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风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端午的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端午的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端午的风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端午节风俗的诗句(精选50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风俗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0、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6、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7、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8、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9、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10、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1、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12、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7、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8、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文天祥《端午感兴》
19、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9、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1、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许及之《贺新郎》
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1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5、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1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7、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18、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9、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扬州端午节的风俗
吃
提到吃,就不得不说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粽子松软可口,而扬州粽子却紧实有嚼劲。
扬州人包粽子喜欢用鲜肉、香肠、红豆、蜜枣等,形状也有斧头、小脚、三角等类型。
扬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红”,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红火。
烧仔鸡、红烧肉、红烧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拌黄瓜、拌凉粉、拌西红柿、咸鸭蛋……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龙虾也算“一红”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喝
雄黄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所以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
穿
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挂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
“百索子”和“鸭蛋篓”
为了辟邪,小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玩
吃完“十二红”,喝过雄黄酒,是不是该划龙船赛龙舟了呢?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洗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是不是该享受下扬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江苏端午节的风俗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或“天中节”。“端”义为始。“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端午节临*夏至节,夏至日,太阳在黄经90度,居天之中,故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插艾悬蒲,佩戴香囊,系长命缕,吃艾煮蛋,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赛龙舟等。
插艾、吃雄黄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夏至,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疫病有可能暴发,故古人备兰汤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间尚有遗存。济宁地区民间便有端阳节采艾叶、透骨草煎水熏洗治关节炎,采青蒿、龙葵煎水洗烫治疮疖疱疹,采蒜皮、丝瓜叶、艾草煎汤擦洗皮肤预防痱子、湿斑病的*俗。后世,“浴兰”演变为插艾悬蒲等风俗。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以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不祥之日,连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克星,不敢养活。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弃而不举。后虽得保全,其父仍让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兰”、“插艾”等俗,主要是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他选择五月五日投江也绝非偶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因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后,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有关纪念屈原的风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吃粽子,二是赛龙舟。俗传端阳节作粽子是为投入江中喂蛟龙,免其吞噬屈原尸身;赛龙舟则为打捞屈原尸首。
旧时,济宁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艾、悬蒲。艾称艾鞭,蒲称蒲剑,用来驱逐斩杀疫鬼邪祟。
是日,人们佩戴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荷包”,以彩色布或锦缎缝制,形制多样、精巧美观。包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等中药,另有一味药“香附”为济宁特产,尤以汶上所产著名,称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气、清神爽脑、灭虫抗病之功效。香荷包为少年男子所钟爱,常将其作为赠品送人。
端午节还有给儿童带“五毒”兜肚,穿“五毒”褂的*俗。 “五毒”为蝎、蛇、蜈蚣、蚰蜒、蟾蜍。穿带绣有“五毒”图案的褂、兜肚,据说可以预防各种毒虫侵害。端午节前夜,家长还要在儿童睡后,向其头顶、囟门、耳孔、肚脐、手心、脚心等部位涂抹雄黄、朱砂酒。**则于端阳节饮雄黄酒,以治病祛疫。有的还于端午节前夜向水缸内下一味叫“贯众”的药,用以预防肠胃病;取艾叶、石榴花泡水洗目,预防眼病,提高视力。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风俗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端午鸭蛋
高邮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功能。将艾叶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与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节日。
端午节诗句:
No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No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No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No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No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No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No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No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No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No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No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No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No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No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与。——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No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No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No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No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No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No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No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那你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端午节的由来和*俗详解吧。
端午节的风俗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纷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俗有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通用13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相关内容(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据*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他非常爱*家。突然有一天,*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了,他想为国家报仇,可又觉得自己太弱,于是就跳河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汉城湖看龙舟比赛里面人山人海。龙舟有六艘参加比赛是温州商会举办的。爸爸也参加了,他们这队是在二号船。比赛进行了两轮,爸爸这队都是第一名。
我们大家都可开心了,为他们鼓掌、喝彩。我还抱了奖杯,真为爸爸感到骄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的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棒极了。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出来,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回来,用艾叶水洗脸,传说这样能驱蚊虫。洗完脸后就开始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红枣,红豆包成的,特别好吃,吃上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还有把蛋黄煮灰了的鸡蛋。吃完饭太阳露出半个脑袋,一家人还要弄些柳条回来,再用彩色纸叠成葫芦,插在大门上方。这样就国泰民安了。传说。这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留下的风俗,虽然是个传说但家乡的人都很相信。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地*俗:挂艾草,由于夏天有很多蚊子,挂艾草可以驱虫除病。用艾草洗澡还可以防止蚊子叮咬呢!我在电视上看到了8岁左右的小孩光着身子在小木盆里洗澡。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妈妈说:“端午节还要吃五黄,有黄瓜、黄鱼……门上要插艾草,驱蚊、辟邪。”这天我在临安白水涧快快乐乐的过了一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沾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不管怎么说,听完我的介绍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节的知识呢?
今天是端午节,天气出奇的好。一大早,我和父母兴高采烈地来到令狐。听说这里有龙舟比赛,很期待!
一到菱湖码头,就远远地看到了王一倩和她妈妈。他们遗憾地告诉我,龙舟赛刚刚结束!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又会有一场比赛。我和王一谦就边等边玩。
过了一会儿,龙舟赛终于又开始了!当时,艾米和他的母亲,杨淑玉和她的父母也如约而至。只见*静的湖面上,两条细长的龙舟排列整齐,龙舟上的人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准备出发。裁判吹哨,两条龙舟立即冲向出发。龙舟上的队员喊着口号,跟随着鼓点,使劲划着桨,相互追逐。两条漂亮的水痕画在龙舟后面,越来越远,场面壮观!码头上的观众为他们欢呼!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著名人士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午节、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赛、击球、荡秋千、吃咸蛋。
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的时候可以包不同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粽子是咸的,甜的,花生的。
赛龙舟一是因为宇宙飞船可以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是因为人们害怕龙伤害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可以用锣鼓把龙赶走。每年五月初五,都会有龙舟比赛。
这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爱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妈妈给我们打电话。我揉揉眼睛,坐在那里发呆。我妈妈拿出很多香包,给每个人都包了。我带了一个大的粉红色饺子。
我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跳进河里,因为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但楚怀王没有听他对楚怀王说的话。结果屈原觉得自己没用,最后跳进了那条叫汨罗江的河里。这样,人们就有了赛龙舟的*俗,因为村民认为屈原爱国,就划着龙舟去追屈原,但是追不上。还吃绿豆糕,吃粽子,喝雄黄酒,在门上插艾叶,带七彩线和香包。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去买艾叶,但是我们没有买。太晚了,所以我们买了油饼。我们去了爷爷奶奶家。我们真的吃了粽子,绿豆糕,油饼,雄黄酒,就没喝。我们穿着彩色的线,非常开心。哈哈!
看完龙舟比赛,我们没能完成自己想要的。爸爸建议我们一起去划船,我们欣然同意。在父亲的带领下,四个同学买了票,租了一条船,划到湖中央。
我们几个人掌舵,其他人不闲着,坐在船尾,站在船头。岸上的爸爸妈妈看到了,很担心,一直说,小心,小心!
广州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广州端午节的风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节*俗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辟邪*俗
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烧艾草薰屋角,称“驱蚊虫邪魔”。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以示避邪。
赛龙舟*俗
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午时符*俗
旧时的端午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薰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新抱手艺
广州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龙舟水
在江南、华南一带,每年“端午节”前后一个月内的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被称为“龙舟水”。当然,既然是民俗的称法,自然还有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讲:行龙舟遇大雨才是吉兆“龙舟水”。在此暂且不论。广州人不管什么事情,都很讲“意头”,每每此时,本地人会带着自家的小孩走到江边,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龙舟水能够使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而在南方大厦对面建起的亲水堤,会有很多戏水的市民在“洗龙舟水”,一应*俗。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句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4、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5、记前度、刘郎曾赋。——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13、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鸿北去,日西匿。——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2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3、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24、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5、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0、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3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32、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3、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4、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5、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6、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7、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0、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4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3、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4、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4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7、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4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9、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50、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
风俗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风俗8: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可是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啊,而且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个重大节日包含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举国同庆,万众欢腾,意义非凡。为此,国家特意规定,从最*几年始,和春节中秋节一样,每逢端午节,还专门放假庆贺呢!
据*民俗家考证,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端午节就是因纪念古代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专门设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古诗闻名中外的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生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根据大量的文史资料考究,仅介绍以下四种,以飨读者。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经著作改编大型历史话剧、电影《屈原》,都艺术地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揭示了民间五月端午纪念屈原的伟大意义,影响深远!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管哪种由来和传说,端午节作为两千多年的传统已深深地扎根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心目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在保留传统*俗的基础上,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 让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俗继续发扬光大,也让外国的诸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先进文化引进来,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共融共生,依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确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人人践行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为坚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鼓与呼!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春节看花市》
*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5、《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6、《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端午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拥有着许多的*俗,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记住和尊重端午节的*俗,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
拓展:端午节其他*俗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拴五色丝线
*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安、避五毒的*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的风俗的古诗
端午风俗的诗句古诗
关于风俗的端午节古诗
关于端午节风俗的古诗
形容端午风俗的句子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和风俗
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古诗词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端午节的风俗*惯古诗句
有关端午的古诗端午节*俗
忆民俗端午的古诗
关于端午的俗语古诗
描写端午*俗的古诗
端午节的*俗和古诗
端午的俗语及古诗词
关于端午的俗语和古诗
端午风情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及*俗
古诗词中的端午*俗
端午节古诗中的*俗
风俗的古诗
关于端午*俗的古诗词
描写端午节*俗的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俗还有古诗
端午节的由来*俗古诗
端午节的来源*俗古诗
端午节的*俗由来古诗
有关端午的俗语古诗和成语
端午节的来历古诗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