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关于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61) 语录(8) 说说(11) 名言(8) 诗词(2k+) 祝福(2) 心语(57)

  • 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 文学
  • 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简单来说,就是这首古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1-25 08:20:09
  • 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赏析(高三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 诗歌
  •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阅读全文]...

2021-12-20 07:44:05
  • 诗词鉴赏题目:逢入京使

  • 诗词鉴赏题目: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2分)

      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

      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阅读全文]...

2021-11-30 22:44:22
  • 尔雅通识音乐鉴赏题目及答案

  • 音乐
  • 尔雅通识音乐鉴赏题目及答案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些年各类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尔雅通识音乐鉴赏题目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下面哪一首曲子暗示了“音乐中包含着各种内容的表现,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你听不 懂”的审美观念:()

      A、高山流水 B、梁祝 C、马赛曲 D、马刀舞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区解说音乐。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听不懂”——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说明听者欣赏水*差。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4《西西里之歌》选自下面哪一项:()

      A、《蝴蝶夫人》 B、《莫扎特》 C、《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D、《星条旗永不落》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文学和音乐分别是下面哪一项的艺术:()

      A、语言;视觉 B、语言;听觉C、视觉;听觉 D、情绪;视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萨利埃里是下面哪一国的著名组曲家:()

      A、德国 B、法国 C、英语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下面关于廖尚果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即青主 B、*音乐理论家 C、生于 1892 年,卒于 1959 年 D、著作有《乐话》和《音乐通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流浪者之歌》的作者是贝多芬。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1音乐欣赏的关键的心理活动是下面哪一项:()

      A、了解音乐的创造背景 B、体验微妙的情绪变化 C、深刻理解曲音乐表现的主题 D、了解音乐的创作形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是下面哪一项:()

      A、感受听觉的美;体验情绪的变化 B、感受视觉的美;体验情绪的变化 C、感受听觉的美;体会创作形式的变化 D、感受视觉的美;体会创作形式的变化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4《马刀舞》是一首热闹的管弦乐曲。()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下面关于《蝴蝶夫人》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悠扬的钢琴曲 B、一首雄壮的进行曲 C、一首热闹的舞曲

      D、一首安静的合唱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下面哪一项不可以引起联觉:()

      A、发音速度 B、音强 C、音色 D、音高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下面哪一项:()

      A、想象 B、联觉 C、视觉 D、听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下面哪一项不可以用高音来表现:()

      A、凉爽 B、亮色 C、真丝

      D、羊绒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听觉是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桥梁。

      正确答案: 1

      × 我的答案:×

      《英雄的生涯》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

      A

      、理查斯特劳斯 B、德彪西 C、拉赫玛尼诺夫 D、肖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野蜂飞舞》中最大的败笔出现的原因是下面哪一项:()

    [阅读全文]...

2021-12-06 21:58:09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题裴晋公林亭》作品介绍

      《题裴晋公林亭》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8卷。

      《题裴晋公林亭》原文

      题裴晋公林亭

      作者:唐·温庭筠

      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

      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注释

      ①裴晋公:裴度。度封晋国公。大和八年(834),裴度徙东都留守,时中官用事,国事目非,度不复以出处为意,于东都洛阳午桥庄创别墅,名绿野堂,花木万株,中立凉台暑馆,极园林之胜。白居易、刘禹锡等,皆从之游。见《旧唐书》本传。

      ②谢傅:谢安卒,赠太傅。此喻裴度。

      ③《晋书·谢安传》载,安卒,其甥羊昙经安居所西州门,以马策叩扉,诵曹子建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閟音徽:音容不存。

      ④谢安隐居东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中丞高裕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谢安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见《晋书》本传。

      ⑤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设于禁苑,称凤凰池。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章事,故诗文中每以凤凰池指中书省或宰相。此池凤含有双关之意,隐指宰相。

      ⑥万几:亦作万机。指日常的纷繁政务。《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题裴晋公林亭》繁体对照

      卷578—57題裴晉公林亭溫庭筠

      謝傅林亭暑氣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東山終為蒼生起,南浦虛言白首歸。

      池鳳已傳春水浴,諸禽猶帶夕陽飛。

      悠然到此忘情處,壹日何妨有萬幾。

    [阅读全文]...

2021-12-08 02:04:56
  • 梦李白二首其二古诗鉴赏题目和答案

  • 李白
  •   梦二首其二

      唐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斯人:指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因梦而得《梦李白》诗二首,此为其二。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见浮云而念游子,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

      B.“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梦李白(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C .“出门搔白首,若负*生志”通过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心理,使得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D.“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一声沉重的嗟叹中,诗人只是寄托了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并没包含诗人自己的心事。

      E.诗歌通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表达了作者的不*之气和诗人自身的感慨。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3分,B2分,E1分(C这两句诗并没有神态描写,D这两句诗也含有诗人自己无限的心事,E诗歌并没有写疑幻疑真的心理)

      2:这首诗写诗人梦中见到李白的情景,抒写了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2分)“浮云”二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三夜”二句抒写诗人对故人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从几个侧面刻画了李白枯槁惨淡的形象,“冠盖”二句抒写对李白生*遭际的不*,末二句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4分)

      简析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梦李白二首其二鉴赏题目和答案]

    [阅读全文]...

2021-11-27 16:48:46
  • 《杂诗》古诗鉴赏

  • 文学
  • 《杂诗》古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没有像我们*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有“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这也许就是这首“杂诗”*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31:58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 高考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 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阅读全文]...

2022-03-11 08:27:30
  •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归纳)

  • 高中,方法
  •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对于那些摸不到规律的童鞋有福喽,下面这10大规律,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阅读全文]...

2022-04-16 07:44:24
  • 爱国主题古诗词鉴赏

  •   我们即将迎来党的生日——七一建党节,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更应该展望未来。感谢我们的党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值此之际,小编为大家带来了201X爱国主题古鉴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意“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爱国主题词鉴赏]

    [阅读全文]...

2022-01-20 05:56:09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句子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语录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说说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名言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诗词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祝福
古诗鉴赏衬托的题目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