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关于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48) 语录(77) 说说(1k+) 名言(10) 诗词(1k+) 祝福(86) 心语(15)

  • 中秋节的来源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来源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来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阅读全文]...

2021-11-24 00:13:23
  • 7字古诗挑出来的情侣名(藏在古诗里的情侣名)

  • 情侣
  • 1、星 月

    愿我如星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小扇 流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3、金风 玉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4、江枫 渔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5、羁鸟 旧林 或 池鱼 故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6、阆苑仙葩 美玉无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曹雪芹《枉凝眉》

    7、绵绵 远道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8、无言 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9、落霞 孤鹜 或 秋水 长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0、远方 古道 或 晴翠 荒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牵牛星 河汉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12、鹊 鸠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佚名《鹊巢》

    13、桃花 流水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4、黑云 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5、游人 芳草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

    16、白鹭 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7、顾瞻 城阙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18、江流 芳甸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阅读全文]...

2021-12-11 07:21:31
  • 来源于古诗中的情侣名89句

  • 情侣,爱情
  • 唯美诗句情侣网名

      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断?下文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情侣网名的唯美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阅读全文]...

2022-02-17 07:21:16
  • 顾城:来源诗歌

  • 顾城,诗歌
  • 顾城:来源诗歌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诗歌《来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顾城:来源

      泉水的台阶

      铁链上轻轻走过森林之马

      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

      我的火焰

      大海的青色

      晴空中最(www.unjs.com)强的兵

      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

      一节节阳光的铁链

      木盒带来的空气

      鱼和鸟的姿势

      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

      【顾城简介】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谢烨)合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阅读全文]...

2022-03-24 15:37:49
  • *中秋节的来源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节日简介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别称

      根据*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月饼

      起源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的字条,

      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士兵床战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发展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阅读全文]...

2022-02-13 02:11:16
  • 有关中秋节命名来源

  • 中秋节
  • 有关中秋节命名来源

      大家对于中秋节都是非常的不陌生的一个节日。你知道中秋节名称的由来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秋节名称的由来,欢迎阅读!

      中秋节命名来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俗。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寒”。

      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

      到唐宋时,中秋节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中秋节的史料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难找到。

      直到南宋,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饼中有“月饼”。

      是否就是中秋专用的节物,则不得而知。

      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并被赋予“团圆”、“和美”的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阅读全文]...

2022-06-11 11:24:39
  • 鉏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 鉏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鉏姓主要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力士鉏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鉏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着名神箭手羿,又称“夷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谓为氏。穷鉏氏,即有穷氏,以地命氏。鉏,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当地亦称兴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城区南约五公里处,海拔523米,是济南*郊最高的山。据典籍《集韵》注释:“鉏,详余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传·成公十八年》中记录有西鉏吾,即读音为xú(ㄒㄩˊ),是东夷族有穷氏族人所读之豫音。到了春秋时期,羿的后代自鉏地迁于穷石(今山东德州)之后,鲁国人读其音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讹为chí(ㄔˊ),属异地音讹所致。但实际上,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原居豫鲁之交处,至今河南省的台前县一带仍读其音为xú(ㄒㄩˊ)。古鉏国,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迁其国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一带,这在史籍《左传·襄公四年》中有记载:“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在夏王朝时期,传说中的神箭手羿就曾跟从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玉函山学剑术与箭术。因为玉函山“有玄石,火之有玄液,淬之以为器,利斫黄金”,因而称为“鉏”,古代史籍中记作鉏国(今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

      居于玉函山的羿部落族人,被称为有穷鉏氏,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因此“有穷鉏氏”又称“有穷除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读音作xú(ㄒㄩ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襄廿三年》记载,鲁国王族正卿季武子有个儿子叫季公弥,又称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受传的,被史书称作“公鉏极”,即鲁季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鉏”为姓氏者,称鉏氏,又称除氏、徐氏。鉏,在典籍《集韵·鱼韵》中解释:“鉏、阙,人名。<春秋传>有西鉏吾,音祥余切。”祥余切,就是读音作xú(ㄒㄩˊ)。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

      在鲁季公(季公弥)的鉏氏后裔中,后来多取“除”为姓氏,称除氏,亦有为鉏氏、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力士鉏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吕氏春秋·过理》中记作“沮麛”,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作“鉏麛”,而汉朝史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称其为“鉏之弥”。在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时期(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晋灵公自己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赵盾(公元前?~前601年待考)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腻味和恼怒,干脆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待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鉏麑是个有正义感的晋国人,实在下不了手去杀害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之后,鉏麑为难地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在鉏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鉏氏、麑氏,后鉏氏族人中有改为通假字“除”为姓氏者,称除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城鉏。城鉏原为宋国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后为卫国所夺。

      在该卫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城氏,后有人改为鉏丘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鉏氏,后又简改为除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周桓王姬林十八年(郑庄公姬寤生四十二年,公元前702年),郑庄公逝世,郑国马上就发生了继嗣之争,郑庄公的小儿子姬突赶跑了哥哥姬忽继位,是为郑厉公。在郑厉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00~前696年在位),发觉执政并不过瘾,因为国家军政大权全在祭足手中,自己实际上被架空了。郑国从此一片混乱,没过两年郑昭公又被臣子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君主位的是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即郑子姬癖、郑子姬婴,但也都死于非命。郑国自乱,使郑庄公开创的大好局面全部付诸流水,从此,郑国无力再与周边的其他诸侯大国争峰了。参与这次事件的强鉏、公子阏、公父定叔三人,在郑昭公即位后于农历9月追查先前之事,公子阏被杀,强鉏被判为刖刑,也就是把双脚砍掉,公父定叔则早就见势头不对而逃至卫国去了。由此,后世的君子们都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在强鉏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鉏氏,后该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简改为除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除氏即鉏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而且在台湾省没有除氏和鉏氏,以鲁郡、太原、晋阳、华阴为郡望。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怀远市、亳州市蒙城县、马鞍山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上海市浦东区,江苏省的无锡市,浙江省的嘉兴市、温州市洞头县,吉林省的珲春市,辽宁省的锦州市义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湖南省的娄底市新化县、益阳市安化县、岳阳市*江县、郴州市桂阳县、邵阳市隆回县、衡阳市、永州市东安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四川省的泸州市古蔺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浙江省的宁波市慈溪市,山西省的大同市阳高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新疆*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河北省石家庄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除氏(鉏氏)族人分布。

    [阅读全文]...

2022-04-03 06:55:40
  • 印姓的来源和姓印的名人

  • 名人
  • 印姓的来源和姓印的名人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印姓的来源和姓印的名人,希望大家喜欢!

      一、 姓氏起源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睴,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堂号】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三、历史名人

      1.印应雷:宋朝通州人,知温州。州卒作乱,人心惶惶。应雷不用武力而用计谋,假借宴请,将为首者斩首,余党皆散。兵乱被*息,百姓免受战乱之灾,十分佩服。

      2.印宝:字廷用,明朝*人,成化年间举人,授重庆通判,升知澧州,终黄州府同知,他做事干练果断,治标治本,讲究试销,以干练著称于时。

      3.印光任: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乾隆年间,印光任正任广东肇庆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荐他担任了首任澳门同知。在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随后,又与继任的澳门同知张汝霖合作,写成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澳门纪略》。这是一本地方志体例的著作,详记了澳门的'形势险要,岛屿水道、社会风情,特别是与葡萄牙及其它欧洲国家交流的始未。书一刊刻,不胫而走,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久便被乾隆帝选入钦定《四库全书》。

      4.印宪曾:清·印光任之子,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姓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5.印星台:*代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15万银元,筑路10多里,修建桥梁60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康会”,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不从日寇威胁,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长吟陆放翁《示儿》诗。娄塘印有模,于国外考察电报业后,广招人材,耗资数万,编成《汉语电报编码》,一度为国内电讯界广泛使用,并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1913年就任该馆总经理,对《辞源》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尤为关注,还创办了发行所,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21-12-06 01:12:58
  • 最美的爱情古诗情侣名

  • 情侣,爱情
  • 1、网名:谭云 || 涧雨 诗句:涧花然幕雨,谭树暖春云。

    2、网名:云生 || 海楼 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网名:燕然 || 忆君 诗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4、网名:怕相思 || 已相思 诗句: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5、网名:蓝田 || 暖烟 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网名:轻云蔽月 || 流风回雪 诗句: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7、网名:情深几许 || 夕照秋雨 诗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8、网名:青冥 || 渌水 诗句: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9、网名:江枫 || 渔火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0、网名:桃花含雨 || 柳带朝烟 诗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11、网名:鸾镜 || 花枝 诗句: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12、网名:花如锦 || 叶成帷 诗句:春至花如锦,夏*叶成帷。

    13、网名:江上酒 || 故人倾 诗句: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14、网名:山上雪 || 云间月 诗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15、网名:淑女 || 君子 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6、网名:枫林晚 || 二月花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7、网名:高烟水寒 || 思枫叶丹 诗句: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18、网名:花落去 || 燕归来 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网名:霜落树 || 鹿饮溪 诗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20、网名:云凡 || 世离 诗句:云淡天清拂风暖,凡尘世俗本无牵,世间多少痴情苦,离聚无悔尽是缘。

    21、网名:樽酒 || 黎颜 诗句: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22、网名:山有木兮 || 心悦君兮 诗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23、网名:玲珑红豆 || 入骨相思 诗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阅读全文]...

2022-06-11 05:09:54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句子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语录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说说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名言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诗词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祝福
来源于古诗中的五字情侣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