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导语:《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的一首题画诗。是诗人早年应朋友邀请《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应画中的意境,巧妙的嵌入九个“一”,描写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景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秋江独钓图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古诗原文: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古诗诗意:
在一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我独自来到江边欣赏风景。在江边我发现了一只小船,一位渔人独自坐在小船上,身上披着一件大蓑衣,戴着一个金黄色的大斗笠,手上还拿着一根钓杆,上面有一根长长的丝线。身旁还摆着一樽酒。只见渔人抡起鱼竿,鱼钩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进水里。渔人一动不动的坐着,眼睛紧紧盯着鱼竿,但等了许久却不见鱼儿上钩,他似乎有些失落,不禁大声唱起歌来,还拿起身边的一樽酒,边喝边唱,可能是在想:虽然没有一个人陪伴着我,我很孤独而且寂寞,但我可以一个人钓着这一江秋水欣赏这秋天的美景,逍遥而又自在。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
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王士祯的祖父王象晋迁任浙江布政使,一岁的王士祯一家随任至杭州。王士祯三岁时,祖父王象晋因被迁罪落官,一家又随祖父回故乡山东新城。
王士祯家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间,名扬大江南北。明清鼎革之交,名门大多沉落,新城王家却大振于大厦既倒的灰烬之中。王士祯的家族是个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诗文大家不断辈出的大官僚世家。
祖父王象晋居家后,阖门谢客,亲自*家族诸孙读书学*。甲申之变时,王士祯全家避难在邹*。祖父王象晋与堂弟王象咸饮酒闲聊,时十岁的王士祯在侧,祖父兴起,对王士祯说:“我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试试汝子可教否!”王象晋随口出联道:“醉爱羲之迹。”王士祯不假思索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二人闻之大喜,以为天才,当即赠赏名人书画,以资鼓励。
王士祯十四岁时,才开始在新城家塾从祖父王象晋读书。顺治七年(1650年),王士祯十六岁,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第一。次年在乡试中,又举第六名。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士祯中会试五十六名,遗憾的是他没参加殿试,就提前返归了新城。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闱中,王士祯应殿试,得中二甲三十六名,以备选资格,在兵部观政。次年十月,得授扬州府推官。推官一职虽为区区七品,但是,执掌推勾狱讼之事,责任重大。
王士祯去扬州赴任时,他的母亲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对王士祯语重心长的嘱咐道:“你年纪轻轻就出任执掌推勾狱讼之事的法吏,我很害怕你不能胜任。然而扬州是你的先祖曾经待过的地方,你务必尽职尽责,不要给先祖抹黑。”母亲担心他年少气盛,又有虚名,怕他不能胜任法务工作,也怕扬州诱惑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王士祯刚来扬州,就碰到相当棘手的问题。在他到任的前一年,郑成功、张煌言率兵从长江入,占镇江、围金陵,江南人士群情沸腾,人人称欢。郑成功失败后,清廷开始追查江南各府县迎降郑成功,或是各种附和郑成功的行为。清廷派出户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员到江南查办,株连极广,“辞所连及,系者甚众”。稍有蛛丝马迹,或是供词中有涉及,有司就无限放大。更有一些屑小之徒,借此污告、攀告。王士祯以审慎的态度,将没有证据就遭关押的官员、人犯释放了,并将随意污告他人的奸恶之徒关押了起来,使不少被冤人士得以解脱。他不怕忤逆上司,不以讨好的态度办冤案。但是,他遭到了上司的不满,受到了降职的处分。
扬州也成了王士祯兴会无穷的所在,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更是与诸名士修禊扬州红桥,成为轰动天下文坛的佳话。扬州,是当时中国经济的重镇,富甲天下。自唐始就成为江南商业和文化中心,清朝康、乾年间,扬州一度跻身为“世界十大城市”之列。天下文人佳士莫不以赴扬州一聚为乐。卖文鬻艺于扬州,一时竟成时尚。王士祯的才华,在扬州得到了展现,为他以后执掌文坛牛耳奠定了基础。他自己也对扬州为官非常得意,有诗道:
可使文人有愧辞,韩欧坡老是吾师。
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他官扬州五年,为官正派,抵制住了扬州的各种“糖衣炮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在扬州赢得了诗名,不少文友对他期以希望,与君代兴,蔚然为一大诗家。他从扬州回京时,带走的只有两样东西,书和诗。在王士祯的成才之路上,扬州是个绝佳的修炼场所,有无扬州之行,对王士祯来说,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王士祯《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诗云:
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
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
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
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在户部做郎中时,被朝臣们共推为“各衙门官读书博学善诗者”之“最”,康熙召对懋勤殿,特旨授翰林院侍讲,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令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下诏王士祯进呈诗稿,王士祯选300首诗作进呈。
一时,王士祯诗名更为大振,天下文人无一不知王士祯,天下诗人无一不以识得王士祯为荣幸。与诗名大盛的同时,他的仕途也极为顺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官至刑部尚书。
蒲松龄是个落拓不第的文人,他作有《聊斋志异》,可是,久不被世人所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呈上了他呕心沥血之作《聊斋志异》,王士祯认真地“加评骘而还之”,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以能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王士祯还赠诗蒲松龄《题聊斋志异》: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
王士祯见济南城西周村长白山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气候条件也非常适意,便在此修建了别墅,名叫“夫于草堂”。每逢闲暇便来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则全家来此消夏。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鸣鹤舞,湖光山色,是难得的避暑胜地。附*又有繁华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王士祯曾长期在山中别墅居住,登峰观瀑,临池戏鱼。有时登临会仙高峰,谣望清河碧带,芽庄湖帆,乘兴吟哦“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兴致高时,仰天长啸,空谷传响,极为惬意。
王士祯家藏书极富,他入仕途后,借他人藏书抄做目录,照单买书,一生收入,悉以购书,30余年间,从无罢手。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告归时,随身行李,惟书而已。他的学生扬州兴化籍画家禹之鼎为他作有《载书图》一轴,以纪其事。他有藏书楼“池北书库”,与朱彝尊“曝书亭”称誉大江南北。
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说”的又一大家, 但是,他只“拈出神韵”二字,没有作正面的系统阐述,引后世注家各执己见。袁枚批评王士祯的诗作“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王士祯《春不雨》,诗云: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
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
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袁枚话虽激,也是一家言。王士祯一生著述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
王士祯幼承家学,九岁能草书。他以诗与诗论著称于文学史,其书名为诗名所掩。他的书风如诗风,历经变化,终成一家。书作有晋人法度,纵逸俊美,温雅风流,高雅清秀,字中透出一股文人气息,他的书法为典型的“诗人之书”。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云: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能山水,出入于 “写意”和“工笔”间,更多的是一种文人才情的得瑟。他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拘一格地反映自我对“造化”的认识,发挥了诗书人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与“似与不似”之间。在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尤其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毋庸讳言,他在技法上还是不逮,四王所囿。他长期生活在官宦,他心中的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恋崖畔,自然与人不同,追求自然净化无垢之美,所以,他在构图上苍劲整洁,格调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有开生面,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卢秀辉有《王子真渔洋山人歌》一首,诗云:
霜露孤吟欲登楼,红桥修禊诗数千。
山横灯青第一流,盛事如潮夸经年。
苍桧烟波濯而寿,风叶薄暮从陌阡。
凭酒才气颓然偿,老眼笔墨仔细研。
新月诗句供江天,丹枫画图列林泉。
夜窗读书一字知,犹得离骚千遍怜。
书法如诗清梦起,高秀入晋知己弘。
造化入画心何老?余技得法适佳终。
《题秋江独钓图》
作者:王世祯
原文: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
1、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2、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3、樽:酒杯。
4、扁舟:小船。
诗意: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
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m.ju.51tietu.net)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小儿垂钓古诗诗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诗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蓬:蓬乱。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小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6、映:遮映
5、借问:向人打听;
6、遥:远远地;
7、怕:害怕;生怕。
8、鱼惊: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应:应答
作品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愿对您有所启发。
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
作者:王世祯
原文: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注释:
1、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诗意: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小编推荐
江雪的诗意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注释:
1、绝:无,没有。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意思: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诗意:
黄四娘家的花长得非常茂盛,花枝花叶把小路都遮盖住了;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似恋恋不舍一样,恰好这时,黄莺也发出了动听的叫声,真是自由自在的小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经离乱战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
赏析: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忆江南古诗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江南古诗的诗意,欢迎阅读与收藏。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诗意1】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诗意2】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诗意3】
作者用炙热的情感描绘了江南的.大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诅国河山的热爱和眷恋。
诗人开篇即点题,“江南好,”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才能年年不忘,才能极力描绘。江南哪里好呢?诗人并没有描绘江南的温柔多情,小巧别致。而是带给大家一组强烈的视觉冲击,用“红”、“绿”这组鲜明的对比色来描绘江南不为人知的好处。作者用词大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诗人惯用对比色描绘景物,画面感极强,给人印象深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也是他的名句之一。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直观描写,下边二首而选取了在苏杭的生活片段,用亲身经历说明为何“能不忆江南”了。在杭州述说了自己山寺寻桂和府邸观潮两个片段,而在苏州时则描绘了馆娃宫中饮美酒赏歌舞的逍遥生活。诗人用简洁的词汇勾勒出苏杭的旖旎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三首诗歌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首诗既有独特的韵味,又能相互烘托。意境巧妙,言简意赅,仿佛置身其中。这首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诗人描述的大好河山.同学们心中是否涌上一股自豪的心潮呢?那就用你最真挚的感情去歌颂,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吧。
我们对李白的印象是风流多情的,对杜甫的印象则是郁郁寡欢用情专一的。殊不知,杜甫并非一生都是悲苦的,他也有七情六欲,也向往美酒和美女。
唐朝时,狎妓成风,文人墨客也不可避免,杜甫亦是其中之一。想当初,杜甫出游丈八沟,而这一场出行,也有很多姑娘陪同。出游归来后不久,杜甫就写下了两首诗作《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一)落日放好船,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其二)雨来沾*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中有两个名词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调冰水”和“雪藕丝”这两个词是动词,前面一个词是用冰调制冷饮水的意思,而后一个词是把藕上的白丝去掉。不得不说这个“雪”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雪”字既说明了藕丝的洁白,也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似乎不是去除而是轻柔地抚摸。
而这两个名词前面的搭配就更锦上添花了,“公子”与“佳人”相对,而“佳人”搭配“雪藕丝”更是绝妙,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佳人洁白的手在轻柔地抚摸着藕丝,眼神在不经意间与调冰水的公子相对,两人向彼此微微一笑,却又沉默不语。
第二首诗是紧接着上一首诗写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这两句诗被后世广为流传,“越女”、“燕姬”这两个词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美。
其实,杜甫51岁的时候即使是在外漂泊,也少不了寻花问柳。关于杜甫的风流佳话,当然不止这一、两首诗可以看出来。
杜甫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还有寻花问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编入小学教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实,这首诗没有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就在后两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古代的诗词文学中,蝴蝶常驻于花间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情欲,这种思想在唐朝时期盛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初唐的一位诗人刘希夷说起。
刘希夷曾写过一首《公子行》,“花际裴回双蛱蝶”以蝴蝶来比喻寻花问柳的公子哥。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娼家美女郁金香”可见寻花问柳的对象就是那柳花烟巷中的*了。
说到《江畔独步寻花》还不得不说“黄四娘家花溪畔,千朵万朵压枝低。”这里的黄四娘指的是谁呢?
其实黄四娘最初只是一个老妇人,她自己也想不到是因为什么原因出名的。有的人一辈子想出名,却不能如愿,而有的人不想出名,却名声在外,黄四娘显然就是后者。
苏轼流放到海南的时候,某天与朋友外出游玩,路过一户人家,他看到那家的花园整齐美丽,就不由自主地想要进去参观一下。
可没想到的是,苏轼打开门,迎接他的却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衣裳褴褛,苏轼见此情景还专门调侃了一番,没想到却被老妇人给怼了,苏轼自知无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可苏轼心里却很不服气,他回去了以后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诗的后两句“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说杜甫看到的那位黄四娘年纪可能和自己眼前这位白发青裙的老妇一般大。
其实苏轼这么写不过就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已,杜甫的诗中确实也有对老妇进行过描写,不过不是黄四娘,而是老妇,比如《石壕吏》中的“老翁之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诗中的老者并没有任何看不起人、贬低人的意思,否则他又怎么会自称“少陵野老”呢?由此可见,苏轼的说法更像是一种调侃。
当时的杜甫,居住在浣花溪,与黄四娘亦是邻居。在杜甫之后的20余年,浣花溪来了一位叫薛涛的才女,她遇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可这也是导致她单身一辈子的原因。
黄四娘与杜甫经常有往来,而关于她的身份,我们也不得不猜测一下,她究竟是未婚女子呢?还是寡妇呢?
其实这两个答案显然都不符合真实,黄四娘既不是未婚女子,也不是寡妇。首先,单从杜甫对她的称呼来看,就不可能是未婚女子,再怎么说黄四娘也不属于那个年纪了。
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么简单的道理杜甫也应该明白,所以如果黄四娘是寡妇,杜甫不太可能去到她的家里。
再从“黄四娘家花满蹊”这句话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蹊”这个字,这个字是小路的意思,既然是小路,杜甫又经常去她家,我们也不难猜出黄四娘的身份,就是伎女。
薛涛本来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在朝中做官,一家人过得十分滋润。可是父亲薛郧因为得罪了当朝的*,所以被贬,举家流亡,而父亲薛郧也因病去世。为了生活,薛涛不得不做了官伎。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韦皋,她人生中第一个知己。韦皋听说薛涛有才,便召她来府中赋诗。薛涛从容不迫地写下了《谒巫山庙》,她的赋文实在太过出色,韦皋看了之后也大为赞赏。
后来,韦皋常邀她来府中赋诗,很多人赏识她的才能,她也成了府中的交际花。渐渐地,薛涛的名气开始流传起来。
薛涛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韦皋,如果没有这个人,她的一生恐怕只能黯然失色,韦皋有才,长得也英俊,薛涛无数次把他当成自己命中的那个人,可是薛涛也明白,他们俩是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
后来的日子里,薛涛遇到了元稹,这个年龄小她11岁的男人,元稹不是没有勇气爱一个比他大的女人,可元稹更在意的是自己,他当然明白眼前这个女人为了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前途,可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仕途,做了一个负心的渣男。
自此之后,薛涛不再爱了,索性独自过完一生。多年以后,人们再次经过浣花溪畔,会想起两个人:一个风流的杜甫与一个专情的薛涛。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诗歌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地描写儿童的佳作。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大意
题秋江独钓的图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诗句意思
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的古诗背诵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作者
题秋江独钓图的古诗加拼音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硬笔书法
题秋江独的图古诗
秋江独钓的古诗
钓鱼的古诗独钓一江秋
秋江独钓古诗的角度
题乌江题古诗的诗意
题*湖秋月图的古诗意思
江畔独步古诗的诗意
江独步寻花的古诗的诗意
秋江的古诗意思
独钓韩江雪的古诗
江边独钓诗句
江雪的诗意图带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的古诗诗意
秋江垂钓的古诗
江雪古诗意思的图片
古诗江岸秋思的诗意
秋晚江上遣古诗的诗意
独钓寒江雪之类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的古诗意思是
秋词的古诗意思和主题
江行无题唐钱羽的古诗意思
形容妻女之乐的古诗
提到贵州的古诗
唐代的古诗新乐府
带风雨的古诗词
含似月的古诗
形容边塞的成语古诗
最值得读书的古诗
小鸟的家古诗原唱
你是我的大英雄古诗词
可以听的高中古诗词
揠苗助长的古诗还
竹在古诗词中的意义
有鱼翅有有古诗的写
偶尔下楼的古诗
写历史的古诗题材
津津有味的古诗
带拼音释义的古诗
乌衣巷是不是描写桥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的区别
搞笑的古诗对联
古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
关于苦瓜的古诗词
石磴的古诗
描写红墙绿瓦红花绿草的古诗
具有日月山水字的古诗
古诗写毛笔字的格式
霜月的古诗图片简单又漂亮
陆游写水果的古诗
带有月亮的两首古诗有哪两首
关于中秋的古诗手语视频
含有比喻的古诗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