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导语:《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的一首题画诗。是诗人早年应朋友邀请《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应画中的意境,巧妙的嵌入九个“一”,描写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景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秋江独钓图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古诗原文: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古诗诗意:
在一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我独自来到江边欣赏风景。在江边我发现了一只小船,一位渔人独自坐在小船上,身上披着一件大蓑衣,戴着一个金黄色的大斗笠,手上还拿着一根钓杆,上面有一根长长的丝线。身旁还摆着一樽酒。只见渔人抡起鱼竿,鱼钩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进水里。渔人一动不动的坐着,眼睛紧紧盯着鱼竿,但等了许久却不见鱼儿上钩,他似乎有些失落,不禁大声唱起歌来,还拿起身边的一樽酒,边喝边唱,可能是在想:虽然没有一个人陪伴着我,我很孤独而且寂寞,但我可以一个人钓着这一江秋水欣赏这秋天的美景,逍遥而又自在。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
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王士祯的祖父王象晋迁任浙江布政使,一岁的王士祯一家随任至杭州。王士祯三岁时,祖父王象晋因被迁罪落官,一家又随祖父回故乡山东新城。
王士祯家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间,名扬大江南北。明清鼎革之交,名门大多沉落,新城王家却大振于大厦既倒的灰烬之中。王士祯的家族是个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诗文大家不断辈出的大官僚世家。
祖父王象晋居家后,阖门谢客,亲自*家族诸孙读书学*。甲申之变时,王士祯全家避难在邹*。祖父王象晋与堂弟王象咸饮酒闲聊,时十岁的王士祯在侧,祖父兴起,对王士祯说:“我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试试汝子可教否!”王象晋随口出联道:“醉爱羲之迹。”王士祯不假思索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二人闻之大喜,以为天才,当即赠赏名人书画,以资鼓励。
王士祯十四岁时,才开始在新城家塾从祖父王象晋读书。顺治七年(1650年),王士祯十六岁,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第一。次年在乡试中,又举第六名。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士祯中会试五十六名,遗憾的是他没参加殿试,就提前返归了新城。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闱中,王士祯应殿试,得中二甲三十六名,以备选资格,在兵部观政。次年十月,得授扬州府推官。推官一职虽为区区七品,但是,执掌推勾狱讼之事,责任重大。
王士祯去扬州赴任时,他的母亲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对王士祯语重心长的嘱咐道:“你年纪轻轻就出任执掌推勾狱讼之事的法吏,我很害怕你不能胜任。然而扬州是你的先祖曾经待过的地方,你务必尽职尽责,不要给先祖抹黑。”母亲担心他年少气盛,又有虚名,怕他不能胜任法务工作,也怕扬州诱惑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王士祯刚来扬州,就碰到相当棘手的问题。在他到任的前一年,郑成功、张煌言率兵从长江入,占镇江、围金陵,江南人士群情沸腾,人人称欢。郑成功失败后,清廷开始追查江南各府县迎降郑成功,或是各种附和郑成功的行为。清廷派出户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员到江南查办,株连极广,“辞所连及,系者甚众”。稍有蛛丝马迹,或是供词中有涉及,有司就无限放大。更有一些屑小之徒,借此污告、攀告。王士祯以审慎的态度,将没有证据就遭关押的官员、人犯释放了,并将随意污告他人的奸恶之徒关押了起来,使不少被冤人士得以解脱。他不怕忤逆上司,不以讨好的态度办冤案。但是,他遭到了上司的不满,受到了降职的处分。
扬州也成了王士祯兴会无穷的所在,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更是与诸名士修禊扬州红桥,成为轰动天下文坛的佳话。扬州,是当时中国经济的重镇,富甲天下。自唐始就成为江南商业和文化中心,清朝康、乾年间,扬州一度跻身为“世界十大城市”之列。天下文人佳士莫不以赴扬州一聚为乐。卖文鬻艺于扬州,一时竟成时尚。王士祯的才华,在扬州得到了展现,为他以后执掌文坛牛耳奠定了基础。他自己也对扬州为官非常得意,有诗道:
可使文人有愧辞,韩欧坡老是吾师。
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他官扬州五年,为官正派,抵制住了扬州的各种“糖衣炮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在扬州赢得了诗名,不少文友对他期以希望,与君代兴,蔚然为一大诗家。他从扬州回京时,带走的只有两样东西,书和诗。在王士祯的成才之路上,扬州是个绝佳的修炼场所,有无扬州之行,对王士祯来说,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王士祯《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诗云:
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
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
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
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在户部做郎中时,被朝臣们共推为“各衙门官读书博学善诗者”之“最”,康熙召对懋勤殿,特旨授翰林院侍讲,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令入值南书房。康熙皇帝下诏王士祯进呈诗稿,王士祯选300首诗作进呈。
一时,王士祯诗名更为大振,天下文人无一不知王士祯,天下诗人无一不以识得王士祯为荣幸。与诗名大盛的同时,他的仕途也极为顺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官至刑部尚书。
蒲松龄是个落拓不第的文人,他作有《聊斋志异》,可是,久不被世人所识。当蒲松龄找到王士祯时,呈上了他呕心沥血之作《聊斋志异》,王士祯认真地“加评骘而还之”,为了让《聊斋志异》出版,王士祯在该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以能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当时的名流称赞此事:“国家文治轶千秋,扢雅扬风,巨公踵出,而一代正宗必以新城王公称首。”王士祯还赠诗蒲松龄《题聊斋志异》: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
王士祯见济南城西周村长白山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气候条件也非常适意,便在此修建了别墅,名叫“夫于草堂”。每逢闲暇便来游玩小住。盛夏酷暑,则全家来此消夏。这里有漫山的森林,清碧的泉水,鹿鸣鹤舞,湖光山色,是难得的避暑胜地。附*又有繁华的周村,生活十分方便。王士祯曾长期在山中别墅居住,登峰观瀑,临池戏鱼。有时登临会仙高峰,谣望清河碧带,芽庄湖帆,乘兴吟哦“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兴致高时,仰天长啸,空谷传响,极为惬意。
王士祯家藏书极富,他入仕途后,借他人藏书抄做目录,照单买书,一生收入,悉以购书,30余年间,从无罢手。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告归时,随身行李,惟书而已。他的学生扬州兴化籍画家禹之鼎为他作有《载书图》一轴,以纪其事。他有藏书楼“池北书库”,与朱彝尊“曝书亭”称誉大江南北。
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说”的又一大家, 但是,他只“拈出神韵”二字,没有作正面的系统阐述,引后世注家各执己见。袁枚批评王士祯的诗作“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王士祯《春不雨》,诗云: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
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
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袁枚话虽激,也是一家言。王士祯一生著述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
王士祯幼承家学,九岁能草书。他以诗与诗论著称于文学史,其书名为诗名所掩。他的书风如诗风,历经变化,终成一家。书作有晋人法度,纵逸俊美,温雅风流,高雅清秀,字中透出一股文人气息,他的书法为典型的“诗人之书”。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云: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能山水,出入于 “写意”和“工笔”间,更多的是一种文人才情的得瑟。他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拘一格地反映自我对“造化”的认识,发挥了诗书人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与“似与不似”之间。在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尤其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毋庸讳言,他在技法上还是不逮,四王所囿。他长期生活在官宦,他心中的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恋崖畔,自然与人不同,追求自然净化无垢之美,所以,他在构图上苍劲整洁,格调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有开生面,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卢秀辉有《王子真渔洋山人歌》一首,诗云:
霜露孤吟欲登楼,红桥修禊诗数千。
山横灯青第一流,盛事如潮夸经年。
苍桧烟波濯而寿,风叶薄暮从陌阡。
凭酒才气颓然偿,老眼笔墨仔细研。
新月诗句供江天,丹枫画图列林泉。
夜窗读书一字知,犹得离骚千遍怜。
书法如诗清梦起,高秀入晋知己弘。
造化入画心何老?余技得法适佳终。
《题秋江独钓图》
作者:王世祯
原文: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
1、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2、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3、樽:酒杯。
4、扁舟:小船。
诗意: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
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m.ju.51tietu.net)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愿对您有所启发。
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
作者:王世祯
原文: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注释:
1、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诗意: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小编推荐
江雪的诗意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注释:
1、绝:无,没有。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线以下了。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畔独步寻花古诗词的意思及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意思: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诗意:
黄四娘家的花长得非常茂盛,花枝花叶把小路都遮盖住了;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似恋恋不舍一样,恰好这时,黄莺也发出了动听的叫声,真是自由自在的小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经离乱战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
赏析: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愿对您有所启发。
题秋江独钓图的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
作者:王世祯
原文: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注释:
1、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诗意: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邀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美丽的《秋江独钓图》。
小编推荐
江雪的诗意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注释:
1、绝:无,没有。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江雪的诗意是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类型:记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高低:指从远处、*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江南春》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是杜牧的名作之一。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诗意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江南春》散译
干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江南春》注释
⑴莺啼:即莺啼燕语。
⑵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⑶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⑷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诗意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大意
题秋江独钓的图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诗句意思
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的古诗背诵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作者
题秋江独钓图的古诗加拼音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的硬笔书法
题秋江独的图古诗
秋江独钓的古诗
钓鱼的古诗独钓一江秋
秋江独钓古诗的角度
题乌江题古诗的诗意
题*湖秋月图的古诗意思
江畔独步古诗的诗意
江独步寻花的古诗的诗意
秋江的古诗意思
独钓韩江雪的古诗
江边独钓诗句
江雪的诗意图带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的古诗诗意
秋江垂钓的古诗
江雪古诗意思的图片
古诗江岸秋思的诗意
秋晚江上遣古诗的诗意
独钓寒江雪之类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的古诗意思是
秋词的古诗意思和主题
江行无题唐钱羽的古诗意思
诗中有鸟字的古诗词
描写去山西临汾的古诗
关于现代写父母的古诗
慎微的古诗
描写纳木错的古诗
师生聚会的古诗
含宽广胸襟的古诗
古诗草的串台词
描写报效祖国的古诗
与竹有关的古诗词
端午的来历及古诗
回到家乡感慨的古诗
写夏天西湖景色的古诗大全
含有唐宋元明清的古诗
夏天雨后心情好的古诗
形容陪老人的古诗
写西安古今变迁的古诗
充满杀机的古诗
关于十月的古诗词
关于荔枝的古诗大全短
带雨的爱情古诗
表达共享的古诗词
关于长江的古诗词兴旺繁荣
有关希望读书的古诗词
我的小桃树仿写古诗
古诗中的酒
远大志向的古诗李白
带荷花的古诗带拼音
古诗的常见分类
写一首以爱为题的古诗
找谐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