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长安的代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长安的代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长安的代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长安的代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读书的中长篇古诗
关于读书的中长篇古诗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同学,欢迎大家阅读,请看下面吧!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越多越好
1.长安秋望(杜牧.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2.题岳阳楼 (白居易.唐)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3.阳春歌(李白.唐)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
飞燕皇后轻身舞, 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4.杨柳枝 (刘禹锡.唐)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5.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王勃.唐)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气郁葱葱。
紫阁丹楼纷照曜,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
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队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朱输翠盖不胜春, 叠树层楹相对起。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衣昼不襞,罗帏夕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为吾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狭路尘间黯将暮, 云间月色明如素。
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
银鞍绣毂盛繁华, 可怜今夜宿倡家。
倡家少妇不须嚬,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6.春光戏题赠李侯 (岑参.唐) 燕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与长关的诗句: 长安陌上无穷树,垂柳道离别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
《登金陵凤凰台》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科后》年代: 唐 作者: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中长江的诗句有哪些
古时候的诗人很喜欢描写长江,那么长江的诗句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长江的.诗句,欢迎大家欣赏!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寄题罗浮别业》【唐】高骈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
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雪——柳宗元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李白
巫峡【唐】杨炯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
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望天门山——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吴台越峤两分津,万万樯乌簇夜云。
吟尽长江一江月,更无人似谢将军。
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
晚泊长江口,寒沙白似霜。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
楼下长江路,舟车昼不闲。鸟声非故国,春色是他山。
一望云复水,几重河与关。愁心随落日,万里各西还。
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舟子相呼起,长江未五更。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苍茫*野外,渐认远峰名。
关于读书的中长篇古诗
关于读书的中长篇古诗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同学,欢迎大家阅读,请看下面吧!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今日芒种。芒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6月6日或5日,视太阳位置达黄经7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籽粒己经黄熟,需抓紧抢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需及时抢种,故亦称“忙种”。这时,江南春雨基本结束,梅雨尚未到来,晴多雨少,有利夏收夏种。
芒种本身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此时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则是,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阳息;䴗不始鸣,令奸壅偪;反舌有声,佞人在侧。”
意思是,芒种之日螳螂生,再过五天伯劳鸟鸣叫,再过五天百舌鸟不再有声。螳螂不生,叫做阳息;伯劳鸟不鸣叫,君主号令壅塞不畅;百舌鸟仍然有声,巧言谄媚就在身边。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现代人物候已经不知所以,但在古代,芒种时所出现的螳螂、伯劳鸟、反舌鸟则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具有无知无畏的文化象征。
《韩诗外传》曰:“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
《庄子·人间世篇》:“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伯劳鸟,俗称胡不拉,也是重要的食虫鸟类。“五月则鸣,豳地晚寒。”“性好单栖,其声嗅嗅。夏至应阴而鸣,冬至而止。”
传说在西周时代,贤臣尹吉甫误听人言,将自己的儿子伯奇杀死,其弟伯封作《黍離》,尹吉甫极为后悔哀痛。有一天尹吉甫看见一只鸟在桑树上鸣叫不已,忽然心动,认定那是儿子的化身。“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这只鸟就跟着尹吉甫回家了。后来,人们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反舌鸟,即百舌鸟,立春开始鸣叫,夏至而止。孔颖达解释说:“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
南朝人沈约写有《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
韦鼎《长安听百舌》曰:“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文图/善业文化)
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途经骊山华清宫,回头望去,林木苍翠,花团锦簇,锦绣成堆,山顶上宫殿重重叠叠,一道道宫门依次打开。
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今晚在鄜州,妻子独自在闺阁中观赏着月亮。我在这异乡想念着那四个未成年的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着身处长安的我。
3.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萧瑟,吹动着渭水,一片片随风舞动的树叶,布满了整个长安城。诗句描写出了长安城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
4.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木叶下君山》
回头远望那残阳的尽头,那里应当就是长安城吧。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不要见到长安游乐的地方,就把宝贵的光阴浪费掉。
6.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唐·杜甫《秋兴八首》。
此写诗人对政局动荡不安与国家前途难卜的深切忧虑之情。“不胜悲”,则明确表达出这种情感。“百年世事”,是指诗人所经历的唐代社会的变化,主要是指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特定时间。
7.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唐·李白《听胡人吹笛》。
长安,唐代都城。长安道,代指朝廷。恋主情,代指报国情。此言自己虽有志报国,却不为皇帝所用,徒怀一腔报国热情而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言。
8.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一轮明月挂在长安城的上空,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的声音。诗句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
9.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前一句是用来比喻建档小人的破坏横阻,后一句饱含着对祖国的忧心和思念。
10.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在这萧瑟的西风中,观赏着落日残阳,微光照耀着汉朝的墓冢和那破败城楼。诗句描写出了战乱后长安城的荒凉萧瑟景象。
在古代的中,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那般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5、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6、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朱熹《春日》
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0、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日游湖上》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1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4、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乐》
1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8、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
19、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20、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1、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2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2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24、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2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2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江南春》
扩展阅读
古诗中的春雨
春天开始了。“沾衣欲湿”的蒙蒙杏花雨,激发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为春雨谱写岀许多华美的诗篇。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诗形象生动地绘制了一幅江南乡村风俗画,读来令人神往。如果说《清明》运用的是“工笔细描”,以鲜明真切传神的话,那么杜牧的另一首诗《江南春》,则以浪漫的手法恢宏的气势绘制出了另一幅春雨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莺啼鸟鸣于绿树红花之中,楼台园林,水村山郭笼罩在淡淡雨幕之中,莽莽苍苍,迷迷茫茫,再萎靡的心思也会宏大,再刚强的情志也会蜜软,读诗如同观赏一幅巨大的泼墨山水画,你心、你情、你衫都会被这“烟雨”沾湿。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诗人看来,春雨知晓时节, 善解人意,在人们急需的时候悄然而至,催发生机,滋润万物。诗人惊喜地彻夜难眠,唯愿春雨下个通宵,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春雨密密麻麻、飘飘洒洒,*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完全溶进了无限的夜色,江船上的渔火在广漠幽黑的春夜里更显得红亮耀眼。诗人目睹此景,欣慰地想到,天亮时盛开的娇艳欲滴、缤纷芳香的百花正是被这夜间的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帝都长安的大街,蒙蒙的小雨,雨丝轻细、柔和、滋润,好像酥油一般。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草色远远望去,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了,反而觉得失去了那绿色。这雨中春景,是多么美妙啊!
苏轼的《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烟雨图。斜风细细,柳枝轻摆,好一个清爽的雨天。登上超然台远晀,只见护城河中碧水微微闪动,万千雨点落在上面,吹起千万朵小喇叭花。城内则繁花似锦,青砖绿瓦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如此美景,叫人怎舍轻易离去。
同样的春雨,落在农人心头,却让他们欣喜不已。“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春雨像冬天的瑞雪一样,能使庄稼得到滋润。在农人的眼里,春雨自然就像油一样珍贵了;“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春雨帮助耕种,利于山林、山花的生长,丛花之外时时飞来一只鸥鸟。春雨让广袤的田野,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春雨鸣布谷,士膏三月足。举趾事兴耕,竟亩水云绿。”春雨叫醒了布谷鸟,浇灌了土地,人们开始耕田种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就要长出来了。春雨让农人的心里,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和希望!
1、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8、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
9、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采莲曲》
10、去年曾看杜鹃花,醉出春林日已斜。——刘崧《雨中见杜鹃花》
11、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5、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16、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17、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荷花》
18、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吴融《送杜鹃花》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
2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2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5、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26、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杨万里《红白莲》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34、冬夏有盈缩,古今无断续。——陈文蔚《臣龙瀑布》
35、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6、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37、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孟郊《乐府三首》
3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3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4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4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7、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8、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花边不见踪。——姚勉《四望亭观荷花》
49、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周文璞《杜鹃花》
50、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51、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古诗中长安的代称
古诗中笑的代称
长安在古诗中的别称
古诗中家的代称
古诗中敌人的代称
古诗中隐士的代称
古诗中书信的代称
古诗中蝴蝶的代称
古诗中教师的代称
古诗中玉兰的代称
古诗中北方的代称
古诗中对恋人的代称
古诗中雪花的代称
古诗中女朋友的代称
古诗中美人笑的代称
古诗中的长安市
古诗中出现书信的代称
唐诗中的长安古诗
长安古诗中的夏至
古诗词中的代称与别称
长安在古诗中的读音
古诗词中我的代称
古诗中含长安的诗句
雪的古诗代称
古诗酒的代称
古诗词中天的代称
古诗中包含长安长宁的诗
长安时代的古诗
古诗词中母亲的代称
古诗词中的中国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