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友的古诗

关于崔道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崔道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崔道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崔道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11k+) 说说(1) 名言(1) 诗词(47) 祝福(32k+) 心语(12k+)

  • 黄鹤楼古诗崔颢

  • 黄鹤楼古诗崔颢

      导语:《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崔颢,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有关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阅读全文]...

2022-05-21 13:35:08
  • 崔郊的诗词(赠去婢崔郊古诗)

  • 唐代末年,有一个人叫范摅(shū),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自号五云溪人,吴(江苏吴县)地人。大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写过一本笔记体小说叫《云溪友议》,书中所载大多为开元之后的异闻野史,其中又以诗话为多。唐代很多诗人的轶文趣事,正史没有记载的,往往就依靠这本书得以流传,比如王梵志的十余首诗等等(前面写过他的类似打油诗的文章)。这本书里还记有一些神鬼故事,比如韦皋遇玉箫,王轩遇西施等,这些内容已经不是名流轶事记载,而是神话、传奇文学的性质了。

    (《云溪友议》书影)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本书里记载的一则故事。

    唐元和年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就是刘禹锡、柳宗元他们“永贞革新”失败后的那个皇帝),有一个秀才叫崔郊,崔郊姑母家里有一位婢女,总之长得容姿不凡且极擅音律,崔郊跟她互相爱恋,甚至私订终身。后来因为姑母家穷,将婢女以四十万钱的价格卖给了宰相于頔,由于这个婢女确实才貌出众,于頔也非常宠爱这个婢女。这下可苦了崔郊,他只能终日思慕不已,相府森严,不得见人,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靠*相府,想要再见一见这个婢女。

    (唐宪宗像)

    这一年的寒食节,婢女终于出府,与守望在门外的崔郊终于相见,两人一见,一番痛哭、一番山盟海誓之外,崔郊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婢女,诗名当时没有,我们姑且就跟《全唐诗》一样叫它《赠婢》(也有一说叫《赠去婢》),全诗如下:

    (诗意图)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面也见了,诗也写了,虽然仍然不能释怀,但终也无计可施,只能终日怏怏不乐。谁料到有一个嫉妒崔郊的人打听到这件事之后,私下里向于頔原封不动地告了密。于頔读完这首诗之后,下令召见崔郊,左右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了,崔郊这个时候忧悔不已,但已经无处可逃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见于頔。等到于頔见到崔郊,上前握住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就是你写的啊,40万钱又算个啥,你为啥不早点说”。于下下令让婢女跟崔郊同归,甚至还细心地增添了婢女的妆奁首饰。

    (诗意图)

    于頔也是个诗人,《全唐诗》存诗两首,这件事当然算得上是诗坛佳话。《全唐诗话》里也有这个故事,所载情节大致相仿,说不定确有其事吧。

    崔郊在《全唐诗》里只收了这一首诗,算是孤篇留名的诗人了,这首诗里还出了“侯门似海”这个成语,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

    (石崇的优游生活)

    “公子王孙逐后尘”这是典型的烘托手法,借用公子王孙的追求来显示女子的美貌。“绿珠垂泪滴罗巾”这一句中“绿珠”用了典故,西晋富豪石崇曾经有一名宠妾叫绿珠,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非常宠爱,到赵王伦当权时,他的手下孙秀倚仗权势,点名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当然拒绝,不久,石崇被收下狱,罪名是造反,遭夷三族,绿珠不堪其辱,坠楼身死。理解了“绿珠”的含义,这一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就是像绿珠一样的悲泣流泪滴湿罗巾。

    (京剧《绿珠坠楼》剧照)

    “侯门一入深如海”,“侯门”指*之家,女子一进入*之门就像进了大海一样深不见底。“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大致是缘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于是后世就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另一种说法是“萧郎”就是指梁武帝萧衍(这个人物在电视剧《琅琊榜》上演后广为人知,就是大梁的老皇帝的人物原型),他是个风流多才的男子,于是*便以萧郎代指女子所爱的男子。有意思的是,古诗文里还有“萧娘”的说法,唐人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萧郎”的来由之一是萧衍)

    ​从“侯门深如海”的比喻,到“一入”与“从此”句式,诗中所透出的是深沉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彻头彻尾的,否则就不是“深如海”,后面的句式也是无可奈何而绝望的,这种写法显然要比直接抒情写多么思念、多么无奈要更加感人。

    心上人被“侯门”所夺,最终悲剧结尾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事情,弱小的一方无可奈何,因为对方太过强大,除了陷入绝望再无他途。这里的侯门指一切有权势的人,上自皇帝,下至公侯,并不单指有侯爵这个爵位的门第,渐次发展,崔郊诗中所说的“侯门”也渐渐成为权势之家的代名词,或者仔细算来,这也算崔郊的一点历史贡献吧。

    (港版《笑傲江湖》中的林青霞)

    当然,崔郊是幸运的,他写了一首诗,不但留给后世一个“侯门似海”的成语,同时也领回了自己的女人,甚至这首诗还创造了一个句式,即“一入”……“从此”。典型的例子可以举两个:一个是网络流行语“一入段子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另一个是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李连杰、林青霞版)里有几句诗:“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据说是出自香港词作家黄沾的一首七律诗,其中的“一入”其实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说人生总有不少转折的节点(比如选择一个行业,爱上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等等),从这个节点开始,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这个节点可能是关键而又让人痛苦的,这大概是从崔郊的这首诗递延下来的情绪的再一次“感发”吧。

    [阅读全文]...

2022-06-18 22:54:30
  • 今道友信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今道友信名言

    1、爱是自然流溢出来的奉献。——今道友信

    2、所谓思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始终以叙述的态度,与思考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对思考的对象进行分析;另一种则是像追求理想那样,尽可能缩小与对象的距离,努力争取使自己的人格成长为与其贴*甚至一致。关于爱的哲学必须是后种类型,即通过进行思考来唤起人格的成长。——今道友信

    3、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今道友信

    [阅读全文]...

2022-01-16 03:37:15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黄鹤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俚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阅读全文]...

2022-02-12 05:36:32
  • 送崔九翻译及赏析(送崔九古诗解析)

  • 大家好!我是杜豆豆,欢迎来到万卷好书栏目。今天,我们来共读《唐诗三百首》中,五绝的第6篇,来自裴迪的《送崔九》。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你这次回到终南山,无论入山高下深浅,都应当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不要学那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游玩几天就离开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裴迪,他和前面几天讲到的王维可是最要好的朋友。晚年时,因为和王维共同隐居辋川十多年,整日在河中泛舟唱和,两人的友情更是深厚。《全唐诗》中,他留下来的诗作二十多首,都是与王维相互间赠答共咏的作品。前面我们讲过两首王维的诗《鹿柴》和《竹里馆》,也是王维和裴迪唱和的诗。

    但是,他们的友情,可不单是诗友这么简单,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生死之交。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带叛军攻进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被安禄山找到后逼他做官,王维虽然吞药反抗,但最终还是被迫做了伪官。正好这时,裴迪冒险来看望他,王维就偷偷写了首送给裴迪,在诗中表示了自己对大唐的忠心和此时的被逼无奈。后来,叛军被*定后,当过伪官的人按律法是要坐牢的,幸亏有这首诗,加上裴迪做证人,证明了王维的忠心,王维的罪才被当时的皇帝唐肃宗给赦免了。

    受王维影响,裴迪的诗大多是五绝,而且描写的也常常是幽寂的景色,无论诗风还是意境,都和王维的山水诗极为相*。只可惜,王维实在太耀眼的,遮住了裴迪的光芒。

    这首《送崔九》中的崔九,也和王维有关,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早年和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就辞去官职,也到终南山和王维、裴迪一同归隐了。

    说完王维、裴迪和崔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先看这前两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归山,就是到山中隐居。这里的山,指的是终南山。深浅去,是在形容山路崎岖,走的时候不免深一脚浅一脚。是不是很形象?丘是山丘,壑是山谷,丘壑不仅在表现山势高高下下,和前句的深浅相呼应,非常贴切。这话表面意思,是在叮嘱崔九,要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但内里还有更深的寓意。

    《汉书·叙传上》中有以”一丘一壑”来表达退隐在野,放情山水的意趣。南朝时《世说新语·品藻》里,有一段明帝(司马绍)问谢鲲的记载,谢鲲就曾用“一丘一壑”来表达自己寄情于山林里的志趣。

    但是,到了唐朝,隐居已经不单是文人志趣,也变成了一些人当官的捷径,被称为”终南捷径”。这些人借着隐居,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抬高自身的声望,为的是引起朝廷注意,更快得到任用。

    所以,这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其实也是在叮嘱崔九,不要学别人走终南捷径假归隐,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我们再来说下一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武陵人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有个打鱼人偶然误入了桃花源,发现这里的居民与世隔绝,简直就是另一个洞天,很惊异。但他在那里住了几天就离开了。等他后来想再去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句用典,字面意思是说:不要学那个武陵渔人,在桃源里玩几天就走了。其实,也是在暗示崔九,如果他只是想拿退隐当跳板来求官,那他是不可能真正享受到山林美妙的,如果有一天他又想弃官退隐,他或许再也找不到那种内心安宁的境界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要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隐退到山林之间,那就尽情地领略丘壑之美,不要再有当官的念头。

    远离喧嚣,方能见山林之美。

    诗的内容讲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吧: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万卷好书栏目下一期,继续讲读。

    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阅读全文]...

2022-07-14 10:09:53
  • 崔颢的诗有哪些(崔颢的10首代表作古诗)

  • 提到唐七言律诗,一定会瞬间想到崔颢的那首让李白都膜拜的诗——《黄鹤楼》。

    清朝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中的首篇,可见对后世影响。崔颢的诗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崔颢的十首诗,感受他笔下文字的魅力。

    凭借一首《黄鹤楼》,崔颢绝对就能登堂入室。这首诗被誉为七言绝句中的桂冠,全诗音节嘹亮,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真不愧能让李白顶礼膜拜的七言好诗。

    能写出流传千古的《黄鹤楼》,崔颢也绝非等闲之辈。在唐朝这个全民作诗的时代,崔颢的诗名气很大,但留世之作不多,仅存40余首。不禁让人想起边塞诗人王之涣,仅存世6首诗,但两首都是亘古烁今的佳作。

    崔颢为人耿直,才思敏捷,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作品激昂澎湃,气势恢宏,首首都是佳作。相传李白与杜甫游玩岳阳楼的时候,刚要提笔作诗,抬头看到崔颢所写的《岳阳楼》,只说了两个字:绝妙,便搁笔不写了。

    由于《黄鹤楼》太有名气了,而且诗太美了,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可见崔颢这首千古名诗有多大的影响力。

    流传下来的40余首崔颢的诗,题材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描写妇女,其二为慷慨豪迈边塞游山玩水诗,其三则是赠言记事诗。

    早年崔颢的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我国名山大川,途径边塞,视野大开,风格*,转为雄浑自然。

    今天,在崔颢存世的40余首诗中,筛选出10首佳作,一起来欣赏他笔下激昂豪放,的文字吧!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入若耶溪》

    崔颢[唐]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长门怨》

    崔颢[唐]

    君王宠初歇,弃妾长门宫。

    紫殿青苔满,高楼明月空。

    夜愁生枕*,春意罢帘栊。

    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

    《舟行入剡》

    崔颢[唐]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赠梁州张都督》

    崔颢[唐]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川上女》

    崔颢[唐]

    川上女,晚妆鲜。

    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

    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

    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澄水如鉴》

    崔颢[唐]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阅读全文]...

2022-03-07 23:53:07
  •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 文学,唐诗
  •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崔道融《溪居即事》主要写了什么景色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崔道融《溪居即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常中又显出不*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阅读题: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8.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8.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二: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现来了。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诣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3)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__________。

      答: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

      原文: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注释

      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系(xì):栓,捆绑。

      疑:怀疑,以为。

      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偶然遇见的一件日常小事。此诗的头两句是写,作者无意中发现,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随风飘进了钓鱼湾;后两句是写,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有客人来。全诗朴素自然,*淡疏野,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读罢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一个春日,诗人也许是在湾边垂钓,或许是在欣赏春景,忽然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诗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劳作完毕忘了把船系上。诗人在此仅用两笔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阅读全文]...

2022-06-30 10:06:28
  • 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道融《溪上遇雨》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译文】

      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此却依然阳光灿烂。我正悠然欣赏大自然这一奇观时,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赏析:

      《溪上遇雨》——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趣,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有夏雨的特点: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令人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仅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刻上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出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取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溪上遇雨(其一)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溪上遇雨(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阅读全文]...

2022-03-20 10:48:57
  •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 文学
  • 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小编收集了黄鹤楼古诗崔颢的读音,供大家阅读。

      huáng hè lóu 黄鹤楼

      cuī hào 崔颢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译文

      译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译文二

      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这首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这首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作者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这首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作者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这首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这首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这首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这首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这首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4-10 14:22:19
  •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_移家别湖上亭古诗

  • 经典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译文及注释】

    编辑推荐

    李白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别)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孤雁》

    作者: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注释:

    1、之:往。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

    赏析: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李白 江上答崔宣城

    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貂裘非季子,鹤氅似王恭。

    谬忝燕台召,而陪郭隗踪。水流知入海,云去或从龙。

    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还期如可访,台岭荫长松。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移家别湖上亭古诗,请您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5-16 19:19:26
崔道友的古诗 - 句子
崔道友的古诗 - 语录
崔道友的古诗 - 说说
崔道友的古诗 - 名言
崔道友的古诗 - 诗词
崔道友的古诗 - 祝福
崔道友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