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溥的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溥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溥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溥的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白下一杯寒食酒,青山三尺故人坟。——刘溥《寒食日过胡汝器墓》
空山无人夜色寒,鬼群乱啸西风酸。——刘溥《钟馗杀鬼图》
绿袍进士倚长剑,*帽珣影乌靴宽。——刘溥《钟馗杀鬼图》
灯笼无光照斜水,怒裂鬼头燃鬼髓。——刘溥《钟馗杀鬼图》
如今城市鬼出游,*声啾啾。——刘溥《钟馗杀鬼图》
将军虎须如刺针,胸中八阵瞿塘深。——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昔陪元戎事南事,宝剑入手双龙吟。——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岁金不贡抗王师,象阵横刀乱飞雪。——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将军前锋不作难,百骑驰突风雷寒。——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国殇多年归不得,血染蘼芜至今碧。——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旌忠有诰五色文,绝胜区区一方石。——刘溥《王将军昭忠诗》
白日已堕地,回光烛青天。——刘溥《看花吟》
人生时景只如此,莫将眉目夸盛年。——刘溥《看花吟》
花开容易落,花落难复开。——刘溥《看花吟》
君不见玉山山下树,曾见主人罗笙歌。——刘溥《看花吟》
主人去后亭馆废,空余满树秋风多。——刘溥《看花吟》
若将金玉驻光景,鉴之前事将如何!——刘溥《看花吟》
阙下新凉生潞河,江南犹唱采菱歌。——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菱歌袅袅唱不断,画舫载风冲白波。——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香兰叶劲那堪结,美人不是轻离别。——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一阶领得故乡官,堂上双亲正垂雪。——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玉壶满注香露清,欲别未别难为情。——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梧桐杨柳秋未老,积水半涸天河横。——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吴江一望五千里,鸿雁亦逐孤云征。——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长桥鲤鱼黄金色,太湖影动罗衫碧。——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好将尺素待东风,杏花春雨传消息。——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小鬟莫更蹲复蹲,复恐皱却葵花纹。——刘溥《美人熨帛图》
北风转旗脚,猎猎不停舞。——刘溥《送驾北征》
留之恨不力,苟力必中阻。——刘溥《送驾北征》
束腰金匾绦,编贝五色缕。——刘溥《送驾北征》
玉剑悬辘轳,雕弓插文笴。——刘溥《送驾北征》
黄沙白草间,金银耀樽俎。——刘溥《送驾北征》
鞍鞯画麒麟,旌旗绣飞虎。——刘溥《送驾北征》
岂但不知感,其心竟包祸。——刘溥《送驾北征》
*天地量,垢秽悉容受。——刘溥《送驾北征》
秦有长城筑,汉有和亲许。——刘溥《送驾北征》
云扰东西晋,厥后极凶丑。——刘溥《送驾北征》
李唐纳婚姻,石晋甘饵诱。——刘溥《送驾北征》
乾坤合清宁,笃生我太祖。——刘溥《送驾北征》
净洗历代羞,日月开天宇。——刘溥《送驾北征》
于今已不然,信非朝夕故。——刘溥《送驾北征》
必欲罗奔鲸,在众密网罟。——刘溥《送驾北征》
臣闻千金子,尚不垂堂坐。——刘溥《送驾北征》
钦哉祖宗业,正拟磐石固。——刘溥《送驾北征》
刘溥,苏州府长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医得官。宣德初,以善医授惠州局副使。后调太医院吏目。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之学,亦善画工诗,与晏铎、王淮、汤胤绩、苏*、邹亮、蒋忠等号“景泰十才子”,常被推为盟主。有《草窗集》。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流程】
一、 导入新课,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阅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生字。
请用“赠”组词或说一句话,汇报交流。
总结:是呀,别人赠送我们一本本子或一本相册,上面还会写上赠言,勉励我们,激励我们。古代文人经常会写诗赠送给别人表达心意,如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主要表达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再如李白写的《赠汪伦》,则是表达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交谊颇深,诗酒往还,那么苏轼以诗相赠刘景文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学*深入体会。
二、自主学*,说出大意:
1、出示生字词,认读:
赠(zèng) 刘景文(liú) 宋(sòng) 苏轼(sūshì) 擎(qíng)
雨盖(gài) 菊残(júcán) 犹有(yóu) 傲(ào) 君(jūn)
橙(chéng)黄橘(jú)绿
2、读《赠刘景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注释:
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4、看课文插图,描述图意。
5、“查字典,查词典”汇报:
(1)、查字典 擎qíng向上托,举:擎天柱,众擎易举。
(2)、查字典 盖gài②伞: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 盖gài③古时把伞叫盖(现在方言还有把伞叫雨盖的):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强调:“雨盖”的解读这里要明确是指“遮挡风雨的伞”,而不是“遮挡风雨的盖子”,不能闹笑话,这也表明查字典、查词典的重要,不能想当然。
思考:诗中的“雨盖”指什么?指荷叶,荷叶像伞一样遮风挡雨。
想象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
散文《往事(一)之七》中,冰心用清新、绢丽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这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的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6、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解读,想象描绘:
(一)、想象“荷尽菊残”:
(1)、品读“尽”:
“荷尽”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深秋季节,荷花落尽,荷叶枯萎,已经没有向上托起的一片片莲叶,请看教材的插图,仔细观察。
想象“荷盛”的情景:荷叶像伞,荷叶圆圆的,叶柄向上托举着,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就是描写水面上盖着一片片青青的荷叶,荷叶上盛开着一朵朵粉红鲜嫩的荷花。荷叶茂盛时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叶柄向上托举着,就是“擎”的意思,所以诗中称“擎雨盖”,这是荷叶盛夏长得茂盛时。
可是现在深秋寒冷季节,叶子已经枯萎了,再无盛夏时的盛景!
(2)、品读“残”:
“菊残”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随着深秋初冬季节的来临,菊花也由茂盛走向暗淡,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解读“傲”:“傲”字凸显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精神品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傲”字凸显还有菊花敢于斗风傲霜,在百花中最后凋谢。
在这百花凋零时,诗人指点关注“橙黄橘绿”这一胜景,自然引出下文。
(二)、想象“橙黄橘绿”:
“橙黄橘绿”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秋天生机勃勃,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黄的橙绿的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补充阅读想象:苏轼的词《咏橘》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胆小,没勇气)初尝。吴姬(jī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和”菊残荷尽“意思一样。“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新橘是青的以后慢慢变黄,橘树常绿,叶子绿得发亮,整个橘林郁郁葱葱,富于生机。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
(三)、体会诗人写诗用意: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用意是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也许是借物赞人,赞扬刘景文像菊花一样傲立风霜中,像橙橘那样点亮深秋初冬。也许是勉励刘景文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9、《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0、《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2、《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5、《竹枝》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16、《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17、《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1、《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2、《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5、《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6、《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7、《浪淘沙》 濯锦江边*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8、《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9、《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0、《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1、《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2、《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尘生。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13、《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14、《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15、《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望洞庭古诗——刘禹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古诗——刘禹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拓展: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诗赠刘景文苏轼,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苏轼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诗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诗
萧纲〔南北朝〕
碣石临乐海,峨嵋距西候。两杜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和刘伯温秋怀韵(四首。刘《旅兴》五十首中
宋濂〔明代〕
我家潜溪曲,正面溪上山。揉桂作阖庐,文杏为重关。新栽二尺松,毳毳杂黄管。白鹤寄书来,问我何当还。移之万仞冈,瘦骨撑孱颜。
以石芥送刘韶美礼部刘比酿酒劲甚因以为戏
陆游〔宋代〕
长安官酒甜如蜜,风月虽佳嬾举觞。持送盘蔬还会否?与公新酿问端方。
夏弹琴(一作刘希戬诗,又作刘希夷诗)
刘戬〔明代〕
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
庭鹤舞白雪,泉鱼跃洪流。予欲娱世人,明月难暗投。
感叹未终曲,泪下不可收。呜呼钟子期,零落归荒丘。
死而若有知,魂兮从我游。
送刘十(一作刘十一)
李颀〔唐代〕
三十不官亦不娶,时人焉识道高下。房中唯有老氏经,
枥上空馀少游马。往来嵩华与函秦,放歌一曲前山春。
西林独鹤引闲步,南涧飞泉清角巾。前年上书不得意,
归卧东窗兀然醉。诸兄相继掌青史,第五之名齐骠骑。
烹葵摘果告我行,落日夏云纵复横。闻道谢安掩口笑,
知君不免为苍生。
时人为刘劭刘骏语
佚名〔隋代〕
遥望建康城,江水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次韵刘时可刘将赴宣州幕
饶节〔宋代〕
我客汴之滨,梦寐大刀头。幸逢刘伯伦,衣冠少其流。
胡床白羽扇,语稳气不浮。异时果下马,彷佛遍九州。
每思张翰鲈,为登王粲楼。食贫节益苦,异哉居拙谋。
宣州虽多贤,禄仕恐未优。长女嫁及时,大儿婚可求。
长才不自献,澹与众人俦。君其吏隐欤,吾亦沧海游。
次韵刘元亢读白乐天与刘梦得书
周紫芝〔宋代〕
香山天下士,直道可事君。口语作奇祸,后来成积薪。
巨栋虽已捐,白璧原自珍。百年付春梦,千载期斯人。
可怜肉食子,议者空反唇。文华一照耀,今古无搢绅。
才高固不世,盛德终少邻。鹿鹿数馀子,琐琐非公伦。
丰盈与名誉,讵可钟一身。暮年林壑意,觞咏全天真。
君子与小人,两者自此分。寄言颜巷徒,勿语伤哉贫。
次韵刘*寄刘齐庄并见寄
刘才邵〔宋代〕
吾宗富清制,学海无漘湄。洪涛驾三山,逸兴不可羁。
抱此未获骋,造化真小儿。迩来二十年,奸谀取世资。
枭鸢志气满,鸾翮戢固宜。皎皎空谷姿,谁复咏来思。
上天既悔祸,威命方飙驰。远裔复干纪,危涂动噫嘻。
我生落世纷,备尝忧与疑。敌帐如鬼国,漂堕惊渺瀰。
苍苍安可问,泯然空自知。脱身垂涎口,生死争一釐。
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他自言“五言长城”。*评价他的诗作“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诗词君读刘长卿的诗,自觉悠然清雅,余味无穷。今天,诗词君介绍十首刘长卿的诗,一起来读一读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这是刘长卿最为知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这是作者被贬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写作者的无限离愁及失意悲愤之情。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送李中丞之襄州》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刘溥的古诗大全
溥的古诗词
杨溥做的古诗
张溥嗜学的古诗
带有溥字的古诗词
山内溥名言
溥仪的诗句
溥仪名言
溥仪经典语录
我的前半生溥仪语录
我的前半生溥仪语句
刘煜的古诗
有刘字的古诗
刘雨的古诗
刘霄的古诗
刘皂的古诗
有刘有晨的古诗
刘字的古诗
刘灵的古诗
我的前半生溥仪句子迷
刘万锡的古诗
刘备的古诗
问刘19的古诗
刘长柳的古诗
刘雅鑫的古诗
刘孝绰的古诗
宋刘敞的古诗
刘子辰的古诗
刘尊的古诗
刘和干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