的咏月诗中同有单纯的以月亮本身为全诗的主题,而是有着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础的。这也正是李白的月亮世界的特点,即客观物象融入主观情感。

      李白之所以对月亮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能将之出神入化地借用到自己用以抒发感情的诗作中,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分不开的。传统文化中的月亮给予了李白得以遐想基础和空间,但他并不满足于前人的给予,而是从自己的眼光出发,开拓了新的文化蕴涵与境界。那下面我们就谈一下李白对*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继承与突破问题。

    [阅读全文]...

2022-04-17 00:21:11
  • 客中作李白翻译(客中作古诗解析)

  • 李白
  • 《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出产的美酒带着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中闪耀着琥珀般的晶莹的光泽。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主人能同我一道畅饮酣醉,也就不觉什么地方是他乡了。

    这是李白客居他乡时的作品,描写的是他客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开元时期是大唐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李白虽客居他乡,却全无客愁。喝着兰陵美酒,诗人竟有不知自己是在他乡。

    古来以客居他乡为主题的诗不在少数,但大多数写得低沉忧伤,李白这首《客中作》却写出了另外一种情调,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格调激昂。

    [阅读全文]...

2022-04-01 09:54:09
2022-02-17 04:44:55
  • 李白子夜拼音版和详细解析

  • 李白
  • 李白子夜拼音版和详细解析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子夜拼音版和详细解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子夜吴歌李白版

      zǐ yè wú gē qiū gē

      子夜吴歌秋歌

      lǐ bái

      李白

      cháng ān yī piàn yuè , wàn hù dǎo yī shēng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qiū fēng chuī bù jìn , zǒng shì yù guān qíng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hé rì píng hú lǔ , liáng rén bà yuǎn zh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1、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阅读全文]...

2022-03-04 02:54:10
  • 春思李白古诗的意思(春思李白古诗赏析)

  • 李白
  • 诗是什么?

    诗是飘向远方的一朵云彩,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总留下丝丝牵盼。

    诗是纯天然的美味,隔着几万里就已经散发着幽香的味道。

    诗是美少女,有时候翩翩起舞,有时候忧伤多愁,有时候寂寞孤独,有时候相思欲断肠……

    在诗歌的演变和传承中,李白已经成了仙,被称为诗仙,在中国历史诗界的地位,恐只有屈原才能和他媲美。

    他的900余首诗和60多首散文,足以让它在诗坛掀起一股巨浪,不要说他当年和陈子昂、杜甫的诗歌革新运动,就是此后的文学作品也没有超越李白诗歌的造诣,其后世影响更是家喻户晓,就萌宠小孩也会李白的诗歌。

    直到今天,人们对李白的诗歌还是赞叹不已,抬头看星空就会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身在他乡就会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助的时候总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不管是抒情和写景,都是何等的让人心旷神怡和身临其境,又是多么的让人向往和眷恋。

    李白的诗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李白的这一首《春思》,这首诗不具备豪放,也不特意浪漫,而是无限的相思和期盼,李白不是婉约派,但是写过很多关于男女思的诗,恰恰这首诗触动了他的心旋,扣动了他的灵魂,假拖女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这首诗《春思》,一首写在春天的美女诗画。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

    现代诗译文:

    啊!又是一年的春天,青青小草如同碧丝,在大地的怀抱里探出了头,仰望天空,大地一片欣然,这是燕地的风光,温暖的秦地已经是春满大地,桑树也绽放绿意,美丽的叶子宛如少女的嘴唇,多么的诱人心弦。

    身在他乡,最是思念的时候,越想着归来的日子,你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啊,思念你已成了煎熬,愁肠百结,苦不堪言,眼泪模糊了一切。

    春风啊,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就罢了,你我素不相识,为何如此狂吹,吹乱了我的心思,吹进了我的罗账,扰乱了我的生活。激起我无限的愁思,断肠的“愁”寂寞的“情”,君是否能够懂我的心。

    上述的译文虽然有点添言,大体意思也不离其尊,触景生情,因景生情,伤感中带着期盼,思念中散发着情感,不管是景色的描写,还是写情的角度都是对男女相隔两地情思的描述,含蓄写出了男女之间微妙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虽然异地相隔八千里,但是感情的浓烈犹如春雨贵如油,把妇女独守的情何春用风来传递,把爱情和相思用大自然来拥抱,实为大气磅礴,实为春风缠绵,实为高尚而微妙。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没有爱情可言,都是婚后才培养感情,一旦结婚就要受礼教束缚,做一个贤妻良母,如果丈夫出差或者远去经商等等,加上路途遥远和交通工具的限制,都是一去好多年。

    人是情感动物,女人心中有多少的思念和牵挂,在古代并不能坦然和告白,还要藏在心里,默默的承受和期盼,假如自己的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守寡终身,立个牌坊,浪漫的爱情和缠缠绵绵的相守成为了古代男女的向往和追求。

    李白诗歌情感很丰富的诗人,他有四个妻子,并且李白一生想成仙,*不羁,游遍天下,诗情画意,浪迹天涯,而他的妻子何曾不是空守闺房,相思加断肠,李白有如此的感想,的确是源自于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首春思说的是女子的贞洁,其实暗指自己的正值,用流水对的方法,暗示一种不期而遇,一个看到芳草思念的时候也是另一个断肠的时刻,是一种期盼和对团员的追求。

    更有一层意思,寓意李白也很想重回官场,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如同恩爱相思的男女一样有共同心声,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李白啊李白,你这区区30个文字,我且用了1500字来阐述,还解释的很不是滋味,我在思念远方的她,她是否能看到今夜的明月,明月中有我的心,那是春天的芳香让我为你特写的一首浪漫的爱情诗。

    李白一首《春思》,写醉了多少异地男女断肠的“愁”寂寞的“情”,我醉了,大地醉了,她也醉了,春天醉了,都进入了梦想,期待黎明的到来,迎着曙光看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阅读全文]...

2022-07-26 20:50:00
  • 春思李白古诗的意思(李白春思赏析解释)

  • 李白,解释
  • 诗是什么?

    诗是飘向远方的一朵云彩,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总留下丝丝牵盼。

    诗是纯天然的美味,隔着几万里就已经散发着幽香的味道。

    诗是美少女,有时候翩翩起舞,有时候忧伤多愁,有时候寂寞孤独,有时候相思欲断肠……

    在诗歌的演变和传承中,李白已经成了仙,被称为诗仙,在中国历史诗界的地位,恐只有屈原才能和他媲美。

    他的900余首诗和60多首散文,足以让它在诗坛掀起一股巨浪,不要说他当年和陈子昂、杜甫的诗歌革新运动,就是此后的文学作品也没有超越李白诗歌的造诣,其后世影响更是家喻户晓,就萌宠小孩也会李白的诗歌。

    直到今天,人们对李白的诗歌还是赞叹不已,抬头看星空就会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身在他乡就会举头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助的时候总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不管是抒情和写景,都是何等的让人心旷神怡和身临其境,又是多么的让人向往和眷恋。

    李白的诗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李白的这一首《春思》,这首诗不具备豪放,也不特意浪漫,而是无限的相思和期盼,李白不是婉约派,但是写过很多关于男女思的诗,恰恰这首诗触动了他的心旋,扣动了他的灵魂,假拖女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这首诗《春思》,一首写在春天的美女诗画。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

    现代诗译文:

    啊!又是一年的春天,青青小草如同碧丝,在大地的怀抱里探出了头,仰望天空,大地一片欣然,这是燕地的风光,温暖的秦地已经是春满大地,桑树也绽放绿意,美丽的叶子宛如少女的嘴唇,多么的诱人心弦。

    身在他乡,最是思念的时候,越想着归来的日子,你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啊,思念你已成了煎熬,愁肠百结,苦不堪言,眼泪模糊了一切。

    春风啊,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就罢了,你我素不相识,为何如此狂吹,吹乱了我的心思,吹进了我的罗账,扰乱了我的生活。激起我无限的愁思,断肠的“愁”寂寞的“情”,君是否能够懂我的心。

    上述的译文虽然有点添言,大体意思也不离其尊,触景生情,因景生情,伤感中带着期盼,思念中散发着情感,不管是景色的描写,还是写情的角度都是对男女相隔两地情思的描述,含蓄写出了男女之间微妙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虽然异地相隔八千里,但是感情的浓烈犹如春雨贵如油,把妇女独守的情何春用风来传递,把爱情和相思用大自然来拥抱,实为大气磅礴,实为春风缠绵,实为高尚而微妙。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没有爱情可言,都是婚后才培养感情,一旦结婚就要受礼教束缚,做一个贤妻良母,如果丈夫出差或者远去经商等等,加上路途遥远和交通工具的限制,都是一去好多年。

    人是情感动物,女人心中有多少的思念和牵挂,在古代并不能坦然和告白,还要藏在心里,默默的承受和期盼,假如自己的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守寡终身,立个牌坊,浪漫的爱情和缠缠绵绵的相守成为了古代男女的向往和追求。

    李白诗歌情感很丰富的诗人,他有四个妻子,并且李白一生想成仙,*不羁,游遍天下,诗情画意,浪迹天涯,而他的妻子何曾不是空守闺房,相思加断肠,李白有如此的感想,的确是源自于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这首春思说的是女子的贞洁,其实暗指自己的正值,用流水对的方法,暗示一种不期而遇,一个看到芳草思念的时候也是另一个断肠的时刻,是一种期盼和对团员的追求。

    更有一层意思,寓意李白也很想重回官场,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如同恩爱相思的男女一样有共同心声,让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李白啊李白,你这区区30个文字,我且用了1500字来阐述,还解释的很不是滋味,我在思念远方的她,她是否能看到今夜的明月,明月中有我的心,那是春天的芳香让我为你特写的一首浪漫的爱情诗。

    李白一首《春思》,写醉了多少异地男女断肠的“愁”寂寞的“情”,我醉了,大地醉了,她也醉了,春天醉了,都进入了梦想,期待黎明的到来,迎着曙光看青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阅读全文]...

2022-06-23 00:51:41
  • 李白写的古诗

  • 李白,古诗文
  • 李白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写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采莲曲》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1、《独坐敬亭山》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12、《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3、《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阅读全文]...

2022-02-11 03:49:24
  • 子夜吴歌古诗李白赏析(子夜吴歌春歌全诗解释)

  • 李白,解释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24 02:24:47
  • 李白行路难古诗赏析

  • 李白
  •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珍馐:名贵的菜肴。

      ②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③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 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李白行路难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7-02 13:20:45
  • 玉壶吟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 李白
  •   ——《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

      【赏析】: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这两句化用《》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吴汝煜)

    [玉壶吟李白原文及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4-23 23:08:54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句子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语录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说说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名言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诗词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祝福
李白的古诗带解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