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望写的古诗

关于以春望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以春望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以春望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以春望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8) 语录(6k+) 说说(4) 名言(732) 诗词(757) 祝福(3) 心语(116)

  • 古诗春望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阅读全文]...

2022-01-15 21:00:37
  • 古诗春望

  •   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扩展阅读:杜甫生*之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阅读全文]...

2022-07-16 20:08:21
  • 春望古诗

  •   《春望》这首诗是安禄山起兵叛唐为背景所作,表明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情。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阅读全文]...

2022-06-01 05:53:42
  • 古诗春望杜甫

  • 杜甫
  •   《春望》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阅读全文]...

2022-07-08 14:00:00
  • 春望的翻译和解释 春望古诗的意思

  • 解释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三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城内草木凄清。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战事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一封值万金。满头白发而今越少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这里借指战事。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阅读全文]...

2022-02-06 14:49:28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古诗原文及赏析

  • 早春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古诗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处】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意思】海曙:大海边上;大海深处。

      此联的意思是:霞光万道的太阳似乎是从大海深处升起来的,梅花柳树一到江边就到处开放,春意盎然。后用来歌颂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鉴赏】天上的白云和彩霞从海面上出来,这时天色已经破晓了;江边的梅花和杨柳,带来了春天的气象。

      【赏析】破晓时分,云霞烘托着的太阳,从东海中冉冉升起。江南的早春,梅花片片,在晨风中翩翩起舞,柳条也开始吐出淡淡的鹅黄色。诗句写出江南春天的晨景。红日与朝霞齐出,春风柔和地抚弄着大地,梅柳呈现出一派新姿。前句用一“出”字,把太阳和朝霞互相映衬出海的壮观点染得灿烂绚丽之极。后句着一“渡”字,与北方迥然不同的江南早春盎然生气活现眼前。两句诗对仗工稳,遣词精湛,清新典雅。

      注:曙,天刚亮。

      【全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①晋陵:唐时为江南东道毗陵郡治所,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作者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在江阴县任职时同郡县的僚友,名不详。《早春游望》:本篇所和陆丞原作的诗题。②宦游人:离家飘游在外作官或求仕宦的人。偏惊:特别惊心。物候:指自然界由于季节变换而产生的不同景物和气候。③曙:曙光。④淑气:暖和的气候。催黄鸟:催促黄鸟早鸣。黄鸟,即黄莺,又名黄鹂、仓庚儿。晴光:晴暖的阳光。蘋:水生植物绿萍,浮萍。⑤古调:指陆丞原作诗,其格调高雅接*古人。归思(si):还乡的念头。

      【鉴赏】

      《全唐诗》在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都收录此诗,只异二字。按今本《韦苏州集》10卷无此诗,而宋本、明本《杜审言集》均载之。当以杜作为是。

      这是一首和诗。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市。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曾在江阴县任县丞、县尉一类小官。晋陵、江阴,唐时同属毗陵郡。晋陵县丞陆某作有《早春游望》诗,杜审言以同郡僚友,作此诗赓和。

      首联点题,起势警拔。“独有”句应“游望”,交代人物身份;“偏惊”句应“早春”,点出时令节物。“偏惊”由于“宦游”。只有游宦在外的`人,才会对异乡节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宦游人”是一篇关键。中间四句所着力描绘的,全是从宦游人眼中看到的异乡早春物候的变化,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也格外使他惊心动魄。作者《经行岚州》诗云:“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与此相反,江南却是春来早。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浩瀚的长江滚滚东流,喷薄而出的朝日,映红满天云霞,水天交映,绚丽多姿,景象何等壮观!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大酺》),江南已是一派春意盎然了。那温馨的春的气息,不仅催春花早开,而且催春鸟先鸣。黄鸟,即黄莺,又名黄鹂,亦名仓庚。陆机《悲哉行》云:“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翩翩鸣鸠羽,喈喈仓庚吟。”“淑气催黄鸟”,正是化用陆机诗意。

      而一个“催”字,将江南蓬勃的春意写得跃然纸上。“晴光转绿蘋”,则是化用江淹诗句:“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以“晴光”易“东风”,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使你仿佛亲眼看到在明媚春光的沐浴下,那水中的蘋草由嫩绿转为深绿,色彩更加鲜艳了,而春意也更浓了。春江、春花、春鸟、春草,点染成一幅春天的美丽图画,合谱成一曲春天的交响乐。这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光,对当地人来说,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了,但对于游宦他乡的作者来说,却是惊心怵目的。那美丽的景色,非但不能使他欢愉,反而勾引起他的思乡之愁来了。“古调”,即指陆丞之诗,“忽闻”云云,反映了诗人刹那间的情绪变化。异乡物候之“新”,已使作者“惊心”,而“忽闻”陆丞怀归之诗,不免触动自己的乡愁,此时此情此景,诗人禁不住泪洒衣襟了。这就是陆机所说的“伤哉客游士,忧思一何深。目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悲哉行》)。异乡春景越美,游子思乡之情越切,此之谓“愁思看春不当春”(《春日京中有怀》)也。

      杜审言为唐代*体诗奠基人之一,尤擅长五律。这首诗就是他五律的代表作。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相辅相成,情景交融。云霞、梅柳、黄鸟、绿蘋,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正是“独”使“宦游人”“偏惊”的异乡“物候”之“新”。“独”字、“偏”字,用得精警。“忽闻”远承“独有”,照应题中“和”字,结句点出归思,又与起句宦游相应。全诗起结转承,章法严密,对仗工整,句律精严。难怪明人胡应麟推此诗为初唐五律第一,盛赞其“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手,庶不落小家窠臼”(《诗薮》内编卷四)。

      【鉴赏】

      开头二句写宦游人对早春的感受。“物候新”三字,紧扣诗题的“早春”,是全诗诗眼所在。“宦游人”兼指作者和陆丞,为结尾所述“归思”作了伏笔。中间四句写“游望”,具体描绘了新的物候。三四句写远望所见春景。先写春云。黎明,云霞似从海上升起,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曙光与朝霞。继写春树,诗人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梅花柳叶,在江北还伴着残雪,在江南却迎来早春。五六句写*望所见春景。先写春鸟,天气转暖,黄莺鸣叫。再写春草,春光明媚,青萍灿然。这四句既描写了春天的景物,又描写了春天的气候,再加上出、渡、催、转四个动词的活用,表现了一幅幅早春物候的图景。

      结尾二句点出“和”意,表现了归思。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说:“末二句指陆丞之诗,言陆怀归,并动己之归思也。”古调句,是对陆丞诗的赞美;归思句,表现了作者的共鸣。

      王夫之《薑斋诗话》说:“*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杜审言对五言律诗的形成是作了贡献的。这首诗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全诗*仄韵脚均符合五律规则,可见五律至此已经定型。

      创作背景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作者简介

      杜审言,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甫在诗法上颇受其影响,曾自豪的宣称“吾祖诗冠古”。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作者小传】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任隰城尉,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与同僚不睦,被诬下狱,其子杜并刺杀仇人,冤获雪,武后召见,甚加叹异,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因谄附张易之,中宗神龙元年(705)流放峰州,次年召还,为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于任。两《唐书》有传,今人傅璇琮有《杜审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其诗擅长五律,属对谨严,对*体诗之成熟颇有贡献。今存诗一卷。

    [阅读全文]...

2021-12-08 15:07:51
  • 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 高考,教育,高中
  • 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春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望》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阅读全文]...

2021-12-09 16:04:02
  • 春的古诗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春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春的古诗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2、《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0、《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1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13、《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14、《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7、《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2-16 02:41:11
当前热门
以春望写的古诗 - 句子
以春望写的古诗 - 语录
以春望写的古诗 - 说说
以春望写的古诗 - 名言
以春望写的古诗 - 诗词
以春望写的古诗 - 祝福
以春望写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