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大家对于《赋得古原草送别》应该都非常熟悉,那么应该如何赏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佬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和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见出诗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易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摹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 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埋下伏笔。此二句是此诗中的千古佳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 古原”,以人世的兴衰与自然界的勃发的生命力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绘春草蔓延、绿野天际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诗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别离之情,是古诗中的`传统。《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友人间无影无形的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黯黯,不胜其苦。
这首诗通过古原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对友人的惜别深情。情调昂扬,使人读了胸怀开朗,积极乐观向上,不象一般送别之作写得那样惆怅,使人读了伤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六句都是写春草,赞颂它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后两句才点出送别;写春草的笔墨多,写送别的笔墨很少。粗略一读,似乎是一首赞颂春草的咏物诗,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便不难知道:诗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赞颂春草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也就是以此来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突出送别之情的。写送别虽仅两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语言精炼,锻字炼句甚工,特别是“野火”、春风”两句,语精意深,富于哲理,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词。
必背诗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简介
这首送别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须写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严格,少有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拿居易的名字打趣,言外之意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词赏析
本诗是以咏古原草的形式写就的送别诗。
首联写草:首句写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用叠词“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次句写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春草茂盛,秋枯春荣,此乃极为*常之景。
颔联承上联中的枯荣进一步生发下去,以“野火烧不尽”写草之“枯”,以“春风吹又生”写草之“荣”。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形神兼备。
颈联在描写古原草的同时,点出“古道”“荒城”,点出送别的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转入送别。其中的“侵”和“接”两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刻画出远远望去,春草在古道边向前蔓延,碧青而广阔的绿野一直与远方的荒城相接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尾联直接点出“又送王孙去”, 点明送别的本意。并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本诗几乎通篇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名句赏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后来人们大多以此来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导航】
白居易从小学*异常刻苦,加上天资聪颖,16岁时他就决定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一般的人20几岁才有这个胆量。
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考生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会将自己*日比较满意的诗*成卷轴,在考试前拿给有地位的人看,以求推荐。这种做法,时人称之为“行卷”。
白居易找的人叫顾况,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拿过这个后生的诗集,看到上面“白居易”三个字,不禁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这里,米价正是贵的时候,你在这里居住恐怕不容易哟——何况白居易!
随后,顾况开始翻阅起来。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亦。”意思是,有这个水*,在长安居住也是容易的。于是为之宣传,白居易因此诗名大振。
“赋得”二字,指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古原草送别”,把野草与送别联系在一起,可以追溯到《楚辞》里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那么,这首让白居易一举成名的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野草茂密葱茏,覆盖在古老的大地上。春去冬来,小草滋生蔓延,又枯萎凋零,生命看似那么的短暂而脆弱。
不过,纵然是那燎原奔腾的野火,肆虐大地,烧尽一切,它的茎、它的叶均化为灰烬,但是,只要春风吹来,那赤赭的土地上,一样会生机盎然,翠绿一片。
纵横蔓延的野草啊,覆盖了古老的驿道;阳光下的青翠,一直伸向遥远而荒颓的城墙。
朋友即将离去,依依惜别之心,犹如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铺天盖地,无休无止。
一方面是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另一方面,离别之情又是那么的难以抑制。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斩不尽、锄不绝、烧不死,就如南唐李煜所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至此,漫天的野草与浓郁的离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真挚的情感赋予生动的形象之中,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无怪乎清人范大士会在《历代诗发》中说:极*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韵译】
古原幽幽
青草连绵茂密
秋风肆虐
大地渐渐枯萎凋零
来年春天
又见蓊郁生意
世世代代
生生不息
纵然是地下的野火
摧毁了它的身躯
春风一到
又可绿达天际
你看,
那翠绿的身影
蔓延上古老的驿道
绿色的波涛
掩映荒废的城池
再次别离
思念的心
犹如那无边无际的野草
随君远去
无休无息
唐诗最经典送别名句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为唐诗最经典送别名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五,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赠王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十,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赏析1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赏析2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人交通不便,因此一旦与人分别,很难再会,所以离别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为了显示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他们会设宴饯行,举酒相祝,此时,写诗相赠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今天小楼就跟大家分享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送别诗,和大家一起品读古人的离愁别绪。
天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一首另类经典,它却一改送别诗黯然忧伤的情调,变得豪迈激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王维的《渭城曲》(又作《送元二使安西》),被宋代刘辰翁评为古今第一,还被*改成歌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古。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一改送别诗的灰暗色调,意境变得明丽清新,诗中所写不再是离别的伤感凄凉,而是对友人浓浓的深情和美好的祝愿。
离别什么时候最伤感,不是送别的时候,而好友已经离去,一个人回到家里,关上门,此时黄昏降临,内心的孤寂袭来,这才是最伤感的时候。
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正是抓住这样一个时刻,抒写他内心的离别之情。
结句”春䓍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朋友刚离去,便问“归不归”,可见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离愁。
王昌龄写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时,是一个被贬的官员,时时遭受谗言的攻击,因此诗中的重点并不是离愁别绪,而回应友人对自己的关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并不是对友人洗刷谗言的辩白,而是告诉友人,自己有冰清玉洁的精神,无惧他人之谗言,此情此景,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李白送别孟浩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这绝对是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送别场景。
像李白孟浩然这样的风流名士,离别之时自然不可能“儿女共沾巾”,因此,诗中的离别之情是克制的,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深情,但却没有深切刻骨的悲伤。
李白还将孟浩然的离别写得艳丽风流,他在烟雾缭绕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乘船去往繁华富贵的扬州,展现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诗人名士形象。
汪伦不像孟浩然那样,是一个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这首《赠汪伦》,名气却不比《送孟浩然之广陵》小。
这首送别诗充满民歌的色彩,李白乘船离开,却听到岸上汪伦唱歌相送,情感自然流露,尾联以桃花潭水比友情,随物赋情,自然入妙。
送别诗的内容不仅是离愁别绪,还有对友人的劝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一句多么豪迈激昂的劝慰,他能慰藉友人不在害怕前路的漂泊艰难,让友人勇敢地去为人生拼搏奋斗。
诗人许浑,并不出名,但他的这首《谢亭送别》,却是送别是中的千古名篇。《唐诗绝句类选》中甚至说:(《谢亭送别》)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
这首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将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情,青山红叶中,送友人离去,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友共赏,倍增其哀。
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日暮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洒在心头。那满天的风雨,就是诗人无法抑制的内心情绪。
同样,郑谷的诗名亦不大,但这首送别诗却历来为人称赞。
诗的前三句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宴饯风笛,离亭暮色的场景描写,已将离别的氛围渲染得极为低沉,最后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突然停止,让人觉得后面还有很多话没有话,但却已经说不出来,诗虽到此为止,愁绪却绵延不绝,两个“向”字,读来凄然欲绝。
杜牧的这首送别诗,是写给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歌妓的,诗中对少女气质与心思的描写,堪称绝妙。
第一首写的是少女的形貌气质,这位少女歌妓,气质体态轻盈美好,就像初开的豆蔻花,正是因为她这样的美好,让诗人难分难舍,在离别的路上,看到那些卷开珠帘探望的女子,总免不了拿和她比,但是她们远比不上她的美好。
第二首写离别时少女的心思,少女不像他人那样流露感情,她只会在内心默默地闹别扭,酒*上,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笑了,但她也不哭,只是默默地陪着诗人,坐到天明。
杜牧这两首诗,比喻之贴切,对少女心思把握之准确,他人难及
唐诗:送别杜审言诗歌鉴赏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
①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②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③远芳:草香远播。
④ 侵,侵占,长满。
⑤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大意】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周啸天)
《送别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出了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
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释】
杜审言:字必简,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武则天时任著作郎,膳部员外郎。中宗复辟,因与张易之有交往,流放峰州。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
嗟:叹息。
河桥:河上的桥梁,指送别处。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处。”
孙楚:西晋家,曾任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诗赋名重一时。杜审言被贬吉州,从长安出发,要经过冯翊一带。
维舟:即“系舟”,停船。屈*:即大诗人屈原,名*,遭谗被逐,自沉于汨罗江。杜审言赴吉州路上,要经过屈原流浪过的湘江一带。
龙泉剑:神化的名剑。传说晋人张华见牛、斗星间有紫气,后于丰城狱基土中掘出龙泉、太阿两把宝剑。
丰城:在今江西丰城,接*吉州。这里以丰城代指友人贬所吉州。
【白话译文】
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
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
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
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
【创作背景】
杜审言和宋之问两人都是初人,又均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因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离开长安时向宋之问道别,宋之问感慨万端,便写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唐诗丶的古诗草送别
古诗草是送别友人的吗
送别唐诗的古诗词
唐诗送别诗名句
首古诗草原送别带拼音的
赋得古诗草送别诗中的反义词
赋的草送别古诗
赐的草送别古诗
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送的草原草送别
赋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震的草原草送别古诗
贼的古原草送别古诗
古诗付的古原草送别
古诗赋的古元草送别
复原古的草送别古诗
复古的原草送别古诗
复的古原草送别的古诗
赋的古园草送别古诗配画
古诗雨的古诗古原草送别
古诗赋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今天学的古诗是古原草送别吗
送别唐王维的古诗视频
古诗送别唐王之涣的朗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词解
唐白居易的古诗草
贱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中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来历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