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居这首古诗的诗意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村居这首古诗的诗意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村居这首古诗的诗意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村居这首古诗的诗意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高鼎生活在*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其实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等。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歌赏析
今天先不赏析诗歌,给大家分享一个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首诗说的是一个什么物件,你有没有猜出来呢?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这不是《红楼梦》里探春出的灯谜么,谜底就是“风筝”。如果你熟悉《红楼梦》,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描写风筝的段落和描写风筝的诗。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非常资深的“风筝爱好者”。 曹雪芹少年时,家里还比较有钱。家中有个花匠,非常会做风筝,曹雪芹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风筝的做法。还能在风筝上画非常精美的花纹。 后来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来到北京住在香山脚下。有一次为了帮助老朋友于景廉赚一些生活费,曹雪芹做了四个风筝,让于景廉拿到城里去卖。没想到这些风筝非常受欢迎,很多王公贵族都愿意花大价钱买。 后来,曹氏风筝成为了乾隆年间四大风筝流派之一。曹雪芹把他做风筝的手法和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南鹞北鸢考工记》,希望那些身体病弱或是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会做风筝,有一个谋生的手段。曹雪芹不仅有过人的才情,也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 曹雪芹的这首风筝诗,是为了预示探春最后远嫁的身世,所以整体基调略为悲伤。其实放风筝这件事,在民间是非常欢乐而有趣的。 风筝在北方被称为鸢,在南方被称为鹞。据说是汉朝时期韩信发明的,后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古代诗人也有很多人写过跟风筝有关的诗。清代诗人高鼎《村居》写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是清代末期的诗人,大概生活在*战争之后,并不有名,生*也没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唯独这首《村居》因为充满了乡村生活的野趣,被人们熟知。春天是最适合放风筝的时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温暖的东风刮起,孩童最为兴奋,下学之后急忙跑回家,趁着风势不小,把纸鸢高高地放上天。 春天的风是很任性的,可不是随叫随到。写《桃花扇》的那位剧作家孔尚任,就写过一首《风筝》,描写因为没有风放不了风筝,着急生气的小孩。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小孩子多直率啊,才不像大人们那样,只会夸今年的春天来的早呢,他们会埋怨老天,你怎么不刮风呢?我的风筝都飞不上天了。 放风筝,是春天里老少皆宜的活动。小朋友可以尽情奔跑,年轻人可以借着抬头看风筝的机会治疗颈椎病,老人们也能通过放风筝进行一些不太剧烈的户外活动。在古代,清明节气前后,人们都要外出踏青,放风筝也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有些时候人们把风筝高高放飞,在风筝线全部放出去之后,就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飞走,象征着疾病、晦气等不好的事情统统被去除。 很多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放风筝的*俗。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就描写了阿富汗举行的追风筝大赛。男孩哈桑有令人惊异的天赋,总能第一个找到断线飞走的风筝,为主人公阿米尔赢得比赛。 现在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难找到让孩子尽情放风筝的地方了。但是,春天是适合出门玩耍的日子,如果周末有时间,不妨带上风筝到郊外去,找一片空地,放风筝,做游戏,在春天里尽情撒欢。 今天的风筝诗就分享到这里,希望疫情能早日随风而去,大家可以尽情地去放风筝。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的诗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的诗意,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鉴赏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其人无甚事迹,有关他的生*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拙吾诗稿》等。
疫情逐渐解禁之后,我们便都搬回了老家去住。从二月末到五月底,满满当当住了三个月。那是陕西中部的一个小乡村,依着渭河,旁边是望不到头的农田。前院栽着花草,后院是菜园,春天时,门外的花树也一簇簇拢上枝头。
(门口的花树)
(院子里的月季)
(菜园里的豌豆)
乡下离繁华很远,生活较于城里虽单调了些,但又多了生机。“啾啾、叽喳、布谷……”,四周不同的鸟儿常常奏着乡村交响乐,声音像摇碎了的铃铛。燕子低低地从檐顶掠过,不知名的鸟雀歇在树的顶端唱着歌。
(院子里的锦葵)
四月时正起身的麦田,从楼顶远看过去,像铺开的墨绿色珊瑚绒毛毯。远处打篮球的声音忽大忽小,拖拉机轰隆隆地从小路上驶过,狗吠声隐约可见。
(二月末屋后的树)
(日落)
(晚上的天空)
村子里七八点之后便阒然无声,偶有一星半点的光从窗子里透出来。路边有三两结队走过的野狗,或是肚子闪着荧光的蠕虫。再晚一点,我和哥哥会去田垄上散步,星星垂得很低,仿佛只要走到地头那边,踮起脚尖就可以摘下。我们天南海北地聊,一个北京的大学生,一个武汉的大学生,短时间内注定无法开学,索性在老家住个痛快,把前十九年没有机会说的话一次说完。走到更深露重,走到睡意渐起,便与月亮一起回家。红色的大铁门,总是虚掩着,留着一盏灯。
(一弯新月)
有时候下了课,哥哥会开着姥爷的三轮车带我去远一点的大村子买零食。那段路是上坡,还有好几个拐弯,哥哥却总是开得飞快,我在后座上被吓得尖叫,紧紧抓住护栏,但又觉得这样吹风好爽,因此总是一边叫一边笑。或者开汽车去镇子上,买刚摘的草莓,顺便吃顿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陕西当地小吃)
(从镇上开车回家的路上)
我们偶尔会去河滩,穿过田间小路,走下高高的河岸,*了鞋袜,把脚踩进浅水里。落日的余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身影点亮,投进去的石子把流淌着的波光打碎,然后掐着点回家,上七点的网课。
(渭河滩)
(枯树与日落)
有时半夜十一点吃烧烤,乐趣多于食欲,小烤炉摆上羊肉串、面筋和骨肉相连,还有冰箱里随便找的蔬菜食材。碳烧的正好时,肚子也饱了,最后几串土豆孤零零躺在上面,没人再望眼欲穿地等待。
住的久了,也就有机会碰上原来没怎么经历过的事情了。邻居家的儿子结婚,论起辈分来还是我的侄子,便邀我们一家同去。小路上搭起临时的塑料棚,里面摆上十几张铁桌。头天晚上和结婚当天早上是顿臊子面,中午是顿荤荤素素一桌子的流水*。第一*是娘家人,第二*则是我们这些本村人。第一*的客人刚刚站起身,我便被人群簇拥着挤到了桌前。上一桌的残羹冷炙还未来得及打扫,脚下也都是垃圾。在酒*最后,新郎新娘挨桌敬酒,新郎的母亲笑得红光满面,给新娘挨个介绍村子里的“二爷”、“七婆”、“三叔”。而我和哥哥竟然也属于要被敬酒的长辈,吓得我社恐发作,扔下筷子赶紧跑了。
(正在收拾的流水*)
闲了会和姥姥姥爷聊天,从遥远的记不清的日子说起。“那时候我还没有你大……”,姥爷仰靠着凳子,闭着眼向我追忆往昔。家里的老木桌子,自我记事以来就在那里。正正好的阳光,从铁门悄悄照进来,从午后到太阳渐落。
(旧家什)
(窗外)
(爷爷种的花)
(大爷爷与大奶奶——姥爷的哥哥嫂嫂)
(村尾的油菜花田)
周末了会走到远一点的塬上,天气一天天变暖,疫情状况逐日变好,麦苗的颜色也由绿到黄。
这次应该是自我上小学以来在乡村住的最久的一次了。乡村的生活宁静淡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乡村已经不是原来我们脑海里落后的代言词了,随着脱贫攻坚战、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推进,相信未来的乡村一定会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愿景!我也在此欢迎大家,来到我美丽的家乡——陕西宝鸡!
古诗《村居》赏析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一起来看看古诗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清*乐·村居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字词解释】
茅:茅屋;檐:屋檐;吴音:吴地的地方话;相: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亡赖:顽皮、淘气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标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见长,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表现出一幅*和、安宁的乡村生活的画面。上片词人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接着描写老人们悠然地过着晚年生活,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下片转写青年人,不同年龄的`人们在忙着自己的农事。“溪头卧剥莲蓬”,传神地描绘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这是词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并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来,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词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原文]
清*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顽皮。
[辛弃疾简介]
【原作】
清*乐·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茅檐:指茅屋。
溪上:溪边。
吴音:吴地的方音。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信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方,故称吴音。相媚好:互相说一些取悦对方的话。
翁媪:老夫老妇。媪(ǎo),老年女人。
织:编织。
无赖:贬义词保用,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翻译】
淙淙流淌的小溪,岸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一座低矮的小茅草房就坐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去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了,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子呢,最讨人喜欢的还是小三儿,正趴在小溪边剥食着莲蓬。
【赏析】
作者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篇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著名词作。作品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的三个儿子的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安逸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作品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写的是两位农家老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幽雅恬淡,令人想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些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温馨,愉悦,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下阕写的是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情形。这是一个充满了幸福与快乐的家庭。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
作品在写法上一方面是善于抓住农村生活的特征描写环境和人物,自然生动,风格朴实。另一方面是质朴的语言,简练的白描手法。作品笔墨虽少,却能做到农村生活的场景优美明晰,人物形象鲜活,自然,生动,活泼,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与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体验民俗民风是分不开的。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着有《拙吾诗稿》。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有朋友提出问题:《村居》是一首描写什么的古诗?
“村居”二字,实在简单明了。自然是描写乡村生活情景的诗,至于是哪种风格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就要看具体内容。
但是以《村居》为题的古诗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词牌,纯粹算格式规整的古诗也有蛮多,因为这个标题确实随意而有概括性。
最有名的当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作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字词简洁,朗朗上口,也正是这种类似于唐诗的风格才让这首作品到处流传,广为人知。高鼎此人,生*不详,但是大概是*战争之后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时代人一样灾难深重、忧国忧民,我们知道他主要也就是因为这首《村居》。
起句写景,“草长莺飞”已经成了一个描写春天的成语,有动有静有时间交代,充分体现了诗家语的凝练。承句继续写景,运用了“醉”字拟人,将杨柳写活。
这两句写景用词简单直白,却营造了整个春天景色的意象成典。
第三句转开不再写景,开始写早春下人的活动,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人的活动,从侧面烘托这如画春景,天气也是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这两句从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全诗前半部静中有动写景,后半部动态场景写人,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得到了统一。
而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也就跃然纸上。
与早春对应的是北宋张舜民的《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这首诗很明显情境就和高鼎的不一样,同样是村居所见,这里花已残,榆钱落尽,夕阳西下,寒鸦绕飞。这晚秋景色,和早春里孩童争放纸鸢的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也是完全不同。
其实写作手法差不多,前两句写景,交代一些时间、地点,后两句虽然“无人卧”,没有写人,但是还是动态的归牛、寒鸦,也是动静结合地表现方式,只是带给读者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郑板桥还有一首七律,也是《村居》为题,还有唐朝韩偓的《村居》古风,元代王冕的《村居》组诗,都是描写诗人居住在村间所见所感,抒发自己的胸臆。
不过估计朋友不是问这些,就不列出来了。
回到问题:《村居》是描写什么的古诗?
当然是描写乡村居住生活的古诗,还能是什么?
古诗村居的诗意
村居的古诗意义
村居即事古诗的诗意
村居这首古诗的诗意是
村居图的古诗意思
村居古诗的简单的诗意
村居全诗的古诗意思
古诗咏柳村居的诗意
村居古诗诗意的简短
古诗村居的字义及诗意
村居整首古诗的诗意
古诗村居的诗意视频
村居古诗的诗意作画
村居的古诗古诗意思
村居的古诗意思50字
古诗二首《村居》的诗意
村居古诗二首的诗意
村居古诗前两句的诗意
乐*村居的古诗意思
村居雷震的古诗意思
村居的全文的古诗意思
古诗清明月.村居的诗意
村居带拼音的古诗意思
清明乐村居的古诗意思
古诗村居的意
村居古诗村居古诗的意
古诗村居这首诗的大概诗意
古诗《清*乐.村居》的诗意
古诗清*乐村居的诗意
清*乐村居古诗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