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关于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330) 说说(947) 名言(39) 诗词(4k+) 祝福(14k+) 心语(17)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 苏轼,中秋节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轼中秋节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7-08 01:38:51
  • 苏轼中秋节的古诗

  • 中秋节,苏轼,文学
  • 苏轼中秋节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中秋节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苏轼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2-28 00:17:22
  •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 中秋节,苏轼
  •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导语:苏轼作为我们古代的.一大文豪,其作的诗也是很精彩的,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文章,仅供参考!

      苏轼的中秋节的古诗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念奴娇·凭高眺远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

      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夸。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苏轼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阅读全文]...

2021-12-09 14:08:31
  • 苏轼的中秋节诗句

  • 苏轼,中秋节
  • 苏轼的中秋节诗句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年中最美、最大的月亮高悬夜空,总是引得人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苏轼的中秋节诗句,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七绝中秋月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七绝中秋月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

      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中秋见月和子由

      12、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中秋见月和子由

      13、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5、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念奴娇·中秋

      16、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念奴娇·中秋

      17、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阳关曲

      苏轼咏中秋诗词赏析

      苏轼咏中秋的诗词,除了赏月、怀人等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先看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当时,苏轼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词一开始就提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不过,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风格。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高处不胜寒”并非词人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透过窗户,照着失眠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难于入眠,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月圆人不团圆,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里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第二年,苏轼任徐州知府。苏辙于二月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阔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东坡写下了《阳关曲中秋月》,抒发了诗人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人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开始了他人生历程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这一年中秋节,他写了一首《西江月》,表现了谪居后的苦闷心情: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6-01 20:05:11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 苏轼,中秋节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中秋节诗句,欢迎阅读!

      1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2、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3、七绝·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阅读全文]...

2021-12-25 21:53:55
  •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有哪些(苏轼写于中秋节诗)

  • 苏轼,中秋节
  • 苏轼三首中秋词,有愿望,有世事感伤,更有逆境中的超脱飞扬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美词,千百年来为人所传唱,几乎句句都是金句。

    39岁的苏轼,人生壮年,正在密州作太守,主政一方。他少年得志,21岁考中进士,25岁正式授官,应该算前途无量,只是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在此期间病故,他仕途耽误了六年。这是唐宋都有的丁忧制度,父母故去,守孝三年。等到他正式回归职务时,朝廷已经在进行宋神宗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且暴风骤雨,因为变革所需,打击了很多老臣。

    尚气盛的苏轼面对飘摇的朝堂风雨,很愤青,他认为这是党派利益之争,出头上书给皇帝,质疑这场变革的目的,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不满,改革怎么能有杂音呢?苏轼请求去外地作官,避开朝廷风雨,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双亡,如果仕途不顺,他更愿意多陪陪手足兄弟的苏辙。

    他们的名字也很有意思,苏轼是苏家的车头,车把手,苏辙是苏家的车印车轮,父亲给他们起名字时,一定想这兄弟互相扶助,让苏家作大作强,但是父母这么早去世,留下兄弟俩,这名字更让人感慨。何况苏轼和苏辙兄弟情深,苏轼对弟弟的牵挂,更加深沉。

    只是苏轼外放做官,本来是想选择靠弟弟*一点的地方,但是,真正任命却不是他说了算,三年杭州之后调到山东密州。他和弟弟已经五年没有见面。

    在密州,苏轼果断治理蝗灾旱灾,一年多,扭转了这里贫困灾难的局面,政绩卓著,中秋时节,这里张灯结彩,一派雨后彩虹的清新繁荣,苏轼和同僚官员,登高望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苏轼的醉,是半醉,比起他的治国理想,密州不过是无奈现实的小试验牛刀,当然他还是快乐的,以为这实在的政绩,人们的拥戴,让他有狂放的豪情。

    但是他的心并未填满,因为两件事,一件就是对朝政的忧患,一件是对弟弟深沉的牵挂。“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句起得自然而有气势,毕竟苏轼才39岁,逼人的向上的气息。昔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唐又有李白把酒问月,但是他们都不是苏轼这种,一个年轻的官员,有着向上的朝气,身后是真实的田园丰收,而他带着饱满的心情,半醉祭天。

    苏轼这首词的美,是你永远不知道下句是什么,可是当你看到下句时,你会觉得,竟然如此。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屈原的天问,带着咄咄逼人的气质,但苏轼的却大气中有旖旎。我不问其它,就想知道,那天上的广寒宫阙,琼楼玉宇,到底存在多少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转折很俏皮,一方面想乘风而去,给人快意,但忽然又转折,月宫那么美,可是高处不胜寒,我还是愿意留在这有人气的人间啊。

    这句也可以联想到他的仕途处境,他之所以主动提出作地方官,也是考虑到朝廷没有他得力的支撑,时间至少在这刻证明,他虽然意犹未尽,却也是最好的选择。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光下轻盈起舞,这样的美景并非天上,但也是人间天堂。

    很有意思的是宋朝还是保留着很多酒后歌舞的传统,许多官员,男人并非看女子歌舞,而是参与其中。我不太清楚苏轼是跳的什么舞,但是中秋节是民间秋祭狂欢的大日子,在月光下跳舞的,恐怕不是苏轼一人,此时此景,也绝非竹林七贤那种在竹林里的过清过雅的曲目。

    太守级别的地方中秋宴会,总还是高雅中不乏热闹,热闹中也不失去雅意,何况在座的人都喝了不少酒,哪怕是米酒也醉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的词也是天上人间,前面是豪放飞扬,忽然转折到一种女性样的细腻柔情,让人叹绝。仿佛是歌唱家,忽然由高音,换做了舒缓的低音,你惊讶这种落差之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最深沉的,因为他的家,父母连丧,朝堂中老师黯然退休,是天命,也有人生的起伏。他知道。用月有圆缺来形容人生的别离。比如还有他最牵挂的弟弟,多年求团聚,却明月年年,人事变化。苏轼是重情的人,他知道此事古难全,但是能够让他安慰的是,他和弟弟一直有着通信,见面是个时间安排问题。

    而且有消息说,弟弟已经着手准备,只等合适的时间段来和他相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经历人生死别,不领悟生命脆弱的人,是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的。苏轼的父母年龄并不算大,但是先后离世,苏轼怎么不担心弟弟,人生最怕至亲之人,在眼睛和能力不能及的地方,遭遇人生不测。若是如此,相见不如不见,只要你健康。

    只要你健康,可以共一轮天上明月,只要你健康,还有真的机会团圆。

    39岁的苏轼,这是他精力才思最充沛的时期,有人说如仙大气,我说是旖旎。因为那种腰肢柔韧,上天入地,还证明苏轼是个青年,有着喷薄而出的才华和华彩,将月色人心,写得仙美又动人,还带着柔情希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的不确定性,在于不是你写如仙的诗章就真的可以一生过神仙一样的生活。

    人生的不确定性,在于你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是常态,但是你未必总能保持心境的超脱。

    人生的不确定性,在于总有些人有些事,会颠覆你的思想,或者人生。

    苏轼39岁写下了仙美的旖旎的《明月几时有》,他的命运和才华相反。

    43岁的苏轼迎来了未知的颠覆他心情的大事件。这年在外地自在作太守的苏轼,被人夜半枷锁,带至诏狱,因为他被敌对者抓住把柄,将他诗词中带情感色彩的涉及朝政的诗句摘除,以藐视轻慢君上,攻击新政为理由,制造“乌台诗案”,准备除之后快。

    苏轼坐了一百多天死牢。他也认为自己生还的机会渺茫。

    人生如梦,在狱中,他写给弟弟遗书,来生还做兄弟。

    不过是写诗,他承认的都承认了,是他不满,看不惯这些政策下到民间,未必是真的能改善民生。他从前担心弟弟,怕他早逝,却没有想到是自己先走,辜负此生。

    但是让苏轼想不到的是,他绝境逢生,王安石亲自上书皇帝,保他不死。

    然后一百天后,他出来了,直接发配到湖北黄州。三个月前还是湖州太守,三个月里,囹圄死牢,现在站在黄州穷山远水的秋天,人生真如大梦一场,

    人生世事大梦一场,又是一度秋凉。如果,如果死了?人生的脆弱,让这秋天格外凄凉。

    短的是人生,可是长的是磨难。苏轼在黄州,拿着最菲薄的团练副使的薪水,不够自己和家人吃饭,为了生存,他率领家人开荒种地,像个真正的农民,也必须是农民。

    这样艰苦的生活,怎么不会鬓如霜?

    又是一年中秋。如果在官任上,他和弟弟只是等待合适的休假,相聚固然少,但是不可能无,也有宽裕的经济作支撑,比如曾经将弟弟接来密州,住过几个月。

    但是现在,生存不容易,谈何相见?

    而这年的中秋,也是彩云遮月,苏轼一个人坐在茅舍边,旁边倒是有田园酿造的新酒。这个全天下人大半都在团聚的日子,他只能对着有月亮的天上。

    [阅读全文]...

2022-07-01 07:15:43
  • 中秋节的古诗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阅读全文]...

2022-07-09 05:10:11
  • 中秋月宋苏轼的古诗(中秋月古诗苏轼朗诵及解释)

  • 苏轼,解释
  •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9~10题。(5分)

    中 秋 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分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3分)

    这两句描写了中秋月圆的美景。“溢”本来写水,此处用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动态美;“转”字写出了月亮的运行状态,“玉盘”则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浑圆,突出了月亮的形态美。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欢乐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顿觉月光清亮。“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忧虑(担忧)、哀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赏析。最后两句写“此生此夜”的美景很少碰到,表现的是对此情此景的加倍珍惜,“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一感慨里则表现了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参考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2022-07-16 08:56:18
  • 苏轼的中秋思乡诗句

  • 苏轼,中秋,思乡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唐《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帡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阅读全文]...

2022-07-22 13:21:32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句子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语录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说说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名言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诗词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祝福
苏轼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