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兄弟的古诗

关于两个兄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两个兄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两个兄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两个兄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64) 语录(127) 说说(901) 名言(17) 诗词(285) 祝福(173) 心语(55)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 兄弟,九月,写作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阅读全文]...

2021-12-16 17:55:05
  • 有关兄弟的说说 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插兄弟两刀

  • 兄弟,女人
  • ★1☆  兄弟就是*时对你骂骂咧咧号称见你就不烦别人,但你心烦的时候,他可以陪你灌着着啤酒直到天亮的人。

    ★2☆  兄弟如果哪天哥哥挂了一定要记得给哥哥烧美女啊

    ★3☆  兄弟你走了那么久知不知道大家伙都想你了@

    ★4☆  兄弟不是“帮”你做事,而是“为”你做事。

    ★5☆  兄弟永远不会轻易离开你,即使被-迫分开个八-九十年不联系,他也会惦记你。

    ★6☆  我们只是想走在一起傻笑,想走在一起说一些怕瞬间就会忘记的笑话。

    ★7☆  兄弟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8☆  真正的朋友就算每天不聊天也不会疏离。

    ★9☆  你是否有一个朋友,他不在你周围,不读同所学校,但你却坚信你们的友情似千金!

    ★10☆  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远路途,我都深深怀念那条路,它曾经引导我与你相遇。

    ★11☆  曾经的我们互相嘘寒问暖现在的我们连见面都显尴尬

    ★12☆  在这个世界上找个好朋友不容易,找个兄弟就是难上加难了。有人说,前事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这种兄弟情谊怎么可以不在乎?

    ★13☆  曾有的落莫都消失在天边云间那分快乐就是兄弟相伴男人的泪不轻易浮现一杯酒把自己迷惑到天边谁说生活是无聊和寂寞相伴谁说美酒是在寂寞痛苦才灌

    ★14☆  我们的情谊好似一坛佳酿,随着时光的飞逝,越酿越纯。

    ★15☆  一个座位意味着一个圈子老师永远不知道座位的变动意味着一对朋友一个圈子的泯灭

    ★16☆  我有仨爱人,都各不相同。

    ★17☆  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给你温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18☆  多年以后,真正的兄弟能有几个?

    ★19☆  兄弟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20☆  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插兄弟两刀。

    ★21☆  Friendshipistobestrengthenedbytruthanddevotion友谊靠真实和忠诚来巩固

    ★22☆  当岁月老去了,身后的往事突然清晰。重复你的目光,在难串起我的回忆。兄弟的情义永不变。

    ★23☆  我知道我不是同性恋可是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在乎你

    ★24☆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兄弟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兄弟缘。

    ★25☆  爱情公寓羡慕不来的友情

    ★26☆  关系再好,也不能走的太*,牙有时候还能咬到舌头,你说呢!

    ★27☆  兄弟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了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你-就是我不想遗失的那重要一片。

    ★28☆  那些年,那些以前谈天说地死党到现在保持联系的己没有几个了~_~

    ★29☆  谁行谁不行患难见真情。同甘共苦你不陪,荣华富贵你是谁。

    ★30☆  你经历那么多的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以后还会有,但是你要记得最后留下的永远都是我。

    ★31☆  我和你们的那些回忆一直环绕脑海里,迟迟不能忘却。

    ★32☆  兄弟就是在你失恋的时候狂发条短信安慰你,事后还笑话你失恋的样子真锉的人。

    [阅读全文]...

2021-12-21 03:57:59
  • 九月九月东兄弟的古诗大全 九月九日忆兄弟的诗意注释

  • 九月,兄弟,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品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古人特别钟情于阳数组合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阳数,又是“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又名为“九州”,王权至高无上视为“九鼎”。“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亦称“重九”,同时,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久久”寓意健康长久,所以在今天,我们又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被传承且名列前三的主要风俗活动。深秋时节,登高祈(q í )福、头插茱萸驱邪避灾、欢饮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寓意深远,历代诗词中有不少相关的佳作名篇。而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避开俗套,从手足情深落笔,把一个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出来,无高歌溢美之词,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把思念的深沉绵延至今。

    写下这首诗作时,王维才十七岁,却已经是混迹于帝都长安的著名“京漂”。两年前,翩翩少年和弟弟满腔热情,怀着复兴家族的愿望,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初入长安,才华横溢的王维就写下四首《少年行》,其中有诗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此后的王维意气风发,凭借自己在诗画和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大唐文艺界也是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后来,弟弟返乡,只留下他一人在京城打拼。*常日子还好,出入于王公贵族府邸(d ǐ ),喧哗于诗歌酒宴之中,可到了过年过节,看到家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不免心生悲凉,一个人走在孤独的十字街头,无所适从。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和京城长安隔山难望。于是这座山,成为横亘(g è n )在诗人心头一缕无法撼动的乡愁。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这座山的东面,而非今天的山东省。卖了这么多关子,这座山到底是哪座山?谜底揭晓,它就是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西岳华山。蒲州和长安,一个在华山之东,一个在华山之西,诗中所说的“兄弟”,就是指华山之东的兄弟,家乡蒲州的兄弟。

    诗人仅仅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吗?诗人仅仅思念山东的兄弟吗?让我们回到诗歌中找寻答案。

    全诗前两句是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首句直入自己的处境,没有先聊聊天气之类的寒暄,足见其倾诉孤独的迫切。“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 独自,两个“异”——  异乡、异客,说明在王维内心深处是非常凄苦无助的,完全没有融入上层社会的圈子。“非京籍”就像一道冷冷的秋风,时时提醒诗人只是个外来客,叶落归根才是人之常情,根在何方?只在家乡。

    重阳佳节,王维听着门外扶老携幼、呼朋唤友的热闹,怎能不“倍思亲”?本来一个人就够难受了,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秀团聚,所以是很多倍的思念。续集来了,一个节日的感怀绵延为“每逢佳节”,意境被强势推开,金句就这样诞生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们心头共享的一张明信片,每到过节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奔涌而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玩伴、有父老乡亲,还有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画面的拼接。地图的左下角是京城长安,王维正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镜头一闪,右上角出现了家乡蒲州“兄弟登高处”的场景。“遥知”是诗人在头脑中回忆往年的重阳盛况,本应兄弟同乐,而今日,君在山之东,我在山之西,画面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们一定也很落寞,感叹佳节“众乐而少一人”。

    诗人从直接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到逆笔写兄弟们对自己的惦念,更见彼此情深。这种逆笔写法叫“对面落笔”,常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等诗文中,起到表意丰富、含蓄委婉、韵味深远的效果。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许多年后,当我们达彼万方,乡愁,又将何处安放?

    [阅读全文]...

2022-04-12 17:37:23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 兄弟,九月,写作
  •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导语:重阳节,诗人在外感到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遗憾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阅读全文]...

2022-06-27 11:52:31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 九月,兄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阅读全文]...

2022-05-15 21:51:05
  • 兄弟的两个意思造句,用兄弟写一句话

  • 兄弟,经典
  • 1、她告诉他的爸爸和她的兄弟,可是没有人告诉我

    2、也许吧,因为你还是要把自己融入到那种情绪当中,但可能要再加进去一点,事实上他就是我的兄弟

    3、他们几兄弟到处打家劫舍

    4、四海之内皆兄弟,萍水相逢,自是有缘

    5、我有六个兄弟

    6、那你的‘兄弟’,他是干什么的?

    7、您就是那兄弟吗?

    8、我预料会在那里见到你的兄弟

    9、妈妈生了我和小明所以小明是我兄弟 ②作为兄弟我们就应该是水一起趟是火一起闯

    10、我的兄弟在英国经商数载现在满载而归

    11、他们兄弟姐妹相处的很好

    12、第一个动作是动一只眉毛我拿来镜子,对照着,不是挤眼,就是耸鼻,但无论怎样做,就是分不开这亲如兄弟的两条淘气的眉毛

    13、听我说,我的兄弟

    14、我想让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各自的爱人和孩子一起加入我们,分享我们的快乐

    15、泛称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16、宋江说"武松是义气兄弟,与我肝胆相照"

    17、原谅我,我的兄弟

    18、一片片光滑细腻的枫叶紧紧地挨在一块儿恰如一个个亲兄弟紧挨着形状仿佛一只只手掌尤其是它们的颜色那种红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丰盈的火红色似乎就要从叶尖上滴下来火红的枫叶似乎焐暖了我的心让我感受不到一丝秋风的瑟凉

    19、刘备和关羽张飞是披肝沥胆,同心同德的结义兄弟

    20、兄弟之间不睦是不*人情的

    21、几个兄弟中,唯独他游手好閒,才会落得今日一事无成

    22、迎着春风,我一路欢歌奔向学校红灯向我眨眼,我立刻停下;绿灯向我微笑,我从容通过他们兄弟俩总是这样热情对我,以保我安全到校

    23、他们兄弟俩,数月来夙兴夜寐,终于完成了这一国内罕见的牙雕

    24、三个兄弟共用一个老婆时,大家都回到一个屋子来,一切都要分享

    25、我的兄弟已在农村安家落户

    26、我当然问起她们的兄弟

    27、他是长子他还有个今年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兄弟

    28、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在澳大利亚,一个在美国

    29、他还动员我母亲兄弟和我参加

    30、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31、祈求他,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不要让我们的兄弟因我们而犯罪

    32、友谊悠悠万古长,虽然我们只相处了七天,但感情已经入骨;相见不如想念,兄弟,我会在远方在精神上支持你!

    33、我去让你生气的兄弟*静下来

    34、爸爸的生日快到了,我们兄弟大家心照不宣,都想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35、爹妈好不容易才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

    36、这是一张兄弟和我的照片

    37、成功的路上,苦恼和喜悦是一对孪生兄弟,当苦恼出现时,请你相信喜悦会紧随而来

    38、不,不要我的兄弟

    39、家”,有许多种含义,但在这里,我只愿意理解为国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我的家万*方公里的土地,个民族,多亿兄弟姐妹,组成了这个大家庭

    40、这两兄弟并肩战斗,反对攻击者

    41、你们还有兄弟吗?

    42、我现在有三个兄弟和三个姐妹

    43、我总分不清他和他的孪生兄弟

    44、在这方面比尔不是他兄弟的对手

    45、他希望得到他兄弟的帮助

    46、弟字的组词和造句

    47、八九个小小*的桔子瓣,它们像小饺子一样,又像同胞兄弟一样弯腰抱在一起,正在做着香甜的美梦

    48、我的兄弟一个叫理查德,另一个叫弗雷德里克

    49、四海之内,莫非兄弟;三教九流,尽是朋友

    50、如果我是那盘似的银月,那么光明如火的太阳才是家,因为它,给予了我光明如果我是一颗尘埃,那么广阔无垠的大地就是家,这里有我无数的同胞兄弟

    51、我察觉他对他兄弟眨眼示意

    [阅读全文]...

2022-06-06 21:49:33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 九月,兄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他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今天,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我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谈论我吧!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请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赏析2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赏析3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代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5-30 04:35:06
  • 关于兄弟情的最新说说大全:今生兄弟两家姓,来世兄弟一个妈!

  • 兄弟,今生
  • ★1☆  人不稀罕你,你又能怎样?

    ★2☆  爱把话说给个性听是因为这里没人认识我,而空间里会有太多人在背后说我矫情

    ★3☆  quot;你知道么,为了晒亲密度让你在第一名,我删了多少个喜欢我的人!"

    ★4☆  各奔东西没关系,我们迟早还会相遇。别忘了,地球是圆的。

    ★5☆  弟就是自己可以骂他无数遍,也不允许别人说他一点不好的人。

    ★6☆  弟是什么?是不论你惹多么大祸,也会和你一起扛着的人。

    ★7☆  身体是自己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善待自己,比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8☆  兄弟就是没事的时候对你竖起中指嘴里靠来靠去,说你是白痴,但是有事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帮助你的人。

    ★9☆  男人本色,之所以叫男人本色因为:男人本来就*,

    ★10☆  只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

    ★11☆  quot;兄弟这两个字,不要轻易从口中说出——共工堂金总管《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

    ★12☆  我不愿融入集体以免过多言语反倒遭人嫌弃。

    ★13☆  我们都是一群纠结的孩子,喜欢自由,又怕寂寞,想要放纵,又怕堕落。

    ★14☆  喜欢自由我给你你喜欢晚睡我陪你你不喜欢背书包我给你背闹够了么闹够了就回来吧我爱你啊

    ★15☆  兄弟就是把你的手机宅电Q号MSN生日血型家庭住址和你父母的手机号码全都存在自己的手机里。

    ★16☆  最美不过皇冠海,最帅不过bigbang。

    ★17☆  今生兄弟两家姓,来世兄弟一个妈!

    ★18☆  弟你的苦我知道,可是我的你却不知道。

    [阅读全文]...

2022-03-07 00:33:01
  • 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文赏析和诗意)

  • 兄弟,九月,诗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今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解说: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⑶佳节:美好的节日。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品鉴鉴赏: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02 21:16:59
  • 形容两兄弟肝胆相照的句子

  • 兄弟,优美
  • 1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3、朋友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明天。

    4、情同手足肝胆相照 5、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春风不是秋。

    漫漫江行访兄弟,猿声几夜宿芦洲。

    6、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

    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

    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

    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小来落托复迍邅,一辱君知二十年,舍去形骸容傲慢,引随兄弟共团圆。

    羁游不定同云聚,薄宦相萦若网牵。

    他日吴公如记问,愿将黄绶比青毡。

    9、兄弟如手足。

    10、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11、一条内裤俩人穿

    小猪*日已与艾回唱片公司解约,加入EMI唱片公司,与蔡依林同属一家公司。

    而周杰伦日前曾骂EMI老板陈泽杉为蔡依林唱片销量买榜;小猪为维护老板,并且二人还曾为争谁是蔡依林男友而闹的沸沸扬扬,小猪更是为了维护蔡依林的利益。

    好兄弟终因蔡依林而划清界线...接下来,二人更是冤家路窄,11月2日,周杰伦新专辑上市,11月20日,小猪新专辑上市;二人在同一时间点推出新专辑、办演唱会,一前一后发片、开唱,正面交锋,心结自然更难化解。

    貌似不对呀貌似指诚心相待的

    难道没有兄弟关系好的意思

    词目】 肝胆相照 【拼音】 gān dǎn xiāng zhào 【解释】 肝胆: 指内心深处。

    比喻真诚的心。

    相照: 相互能照见。

    照:知晓。

    比喻以赤诚之心对待人。

    亦比喻以真心相见。

    【出处】 1, 宋·赵令畸《侯鲭录》:“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

    ” 2,《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 3,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 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 4,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弟与公子以肝胆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实言相告。

    ” 5,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话得投机,顷刻间肝胆相向。

    ”成语辨析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真诚相处 。

    一般用于两者之间。

    【示例】 弟与公子以肝胆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实言相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义词】 披肝沥胆、剖心析肝、推心置腹、赤胆忠心、碧血丹心 、肝胆相向 【反义词】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阅读全文]...

2022-04-11 06:23:08
相关推荐
两个兄弟的古诗 - 句子
两个兄弟的古诗 - 语录
两个兄弟的古诗 - 说说
两个兄弟的古诗 - 名言
两个兄弟的古诗 - 诗词
两个兄弟的古诗 - 祝福
两个兄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