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关于形容风俗多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风俗多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风俗多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风俗多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1) 语录(5) 说说(7) 名言(670) 诗词(346) 祝福(2) 心语(136)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阅读全文]...

2022-01-23 21:36:47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春节看花市》

      *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5、《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6、《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阅读全文]...

2021-12-18 19:12:48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1、《已酉新正》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4、《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5、《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6、《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7、《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阅读全文]...

2021-11-25 03:36:04
  • *古代春节的风俗

  • 春节,古代
  • *古代春节的风俗

      *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春节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春节的风俗,欢迎阅读借鉴。

      一、拜神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但自灶神产生始,其职权便与火或灶火相游离,摇身一变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顶礼膜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让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二、团年守岁

      过年*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三、恭贺大拜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辈间相互道贺。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放过“开门炮”,后,便开始走亲访友了。

      古代通常“拜年”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访亲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

      四、压岁钱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常备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相传,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谐音,故称为压岁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安度过新岁。

      古代春节前后风俗

      1、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门外,根据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据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根据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饮梅花酒/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根据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根据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根据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根据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根据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盤。

      古代春节有什么风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每家每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四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且定来年祸福,因此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然后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的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阅读全文]...

2022-07-11 01:49:35
  • 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

  • 清明节,古诗文
  • 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精选10首)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2、《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4、《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5、《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7、《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9、《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0、清明日对酒

    [阅读全文]...

2022-03-07 02:19:12
  • 关于风俗的诗句

  •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王昌龄《寒食即事》

    清明寒食山头哭,到处犹传旧风俗。——程嘉燧《清明舟中》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李绅《宿扬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欧阳修《丰乐亭记》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李白《东海有勇妇》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高适《留上李右相》

    民间风俗疑当共,天上清高定尔无。——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二十七首·皇太后阁六首》

    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方回《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薛逢《醉春风》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刘莘老》

    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方回《西斋秋感二十首·蛇鼠必夜出》

    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陆游《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在昔祖宗时》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阴阳无疾疠,风俗尽箕颍。——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

    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誾誾.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吴筠《览古十四首》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

    城池春足雨,风俗夜迎神。——皇甫冉《送李使君赴邵州》

    一人调风俗,万国和且*。——李华《咏史十一首》

    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金华宋氏《题邮亭壁歌》

    重华政垂衣,化俾风俗美。——袁桷《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

    竟岁厌往还,行堤乐风俗。——梅尧臣《寄光化退居李晋卿》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况乃唐昌风俗淳,山深岁稔少争讼。——方回《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吴地虽饶民鲜朴,江北江南异风俗。——于成龙《忍字歌》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杜甫《冬至》

    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苏轼《送王伯守虢》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李隆基《途次陕州》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苏辙《蚕市》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杜甫《写怀二首》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王昌龄《山行入泾州》

    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司马光《和君倚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欧阳修《日本刀歌》

    万古斥卤地,能令风俗淳。——卢楠《闻张鹅山侍御巡按甘肃比岁当还敬以此寄上》

    黄章白叟息愁叹,自言重见风俗淳。——王洋《赠向扬州》

    欲知风俗家家厚,看取耕桑处处同。——赵蕃《同谢丈签判送赵台州至灵鹫签判丈道中有诗蕃》

    归风俗於醇厚兮,又何西门卓鲁之足为。——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

    省风俗,绵宇县。——曹勋《登山曲》

    况今世道丧,风俗已浇淳。——郭印《次杨拱辰韵兼简冯当可刘韶美》

    风俗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4-17 20:45:17
  • 元宵节的风俗和诗句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风俗和诗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下面是关于元宵节的风俗和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元宵节*俗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俗是差不多的,但是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也就是"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与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与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远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诗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阅读全文]...

2022-02-26 05:15:08
  • *的过年风俗

  • 过年,放假,春节
  • *的过年风俗

      当代*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的过年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

      *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人口186.2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另外,*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成立,为*人民的彻底**指明了方向。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统计年鉴-2021》,*境内*的人口数为11377914人。

      *的过年风俗

      一到腊月,就意味着到了年根。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每家每户都把要做的事情安排的井然有序。过年要数在农村最有意思。最能体会年味儿。腊月初,村里的米面加工厂就开始忙活了,每天都有很多人预约排队,宁夏盐池县人们要加工出最白的面粉用来做春节待客的点心,还要加工很多做年糕的面粉。

      从月初到月中旬,村里总会发出“啪,啪……”的声音,那是敲打毡的声音。“毡”是农村土炕上铺的,用羊毛擀出来的。工艺比较复杂,我小时候曾经见爷爷家有个擀毡将,用很多天才擀了一条上好的白羊毛毡。因为长年铺在土炕上,难免会有尘土,人们就在年底把它拿出来用棍子使劲的敲打。一般都是两个人一人捉一个毡角,其中一个人敲打。发出的声音在整个村子里回荡。简直就是鞭炮声的前奏,也是春节的前奏。

      “扫尘”也在这个时候拉开序幕。扫尘就是打扫家里的尘土。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要打扫一遍。每到这个时候,就要起个大早,把家具该搬得搬出来,该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来。让屋里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扫帚在墙上,屋顶挥来挥去,把一年的尘土都打扫干净。

      *春节*俗就是要走亲戚串朋友。所以家里一定要准备好招待客人的东西,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家做的点心。家里做的点心我是如何也忘不了它的香。全部手工制作,原料都很正宗很天然。面粉是自家上好的`面粉。食用油也是本地产的最香的油,有一种叫麻油,用麻子榨的油,还有一种胡麻油,都非常香。做的点心一般有油炸的和烤制的两种。

      所用到的发面都是通过酵种发的。耗时两三天。一大盆面盖着很厚的被子在温热的炕上,慢慢的发出酸酸的发酵味。做点心也是几家子合在一起,既热闹又节省时间。都准备就绪的话,一天下来可以做三四家的点心。

      对于*春节*俗来说,斋戒期满,就是*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枣开斋节。

      开斋节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要过三天。*从第一天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和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枣*寺,节日里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寺。在*春节*俗中,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达万人之多,*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阅读全文]...

2021-12-09 19:29:15
  • 关于雨的风俗诗句108句

  • 天气,经典
  •   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4、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5、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9、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10、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11、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12、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13、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1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1、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3、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24、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25、寒雨连天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26、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27、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28、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29、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30、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31、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岑参《暮秋山行》

      32、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薛逢《长安夜雨》

      33、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34、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5、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36、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李冠《蝶恋花·春暮》

      37、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杜甫《秋雨叹三首》

      38、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9、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0、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4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2、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43、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雨》

      44、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45、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张炎《清*乐·采芳人杳》

      46、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4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50、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马戴《灞上秋居》

      5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阅读全文]...

2022-02-14 16:48:02
  • 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阅读全文]...

2022-01-25 18:59:25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句子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语录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说说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名言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诗词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祝福
形容风俗多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