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子吟表达母爱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游子吟表达母爱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游子吟表达母爱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游子吟表达母爱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游子吟歌颂母爱的诗句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我们看看下面的游子吟歌颂母爱的诗句,大家看看下面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妈妈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自己的'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
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孟郊,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山东临邑,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其父虽为小吏,但家境清贫,自小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青年时期,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中进士,大器晚成,才有那首非常出名的《登科后》。50岁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孟郊是有名的大孝子,其著名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孟郊深受当朝宰相韩愈的赏识,且与韦应物、贾岛等著名诗人惺惺相惜,互有唱和。他一生执着于诗歌创作,自云:“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劝学》、《登科后》等。
今天复*孟郊的《登科后》,原文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上。在他46岁那年,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这一次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京城参加考试,最终也就只有二三十个人能通过考试。然而,这次,他终于出人意料地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这首《登科后》,以表达无法自抑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过去的不如意,生活的困顿,别人的冷眼,个人的落魄,都已经不值一提了。今天,金榜题名,我长久郁结的闷气,终于烟消云散。我扬眉吐气,心情畅快,思绪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天是个好日子。春风轻拂,春花盛开,我也心花怒放,我人生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如愿考取功名,终于称心如意,我迎着浩荡春风,纵马奔驰。我走马观花,仿佛,一天之内,就能看遍繁华似锦的长安。
大家都知道,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时的喜悦,自然让人高兴不已。孟郊当然也是满心欢喜,得意非凡,高高兴兴地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不仅道尽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更给*留下了 “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人生路很短,人生路很长。人生不只有坎坷,人生也有得意飞扬。人生如潮汐,潮涨潮落,本属*常。惟愿!失意时,勇敢面对!得意时,尽情欢畅!
2020年12月25号午
今天复*孟郊的《游子吟》,原文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的大意是:夜已深沉,在昏暗的油灯下,慈祥的母亲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针线。那是母亲为了离乡远行的儿子,在精心地连夜赶制他身上的衣衫。将要出行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认认真真,密密匝匝地缝缀着。总是担心,儿子归家归得晚,一人在外,衣服破损了,无人帮他缝补。父母恩情似海深,母爱如春天般温暖,像阳光一样照耀着子女。相较于父母恩情,子女那微不足道的孝心就像小草那样微小,简直不值一提。有谁敢说,这一点点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在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有力地说明这首《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据资料记载,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他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这首《游子吟》是一首著名的歌颂伟大母爱的五言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无尚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毫无华丽词藻,毫无雕饰痕迹,而是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可以说老幼皆知、耳熟能详。
纵观全诗,情真意切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这是一首发自肺腑的母爱颂歌。孟郊在这首《游子吟》中,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千百年来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读到这首诗,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母亲疼爱自己的点点滴滴,情到深处,也许会眼角湿润,也许会止不住流下晶莹的泪珠。据说,前些年,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而且,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2021年8月16号
今天复*孟郊的《劝学》,原文如下: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首诗大意是:只有击打石头,才会迸发出火花,才能实现生火的目的。如果不击打,石头原本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同样的道理,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才能掌握各种知识,才能明白事务的法则和规律;没有人生而知之,如果不学*,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不是天然就会很多知识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再认识、再提高。别人得到的知识,于己无关,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必须不辜负青春、不辜负时光,趁早努力。人生短暂,怎么可能长期都是“少年”。
孟郊这首《劝学》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四十个字,采取类比的方式,用石头只有击打才能产生火花的生动比喻,阐述了人如果不好好学*,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世上只有“学而知之”,不存在“生而知之”,而且,学*“须早为”,必须趁早、趁青春年少,如果一旦错过了学*的时间,少年时光不会重来,从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读书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读书学*这件事,甚至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所以。后世有诸多劝学诗文。今天再和大家分享颜真卿另一首《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相信很多人也耳熟能详,同样,也是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客观地讲,就我本人而言,自认为从小还算是一个喜欢读书学*的人,其他优点不是很多,唯一还算得上优点的就是喜欢读书,喜欢读各种书籍,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书籍,碰到喜欢的书,有时,彻夜不眠也要读完。当然,喜欢读书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跳出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还有一份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所以,趁着青春年少多读书多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诗意: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
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m.ju.51tietu.net)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古诗
《游子吟》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内容,欢迎参考!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⑷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归:回来,回家。
⑹言:说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作品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诗作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后世影响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教材中也有选用,被收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
作者简介
孟郊像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脍炙人口的佳作。诗歌刻画了一位为外出的儿子精心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抒发了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情感。语言质朴无华,然而内蕴深情,真切感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更是道出了天下为人子女者的心声,成为历代传咏的名句。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收有此诗,学生已早有接触,大多能够流利背诵。面对学情,如何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另寻切入角度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呢?
我不由得想到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呵护,却很少想到关爱父母,更难得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哺育自己长大的亲人。这不是年龄大小的问题,而是一种责任观念的丧失或行动意识的淡薄。于是,我决定让课堂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其亲身感受母爱的伟大。
回顾本节课,认为以下几个环节比较成功:
1、提供多种学*方法,适应更多的学生。在学*古诗时我一改传统古板的学*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图文结合、反复诵读、以及其他等方法。这样做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也摈弃了将一首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古诗,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弊病。
2、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在这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小组探究。然后展开小组合作解疑,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做到每人都开口,答案各异。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及时补充,学生参与性很强,闪光点不断迸发。
3、关于读的问题,我自己引起了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化情感。在每一次的读的时候要有目的性,让每一次的读都有实效。
4、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要关注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对文章的感悟。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环节要注意情感线连贯,这要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5、多媒体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歌曲MTV,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静寂。只有催人泪下的乐声,扣人心弦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极强的震撼许多同学眼角泛起了晶莹的泪光。看着同学们目不转睛的眼神,我体会到了课堂上的静的美妙与力量。在联系现实生活时,一位女生声音颤抖地讲述了与母亲的故事,其他同学也深情述说了自身的感悟。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从动情的眼神,真诚的述说中,看得出,他们内心深处情感之弦深深颤动,无须华丽的词藻,空洞的说教与表白,这一刻的感动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对父母的也担负着一份责任。
反思着这节课,我醒悟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不仅班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提高更快,而且我也在体验着课堂教学的快乐。
从教学技术层面上讲,我觉得自己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一步骤探索:
1、对于孩子们的发言,如何有效激励评价需要思考;
2、个人教学语言需要在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方面锤炼;
3、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需要进行及时点拨。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把人字写进课堂”通过“感悟 、体验、表达、抒发”等部骤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感谢同学,感谢他们陪我走过了这一节心灵之旅。最后,我想说的是,想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又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不要让一天又一天的粉笔灰蒙蔽了我们的心灵。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诗人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古诗游子吟带拼音
yóu zǐ yǐn
游子吟
孟 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母手中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子身上衣。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游子吟,欢迎参考!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的翻译(精选6篇)
游子吟表达了深沉的母爱,那么关于古诗游子吟的翻译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游子吟古诗的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翻译 作者:孟郊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名师翻译: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交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翻译:孩子明天就要远行,母亲为孩子制作新衣,母亲担心孩子受冷将衣服缝得厚厚的,并盼望孩子能*安地早些回来。
游子吟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通用6篇)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这首诗以清新淳朴的语言,真 挚深厚的感情,谱写了一首伟大母 爱的颂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 为传颂。诗意是,慈爱的老母为即 将出门在外的儿子缝制衣衫,儿子 就要远走了,老母手中的针线细细 密密地缝啊缝,心里就怕儿子远行 在外迟迟难归。谁说像柔弱小草一 样的儿女,能够报答像春天阳光一 样的慈母的恩泽呢!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②寸草:小草。③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
【赏析】
这是一首满含深情赞颂母爱的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尤为背井离乡的游子所喜爱。
孟郊一生孤苦贫困,早年隐居山林,*50岁才中进士,随后只担任溧阳县尉这么一个小官。他感到郁郁寡欢,无心理公事,于是放情于山水。县令对他不满,只给他半俸。不久,孟郊毅然辞官。这首诗题下有诗人自注:“迎母溧上作。”可见写这首诗时,孟郊还在溧阳任上。由于孟郊长期与母亲分离,到处漂流,慈母的深情常年萦怀于心,对母亲的爱和对母子分离的痛苦感受很深,这些促使他写出了这首生动赞美母爱、表达母子之情的诗篇。
这首诗以对句起首,紧扣诗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既对仗工整,又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这两句诗,交待了诗的主人公——慈母和游子,并从人引出物——线与衣,为诗句的进一步展开,起了总领与过渡的作用。
诗的三、四句,勾画了一个普通而又动人的场景,塑造出一位慈母的典型形象。诗人从人物的动作入手,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她是那样认真地一针一线密密地缝,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爱都溶进那细密的针脚里。她生怕衣服缝得不结实,影响孩子及时归来。这里没有艺术夸张,只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缝衣服的场面和人物心境的揭示,通过细节刻画,将母亲对孩子的爱,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多么深沉、多么真挚的母爱啊! 这两句诗虽然笔墨不多,又写的是最为人熟知的事情,却引人思索,很有艺术感染力。
诗的最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诗人采用了另一种手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一反三、四句*铺直叙的写法,而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寸草”比喻子女,用 “三春晖”比喻母爱,以寸草不能报答春天阳光的照耀比喻子女尽管对母亲有孝顺之心,却也难以报答得了母亲深厚的爱和母亲所给予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无私的奉献。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诗人还使用了反问的句式,以“谁言”开头,加重了最后两句诗的份量,也加深了诗句的含义。可以说,最后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从子女无法报答母亲深厚的母爱的角度,进一步赞美了母亲,同时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诚挚的爱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这首歌颂母爱,寄寓游子炽热的赤子之情的诗篇,结构安排得巧妙合理,以一、二句总领全诗,三、四句刻画慈母,五、六句转写游子,条理清晰,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语言也很有特色,注意吸收了民歌的优点,通俗易懂,朴素自然,表现出来的,却是淳馥、炽热的情感。由于这首诗出自真情,“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又道出了人们普遍感受过的伟大的母爱,吟诵此诗,便能唤起读者的同感,引起共鸣,故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传诵,是诗歌史上难得的艺术珍品。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在这个属于所有母亲的节日里,我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母亲的敬爱。我们送花,我们挽着她们去逛街,传承着这种世间最质朴的爱。而在历史的长河里,古人有另一种方式表达这种感情:写诗。
在所有关于母亲的古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应该是最有名气的。在1992年9月举办的一次“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中,这首诗名列榜首。
说实话,《全唐诗》共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这首30字的唐诗水*不是最高的。它通篇没有高级的字眼,也没有华丽的语句,典故也一个都没用,但千百年来却打动了无数人,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将它列为向全世界各国学生推荐的古诗。一首30字的唐诗,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孟郊抓住了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这一幕,用极生动的细节描写,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关怀。前两句“手中线”和“身上衣”的对仗工整,这12个字将母亲和儿子联系到了一起,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中间两句的高妙之处,在于“密密”和“迟迟”两组叠字的使用,令全诗读来朗朗上口。笔者还记得小学读到这两诗时,心中总有疑问:“为什么母亲非要在临行前缝衣服,为何不提前准备好呢?”长大后才明白,不管前面为孩子的出行准备了多久,临行前母亲仍然是不放心的,她还是要再缝一次。
最后两句你中用“寸草心”对“三春晖”,母子连心大概就此意。所谓“三春晖”在这里泛指春日里的阳光,三春是春天的统称,包括孟春、季春和仲春。
看起来这首诗是很简单的,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何唐代那么多诗人,只有孟郊会为母亲写这样的诗作?其实在这首诗背后,还有很多事是上学时都是没讲过的:
1、孟郊的母亲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
孟郊10岁左右,父亲就病逝了,从此母亲便独自抚养3个孩子。孟郊是长子,性格稳重却有些孤僻,长大后他先是隐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四处游学。大家应该对他的另一首诗《登科后》有印象,在这首诗中他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很是得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已经46岁了,这是他第三次奉母命参加科考。
可是考中了又如何?因为朝中无人,他一直做着些芝麻小官。直到51岁时,又是家中的老母亲,建议他去洛阳应铨选,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得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职位:溧阳县尉。可以说,在孟郊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影子,母亲是他最坚实的支柱。
2、孟郊写这首诗时母亲已垂垂老矣
孟郊这首《游子吟》正是写于他做了溧阳县尉后,51岁的他终于可以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尽孝了。看着年迈的母亲,想起当年他为自己缝制衣服时的场景,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何孟郊能写出这般感人肺腑的作品。母亲对他来说,不只有生养之恩,而且知他、懂他。在他科考两次失败时,是母亲在鼓励他;在他迷茫时,是母亲给他指点方向。这样的母亲,怎能不令人敬佩?在这个母亲节,这首诗我们都该读一读。
游子吟歌颂母爱的诗句
游子吟表达母爱的诗句
除了游子吟母爱的古诗
游子吟是不是母爱的古诗
关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
游子吟古诗描写母爱的诗句
歌颂母爱的诗句古诗游子吟
除了游子吟关于母爱的古诗
游子吟是不是关于母爱的古诗
表达母爱的古诗游子吟陆游
关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除外
关于母爱的古诗不要游子吟
赞颂母爱的古诗除了游子吟
歌颂母爱的古诗除了游子吟
游子吟差不多的写母爱古诗句
关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除外短
游子吟古诗形容母爱的伟大
游子吟古诗表达母爱的两句诗
游子吟赞颂母爱的古诗两句诗
游子吟的诗句
游子吟诗句
游子吟中赞美母亲的诗句
游子吟和思母的古诗
唐诗游子吟的诗句
游子吟的诗句意思
游子吟名句
游子吟全诗的古诗句
孟郊游子吟的诗句
歌颂母亲的古诗游子吟
游子吟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