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关于竖着写的古诗写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竖着写的古诗写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竖着写的古诗写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竖着写的古诗写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 语录(2k+) 说说(6k+) 名言(636) 诗词(45) 祝福(1k+) 心语(66)

  • 书法的古诗句

  • 书法
  • 书法的古诗句

      古人的娱乐的.方式比较少,而其中书法作为古人们陶冶性情的好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书法的诗句。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 一舞醉三回,消愁极千古。

      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一舞醉三回,消愁极千古。

      策须仰策而收。

      侧不得*其笔。

      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飞鸿戏海逑劲藏,舞鹤游天灵韵扬。佳作流芳传后世,携手羲之称钟王。

      结字清而峻,用笔精而稳。虽笺以粉,而墨迹犹未损。公之功名,予固未暇论。而所谓书法,要必有所本矣。

      入木三分盖山河,柳颜二公奈若何。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鉄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群龙墨海翻飞浪,羡煞雏鸭翼欲张。

      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郑板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黄庭坚

      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王文治《论书绝句》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李欣《醉后赠张九旭》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阅读全文]...

2022-04-05 00:09:48
  • 《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

  • 礼仪
  • 《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除法竖式的认识》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除法竖式的认识”这节课,陈老师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对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及超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让我佩服。所以说,这节课的亮点太多了,下面我着重从陈老师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1、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陈老师自始自终都只是在引导,而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如:在新授部分陈老师让孩子大胆的尝试自己创造除法竖式,又出示学生自己创编的各种形式的竖式,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再进行比较分析,哪个竖式更合适。从一系列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2、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注重训练学生回答语言的完整性。

      《课标》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节课陈老师用多种方式让想说又不会说,怕说、不敢说,以及根本不会开口的学生都乐于去说。

      总结有以下几点:

      1、陈老师数学语言的准确规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老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简捷概括,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以此给学生示范引导。比如:教学中问道,怎么写竖式,应该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通过这样一个思路,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通过多种形式,并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口头表述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陈老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在教学中,孩子回答不完整时,老师就会说“谁能完整的表述出来?”“请你在完整的表述一遍”。

      总之,这节课无论从设计上,还是流程上都突破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但是我也有以下几个地方想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

      1、教师对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是否需要更透彻的讲解。有好几个孩子在计算时都把商写在十位了。

      2、除法竖式中的那个厂字符号,一撇是否应该在短一点,与除数,被除数写在同一直线上。以上就是我个人对陈老师的这节课的一点薄见,若说的不妥的地方,还请陈老师多多海涵。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2022-01-12 20:31:12
  • 诗名含有竖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竖字的诗词

  • 牧竖

    崔道融〔唐代〕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简竖儒

    刘兼〔唐代〕

    蹄涔岂信有沧浪,萤火何堪并太阳。渊奥未曾探禹穴,

    矜夸便拟越丘墙。小巫神气终须怯,下里音声必不长。

    *日冰壶多晦昧,虎皮羊质也观光。

    小竖醉

    陆游〔宋代〕

    漫道樽中酒不空,歌呼谁解和衰翁?可怜小竖如猱玃,却有*阳吏舍风。

    和刘卿材十咏·牧竖

    黄庶〔宋代〕

    逐处随青草,生来不识愁。旱田乾欲死,拍手也须讴。

    举俱胝竖指因缘颂

    释法演〔宋代〕

    佳人睡起懒梳头,指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牧竖

    蒲松龄〔清代〕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今有豪强子,怒目按剑,若将搏噬;为所怒者,乃阖扇去。豪力尽声嘶,更无敌者,岂不畅然自雄?不知此禽兽之威,人故弄之以为戏耳。

    雨夜宿竖坼

    郭钰〔元代〕

    倚江茅屋小,白发困淹留。灯影摇乡梦,雨声添客愁。

    二仪无定位,万国总深仇。谁省骊山事,终同草一邱。

    厓山看大忠祠竖柱阻风七日后发舟用旧韵

    陈献章〔明代〕

    青青奇石草,上有牛羊躅。汹汹厓门水,远带汤瓶绿。

    浮云散孤屿,初日明村曲。言归辄风涛,无乃疑张陆。

    迟迟重迟迟,畏此波心木。

    和邓尚龙贺新竖旗竿之作

    张嗣纲〔明代〕

    潜名避世入山中,木石之居自不同。岂为弃官垂五柳,却缘先宦树孤松。

    村边组帛非鸿雉,洞口旄竿起蝀虹。莫笑我家犹混俗,他年赤帜不如公。

    二月初九日山楼竖栋示诸子

    释函是〔明代〕

    东风吹雨过南皋,一片晴云捧日高。撑栋架楼人力健,敲金持梵谷声豪。

    巨灵护我终成住,乘愿同人岂见劳。不爱繁华爱岑寂,夜寒谁解听松涛。

    [阅读全文]...

2021-12-25 08:19:53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古诗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2021-12-08 21:41:24
  • 背记古诗的六种方法

  • 方法,文学
  • 背记古诗的六种方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记古诗的六种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理解记忆法

      一首古诗词,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你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到用的时候,再还原成诗词的语言,这样就比较好记了。

      例如:“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这句诗,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难记住的。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颈子远望寄意。

      2.情景想象法

      所谓的情景想象法,就是发挥想象力,来想象下诗词中描述的景色或人物的原貌,这样帮助记忆。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记这首诗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有一位衣着褴褛,但悠然自得的老人,在一排竹篱旁欣赏并采摘着菊花,他身后是轮廓清晰的南山。脑海想象出这样的一幅图画,那么这首诗在你脑海里就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3.韵脚记忆法

      古诗都有严格的韵律,这是古诗对美学的一种回归。在背记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重读韵脚。

      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的韵脚是韵母“an”,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可以记住韵脚的字,从这个字来扩散到这句诗,加深记忆。

      4.诵读记忆法

      在电视中看见过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将诵读内容音调拉得很长的样子,很多人都忍俊不禁,不过这的确有助于记忆。因此大家背记诗词的时候,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尽情体味诗中的意向加深记忆。

      5.分析记忆法

      分析可以加深记忆,*滑而独立的事物是很难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持久地印象的。如果适当的使记忆的东西和过去的记忆,价值观建立联系,那么就对记忆这件事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大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一句。看完这首诗,不妨分析下。诗人为什么说四月的时候山外的花儿都开尽了,山上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因为山下和山上的气温不一样,因此桃花开的时节也不同。如果稍用地理知识分析,就知道,这是自然带分布中的垂直自然带,对这句诗的记忆肯定深刻。

      6.对仗记忆法

      很多古诗,尤其是律诗是非常讲究对仗的,对仗是这些诗歌的一种规律。在记忆时,你可以两句对比着记,这样可以克服记忆单句的困难。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对仗比较工整。两个对一行,黄对白,青对翠等,这样可以对比着记忆,很容易记住。

      为什么要孩子从小背古诗词?

      第一个:背古诗词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词相比普通的文章,它们虽然更简短,但是却更难让人理解,所以孩子在背古诗词的同时,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得到很好的提升。

      英国班戈大学有一项研究证实,因为古诗词中带有韵律,所以当孩子们朗读时,大脑中会出现一种特定的脑电波,但是当孩子阅读普通的文字时,这种脑电波却没有出现。由此可见,背古诗词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十分有好处。

      第二个:语言逻辑清晰,有美感

      通过观察古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它的篇幅很短,但是它却能传递出很清晰的.意思,并且十分有美感。我们通过一篇古诗词,就可以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诗人在写这篇古诗词时的意境。

      如果孩子从小就背古诗词,那么他的语言逻辑会更清晰,更有美感。因为他从小就在古诗词的熏陶中长大,他在*时的生活中和写作中,也更能富有诗意。

      第三个: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背诵古诗还能够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小时候能够背诵出来的一些古诗词,等到他们长大后,他们仍然能够清晰完整地将这首古诗词背诵出来。

      当孩子在记忆和背诵古诗词的同时,他们的大脑正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这时他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这就让孩子的大脑得到了充分锻炼,同时他们的记忆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提升。

      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作者的背景及释义。带有背景和释义的古诗词,方便孩子理解古诗词中的意义,避免孩子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融为孩子自己的知识。这里为大家推荐这套《唐诗三百首》。

      除了有细腻国风的插图之外,每一首故事都有相应的翻译,更容易让孩子知道这首古诗的含义,诠释唐诗浓厚的文化意境,很容易激起孩子背古诗的兴趣。

    [阅读全文]...

2022-01-04 02:52:40
  • 古诗答题方法

  • 方法
  • 古诗答题方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答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阅读全文]...

2022-05-06 12:02:28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 古诗文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拓展:

      比喻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阅读全文]...

2022-07-30 15:18:36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阅读全文]...

2022-07-15 03:16:18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9.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1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阅读全文]...

2022-03-10 16:24:40
  • 励志古诗软体书法楷体

  • 励志,书法
  •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阳光。阳光的人生有着励志的宣言。

      励志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宋代: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蟋蟀

      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酹江月·驿中言别

      宋代: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画鹰

      唐代: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芜。

      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嘲

      宋代: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始闻秋风

      唐代: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二砺

      宋代:郑思肖

    [阅读全文]...

2022-03-12 14:20:24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句子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语录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说说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名言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诗词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祝福
竖着写的古诗写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