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俗和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重阳节的*俗和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重阳节的*俗和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重阳节的*俗和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重阳节*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九九”、“重九”。重九亦叫“重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重阳节*俗,希望大家喜欢。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之极,双九之日便称“重阳”。又因这一天日数最大,所以又叫“老人节”。
现在人们过重阳节,大都是买些礼品回家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吃饭聊天,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也就行了。但在过去,人们过重阳节可不是这么简单。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要在门上、窗上、墙上、房上插茱萸,插得越高越好,说是能辟邪。插完茱萸,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还要互赠蒸糕和菊花酒,说是吃了喝了能祛百病。那么,这个风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叫汝河的地方。这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男人长得健壮,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村落的人寿命都特别长,活到一百岁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边上有一个叫鱼头坝的村子,村里有一户姓恒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长命人。到了恒景这辈上,恒家已经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孙子。恒景的老老太爷已经208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声音如铜钟,走路一阵风。堪舆家说,鱼头坝风水好,整个村子就象一条鲤鱼,村口就是鱼头,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鱼尾搭在山上,这样下接阴气,上接阳气,阴阳贯通,村里人自然长命。
堪舆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没几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爷恒源泉第一个出现了异常反应。
恒老爷子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瑞寿星,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可自从堪舆家走了之后,恒老爷子就开始无精打采,脸色日渐苍白。没过几天,恒老爷子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最后,恒老爷子竟变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觉得奇怪,便请来巫医诊治。可巫医从上到下把恒老爷子看了个遍,也没看出什么病来。最后,巫医在恒老爷子榻前开坛作法,向天地鬼神打听恒老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巫医坐在坛前刚口诀念咒,法坛竟“轰”地一声炸了。巫医吓了一哆嗦,赶紧起身施礼:“在下医术不精,法力不够,实在看不了老爷子的病,告辞告辞。”说着,一溜烟就跑了。
连巫医都看不了恒老爷子的病,说明那病实在是太怪了。恒老爷子就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着重孝把恒老爷子发丧了。谁知恒老爷子入土没几天,恒景的老太爷又得了恒老爷子一样的病,没几天也死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恒家上下二十几口都得了怪病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来,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横祸呢?乡亲们都来劝,说生死有命,让恒景想开点。可恒景想不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本来身体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他一定要找个明白人问问清楚。
这天,恒景来到汝河边,想摆渡过河去找访高人。正往渡口走,迎面来了一个手拿拂尘的道人。只见道人手搭凉棚向鱼头坝观看,看完之后,道人点了点头,自语道:“哎哟,好大的妖气呀,看来村中已经死了二十几口子人了。”说着,又转身看向汝河,闭目掐诀口中叨咕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惊道:“唔呀,河中妖气更重,用不了多久,这一带的人就要死光了!”恒景一听,眼睛当时就瞪大了,赶紧跑上前去,给道人深施一礼,说:“请问道长,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道人手捻采须髯,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恒景把家里的遭遇一说,道人点点头:“年轻人,你家的遭遇只是你们村大难的开始,以后家家都会死人,直到村里的'人都死光为止。”恒景问是怎么回事儿,道人说,他刚才掐算了,这汝河之中有一处是阴间和阳间都管不着的地方,叫做“阴阳界”,这阴阳界本是阴间和阳间的通道,阳死阴生皆通过此处。这里原本无人管辖,是个清幽之所,可是现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瘟魔,专门吸人阳气。待人的阳气被他吸干,那人便会得“干尸瘟”而死。而这个瘟魔的功力也会随着阳气的增加而大长,他的道行也会因被吸食人的寿数而大增。现在,瘟魔已经吸了三十多人的阳气,道行已经超过千年,如果瘟魔的道行超过万年,他就成了瘟魔王,阴阳界就会被他控制,到那时,阴阳两界就会大乱,阳间的人死了无法转世,阴间的鬼魂无法投胎,天地又会变成一片混沌。恒景着急地问:“那怎么办呢?谁能治得了他?”道人摇摇头:“天地六道,瘟魔属阿修罗道,天道和地狱都离他甚远,只有人道与他最接*,因此,要想治服于他,必须找一个有仙缘之人,经得道高人点化后方可将他铲除。”
恒景看看道人,说:“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吗?快去找有仙缘的人吧!”道人摇摇头:“贫道道行甚浅,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铲除他还没有办法。”说着,仔细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轻人,把你的生辰八字报上来,让贫道算算。”恒景说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连说:“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阴阳两界,正是有仙缘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缘之人?那您快说,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为家人报仇,铲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说:“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为家人报仇,救天地阴阳于水火,就马上去吧,不过此程艰辛,你若半途而废,这方圆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劲点头:“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回来的,瘟魔这个时候出来祸害人怎么办?”道人说:“这个你放心,我在河岸边压一道符,瘟魔就无法从阴阳界出来,但贫道法力有限,只能将他镇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还不回来,他就会出来害人了。”恒景说:“我一年之内定会回来!”道人给恒景深施一礼:“贫道代阴阳众生在此谢过。”说着,便拿出一道符,压在了岸边的石头下。
道人走了,恒景赶紧回家。这几天,又有几户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经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说,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牵来马匹,有的拿来盆缠,让他赶紧去找高人,为百姓除害。
恒景骑着快马出发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泰山脚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听,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没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转了七天七夜,马被大蟒吃了,他也险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没有退缩,继续在山上找。又过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盘缠用完了,干粮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围一户人家都没有。恒景有点心恢意冷了,心说我都快把泰山转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说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须心诚,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恒景忍着饥饿继续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听头上传来“扑啦啦”一阵响,抬头一看,一只仙鹤落在了不远处。恒景高兴了,有仙鹤必有仙人,便向仙鹤落着的地方走去。仙鹤时飞时停,渐渐就上了山顶,落在了一片雾气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顶,再看那仙鹤,翅膀一抖就没影了。恒景仔细一看,山顶雾气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实在是走不动了,身子一软就晕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恒景醒了过来。睁眼一看,见一个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来,问:“老人家,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说:“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贫道虽身居高处,但却不敢言高。”恒景听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见老者生的仙风道骨,说话又高深莫测,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头,把瘟魔祸害一方之一说了一遍,求老者指点,如何铲除瘟魔。老者点点头,说:“你不畏艰险来到此处,贫道就传你一套降妖伏魔剑法,你学成之后定要铲除瘟魔。”恒景一听,再次磕头谢恩。
恒景学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学成了降妖伏魔剑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着,把一把降妖伏魔剑赠给恒景,让他就用这把剑斩杀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两样东西,一样是茱萸叶,一样是菊花酒。老者说,泰山乃众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顶之上,乃至阳之物,其阳气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脚,乃至阴之物,用酒泡过,阴气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结无法动弹。老者把这两样东西交给恒景之后,说:“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时三刻,那时天地间阳气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剑将温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轮回。”说完,老者传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记在心。
背上宝剑,拿着茱萸叶和菊花酒,恒景发愁了:明天就要赶回去,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尘在空中一扬,一只仙鹤“扑啦啦”飞来,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说:“骑上它,闭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说完,老者又一扬拂尘,若大一个道观不见了,山顶上还是恒景刚来时的模样。恒景向四周施礼,谢过老者,骑上仙鹤一闭眼,就觉耳边刮起一阵大风,只一会儿,风便停了。恒景感觉自己的脚已经落了地,睁眼一看,原来已经站在了汝河边。
此时,那位道人正手持宝剑被困在一团黑雾之中,见恒景来了,道士大喊:“年轻人,贫道支持不住了,瘟魔出来了!”恒景怒目圆睁,抽出降妖伏魔剑,大喝一声刺向黑雾,就听黑雾之中传来一声惨叫,“哧”的一声,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汝河之中。道士喘着气走到恒景身边,说:“你来的正好,再晚一步,瘟魔就进村了。”恒景看一眼河水,说:“不怕,我已从得道高人那里学来了降魔之术,明日是九月初九,我要在午时三刻铲除瘟魔。”道人点点头:“好,贫道帮你。”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时。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顶上,每人分给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让人们站成八卦阵,茱萸叶贴在额头,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现,恒景便念动咒语用宝剑将其除掉。
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却还没有出来。恒景有些着急了,错过午时三刻,再杀瘟魔可就难了,怎么办?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说:“他不出来,你就把他打出来,待贫道作法,把你送进阴阳界!”说着,道人在恒景后背画了一道符,口念咒语,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声就飞进了汝河之中。
此时的阴阳界里黑气一团,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剑,正在闭关疗伤。他已经好久没吸人的阳气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剑,功力大伤。瘟魔这个气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几个人的阳气,没想到恒景半路杀出来,坏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阳气最盛,他想过了午时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阳气都吸干。
瘟魔疗好伤,正打坐运气,恒景就提着降妖伏魔剑杀了进来。瘟魔一见,亮出九阴魔钩就与恒景打到一处。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剑是太上老君丹炉中所炼,再加上那位老者传他的剑法,温魔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几个回合,恒景手中的剑气已将阴阳界中的魔气扫净。没有魔气护体,瘟魔无法在阴阳界容身,便化作一缕青烟从阴阳界冲了出去。恒景手持宝剑,大喝一声:“哪里走?!”便飞身追了出去。
瘟魔从汝河里蹿出来,正好是午时三刻。抬头一看,见山顶上站满了人,便冲向山顶,一股脑把人们的阳气全吸尽,回头再与恒景打斗。就在他冲到山腰的时候,恒景从河里跳了上来。见瘟魔已接*村民,恒景立刻念动咒语。就见村民站成的八卦阵射出万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也溢满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一熏,立刻变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机会,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剑法,口中默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将瘟魔斩成碎片。恒景让村民赶紧把茱萸叶扔到还在蠕动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浇。随着一阵惨叫,瘟魔化作一团青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瘟魔被铲除,汝河一带再没人得怪病而死。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也为了防止别的妖魔再来,汝河一带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处,然后酒上菊花酒。这个*惯渐渐传开,很快就传遍了华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种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千年,也就成了节日。
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重阳节的*俗为登高,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下面来看看重阳节的*俗都有哪些吧。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俗在各地的发展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山西重阳节的*俗
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惯回娘家过节。
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重阳节并不陌生,你知道古代重阳节的*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代重阳节的*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重阳节的*俗1:菊花酒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菊花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日祛风、*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赏酒节,唐人王勃诗咏其事;“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直到宋时,重九时节的民俗活动依然是“饮新酒,泛英替菊”,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重阳酿酒、赏酒之俗在民间持续传承,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在*现代仍多于重阳造菊花酒,当地谣谚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 “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九月食糕的*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俗渊源。
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如童谣所谓:“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1936年《山阴县志》记重阳节俗有:重阳登高,蒸米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儿娱戏。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糙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吕原明《岁时杂记》)。糕不仅谐音“高”,而且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称为食禄糕。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俗的诗句
内涵: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俗: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
【重阳节*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竹萸少一人。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头插茱萸登高处, 发簪黄花饮秋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杜甫)
重阳节有什么*俗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和这些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很多*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的6大*俗
重阳节的*俗: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节的*俗: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节的*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的*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俗: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节的*俗: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俗饮食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也叫登高节,晒秋节,在重阳节有很多的*俗,那么在重阳节的饮食*俗中,有哪些美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俗饮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俗饮食
1、菊花酒
味道香美的菊花酒可谓说是重阳节的宠儿。九九重阳,长长久久,这就是菊花酒对重阳节的祝福。其实,在重阳节的时候饮菊花酒是自古就有传统,传统酿制的菊花酒不仅味道香美,而且对身体的益处也是很多的。在古时候,更有甚至认为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喝菊花酒可以消灾辟邪。其实,古人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菊花酒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还可以帮助身体治愈一些疾病。所以说,为了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重阳节的感觉,下班之后不妨约上亲朋友好友,备上一些重阳糕,喝上几杯菊花酒。
2、螃蟹
在*的很多地区,特别是沿海的一些地区,在重阳节的时候是有吃螃蟹的*俗的。因为重阳节的时候也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这个时候,螃蟹不仅新鲜,而且蟹肉更肥厚,味道更香美。古时候,很多人都说,重阳前后的南北风带来了螃蟹的大丰收,也因此,重阳节吃螃蟹的*俗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只是,螃蟹归根结底都是海鲜,海鲜吃多了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说,重阳节的时候,虽然螃蟹好吃,但是也切记一定不能够多吃。
3、九品羹
对于九品羹,大家可能都是只闻其名却从未吃过。其实,在*的很多地区,重阳节的时候都是有吃九品羹的*俗的,特别是在无锡南京等地区,这种风气更加的盛行。只是一直以来,对于重阳节为什么要吃九品羹,很多人都不知道历史依据是什么,只知道自古就有这个传统。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也都已经忘记了九品羹这道美食的存在。
4、花糕
很多人都只知道,花糕是重阳节的特色美食,却不知道为什么花糕会成为重阳节的特色食物。这主要是因为,重阳节的时候,人们都喜爱“登高望远”,而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意思,所以说,花糕才会在重阳节的时候那么的受欢迎。其实,花糕的种类是很多的。一般的'花糕都是使用核桃、青枣、青果等干果制作而成的,味道不仅好吃,而且适量的吃对身体还有很大的帮助。只是,花糕属于甜食,吃太多的话,对身体就不太好了。所以说,重阳节吃花糕,一定要注意吃的适量,感受一下节日的味道就可以了。
5、羊肉面
九九重阳的时候吃羊肉面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这主要是因为,羊肉面代表着长寿的意思,所以说,在重阳节的时候,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一些羊肉面给老人,寓意长长久久,长命百岁。而且,秋季的时候也是羊儿们最肥美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羊肉不仅味道更好,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说在今年的重阳节,大家可以为长辈准备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来过节。
重阳节饮食原则
1、饮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建议老人一日的食物组成:谷类150—250克,鱼虾类及瘦肉100克,豆类及其制品50克,新鲜蔬菜300克左右,新鲜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调用油30克,食盐6克,食糖25克,少饮酒,喝足够的水分。
2、食物宜杂
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类、蔬果、菌藻等多种食物,还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色泽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3、质量宜高
质量高不意味着价格高,如豆制品、蛋、奶等都是质量高的食品,老人应当经常食用。还要注意多吃鱼,少吃肉。糖的主要来源是主食和蔬果,尽量减少白糖、红糖、砂糖等精制糖的食用。
4、数量宜少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老人要吃多种食物,但每种食物数量不宜过多,每餐七八分饱。
5、温度宜热
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过程是在接*体温的温度下进行的。老人对寒冷抵抗能力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就会影响到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肠道疾病。因此,老人的食物以温热为主。
6、蔬果宜鲜
新鲜、有色的蔬果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有刺激食欲增加和维持体液酸碱*衡的作用。
7、质地宜软
老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饭菜质地以软烂为好,可采用蒸、煮、炖、烩等的烹调方法。选择的食物尽量避免纤维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类可多选择纤维短,肉质细嫩的鱼肉;牛奶、鸡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选择食物。
重要的日子搭配上合适的祝福语,送给重要的人。本文为大家提供是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的祝福语,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小编热门推荐
1、九九到重阳,送你九层糕,一层是健康,二层是财富,三层是青春,四层是快乐,五层是甜蜜,六层是幸福,七层是顺利,八层是希望,九层是吉祥,节日快乐!
2、快乐翻过99个坎,健康淌过99条湾,财运闯过99道关,*安跨过99重天,带着99根上上签,把99朵幸福送到你身边。祝九九重阳愉快!
3、夕阳无限美,黄昏也娇媚,纵使光线暗,明日可重来;年年节日多,今次大不同,人人登高忙,节节盼高升;小小短信到,细细润心田,道声重阳节快乐,生活好滋味!
4、到了重阳要登高,送你各种旅行包;一包好运顷刻到,愿你天天福气高;二包福寿齐来到,愿你事业节节高;三包财源与钞票,伴你心情天天好。
5、梦是飞翔的翅膀,带着我们遨游到远方;心是温暖的港湾,赋予我们前进的力量;短信是问候的帆船,载着祝福载着希望,愿你幸运永远,重阳节快乐!
6、一年一度九月九,二九相重爱永久,日月并阳踏金秋,称心快意品美酒,乐在其中伴长久,祝君快乐重阳节,长生久视双九九!
7、饮一碗美酒,登一座高山,插一片茱萸,赏一坛菊花,掬一把相思,送一份祝福,又逢重阳佳节,我祝您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8、九月九,重阳节。梳个鬏,换个装。拜个舅,唱个喏。喝个酒,散个心,叙个旧,念个情。好日子,年年过。重阳节,更快乐。
9、双九重阳日,好运连连到,吉庆送给你,接收快快来:亲情温馨长久久,爱情甜蜜长久久,友情坚固长久久,人生幸福长久久。
10、一九二九,天长地久;三九四九,幸福永久;五九六九,福禄长久;七九八九,神交已久;重阳九九,相伴久久!重阳节快乐!
空气中弥漫着欢乐,树梢上飘落着祝福,重阳的温馨在招手,节日的激情在喷薄。我愿化作清风、阳光、白云,给你载来如意、健康、财富。重阳节快乐!
暖暖阳光,一如你温暖的眼神,给我力量,使我坚强。老师,您辛苦了。重阳时节祝您身体健康!
我轻呵出一团气,将满天飘舞的思绪,凝结成一朵白云,用心把它绘的五彩斑斓,载上沉淀的祝福,带去来自远方的重阳节的问候――送给永远开心的你!
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愿你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你的生活永远美好,我的挚友,祝重阳节快乐!
你如果现在是一个人,我祝你重阳节快乐;如果两个人,那也重阳节快乐;如果一伙人,请告诉我你们在什么地方,让我们共同渡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祝你理想幻想梦想心想事成;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称心;财路运路人生路路路畅通;晴天雪天天天开心,亲情友情爱情情情似海;重阳节快乐!
岁月流逝,流不走我心中的你!将万千思念托付那吉祥鸟,带去我深深的问候;时间阻挡不了那份执着,不管未来之路多么崎岖,今天给你送上重阳祝福!
财神今天到,奖金满钱包;出门撞桃花,美女入怀抱;红霞映满天,欧美任逍遥;金秋重阳节,仕途步步高
我们可以没有别墅,但我们应该有家;我们可以没有财富,但我们应该有幸福;我们可以没有激情,但我们应该有温馨;我们可以没有浪漫,但我们应该有关爱!重阳节快乐!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青的色彩,mp3播放不了青春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短信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重阳节快乐!
1、蹋脚山幽处,
情筝云梦中。
佳人无还在,
秋霜不复红。
2、重阳节日九月九,
异乡之客无限愁。
借问秋风何处去?
一段相思啼不休。
3、九月石市菊花繁艳,
九月天气冷暖多变,
九日夜空繁星璀璨,
九日月光皎洁烂漫,
今夜我将无法入眠,
漫步校园思绪万千,
故乡情节续续断断,
又是一年重阳之夜,
重阳佳节倍加思亲,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是*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重阳节的古诗(精选80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是*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并有了重九登高的*俗。
其实,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重阳这天人们要出门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到魏晋时期,重阳气氛日更加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并推行敬老活动。在古代,人们借九月初九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祈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夙愿。如今,重阳节祭祖这一传统礼制还在一些地方延续。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
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子女们会带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或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充分展现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2、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4、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代,佩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6、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7、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8、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惯回娘家过节。
9、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10、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祝福是内心对他人的一种好的祝愿,祝福语虽然简短,但在特殊的时间有着特殊的意蕴。我们不能忽略祝福语,礼多人不怪,同样,别人也不会嫌祝福语多,祝福语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励志的句子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相信小编精心整理《重阳节的来历和*俗》能让您收藏!更多祝福语,请收藏“励志的句网”。小编还为您推荐了有关重阳节优美句子的更多内容,希望您喜欢!
重阳节的*俗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俗和古诗
重阳节*俗诗句
重阳节*俗祝福
重阳节*俗的古诗大全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重阳节的过节*俗和古诗
重阳节的*俗古诗和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和古诗
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
关于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
重阳节的*俗和古诗等资料
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
描写重阳节*俗的两句古诗
重阳*俗的两个古诗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重阳节重阳节的古诗
有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大全《重阳》
重阳节手的古诗
999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诗古诗
重阳节重阳节的古诗配画图片
重阳节的古诗诗
关阳重阳节的古诗
古诗里的重阳节
跟重阳节的古诗
小重阳节的古诗
libaide重阳节的古诗
短的重阳节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