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乐府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汉乐府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汉乐府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汉乐府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汉乐府长歌行的古诗
导语: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汉乐府长歌行的古诗。欢迎阅读及参考。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长歌行》是汉乐府诗一首劝诫诗。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诗人本来想讲一些大道理,可他说了大半天都是大自然。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为“托物起兴”。“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清晨的露珠等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全诗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进。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让无数看到这首诗的让人,深思在每句话的见解中,也让现代人无数次提醒自我的一个状态!让现代都明白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的。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江南可采莲”,“可”在这里是适宜、正好的意思。为什么说江南适宜采莲,是采莲的好地方呢?你看啊,江南不仅仅是到处都生长着莲。而且目之所及, “莲叶何田田”。到处是圆润碧绿、劲秀挺拔的莲叶呀!何田田是对莲叶的极度赞美——多么圆润的莲叶啊、多么挺秀的莲叶啊……
前面说“可采莲”,这里却只写莲叶如何如何,是为什么呢?莲叶茂密,莲花自然繁盛,不是吗?所以由莲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莲花盛开的景象,应该是何其的美。这正如清朝的张玉榖[gǔ]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无比秀丽的景色,表明莲子一定会是大丰收,你说,江南怎么能不是采莲的好地方呢?
莲子丰收,最高兴的当属种莲人、采莲人。一片艳阳天,他们划着船采摘水上的莲蓬,此时,吸引他们的不只是一个个饱满可人的莲蓬,还有那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这里,一个“戏”字让诗由静转动,这句诗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接下来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尽了鱼儿的情态与快乐,这不也正是对采莲人的描摹吗?
这几句既是写鱼,也是写人。莲子丰收,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动,有“老人”,有孩子,有姑娘,有小伙,他们一边熟练地划着船,一边高兴地采着莲,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采莲图,就这样浮现在我们眼前。东、西、南、北都有采莲人的身影,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该是十分愉快的,所以有的哼起小调,有的尽情高唱,有的互相泼水嬉戏、继而划船追逐……这又是一幅多么欢快的江南采莲图。
品读全诗全诗,好在于这一个“戏”字,它是这首诗的眼睛,是这首诗的生命,是这首诗的灵魂。
这首诗共有七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表明诗的主旨;后四句展示具体场景(采莲)。而第三句在全诗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自然相连,自然转承。反复诵读全诗不知不觉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慢慢吟哦全诗,不觉感叹江南景美,人更美!读着诗句,我们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欢快祥和的景象,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呢?
长歌行古诗汉乐府
《长歌行》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长歌行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长歌行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长歌行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长歌行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长歌行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长歌行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长歌行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长歌行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长歌行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长歌行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长歌行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长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歌,读出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MP3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同学样闭上眼睛,想想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美的存在?(从小草,小树叶,到桃花…)然而秋天的到来会带走许多美好东西,季节的交替我们无法阻挡。其实每个人都会从少年走向老年,那么在这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不留下遗憾呢?古诗《长歌行》里面提到了一点,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感知诗意
小学阶段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谁能说说*时你是怎么学*古诗的?(读通,释意,查找资料,根据古诗的内在联系)
1、自学古诗(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诗意;写**会)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
2、这首诗中描绘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请大家从诗中圈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诗意
《长歌行》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诗意。欢迎阅读及参考!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2)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3)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7)百川:大河流。
(8)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9)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诗意
中心思想:这首诗是触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生命是场幻觉,一切均如梦如露亦如电,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经历是否是“美好”的。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感觉它是美好的吗?
如果是,那就去做吧。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长歌行
汉-乐府诗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赏析:水光潋滟的河、水之上,层层叠叠的荷叶或懒懒地贴浮水面,或伸展腰肢挺立身姿,一眼望去,恍若绿绿的田地,这是非常典型的江南独有的景象。
水和莲组成的画面,还仅仅是自然的物的世界,只有加入了人,这个世界才是主客交融的世界,才灵动起来,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在水和莲之间,人的加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动态就是:采莲。采莲,人与莲之间发生了交接;而采莲也不可能是仅仅攀折一处的莲心、莲藕,得移动,人在船上,船穿行荷叶之间,于是人与水也发生了交接。莲、水、人,三者的交互,是采莲所包含的基本关系。古代的诗赋写到采莲,笔端无不徘徊在这三者之间。本篇乐府,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竟不是那么突出,仅仅在首句“采莲”一词中有显现;呈现动态的真正主角,乃是“鱼”:鱼在莲叶之间穿梭游戏,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这种仅仅有方位的变化,却显得颇为重沓的表现,当然很可能是因为音乐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音乐旋律的重复回旋,是很常见甚至是很必要的表现手法,但从诗句看似简单、稚拙的重复,可以窥见采莲人观看游鱼时的关注和投入,这是不是也表现了采莲人悠然自在的心境?
注释:乐府,秦时已有设置,汉武帝时重建,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1、《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3、《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
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4、《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5、《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6、《有所思》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乐府是秦汉时期官方设置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曾经大规模的扩建乐府。并且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将其配乐演唱,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人们把这些歌,辞,也称作乐府。后来乐府也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
这首诗节选自《汉乐府.相和歌辞》是一首一人唱,多人和的歌。诗的后面五句每句只改变了一个字,正表明了这种唱和特点,而且这种反复回环的吟唱,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表现力。诗中描绘了江南荷花的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叶间自由自在嬉戏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采莲人正在快乐地嬉戏。整首诗简明欢快,充满江南风情。
汉乐府写的古诗
汉乐府那的古诗
汉乐府的诗句
汉乐府里的古诗
汉乐府的古诗图片
汉乐府名句
汉乐府为诗题的古诗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了解汉乐府的古诗
汉乐府的有名古诗
古诗汉乐府的故事
长江行的古诗汉乐府
江南是汉乐府的古诗嘛
长歌行的汉乐府的古诗
古诗汉乐府诗的区别
汉乐府的江南是不是古诗
古诗江南汉乐府的ppt
有关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江南古诗汉乐府谁写的
电视剧汉乐府的古诗
古诗江南中的汉乐府
江南汉乐府古诗的意解
长歌行的古诗汉乐府
关于时间的汉乐府古诗
江南汉乐府的古诗画
古诗十九首是不是汉乐府的
关于汉乐府诗中的古诗
江南古诗汉乐府的作者是谁
古诗词75首汉乐府的歌
江南作者汉乐府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