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关于结合古诗狼的语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结合古诗狼的语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结合古诗狼的语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结合古诗狼的语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0) 语录(17) 说说(2) 名言(14) 诗词(83) 祝福(4) 心语(27k+)

  • 古诗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摘抄大全

  •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轮穿沼水无痕。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鸟涧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谷空无一人,此乃静。

    却有桂花静静飘落,此乃动。

    动静结合。

    但是表面的宁静终于被打破,月亮从云背后出来了,月光皎洁洒在山中,惊得山鸟扑翅急飞,发出的嘶叫声也在寂静的山谷里阵阵回响。

    又是动静结合,以月亮出现,鸟鸣阵阵衬托夜晚山谷的幽静。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阅读全文]...

2022-07-11 12:12:26
  • 古诗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摘抄大全

  • 经典
  •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轮穿沼水无痕。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鸟涧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谷空无一人,此乃静。

      却有桂花静静飘落,此乃动。

      动静结合。

      但是表面的宁静终于被打破,月亮从云背后出来了,月光皎洁洒在山中,惊得山鸟扑翅急飞,发出的嘶叫声也在寂静的山谷里阵阵回响。

      又是动静结合,以月亮出现,鸟鸣阵阵衬托夜晚山谷的幽静。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阅读全文]...

2021-12-04 17:14:14
  • 古诗关于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

  • 1、鸟鸣涧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3、《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阅读全文]...

2022-07-01 15:17:28
  • 论礼法结合的历史演进

  • 历史,法律
  • 论礼法结合的历史演进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礼法结合的历史演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法结合综治模自秦汉儒法整合到西汉形成以后,又经魏晋至唐最终定型,直至清末,在基本结构上就没有什么变化。以刘彻为起点,自西汉至清朝的2000多年间,各个朝代,不管是圣君贤臣,还是*庸臣,不管是汉民族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一无例外地实行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不再改变;魏晋至唐沿着这条道路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礼法有机结合,礼法结合综治模式臻于定型,造就了礼法秩序下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最高峰,造就了大唐文明。纵观汉以后各朝代,都都继承和坚持了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并根据当时实际部分的调整,灵活地加以运用,但从来没有超出其范围。

      (一)汉代礼法结合的开端

      汉律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首次确立了峻礼教以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这是引礼入律的最重要的标志。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即对于九族之内亲属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要根据五服所表示的远*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这一原则的确定,“是按照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将儒家礼的原则引入刑事立法原则中”。 作为定罪量刑的首要依据,这显然是引礼入律。融礼于法的产物,也是是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重要表现。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礼法结合的新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礼法结合的新阶段。三国时,曹操、诸葛亮是以“重法”而著称的,然而,他们的“重法”也是打着“德主刑辅”的旗帜进行的,曹操说他的立法宗旨是:“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诸葛亮则主张立法要体现“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精神,他说:“明君理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这里所说的“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间关系的“六纪”,这表明他是推崇正统的“德主刑辅”思想的。

      (三)隋唐礼法结合的成熟

      隋初制定《开皇律》时,隋文帝杨坚就敕令尚书左仆射高颖、上柱国郑译等人,要坚持以“导德齐礼”为指导思想,把封建道德规范注入法律之中。《开皇律》在篇章体例上大致继承了《北齐律》,《开皇律》在《北齐律》“重罪十条”的基础上,改为“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到了唐代,礼法综治的治国模式已臻于成熟和定型。在唐律中,礼不但指导着法律的制定,而且体现宗x伦理关系的复杂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的主张,就是推行德治,施刑罚。比较正确地处理了礼与法的关系。唐太宗认为,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移风易俗,由乱至治。他谆谆告诫大臣们应“以仁为宗,以刑为助”。

      (四)宋元明清礼法结合的演进

      宋朝是在经过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和百年藩镇割据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宋朝在*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宋朝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种关系的急剧变化;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宋朝成为一个重法制的时代,也是传统法律发展的高峰。太祖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元蒙入主中原以后,落后的游牧民族经济冲击着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使得两宋时期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衰退。元蒙为统治广大的地区和从多的汉族人民,在法制上不得不逐渐抛弃蒙古*惯法和金律,积极吸收汉族的法律文化,因此,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表现出“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特点。尽管元朝刑法在形式、名称上不同于唐宋,但其治国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仍是一脉相承的。在礼法综治模式的影响下,元刑法也依儒家的纲常礼教按五服亲等定刑罚的轻重,以及“贼盗”加重处罚的原则。早在元初编纂《大德典章》时,便收入丧服图。元刑法中将五服列于篇首,并设专条,表明元统治者吸收正统治国思想文化的积极态度。而以五服列于篇首,也为明清二代提供了先例。

      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经济因素的冲击使明代社会面临着新的转型,也使明朝*面临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朝统治者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同时也更加注重利用法律武器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明初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刑乱国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在坚持重典治世的同时,也对礼的教化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大明律序》中阐述的立法指导思想就是“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即对于普通民众用礼义教化予以引导,对不顺从教化决意进行反抗的“顽民”采取法律手段严加惩处。明律与唐律相比,明律在罪与罚上的特点是“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清初所定《大清律》中的“威逼人致死”条,仅有威逼期亲尊长致死者绞、大功(指本宗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已嫁的姑姊妹等)以下递减一等的规定,而没有有关子孙威逼直系亲属和妻妾威逼夫之直系亲属的规定。在封建统治者看来,这一遗漏对维护伦理关系是很不利的。于是,乾隆三十七年定例规定:若子孙不孝,致使祖父母、父母轻生自杀者,若有触忤干犯情节,要处以“斩决”;若无触忤情节,其行为仅限于违犯教令,以致使直系亲属抱忿轻生者,则处以“绞监候”;妻妾对丈夫的祖父母、父母,如发生类似情况,也按上述规定论罪。乾隆四十五年例进一步规定:凡妻妾逼迫丈夫致死者,处绞刑立即执行。若因口角细小之事,并无逼迫情节,其丈夫轻生自杀的,妻妾则按处绞刑“监候”执行。这些规定,极大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家族主义统治。

      (五)礼法结合与西方思想的碰撞

      第一次鸦战争之后,封建大一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早期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派、保皇派纷纷登场,他们虽然针锋相对,相互攻奸,但又不同程度地认同并实践变法图存的主张。他们虽然认同变法图存的主张,又存在“体”“用”之争、礼(法)法(理)之争,自1902年至1911年进行的清末修律活动集中反映了新旧对立、中西冲突的时代特色,也反映了伦理法文化根深蒂固的传统。沈家本、伍廷芳等人主张“模范列强”,学*西方的诉讼制度,“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摒弃某些与现代法治极不相称的礼教条款,如亲属容隐、存留养亲、干名犯义、无夫和奸等,但遭到张之洞、劳乃宣等礼派人物的攻击,认为沈家本等人蔑视礼教,败坏风俗,本末倒置。清王朝于宣统元年(1909)颁布上谕说:“唯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良以三纲五常,阐自唐虞,圣帝明王兢兢保守,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国之大本。……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于不敝。该大臣务本此意,以为修改宗旨,是为至要。” 儒法之争、礼(教)法(理)之争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人屡有提及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例如“德治”与“法治”、“人治”与“法治”之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争,中、西法律文化源头之争等。

      1999年,*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各方面,要使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必须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而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礼法”观念在农村延续至今。虽然传统“礼法”思想存在着各种弊端,然而能够经历历史风雨而不衰,必有其可贵之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正确对待传统礼法文化的态度,因此,如何利用“礼法”合理性服务于新农村的法治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隆礼重法”的传统

      王国维在对甲骨文考证中认为礼是“豊”字,礼原本是“盛玉以奉神人之器”,后来“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1]。最初的“礼”是*古代先民祭祀活动的程序和仪式,一种社会*俗。“周因于殷礼”[2],周公借助“礼”的形式和“礼”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约束力,将氏族社会中的基本道德和西周新的政治目标具体化为礼制规范,从而完成殷商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变革,“后来推而广之,把生活和生产中所有的传统*惯和需要遵守的规范一概称为礼”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春秋战乱“礼乐崩坏”后被统治者重新树立起来的“礼治”,成为治理国家、维持尊卑贵贱的一种方式。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世人、治理国家,明确提出“为国以礼”[2]的观点。“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4],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礼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它自上涵盖朝堂礼仪、宗庙祭祀、国家组织与法律,下至社会礼俗、乡规民俗,综合了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行为准则、社会礼仪规范,甚至社会价值信仰的作用。

      “法”古写作“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廌部》中对其解释为“灋,刑也;*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5]廌即“獬豸”,俗称独角兽,它能明辨是非曲直,用角去触碰理曲的人。直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在一些古代祠堂、衙门等见到这些神兽雕像,虽然后来仅作为统治者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在*古代,刑与法含义相同,《书·吕刑》中更是有“唯作五虐之刑曰法”[6]。战国经商鞅变法,改法为律,法仅在广义上使用,律成了常用的法律形式,刑则常指肉刑或刑罚。古代的法或刑、或律,本质上都是以刑为核心的惩罚体系,从夏代确立的五刑制度开始,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或增或减,连珠、车裂、肉刑、宫刑、鞭刑、杖刑等,一直让人听而生畏,这也是我国现代农民对法仍存在误解的原因之一。

      统治者为维护上层阶级的特权统治,把教化与处罚相结合,形成了以惩罚为核心的刑罚体系和以“礼”为教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因而,完整的古代法应从“礼法”的结合上去把握。荀子在总结夏商周时期治国经验时提出“治之经,礼与刑”[7]的观点,他吸收了包括法家在内的各家思想,基于“性恶论”的观点,提出“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7]的“隆礼重法”思想。虽然荀子继承孔子的复礼正名思想,却主张“礼法并重”,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

      [7],“法者,治之端也”[7]。汉朝,董仲舒是把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主张德刑不偏废,以儒为体,以法为用,融儒法两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于一体。然后,贾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在统治人民时兼用教化和暴力两种手段,“礼法”合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礼法结合的思想,从东汉到清朝,始终加以沿用与继承,并成为*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点与标志。

      二、农村乡风乡俗中“礼法”意识的传承

      虽然封建统治者倡导“隆礼重法”思想,在没有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下,礼的地位却日益凸显,量刑也是以礼为主。这也是为何我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人情关系浓厚的原因之一。在没有完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礼法合治的方式维持了*几千年的社会秩序,必然有其可行之处。对于目前法治建设状况层出不穷的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礼法”精华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在传统的乡风民俗意识里,“礼法”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而且在当前农村的影响依然强大。宗族主义的存在表现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首先表现在农村人口集群上,即同一姓氏人口组成一个生产组、生产队;其次是以当地宗族势力为代表的祠堂文化,表现在以本族利益为准则的凝聚力和排外性。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宗族势力影响着民主选举、男女*等等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维更是导致一些地方干部谋取特权,无视法治理念和农民权益,肆意践踏法治、侵犯农民的权利,但是传统“礼法”中也存在许多合理的因素。

      首先,礼文化延续几千年,在*的农村一直传承,有着良好的基础;其次,礼文化的内含丰富,作用广泛,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礼仪等等;再次,礼包含许多人性化的道德伦理,如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另外,礼还有“礼者,所以正身也”[7]的修身养性的作用;同时,法家提出的“令顺民心”的立法原则,“不别亲疏,不殊贵贱”[8]的*等适用的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的民本思想等,都与法治建设所要求的依法治国、公*正义和人民当家做主等原则相适用。我国在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传统“礼法”意识,大力弘扬积极因素,通过现代法治观念改造利用部分消极因素,从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礼法”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精神与象征。随着现代法治的深入,农村中有关“礼法”不合理的因素基本被抛弃,而保留下来的乡风民俗、人情关系、宗庙祭祀等,对进一步规范农民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谐理念。虽然传统“礼法”范式对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国农村依然能保持着井然有序的状态,除现代法治因素外,还归因于长期历史因素积留在乡风乡俗及农民观念中的“礼法”意识。

      三、传统“礼法”对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作用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建设在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后,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民公社这种模式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及整体社会成员素质并不能完全相适应,以至于农村无论在法治,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出现严重的滞后性。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理念应运而生,其中法治建设是其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保障。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新农村法治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9]而从已成立的法律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晰法律制度和司法诉讼体系,即使是最主要的宪法、刑法、婚姻法、经济法等也知之甚少,更别说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从如何立法以及如何保障立法的合理性、有效性来看,许多立法不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而是单纯性的具体到地方性行政法规及各部门规章制度层面;在法律法规的内容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多数以政策文件弥补法律法规上的不足,过于形式化而缺少实际操作性,预见性差,往往是事后立法或者纠正以往立法项目;在法治的保障性上,配套的法律法规及落实体系跟不上,往往一部法律规范出台很久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在保障农民权益上,许多法律法规在经济民事关系上过于强调农民应尽的义务,侧重原则性的、宣言性、象征性的农民的政治地位维护,没有强调农民具体权利保障措施等微观方面。良好的法律是得到农民普遍服从的基础,保证良好法律的制定与推广更是基础的基础。从法律服从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现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非常模糊,缺乏理性的法律思维,权利意识淡薄,人们不屑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多仰仗道德手段来调解纠纷,对法律缺乏信仰,是农村法治建设的一大难题。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与我国农村普法宣传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地广人多,又加上农村实施民主自治,原本自序状态下的农民更加自由,对于一些社会集体活动直接弃权或拒绝参加。我国的普法教育往往是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法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农村普法教育配套体系稀缺,人员、资金不足,普法教育方式与手段,使得普法过于教条化,不能被民众接受。再加上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偏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也与那些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没有关系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了普法效果。因而,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当以农民为主体,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民为本,切实结合农村实际完善农村立法,加强普法教育,全面推动新农村法治建设。

      (二)传统“礼法”的作用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尽管农民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传统文化因素在我国农村仍然被虔诚的保留,农民对传统的依赖与信仰构成我国农村的一大文化特色。因而,新农村法治建设完全摒弃传统法律文化来构建法治化的模式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现状。

      1.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

      传统“礼法”融入现代法治,从观念上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达到个体的内心自觉与外在法治的统一。“*传统的法律观念视‘法、律、令’为‘治民之器’,法律只是传统阶级用来维护特权利益和管理百姓的工具,具有浓厚的法治实用主义色彩,这使得传统法治观缺乏一种必要的理性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10]在*传统文化中法即为刑的观念,使农民对法律有种自然而然的抵触心理。令人矛盾的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却是将自身权益的维护寄托于刑罚的权力者,至今难舍心中“青天大老爷”、“盛世明君”观念。如果一旦发生道德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比起快速而有效的法律手段,农民更倾向于不断*反映问题。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11]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法治的观念基础,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因而农民的法律意识与观念直接影响到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礼法”观念里,法即权力者、刑罚,农民从内心抵触“法治”,而其中的“礼治”又给乡村秩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将传统“礼法”融入现代法治,并不是所谓的“以礼入法”来改变法治精神,而是取传统“法治”的威慑力和传统“礼治”的教化作用。如果说古代农民拥有法律意识,那便是对“法治”的畏惧、对当权者的害怕,因某某事要“要见官”、“吃牢饭”、“要杀头”。对比起传统“礼法”,现代法治需要提高农民的法律自觉意识,达到传统“法治”意识中的克己奉公,同时更加注重农民以法律保护自我权利的意识引导。礼中存在的许多弊端其实也可以加以利用,如利用礼中的人情关系对法律言传身教,把法治精神融入当地宗族家规而代代相传,利用“官本位”的思想加强对村镇干部的法律意识培养从而灌输于民,等等。虽然传统“礼法”意识对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加以正确引导,既能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避免其糟粕之处,使法律意识成为农民的个体自觉意识,达到与外在法治范式的统一,从而保证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

      2.完善新农村立法。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改造旧“礼法”,从内容上完善新农村立法,实现有法可依,依法治村的法治目标。农村的法治建设也必然是建立在法制保障的基础之上,要实现有法可依,依法治村的目标,就必须从内容上完善立法。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城市发展水*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较低,农村人口比重及农村区域面积相当大。*革命的成功、新*的成立都与我国农村休戚相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掀起浪潮。因而,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也相当注重农村的改革,把农村立法放在重要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并且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自2003年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来,一直被作为国家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对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国家在“三农”方面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作保障,那么中央也不必以文件政策来明令从之。所以,新农村立法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全,这是农村法治建设中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传统意义上看,我国农村一直处于社会管理的边缘地带,农村法制不健全与历史*惯有一定的关系。“礼法”治国束民的传统本身没有一整套详细规范的体系,在农村更是没有明文条例,大多是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则,或者可以说成是大多学者给予的“民间法”称谓。广大农民依据耳濡目染的民俗乡约、宗族家规一直保持着井然有序的自治状态,不谈政事,只求安居乐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代法治剔除了“民间法”中不人道的部分,同时也忽略了其有利的存在面。我国在农村立法方面,多以城市立法、国外法律条文为借鉴,按照模式生搬硬套,而实际深入到农村各个方面,从农村发展、农民利益角度出发的更为细化的法制并未得到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法制多以生硬的条文政策为主,对于长期适应“礼法”的农民来说显得难以接受,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在乡村街道公示,对于不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获知途径也十分困难。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重要方面,建设新农村法治就要求从农民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农村社会的法律,使得农民有法可依。通俗的“礼法”本身在我国农村存在着传统,同时“民间法”也易于理解,这是新农村法律制度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其中的乡俗乡规、家规族规其合理成分可以加以保留,而不合理的成分则可以在现代法治基础加以民间化的改造。如果将传统礼法与现代法治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改造,发掘出让农民喜闻乐见、符合农民思维理念的立法方式,就能从细节上完善农村立法,落实各项法律制度,从而构建法治和谐的新农村。

      3.推动普法教育。

      以礼普法,以法树礼,从方式方法上推动普法教育,转法治建设被动现象为互动局面。“法”是什么?在*传统农民的意识里,权利阶级就是法,当官的就是法,民不与官斗,只要低着头老实做人,守家规、族规、乡规,不违背三纲五常就不会犯法。农民凭借祖祖辈辈口传道理做人和依自己直观的认知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出判断,即使在文化知识空白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所谓的遵纪守法。新*成立以后,农村得到大力发展,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民的法律认知水*依然很低,从根本上可以说对法律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或者说“无法”的状态。随着普法活动在农村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水*和法律意识得到一定提高,传统的无法律观念也得到改善,这是我国农村普法工作的一大进步。“长期实践证明,普法教育是一条最节约能量的道路,它不仅可以节省部分人力、物力资源,更能将法律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培养和提高更多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10]普法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礼法”中强调“不学礼,无以立”,用“礼”来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讲礼仪、讲礼貌、讲文明、爱国爱民、遵纪守法,以达到“人则生,事则成,国则守”的成效。礼所具有的“为仁由己”、“修身”、“慎独”等思想观念,从个体上强调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说明道德规范人际家庭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恻隐、羞辱、恭敬、是非之四心生仁、义、礼、智之四德,从而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这种独特的道德教化功能比法治更有益于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去恶从善,遵规守矩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既然在农村保留了“礼法”这种传统意识,如果以法的形式来确定“礼法”中的合理因素,使“礼”成为农民遵从的社会规范,外在提高农民的行为举止规范和礼仪形态,内里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及个人修养。这就为以后的立法、普法、守法提供了一种个人品质上的保障。法可以树礼,使礼成为社会的一种规范;礼也可以普法,保障法治建设要求落实到位。把各项把法治要求融入礼中,“礼”通过日常生活转化成日常行为,口口相传,从而使法治精神内化成为农民的内在自觉,树立法律信仰。由此,法治建设成为日常生活*惯,容易理解、接受,利于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在农村乡土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11],“礼治从表面上看去好像是人们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11],而这种主动地墨守成规又是由社会教化形成的,所以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同样的道理,把普法融入礼治之中,作为一种社会教化形式,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惯,就能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被动现象转为主动局面,让人们自觉的学*法律知识,在普法中形成一种互动的局面,从产生一种无“法”而处处是法的社会现象。

      四、结束语

      “礼法”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仪礼节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约束行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作用。法是事后的处罚,使人产生畏惧而约束行为,礼是事前育人,通过道德礼仪,使人潜移默化的遵从。我国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与传统“礼法”有关,但持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因此而抹杀,并且“礼法”中存在着许多积极有利的因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一代代*人秉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状态与道德面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立足传统,把“礼法”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完善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乡风文明的和谐新农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22-05-17 22:39:28
  • 描写日落的句子动静结合 描写日落的古诗句

  • 日落,经典
  •   描写日落的句子动静结合 描写日落的古诗句 慢慢地,慢慢地太阳接*了地*线。天空红的像着了火似的,红彤彤的一片。以下就是九库说说网小编为您分享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

      描写日落的句子动静结合

      1、慢慢地,慢慢地太阳接*了地*线。天空红的像着了火似的,红彤彤的一片。转肯间,它又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与我捉迷藏,向大地母亲的身后躲去。剩大边脸,半边脸,小半边脸……越来越小。渐渐在太阳看不见了,只剩下一道余辉。我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呆呆地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太阳消失的地方。

      2、太阳坠下了地*线,天空中的火烧云渐渐回归了洁白,如同天使的翅膀。

      3、太阳脱去了华丽的金丝纱裙,换上了橘*的时尚,穿上了端庄典雅的晚礼服,它看到自己被天空妈妈打扮得这么漂亮,情不自禁地露出那像蒙娜丽莎一样迷人的笑容。太阳拉着自己万里服的裙角,慢慢地,一步一步开始往下走,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给长江穿上一件金丝缕衣,宁静的长江水顿时被它打破了,变得一跳一跳的,用金纱做的衣服也随着飘动起来,动起来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又好像一个个小问号。演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远处的山在太阳和天空妈妈的装扮下,也披上了一身的金装。

      4、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在蓝天里游荡的白云,还替它们镶上了亮晶晶的花边,这几块白云一会儿就幻成了玫瑰的晚霞。

      5、当太阳慢慢下降,当第一抹夕阳照亮了稻田,稻田顿时变得金灿灿的,当第一抹夕阳照亮了树杈,树杈变的金绿金绿的,当第一抹夕阳照亮了远方的树,树变的朦胧的金色,当第一抹夕阳照亮了远方的天际,天际外我看到了希望。

      6、太阳一边落下,一边变换着颜色,好像要把自已炫丽的色彩最后展示给世界万物看。它把海面照得金光闪闪,犹如许多金子铺在海上;天空被它照得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几只飞翔着的海鸥给它照得变成橙*的了。

      7、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变成了一张红彤彤的圆脸。蓝蓝的天空,像一个明净的大湖。慢慢地,颜色越来越浓,像是湖水在不断地上涨。

      8、下午五点左右,太阳渐渐偏西了,天空中那一缕缕的白云也变得像用金丝镶过边似的,绚烂而多姿。太阳伸出手抚摸着田野,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麦苗可开心了,它向着太阳点头微笑,在感谢它的这份礼物呢。小鸟在霞光中飞过,个个像是穿上了金丝甲,金黄金黄的还闪着亮光呢;翠绿的竹叶镀上了一层金,金光闪闪;院子里的鸡鸭也穿上了金色的外衣,它们自由自在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相互嬉闹着,也是想一展丰姿吧。总之,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金电影的了。

    描写日落的古诗句

    [阅读全文]...

2022-07-09 03:00:15
  • 动静结合的诗句_动静结合的诗

  • 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动静结合的诗句》,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动静结合的诗句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9、《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10、《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小编推荐

    一、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二、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三、*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四、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民国梁启超

    五、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选自《葬花吟》

    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选自《佛经》

    七、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八、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九、神魂荡漾,暗抛红泪(赵南星《水龙吟》)

    十、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十一、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十二、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十三、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夏完淳《卜算子》)

    十四、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

    十五、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十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十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青玉案》

    十八、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阅读全文]...

2022-06-16 20:09:58
  •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 谚语,写作
  •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谚语吧,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话。被广泛传播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心齐,泰山移。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7、团结就是力量。

      8、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0、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11、一人一双手,办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大山能搬走。

      1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单打鼓,独划船,

      1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4、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5、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开好船,掌好舵

      16、一木难燃火,一人难当差。

      17、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18、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19、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20、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乐时同吃山顶草,悲时同饮河中水。

      2、要在外面跳舞,先要内部排练。

      3、外型虽个异,内心须一致。

      4、*亲间莫作生意,朋友间莫比摔交。

      5、若能铭记在心中,豌豆酒都有发酵的时候。

      6、羊毛虽然细软,拧成绳子能捆狮子。

      7、邻里的牛死了,也要致哀三日。

      8、赛马在一起,塔篷对着门。

      9、吃糌粑,不分你我,喝茶酒,一起享受。

      10、一张皮上割下来的皮条,一条肉上切下来的肉片。

      11、没有源头的池水,没有伙伴的英雄。

      12、莫去打架处,该去打油处。

      13、邻居想无事,屋沿置刺柴。

      14、狗和孩子能肇事。

      15、没有不需要求的人,没有不需要走的路。

      千斤担子众人挑。

      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十个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

      微风聚在一起,就有台风的力量。(越南)

      人不众,帽不压风。

      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欧洲)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蒙古)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伊朗)

      好虎架不住群狼。

      恶狼难敌众犬,好手难打又拳。

      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阅读全文]...

2022-07-26 17:23:34
  • 含有狼字的古诗词 带狼字的诗词名句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史·列传·卷十九》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 次韵春日即事》

    虎狼也有父子之情。——《喻世明言·卷二十一》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初生犊儿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怕狼。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纳兰性德《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三则》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其十九》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三则》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林觉民《与妻书》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佚名《狼跋》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狼三则》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三则》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蒲松龄《牧童逮狼》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九歌·东君》

    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纳兰性德《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杜甫《哀王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蒲松龄《狼三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三则》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蒲松龄《狼三则》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王安石《狼山观海》

    阵云高、狼烽夜举。——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纳兰性德《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高启《咏梅九首》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蒲松龄《牧童逮狼》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王安石《狼山观海》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狼山观海》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李商隐《韩碑》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三首》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黄庭坚《千秋岁·苑边花外》

    [阅读全文]...

2022-03-02 08:08:12
  • 诗词的语法特点

  • 诗词的语法特点

      诗词要求以最精练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在语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认识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诗词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倒装

      诗词中出现的倒装,或出于格律限制,或出于作者有意强调,或各种原因兼而有之,在诗词中是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形式有:

      1.词语倒装。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故国神游”(苏轼《念奴娇》)是“神游故国”的倒装;“繁华竞逐”(王安石《桂枝香》)是“竞逐繁华”的倒装;“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是“言兵犹厌”的倒装;“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是“西风卷帘”的倒装。

      2.句子倒装。有因果关系的倒装:“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是“几年离索,一怀愁绪”的倒装。原句前是果,后是因。有前后顺序的倒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乐》)是“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倒装。作者听见柔和动听的语音,初以为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谈情,但一看,却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出乎意料,令人惊异。此处如顺着次序先写人,后闻声,便不生动了。为突出内容而倒装:“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按理应先“风雷起”,才会“梦幻”破于一旦。但如先写“风雷”再写“梦幻”,必然使诗势缓和而影响形象的表现。“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朱敦儒《相见欢》),按理“清秋”是不能“倚”的,此句如未倒装,应为在清秋时刻,倚凭着“金陵城上”的西楼。倒装有助于突出地点。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诗词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类词在特殊的诗句中有其特殊功能,但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句子,这个词就不具有这种用法了。认识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

      词类活用的形式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其“愁余”即为“使我生愁”。还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市”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为“购买”之意;“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出太行》),“壁”为名词,此处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立”。

      (三)省略

      诗词的语言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精练的语言,除了受到格律的制约外,还在于诗词本身对语言要求的`筒洁和概括。诗词中句子成分常被省略,这时必须经过反复玩味推敲,才能真正领会其绝妙之处。诗词中的省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

      1.主语省略。这类省略最常见的是省略了抒情主人公,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谁“相看”,诗中省略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诗中“饮”、“卧”者是谁,都被省略了。

      2.谓语省略。这类省略常见于一个句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并列的谓语,常常是省去了后面的谓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省略的是“侧”后的“看”。“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省略的是“空”后的“见”。

      3.虚词省略。诗词中因格律制约而常省略虚词,这时需要细心阅读才能理解。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上句“低”后省略了介词“于”。

      (四)互文

      互文即文义交错互见,这是诗词中常见的现象,本应合在一起的两个句子,为适应字数限制而省去一个。这类诗词中的词语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如:“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王僧孺《春日寄乡友》),其中“戏”和“游”互文见义,表现了鱼和鸟的欢快。“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这两句互文见义,意为:万壑千山到处树参天,到处响杜鹃。“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范成大《鹧鸪天》),其中“模”与“写”互文见义,表示模写眼泪是容易的,模写愁就不那么容易了;潇湘江上的*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的斑斑泪痕,而泪痕所表现的痛苦就不那么容易了解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句也是互文关系,荷叶、荷花接天映,荷叶、荷花既无穷又别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意为:羌管、菱歌弄晴泛夜。“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姜夔《惜红衣》),其“渚边”与“沙外”之“外”字,互文对举。“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为:天冷使将军和都护拉不开弓,披不上甲。“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储光羲《钓鱼湾》),这两句从形式上看似没有互文见义,但在内容上有互相补充的特点,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互文见义形式。“这两句诗中,‘疑’和‘知’是相关的。怀疑水浅是因为潭水很清,水太浅则往往无鱼,但潭里并不是无鱼,而是有鱼。知道有鱼是因为荷叶动了,说明水并不浅,因而‘疑’也就是多余的了。既然水清又不浅,游鱼应该很容易看见,却因为被荷叶遮住而看不见,只能根据荷动判断有鱼,因而‘疑’又有道理。这种意义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得‘潭清'‘水浅’、‘荷动’、‘鱼散,四者层层相因,错综复杂,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真是绝妙之笔。”(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

    [阅读全文]...

2022-01-09 10:50:44
  • 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 谚语
  • 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谚语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民间谚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千人同船---共一条命

      同一个马鞍上的人---走的是一个方向

      家将上阵---全家上马

      油浇的蜡烛---一条心

      柳条穿鱼---串连起来

      蚂蚁拖蝗虫---齐心合力

      蚂蚁抬虫子---大家都来

      麻子打哈欠---全面动员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1、人心齐,泰山移。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7、团结就是力量。

      8、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0、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11、一人一双手,办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大山能搬走。

      1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4、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5、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16、一木难燃火,一人难当差。

      17、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18、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19、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20、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阅读全文]...

2022-03-11 02:11:19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句子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语录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说说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名言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诗词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祝福
结合古诗狼的语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