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日暮的古诗意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日暮的古诗意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日暮的古诗意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日暮的古诗意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拓展阅读:带有小楼的古诗词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2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古诗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让江水一半呈青绿,一半呈橘红。可爱的是九月初三之夜,颗颗露珠像珍珠,一轮新月如弯弓。
暮江吟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铺”字用的很到位,把“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景色形象的描绘了出来。后两句写九月初三的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意境优美,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全诗造成了波澜。
全诗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渗透着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我们知道喝茶,但不知道杯小却藏无尽之美,尤其是盛装茶汤后的茶杯,更是光彩照人。茶诗中的茶杯美得让人着迷。下面请一起来欣赏阅读吧!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茶为诗为画,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等》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据已有资料统计,我国现存茶叶诗词累计达 12600 首,是茶学文化中最为瑰丽的珍宝。古茶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题材和精神载体,饱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志趣和情操抱负。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作为一种饮品,儒、释、道三家也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中达到一种集体认同,即:和、静、清三则。今天,我就着重来谈谈古茶诗中的清这一审美意蕴。那么如何多角度地认识和领悟清这一哲学理念的旨趣和精髓呢?
一、从诗文的茶道精神中,悟出清乃清正廉明之意
从现有文字记载中寻溯,茶道一词最早见之于唐诗僧皎然的那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诗*悟饮茶所能渐次达到的涤昏、清神、得道三个境界。历代文人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浊升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清白,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的象征,由此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风。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可致清导和,苏东坡赞美茶的品格为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清心寡欲、品格清高为君子之风。品茶即品人,谁说醉人唯美酒,清茶一杯也醉人。清茶一杯,是古代清官廉洁的象征,体现了茶道清寂无为的禅味。*年来,*以清茶一杯来招待国内外宾客和同志,既不失礼又体现廉正,为人们所称道。清康熙和乾隆皇帝举行大宴会也只是喝茶吃点心,而不用丰盛酒宴。明李贽写了《茶夹铭》:我无老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全唐诗》载有他的一首《不羡歌》体现了他鄙夷*,清正不阿的品质。
二、从古茶诗的字里行间,品味清中的清逸况味
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擅长烹茶,作有茶诗多篇,是陆羽的好友,他现存的名篇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 40 字,清空如话,陆羽之隐士风韵跃然纸上。白居易作有《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云: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
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如此结茅而居,辟茶园,听飞泉,赏白莲,饮酒弹琴,仰天长歌,,诗人感到如倦鸟飞返茂林,若涸鱼回归清池,颇为悠然自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然目睹官场污浊后,他向往的是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赠博也上人》)那样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王阮的归来世事都忘尽,惟记白云堆里行。孔武仲的我生世味薄,所好唯真茶。这些诗作皆以旷远之笔,造空灵之境,都表现了诗人看破世情、不为尘俗所累的散淡和无欲恬静,超尘脱俗,清幽闲雅的情趣。这时的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清逸是相通的,更揭示了茶与诗文创作、书写性灵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朴淡泊,闲逸修然的隽永境界。
三、从古茶诗展现的品茗世界中,领受清的清雅之意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人是十分讲究品茶的环境的。明代文人徐渭曾说地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当然,在现代人看来,品一次茶,要同时具备他说的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陆龟蒙则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扫落松枝上的积雪来烹茶,那更是妙不可言。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可使饮茶的人多几分雅趣。诗人陆游爱茶嗜茶,会玩当时流行的分茶。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不是寻常的品茶。冲泡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茶盏面上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有水丹青之称。古人品茗时的.悠然清雅之气扑面而来。
白居易有诗云: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鼻香茶熟,操琴伴老是诗人晚年最舒心的享受。弹琴不能没有茶,吟咏更加不可少。白居易十分喜欢边品茶边吟咏。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瓯画等号,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雅趣。唐代以后,禅宗盛行。茶诗也多数都与僧徒有关,僧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和超然世外的心态多能够在茶诗中反映出来。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唐若水《题惠山泉》)
以上两首茶诗为得道高僧所作,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语言浅易朴素,野泉、烟火、白云、青溪、暮潺潺、 松、茯苓香等意象明朗灵动,诗风恬淡空寂,从*淡的字句中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外部存在的茶作为超脱的内心体验,茶禅一味,显现出僧家茶诗的清静淡雅之美。古人比我们更接*自然的人性,于绿水青山之间汲泉支灶,看清烟飘荡,闻茶香袅袅,享受着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正如朱熹在《茶灶》一诗中说的:饮罢方舟云,茶烟袅细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在广博的古茶诗境界里,品茶的功效乃为清心
古人云:茶心养性,茶以清心。这里不得不谈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在茶叶专卖店,往往同时备有做工精细的小茶壶,供顾客品茶用或选购,壶身周围还嵌着几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常喝茶可以有心清气爽的感受。下面本人从茶香和茶水两个方面来解析茶是如何达到清心之功效的。
先来闻茶香。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法,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道出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写道:鉴赏茶叶,首重风韵。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被世人誉为茶中极品,品饮时应品其韵味在香之胜。冲泡后便是闻香气,闻香气时将杯盖移上鼻端,深吸嗅香,只吸气不吐气,直至换气为止,盖好杯盖后才能吐气。闻香气后立即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一一倾注在小瓷杯中供品饮。杯盖掀起未等茶汤入口,茶香就扑鼻而来。如遇上非常高级的茶,更是满屋飘香,花香四溢留齿颊,令人心旷神怡,有神明凌霄汉之感;心中烦倦自然消除,心境顿时宁静下来,令人臻于修身养性的意境中。因茶叶性杂,能醒脑提神,适合消除疲劳,激励精神,阻止瞌睡,从而达到止息杂类、安静沉思之目的。茶香,能给人的心灵注入一种真正的艺术气质。
再来观茶水。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陆羽《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写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饮茶既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更能使心灵达到圆融之境。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指香气和茶水的味道,花香清清楚楚,茶水清澈,滋味清爽、清滑。苏轼喝茶、爱茶,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茶能洗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陆游也在诗中写道: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耶律楚材在从军西域时作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写出了诗人饮茶后,了却往昔茶念,西山景色也变得翠烟迷人,两腋生清风。数杯茶后,睡魔卷甲,清兴无涯,思腾八方之外,胸涌诗书千卷。这无疑是茶水有清心之功效的真实写照。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古茶诗中蕴藏的以清为精髓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雅清心的另一面。让我们透过这丰厚浩瀚的古茶诗卷轴,去领悟茶文化里清这一审美特性的清正、清逸、清雅、清心之意蕴。在纷繁的社会中,静品香茗,修身养性,古人有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苏轼有一首词这样写道: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路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是他与朋友去郊外游玩,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讲的就是对*静简朴的热爱,品一杯清茶比喧嚣的酒宴更能洗涤心灵。
古诗《元日》的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元日》的诗意 ,欢迎阅读。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就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春节*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民间过春节的*惯,大抵就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就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 “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日古诗的诗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诗意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杜甫《登高》尾联的意蕴
杜甫的《登高》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享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盛誉,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杜甫《登高》尾联的意蕴,希望有所帮助!
一、“苦恨”之正解
“苦恨”之“苦”,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苦”为副词,意思是“极、甚”,“苦恨”是偏正结构。如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苦恨:极恨。”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苦恨:极恨。”另一种观点认为“苦”描写的是杜甫的心理感受,即“愁苦”或“艰苦”,“苦恨”是并列结构。如傅庚生《杜诗析疑》说:“正是因为狃于‘八句皆对’,注家有的就把‘苦恨’解为‘甚恨’,以便与下句的‘新停’相对……细揆诗意,‘艰、难、苦、恨’四字应该是*列的,读时应该一字一顿……‘甚恨自己白发之多’,成何话说?”认为“苦恨”不当解为“甚恨”,而应该理解为与“艰”“难”相并列的结构,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愁苦。傅氏还指出人们之所以将“苦恨”理解为“甚恨”是“狃于‘八句皆对’”的缘故。
笔者认为,将“苦恨”之“苦”理解为“愁苦”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撇开对仗不论,单从“苦”字字义演变的角度考察,《登高》“苦恨”之“苦”也应该是前一说法,即:表程度,意思是极、非常。“苦”字表程度的用法在唐代*见。《唐五代语言词典》“苦”字之第二个义项是:“极、甚。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词典所举的两个例子都很有说服力:前者“苦”与“恨”字搭配,和《登高》之“苦恨”完全一致;后者“苦觉人情好”即“甚觉人情好”,亦出自于杜诗中。可见,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苦”字在唐代、在杜诗中的确可以解作“甚、极”。
《登高》中“苦恨”的“恨”并不表示“怨恨”,而是表示“遗憾”。“恨”的这一用法古已有之,杜甫诗作亦有之。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其中的“恨”就是“遗憾”之义。
《登高》之“苦恨”亦即“苦憾”“甚憾”,意思是深深的遗憾、非常遗憾。作者遗憾什么呢?结合前三联及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考察,杜甫的意思是:面对艰难的时局,虽有带病登高的壮怀,却无奈时光飞逝、身已暮齿,不得不深深遗憾自己两鬓繁霜。这正如王俊鸣所说:“这是一个心比天高的要强者无助的痛苦,无奈的悲哀。”在这一点上,人教版高中教材《语文3》(必修)释“苦恨”为“极其遗憾”,北师大版高中教材《语文4》(必修)释“苦恨”为“极恨”,显然前者更具体、准确。
附带说一下,形式上,《登高》“八句皆对”并非人为强解。就尾联而言,“苦恨”与“新停”相对:“苦”用来修饰“恨”,“新”用来限定“停”,“新停”和“苦恨”都是偏正结构,完全合乎对仗的规则。也正是因为《登高》突破了一般律诗仅中间两联对仗的常理,实现了“八句皆对”,所以才享有了“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誉。
二、“潦倒”之含义
一般认为,《登高》尾联之“潦倒”乃沮丧、失意之貌。如《杜甫诗选注》:“潦倒,衰颓、失意。”《杜甫选集》:“潦倒:失意颓丧貌。”也有人认为是“落拓不羁”之义。如前文所举赵晓晖的观点,他认为,“若解‘潦倒’为‘衰颓失意’,则由前句‘艰难苦恨繁霜鬓’而一衰到底,悲观至极”,与杜甫“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不相符,因此他释“潦倒”为落拓不羁。
诚如赵晓晖所说,将“潦倒”理解为“失意颓丧貌”的确有“一衰到底”之嫌,与整首诗沉郁而雄浑的风格不符。但将“潦倒”解为“落拓不羁”也略显隔膜。“落拓不羁”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洒脱的情怀,而细品《登高》前七句,皆沉郁而顿挫,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充满了非常浑厚深沉的悲壮之感,假若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突然转变为“落拓不羁”的疏放情怀结尾,不免给人一种突兀之感。
窃以为《登高》尾联的“潦倒”乃形容衰老的'样子,兹试作解释。首先,“潦倒”一词在唐代有“衰老”之用。《汉语大词典》(第2版)“潦倒”的第4个义项:“衰老。唐李华《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华也潦倒龙钟,百疾丛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唐杜甫《夔府书怀》:‘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李华序中“潦倒”与“龙钟”并列,显然是形容衰老之貌。杜甫《夔府书怀》之“潦倒”作衰老解,亦有明证:《杜诗详注》于该句下曰:“惜衰老无补,为足叹耳!”其次,将《登高》尾联之“潦倒”解作“衰老貌”与全诗意象吻合。《登高》后四句为作者境遇和内心情感的描写与抒发,其中有关作者形象的词语有“作客”“百年(即暮年)”“多病”“独”“繁霜鬓”等,突出了羁旅孤独、老病交加的形象特征,而“潦倒”正与“百年”“繁霜鬓”同义,都是衰老之意。那么,杜甫在一首诗内为何要用多个词来反复申说“老”这一特征呢?答案就在诗中:天地廓远、时光飞逝、时局艰难,大丈夫当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只可惜自己韶华不再、垂垂老矣,于是捶胸顿足、恨天不假年!作者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全在于一个“老”字。此外,从句式看,将“潦倒”解为衰老,正好与上句形容时局的“艰难”相对仗,也不违背此诗“八句皆对”这一事实。
三、“新停”之所指
“新停浊酒杯”的“停”,很多论著都释作“刚刚因病戒酒”,并且认为末句表现了作者借酒消愁而不能的苦闷。如萧涤非说:“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浊酒杯’。诗人无限忧愁,又*生嗜酒,常借酒消愁,现在病得连酒也不能喝,岂不更加忧愁?”{16}对于这样的解释,学界早有质疑。聂石樵等说:“旧解以为杜甫患病,故停杯,非……‘新停’者,‘方饮罢’之意。”{17}日本学者森濑寿三在全面考察了“停”的词义、“停杯”在诗文中的用例后指出,《登高》之“新停浊酒杯”“绝不能解作‘废酒’或‘断饮’”,而是“将酒杯停在嘴边”之意思。
综合杜甫的其他诗作以及《登高》全诗考察,此处的“新停”的确不是“刚刚戒酒”之意。《登高》作于大历二年的重阳节,就流传至今的诗作看,杜甫作于这一天的诗还有《九日五首》。“这组诗是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九日’指重阳节。诗题‘五首’,实仅四首,一般认为包括前一首《登高》在内,故得五首。”在杜甫作于同一天的这五首诗中,第一首就提到了自己重阳独酌、抱病登台的情景:“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由此可见,此日杜甫虽老病交加,但并未因此而戒酒。所以,《登高》“新停浊酒杯”不能解作刚刚因病戒酒。
要真正理解“新停”之所指,还得从《九日五首》入手。《九日五首》中的一些诗句对于理解《登高》之“新停”有重要意义,兹摘录如下。
其一:“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其二:“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发改,但愧菊花开。”
其三:“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其四:“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从这些今昔对比的诗句明显可见,昔日的重阳节弟妹友人相互邀约,登高赏菊,把盏传杯,意气风发;如今的重阳节,亲朋好友存者无几,加之战乱和老病,自己只能于他乡独登高台,独饮浊酒,那种“坐客醉纷纷”的热闹场面已一去不复返了!由于没有了亲人和友人的陪伴,没有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没有了太*岁月的闲适心境,喝酒也没了当年“传杯不放杯”的兴致,于是一两杯刚刚下肚便放下了酒杯。这便是“新停浊酒杯”,即一两杯刚刚下肚便停下了酒杯,因为了无兴致。“新停”一词将当时作者心境的孤独和环境的冷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杜甫《登高》可以这样理解: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句内和句间的工对起首,描写登高远望之景,其中天高地廓、风急鸟回、猿鸣哀转的意象与颈联之“悲秋”相呼应。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继续写景,但与首联相较,由空间的廓远转向了时间的易逝,在“萧萧”和“滚滚”所凸显的磅礴气势中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大气象回到了小个体,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暮年久客万里他乡,于重阳节带病独登高台的悲壮之情,达到了点题的目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形式上对仗工整,“艰难”对“潦倒”,都是形容词,前者说时局,后者说自己;“苦恨”对“新停”,都是偏正结构,前者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后者反映了重阳登高的孤独;“繁霜鬓”对“浊酒杯”,前者凸显了衰谢之形,后者暗含了困顿之境。
意蕴上,尾联继续抒情,但与颈联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相较,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时局艰难、时不我待,自己本该有所作为,却无奈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空留壮志难酬的深深遗憾;登高赏菊、把盏传杯,重阳本该亲朋相邀,却无奈身已衰谢、羁旅他乡,空怀独酌停杯的无限感叹。
因为《登高》的知名和重要,历来研究者众多。然笔者梳理相关研究后发现,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理解上,虽然学界都承认此联是抒情,但究竟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诸家之见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此联继续抒写“无限悲凉之意”,如胡应麟曰:“此篇结句……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联表达的是豪放舒朗之情,如赵晓晖解“潦倒”为“落拓不羁”之意,认为末句“宕开一笔,由‘艰难苦恨’转向豪放疏朗,与前文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呼应,一个藐视各种艰难困苦、生命意志勃发的形象跃然纸上”。
尽管诗无达诂,但不论是何种“诂”,都是建立在字词解释的基础上的。因此,本文拟从语词解释的角度谈谈《登高》尾联的意蕴。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原文: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读懂古诗词之读朱熹《春日》
黄丰收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我们思考的是,泗水,在孔子的老家山东,朱熹是否在此地春游赏玩?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说白了,就是朱熹为了写出自己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魅力的领悟,自己在想象着,或者在意淫着泗水河边的风光,闭着眼睛畅想着泗水河边的风光万紫千红的大好风光,想要表达自己对儒家思想精神光芒的感受!
等闲的人,一般人都能认识到,春天是万紫千红,只要是春天,无论大红大紫,无论小花小叶,无论是名贵的牡丹,月季,还是普通不起眼的打碗花,刺金花,甚至槐花,桐花,都给人以美丽,充满生机,有无限风光!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那么,以此推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圣哲孔子的思想光辉的!
朱熹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朱熹曾经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理学,就是等闲人,也就是一般人,一但认识到东风的魅力,就会看到,祖国处处是春天。就像我们原来我你说,*思想的光辉,普照万物,让人间变成美好的春天!
这就是典型的宋诗特点,哲理入诗!
这也很容易形成空洞说理,板起面孔说理,道貌岸然,假大空的情况。多亏朱熹这首诗还有经典的名句,升华了诗歌的价值!
因为宋诗主要想着表现哲理性,往往都是描绘事物,叙述事件都过于笼统,模糊。概括,泛写,实写,模糊都是诗歌创作的大忌!
诗歌审美思想有四大特征,一是想象,二是典型细节,三是修辞手法,四是韵律。
朱熹这首诗就犯了好几条错误忌讳。前两句,以凡俗之语说*凡之事,常见之景,概括描绘,毫无新意。但有一个好处,衬托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形成名言警句。也能给人以惊奇之感。
但这毕竟“头巾气”太冲了,这就是书生语,这就是儒生语。胡应麟《诗数》中说,“曰仙,曰禅,皆诗中本色。惟书生气象,一毫不得著诗。儒者语言,一字不可入诗。”
诗歌最讲究的是什么呢?什么是诗意呢?永远说不尽的最美好的心里向往!而且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永远达不到的!调动读者的内心感觉动力,去想象完成生活向往!
诗人们是最敏感的,是凭凡俗智慧来感受世界,哲学家是凭着玄奥智慧来理解世界。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思想。
诗歌讲究的是,情深,味浓,格高。味浓,就是诗味,就是能让你陶醉其中,喝酒一样,酒不醉人人自醉。是一种纯真无邪,也可能是天真顽皮,就是最简单的人性,最真实的人性,最美好的人性!这就是诗歌的张力,魅力,能让你去想想,扩大你的认识高度宽度深度,能让你向正方向去思考,就是高格调!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写诗的一种常用方式,写出自己心里想象中的事物的美好。不留痕迹,读者还以为是写实的,写的是眼前景物。这就是著名的意淫的方式。
关于日暮的古诗意蕴
日暮的古诗意思
夏日绝句的古诗意蕴
古诗意蕴的探究
菊花的古诗意蕴
有古诗意蕴的口号
富有古诗意蕴的题目
古诗意蕴的名字大全
意蕴深远的古诗意思
古诗意蕴的名字君奕
古诗意蕴的干鱼商标词
古诗意蕴的名字昵称
古诗中有日暮的意象
菊的意蕴古诗
古诗山的意蕴
古诗意蕴的吴姓男孩名字
日暮的古诗大全
日暮怀归的古诗
日朝日暮的古诗
酒的意蕴古诗
古诗猿鸣的意蕴
日暮黄昏的古诗
很有意蕴的古诗
日暮古诗谁写的
日暮时吟的古诗
古诗中的日暮
木在古诗里的意蕴
月在古诗里的意蕴
日暮的诗句
意蕴深长的古诗
情感励志的句子
做有用的人的句子
都希望你们好好的句子
我从来不主动的句子
形容人太自私的句子
父母不懂我的句子
说自己家人自私的句子
描写心态年轻的句子
描写江边美景的句子
形容女人后悔的句子
给女朋友qq留言的句子
老友好久不见的句子
小学生必背英语句子
英文句子纹身
祝家公生日快乐的句子
形容云南的风景的句子
关于不被珍惜的句子
关于事事不顺心的句子
情侣幽默秀恩爱的句子
早安美好的一天句子
安慰朋友心累的句子
安慰人开心的句子
混音人生句子
女儿的快乐童年的句子
形容自己愚蠢的句子
干净做人的句子
从补充句子
美文摘抄句子迷
伤心失恋难过的句子
爱你的人句子
描写家乡的优美句子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