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关于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221) 说说(295) 名言(151) 诗词(13k+) 祝福(5k+) 心语(3)

  • 古代儿童的诗句

  • 古代,儿童
  • 古代儿童的诗句

      1、《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指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 》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池上 》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阅读全文]...

2022-06-09 02:07:37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 年龄,古代,文学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阅读全文]...

2022-05-03 21:45:02
  • 古代儿童古诗

  • 古代,儿童
  •   古代写儿童的,抒发了作者对儿童的无忧无虑生活的感叹之情。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陇lǒng:古同“垄”,土埂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尔ěr:你,你的:~父。~辈。~汝rǔ赏析: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遥yáo远:~远。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pãng:散乱:~乱。~松。~头垢面。 稚zhì:幼小 纶lún:钓鱼用的线:垂~。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阅读全文]...

2022-06-05 15:16:11
  • 描写儿童的古代诗句

  • 儿童,古代
  • 描写儿童的古代诗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描写儿童的古代诗句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描写儿童的古代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陈师道《示三子》

      3、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4、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5、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7、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8、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9、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11、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李涉《牧童词》

      12、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3、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5、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6、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7、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18、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19、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20、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惠洪《题李愬画像》

      2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2、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23、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4、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妇词》

      25、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李白《公无渡河》

      26、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萧衍《东飞伯劳歌》

      2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8、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9、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

      30、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31、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32、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33、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李郢《南池》

      34、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35、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36、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李涉《牧童词》

      37、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38、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范成大《卖痴呆词》

      3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40、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41、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42、龙头舴艋吴儿竞。——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3、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44、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45、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6、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47、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稚子弄冰》

      48、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49、"痴儿呆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吴潜《鹊桥仙·扁舟昨泊》

    [阅读全文]...

2021-12-29 05:15:52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 现代诗,文学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的诗歌创作氛围繁荣而尴尬,现代诗流行*百年,路似乎越走越窄。追随者虽多,佳作名作却少,能够引起全社会受众普遍关注的诗更少。诗歌沦落为圈子内互相吹捧的花瓶,艳丽而粗俗。

      应该感谢本次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选,使“羊羔体”诗歌《徐帆》等作品广为人知,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也使广大网民饶有兴致地模仿、参与现代诗写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氛围。如果*新诗因此而真正走向大众化,《徐帆》等作品的领军作用功不可没。

      现代诗从古诗词的驿道上走来,然后拐进了一条雨巷,朦朦胧胧走了一段路,迷失了方向。如今忽然走到亮光处,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或许会有短期的兴奋和眩晕吧。而久不读诗的人,也忽然发现,诗歌原来这么容易,人人均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何等的妙事呀。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根本区别,掌握新诗创作的诀窍,本人试作如下归纳:

      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推敲”一词就此而来。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而现代诗创作的技巧就是“敲”。*惯了电脑写作的现代人,只要善于分行,猛敲回车键,一篇篇长短句就新鲜出炉了。这就是现代诗作者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丰厚,而质量却长期低下的原因。虽有一些夺人眼球、激发口水的当下名作,却难保长远流传。

      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

      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

      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

      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仄。

    [阅读全文]...

2021-11-28 02:36:18
  • 初中古诗赏析

  • 初中
  •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采薇》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2、《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送别》无名氏杨柳青青着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4、《清*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5、《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6、《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8、《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9、《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0、《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阅读全文]...

2022-01-28 13:44:18
  • 描写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经典诗句

  • 儿童,古代,快乐
  • 描写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经典诗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描写儿童快乐生活的经典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采白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归: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3、不识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旧国迷江树,他乡*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6、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7、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8、学小姑:

      “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骑黄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10、折扬柳: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念牧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13、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4、弄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5、追黄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关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17、恋小车: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18、笑问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吹短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0、开门: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1、不识衣冠: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2、指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挑促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4、吹曲: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唐•卢肇《牧童》)

      25、载诗:

    [阅读全文]...

2022-04-18 21:27:22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2022-01-11 21:36:03
  •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 儿童,古代,语文
  • 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也是我们美好的回忆。作为儿童节的主角——孩子,在古代又是怎么称呼的呢?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儿童的称呼有哪些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叫法?男孩15岁是束发之年,为何要束发?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称呼?说起来那就太丰富了。最常见的是,古人喜欢拿孩子头发来说事,通过发型、发式,来区别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鬌”,指一个人出生后第一次剪发,也是婴儿期发型。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挑个好日子为孩子剪发:男孩子留囱角,女孩留顶发;或者男孩留左边,女孩留右边。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头发,这叫“髦”,因此儿童有了“童髦”的代称。

      “髫”也是古代儿童发式,头发下垂,故有“髫”字的词汇均指儿童,如“垂髫”、“髫发”、“髫龄”、“髫年”等等。《三国志·魏收·毛玠传》便有“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的说法,这是毛玠陈情自述,说自己年少时已负责文册简牍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

      孩子稍长,家长最喜欢给孩子留的发式叫“丱”(guàn),头发束成两角,这是先秦已流行的儿童发式。自然凡含“丱”的词汇,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岁”、“丱角”、“童丱”。小孩七八岁时开始换牙,称为“龀”或“龆”,《说文解字》释称:“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古人就此称孩子七八年为“龀毁”、“童龀”、“龀年”“龆年”、“龆龀”等。

      还有引用文献经典,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称13岁为“舞勺”,源于《礼记·内则》里“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语;称15岁为“成童”,或“舞象之年”,则因《礼记·内则》里有“成童,舞象,学射御”的说法。

      拓展

      赤子:初生的婴儿。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十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作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que第四声)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阅读全文]...

2022-06-18 00:46:53
  • 古代诗歌鉴赏大全高中(高中古代诗歌答题技巧)

  • 古代,诗歌,高中
  • 度一 鉴赏诗歌的意象

    (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问题】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 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温馨提示]“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 鉴赏诗歌的意境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

    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角度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问题】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 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温馨提示]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角度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阅读全文]...

2022-07-10 11:29:25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句子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语录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说说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名言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诗词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祝福
古诗中的古代儿童乐趣分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