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由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由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由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由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纪念楚国贤士屈原的节日。屈原倡导举贤授能,而被官场排挤,流放在外,最后抱石投江自尽,人们立即划船捞救,并往江中投入米团,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而后演变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俗。下面是爱汇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供大家阅读。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文艺气质的节日。
“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节,而是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先秦民俗的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吃粽子的*俗。至于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
自此,因为加入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新鲜、形式热闹且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吃粽子这一共同*俗外,在我国北方,还有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俗;在南方,则有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传统端午节的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富有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国外的影响之甚。
吃粽子也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包含着*人所特有的、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
端午节的由来诗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
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3、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宋·吴文英《杏花天·重午》
4、浣江五月*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5、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7、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宋·文天祥《端午》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9、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10、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11、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12、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3、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5、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宋·胡仲弓《端午》
16、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8、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19、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20、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21、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宋·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
2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3、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2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2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7、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8、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9、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30、餐菊饮朝露,*生不啜。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宋·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3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2、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3、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34、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35、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下面为大家大家带来端午节由来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的*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端午节诗
端午
(唐)文秀节
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2022端午节的由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端午节的由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当时,秦国把楚怀王抓走了,屈原建议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把大王救回来,但楚顷襄王怕打不过秦国,犹豫不决。有一个坏人不想让屈原受宠,就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信了那个人的话,就把屈原的封地没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罗江那里了。终于,楚国被秦国灭掉了。因为屈原是一个很爱国的诗人,他心如刀割,就写了一首《天问》的诗,决心和国家共存亡,在农历五月初五时,就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就驾着船,向江里投放用粽叶包的饭团,并向江里倒雄黄酒,防止鱼虾咬伤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在这天,举行赛龙舟活动,并包粽子、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传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1年10月25日,《*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端午节相关文化内涵
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仪式感: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
赤忱的爱: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传承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
今天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在我国南北方*俗多样,吃粽子,赛龙舟等等*俗都要在这一天完成。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端午节这一天也要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节日增添浓浓的诗情画意之感,同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八首纪念端午节的诗篇,一起体会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端有开头的意思,所以古人将农历五月头几天以端来称呼,所以端午节也成为端五节。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至少有四种说法,不过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而来,而纪念屈原这一文化起源据说从隋唐时期开始成为端午节文化核心的。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艾叶,喝黄酒等等*俗。
我国的文人墨客在端午节这一天,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们用诗文并非以纪念屈原为主,而是将屈原暗喻自己,抒发自己身怀大才,但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另外,众多诗人还借屈原的遭遇,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虽然在屈原之后的诗人总以屈原做比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便是他们认可屈原的爱国情怀,推崇屈原崇高的人格,并给予屈原最高的敬意。
诗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这一天描写人们的活动,将纯真的民俗气息用诗文记录下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抒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另外,诗人还喜欢描写赛龙舟的情景,他们通过龙舟捕捉灵感,展示自己的大才,勾勒出一幅幅竞技又充满欢乐的美景,随着这些诗文的流芳百世,让龙舟文化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经久不衰,除了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色彩外,还因为在这一天,家人能够团聚,共度好时光,将浓郁的人情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古人的诗人中,也不乏在端午节充满欢愉色彩的文字,也寄托了诗人思乡乡情,想念亲人之情。
没错,我国古老的民俗风情,都是这些史料和文献记录下来,经过千年的流传,经久不衰,到了新时代,国人依然遵循古人们的传统,让古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让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围绕屈原,围绕龙舟,围绕我国古老文化,全国各地都会展开诗朗诵、竞技等活动。
端午节,欣赏古诗词绝不能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于端午节的八首古诗,一起体会我国古老文化的意境,体会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的情感吧!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洪长兴的粽子很具*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端午节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
端午节的称呼有二十多种,其中涉及到它的来历的,主要有这几种:龙舟节、龙日节、地腊节、屈原日。透过名字,我们可以知道,端午节的来由主要有三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很多人都是十分好奇为什么端午节这个节日叫端午节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欢迎参阅。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说法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说法二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说法三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拓展阅读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可是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啊,而且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个重大节日包含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举国同庆,万众欢腾,意义非凡。为此,国家特意规定,从最*几年始,和春节中秋节一样,每逢端午节,还专门放假庆贺呢!
据*民俗家考证,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端午节就是因纪念古代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专门设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古诗闻名中外的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生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根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考究,仅介绍以下四种,以飨读者。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经著作改编大型历史话剧、电影《屈原》,都艺术地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揭示了民间五月端午纪念屈原的伟大意义,影响深远!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管哪种由来和传说,端午节作为两千多年的传统已深深地扎根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心目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在保留传统*俗的基础上,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让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俗继续发扬光大,也让外国的诸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先进文化引进来,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共融共生,依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确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人人践行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为坚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鼓与呼!
在端午节的时候,各地都会有吃粽子的*俗,那么,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及由来,你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故事由来,欢迎大家阅读。
目录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九子粽的传说故事
世界各地吃粽子*俗
端午节*俗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但是为啥要吃粽子呢?吃粽子和屈原又有什么关系呢?它的由来是这样的,公元前278年,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后(安徽省寿县)。
屈原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作之作《怀沙》,然后带着对国家的怀念和悲痛,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后世同样忠诚爱国的百姓,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把糯米、咸蛋、肉类等各种食材抛入江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逐渐变成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这些食材包成粽子食用,以此来来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由来。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俗。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人风味。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
【赛龙舟】赛龙舟最初是在独木舟上雕刻龙的造型,在水上滑行。史*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龙舟,这端午节这天,划龙舟是为了祭祀祈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现在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项国际比赛项目。
【挂艾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会采摘新鲜的艾草,然后挂在门框和窗户上。目的是利用艾草天生自带的挥发性精油,来驱除蚊虫、辟邪祈福的作用。也有人把艾草做成蒲团放在家里,也是一样的作用。
【撒雄黄】用雄黄和白酒,配成雄黄酒,在端午节这天,洒在院子的边边角角,犄角旮旯,还有房前屋后。目的是利用白酒和雄花的刺激性气味,来驱除虫蛇,保护家人*安。
【沐兰汤】端午节这天,会采摘艾草,在搭配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等,熬煮成沐兰汤。大家分别用这种沐兰汤洗浴,目的是祛病、去湿气。现在很多地方依然还有这个*俗。
【五色线】用青、红、白、黑、黄这五种颜色线绳,拧成一股五色绳,然后佩戴在手腕和脚腕上。自古以来这五色代表吉祥祥瑞之意,佩戴五色绳有辟邪引福的作用。
【戴香囊】用雄黄、玉兰花、柠檬草、薰衣草、艾草、迷迭香等等,经过晾晒切碎,装进用红色的香包里,然后封紧实,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用这些挥发性的味道,来驱虫祛病,醒脑提神,提高抵抗力。
【画额头】用雄黄、朱砂、白酒调配而成,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还在耳后、鼻下、手腕、脚腕上点几下。这个也是为了驱邪避虫,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端午节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3、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5、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6、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8、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10、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11、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2、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13、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6、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
1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8、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9、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2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2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24、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
2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27、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28、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9、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30、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31、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32、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33、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4、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35、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36、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3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3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3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40、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4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42、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43、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44、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45、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6、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47、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48、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49、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5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由来
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由来的古诗6
端午节的由来*俗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古诗
端午节的*俗由来古诗
端午节的来由和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与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的古诗
端午的由来及*俗和相关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古诗徐书
以古诗来对端午节的开场
端午节的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古诗词
端午节古诗的来历简短
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古诗故事
端午节的古诗的来历传说
端午节的古诗唐李端午
有关端午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端午节的古诗句
端午节的古诗七侓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端午
端午节的来源*俗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古诗
端午节古诗有字的
活的好累的说说图片
女生qq说说大全2017最新版
关于消失的说说心情
关于军训的唯美说说
走不到一起的心情说说
我的前半生微信说说图片
想表白又不敢的说说
励志的说说带图片
初三最后一年霸气说说
形容生活累的说说心情
我只是个过客说说
烧烤说说
关于青春的说说带图片
必评人气高的说说搞笑
想好好珍惜彼此的说说
佛系女孩说说
姥姥去世了悲痛的说说
回不去的说说心情
说说2017最新说说个性搞笑
费力不讨好的经典说说
女儿六一儿童节的说说
艾特男朋友的说说大全
春雨天的心情说说
关于给脸不要的说说
心里烦的说说
关于不离不弃的说说
自己的照片配说说
说说2017最新说说超拽
狼一样的冷血说说
老爸生病了的心情说说
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