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旌旗的古诗

关于含有旌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旌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旌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旌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1) 诗词(4) 祝福(1k+) 心语(51)

  • 关于旌旗的诗句

  •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旌旗挂龙虎,壮士募鹰鹯。长城威十万,高岭奋三千。——王贞白《拟塞外征行》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城脚粼粼水一陂,水边杨柳映旌旗。——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城脚粼粼水一陂》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钱镠《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旌旗日落黄云戍,弓剑霜寒白草原。——李汾《避乱陈仓南山回望三秦追怀淮阴侯信漫赋长句》

    旌旗不动剿胡种,屈伸一臂逾长城。——释师范《送赵龙图归西明》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七律·有所思》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九华山下女萝丛,使者旌旗发粤中。——范梈《赠余使君致仕还江东》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辛弃疾《木兰花慢·*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风雨暗,旌旗湿。——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

    千岩烽火连沧海,*旌旗绕碧山。——李白《永王东巡歌》

    旌旗隔岸淮南*,鼓角吹霜塞北闲。——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豫章行》

    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羞言梁苑地,烜赫耀旌旗。——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壁垒依寒草,旌旗动夕阳。——徐铉《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旌旗明迥野,冠珮照神仙。——杜牧《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韵》

    又不见武皇旌旗日络绎,射蛟浔阳江水赤。——何景明《游猎篇》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电驰。——贾至《燕歌行》

    图籍河西收四郡,旌旗邺下宴三台。——姚鼐《秦帝卷衣曲》

    一自去春与子别,旌旗满眼纷纵横。——王祎《十一月十日宿陈敬初馆中临别有作》

    龙门宾客会龙宫,东去旌旗驻上东。——刘禹锡《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

    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杨巨源《赠史开封》

    旌旗晓云送,鞞鼓朔风催。——袁晖《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分明为报精灵辈,好送旌旗到凤池。——贯休《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七首》

    男儿得志秋,旌旗影里骤骅骝。——周文质《【不知宫调】时新乐》

    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马戴《塞下曲二首》

    武夫橐鞬陈整整,虎豹拏攫旌旗麾。——刘过《明州观大阅》

    朝日城南路,旌旗照绿芜。——徐铉《离歌辞五首》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杜甫《壮游》

    百年尘世真梦寐,回首旌旗塞天地。——刘基《为启初门和尚题山水图》

    旌旗遥一簇,舄履*相搀。——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新楼》

    云拥旌旗,笑声人在画阑曲。——文天祥《齐天乐·夜来早得东风信》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杜甫《寄韩谏议注》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李白《猛虎行》

    旌旗逐风转,歌舞送天旋。——苏辙《郊祀庆成》

    [阅读全文]...

2022-06-12 16:53:40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经典
  • 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十万斩阎罗

      是出自《梅岭三章》的名句。

      【全诗如下】

      《梅岭三章》

      作者:*(现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发奋,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

      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我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情绪。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赞美母亲的'句子)就显得太*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应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应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因此这一提前又有侧重好处。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能够说是自答之词。但那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证明了*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阅读全文]...

2021-11-26 07:38:23
  •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赏析

  • 诗人
  •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桑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伞保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墒亲凹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桑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伞北闶钦飧鲆馑肌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共同的悲慨。

      作品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但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

      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闲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瓢泉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创作时间约在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

    [阅读全文]...

2022-06-14 09:29:50
  • 诗名含有旗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旗字的诗词

  • 见诸邑遍立粥厂高旗旗书抚院明文饥者之口果及粥乎否也

    郭之奇〔明代〕

    独怜疮补计,今下肉糜文。巧妇炊谁见,邦人谷未闻。

    群哺非易合,中饱竟难分。自古流图绘,何时达圣君。

    旗峰之约余数食言矣再期于今岁人日若弗克则不敢再订也第旗峰无恙园公亦无恙情见乎词

    张萱〔明代〕

    春云缥缈宝安城,何日扬帆赋远征。为忆题诗高刺史,未寻作颂魏东*。

    青山却笑轻然诺,白首相期老弟兄。珍重旗峰且虚*,重来还饱五侯鲭。

    台温处树旗谣

    佚名〔元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旗亭画壁

    薛用弱〔唐代〕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江城子·旗亭谁唱渭城诗

    元好问〔金朝〕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澹无姿。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董体仁送余至固节旗亭饮别赋此贻之

    徐中行〔明代〕

    自古销魂地,经过复此亭。布衣交自重,尊酒眼偏青。柳色春堪惜,骊歌老倦听。因君怀旧侣,落落叹晨星。

    女冠子·电旗飞舞

    蒋捷〔宋代〕

    电旗飞舞。双双还又争渡。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深衷全未语。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生*惯受椒兰苦。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结琼纫璐。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楚妃花倚暮。□□琼箫吹了,溯波同步。待月明洲渚,小留旌节,朗吟骚赋。

    李峤〔唐代〕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舒卷引三军。

    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送田中丞使西戎(同用旗字)

    无可〔唐代〕

    朝元下赤墀,玉节使西夷。关陇风回首,河湟雪洒旗。

    碛砂行几月,戎帐到何时。应尽*生志,高全大国仪。

    越中狂生题旗亭

    佚名〔唐代〕

    日日草重生,悠悠傍素城。诸侯逐兔白,夏满镜湖*。

    [阅读全文]...

2022-01-27 00:17:22
  •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作品赏析

  •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作品赏析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整理:wjl201604

    [阅读全文]...

2022-07-02 03:14:00
含有旌旗的古诗 - 句子
含有旌旗的古诗 - 语录
含有旌旗的古诗 - 说说
含有旌旗的古诗 - 名言
含有旌旗的古诗 - 诗词
含有旌旗的古诗 - 祝福
含有旌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