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关于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67) 语录(3) 说说(11) 名言(2) 诗词(827) 祝福(1) 心语(1k+)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翻译赏析

  • 学生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翻译赏析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文解释

      嗟叹你们这次的离别,不知你的心情如何?停下马饮着酒询问被贬的地方。巫峡的猿猴啼叫声音悲凉让人落泪,衡阳的归雁为我捎来几封书信。秋天枫江上的船帆渐渐远去,白帝城边的古木枝叶已经稀疏。如今圣明年代,皇帝常降恩泽,暂时分手不要苦闷烦恼。

      词语解释

      衔杯:饮酒。

      青枫江:在长沙。

      圣代:对当代的美称。

      踌躇:指烦愁。

      ⑴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⑵谪居:贬官的地方。

      ⑶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⑷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⑸青枫江:地名,在花溪。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赏析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诗人为两位被贬的友人送别,充满了关切、同情。他按照两位友人被贬的地方写景并抒发感情。全诗流畅明朗,情深意厚,有分有合,章法严密。

      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无怪乎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常侍(即高适)每工于发端。”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巴东三峡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王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

      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读来自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全诗在这里结束,不仅与首联照应,而且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其实,高适此诗情真意挚而又气势健拔,虽然连用了四个地名,但对诗意并无影响,反而使意境显得更为开阔。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究在何时,已难以考定。旧编在《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后,可能是高适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往南方之作。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有《高常待集》。

    [阅读全文]...

2022-01-08 18:44:49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释:

      1、谪居:贬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古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衡阳: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4、青枫江:在长沙。

      译文: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

      不知有何意想?

      请下马,

      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

      李少府去巫峡,

      听到猿啼落泪数行,

      王少府到衡阳,

      多寄雁书是我所望。

      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

      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

      如今盛世,

      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

      别离总是暂时的,

      请别再犹豫彷徨!

      赏析:

      这首诗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在内容上注意到铢两悉称,实在不容易。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枯。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衡山有回雁峰,鸿雁都飞不过衡山,足见也是人迹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不悲观,也不消极。

    [阅读全文]...

2022-02-03 23:30:36
2022-01-01 20:09:01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朝代:唐朝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注释

      ⑴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⑵谪居:贬官的地方。

      ⑶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⑷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⑸青枫江:地名,在花溪。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

      赏析:

      此诗作年究在何时,已难以考定。旧编在《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后,可能是高适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往南方之作。

      「原文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翻译」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不知有何意想?请下马,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李少府去巫峡,听到猿啼落泪数行,王少府到衡阳,多寄雁书是我所望。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如今盛世,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别离总是暂时的.,请别再犹豫彷徨。

      「鉴赏」

      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读来自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盛传敏在《碛砂唐诗纂释》卷二中谈到这首诗时说:“中联(指中间二联)以二人谪地分说,恰好切潭峡事,极工确,且就中便含别思。”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叶燮在《原诗》中,曾经指责此诗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地名太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连用四地名,究非所宜。”但他又说:“五、六浑言之,斯善矣。”其实,高适此诗情真意挚而又气势健拔,虽然连用了四个地名,但对诗意并无影响,反而使意境显得更为开阔,诚如《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此诗:“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盛之作。”

    [阅读全文]...

2021-12-21 17:27:16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翻译及赏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5、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6、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7、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8、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9、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13、比邻:并邻,*邻。14、无为:不要效仿。15、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韵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评析】: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中心思想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赏析二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阅读全文]...

2022-04-15 21:53:06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朗诵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透过风生烟雾遥遥望见五津。你我都是远游四方在外地做官的人,分别时我们都怀着离情别意。在全国各地只要我们把朋友放在心间,哪怕相隔在天涯也如*邻。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处,像少男少女一样泪湿佩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杜少府赴蜀上任而作,是一首送别诗。意在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诗的首联就离别的地点引出友人赴任的地点,两地景象开阔,诗句语气豪迈,为结尾抒发的乐观情绪铺*道路,营造气氛。颔联述离别之情,却无悲伤,旨在互相勉励。颈联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旷达情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尾联劝慰友人不必像小儿女一样伤别,表现出诗人壮阔的胸怀。全诗情调高昂,写送别而无悲伤。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旷达的襟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阅读全文]...

2022-03-01 22:55:24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 阅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修辞手法: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如果非要问修辞的话,那就是夸张?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词句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三秦,泛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整体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与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

      颔联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变化,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说彼此离别的意味同样都有游宦人的情意。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这里,诗人安排了两个联结纽带: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将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贴*了,也将远隔千里的距离缩短了。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使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颈联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十字一意,应作一句读,宋人称之为“流水对”,艺术性极高。尽管它们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中化出,但是显得更加精简、明快,富有节奏感。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因此结尾处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诗句,实在是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这首诗从押韵、*仄、对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表明了王勃在唐代新体诗形成阶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诗抒发对友人的真情实感,从胸臆中流出,没有丝毫宫廷式的赞美和矫饰,脱净了宫廷诗的格调,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阅读全文]...

2022-04-22 08:11:47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

  • 阅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5、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6、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7、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8、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9、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3、比邻:并邻,*邻。

      14、无为:不要效仿。

      15、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韵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翻译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整体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严整对仗;颔联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与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

      颔联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变化,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说彼此离别的意味同样都有游宦人的情意。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这里,诗人安排了两个联结纽带: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将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贴*了,也将远隔千里的距离缩短了。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使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颔联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十字一意,应作一句读,宋人称之为“流水对”,艺术性极高。尽管它们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中化出,但是显得更加精简、明快,富有节奏感。

      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因此结尾处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诗句,实在是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这首诗从押韵、*仄、对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表明了王勃在唐代新体诗形成阶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诗抒发对友人的真情实感,从胸臆中流出,没有丝毫宫廷式的赞美和矫饰,脱净了宫廷诗的格调,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阅读全文]...

2022-03-02 06:34:13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词语注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着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5-24 20:02:53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跌落绝情谷,给杨过留下十六年相见的约定。

    一别十六年,杨过黯然神伤。

    在极度情伤下,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掌法:黯然销魂掌。

    此掌威力无穷,堪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相匹敌。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这世间最悲伤的事情了。

    可是,在唐代,有一位天才诗人,友人离别,他写下一旷世之作,一扫离别的凄楚,豁达而豪迈,中间两句成朋友圈离别金句。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所作。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蜀州,现在四川的崇州市。

    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去四川做县尉,王勃不舍友人,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送别的名作,一开头就充满了豪壮之气。

    且看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是关中长安,是王勃所在的地方;五津,是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雄伟的长安由三秦拱卫,透过长安望向蜀地,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点出了诗人翘首相望的心情。

    起笔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第二联有些伤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和你有着同样伤感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是在他乡为客。

    这一句拉*了友人的距离:都是离乡背景,都是恰逢离别,我们都一样。

    你以为会一直悲伤下去吗?不是的,王勃在第三联豪壮起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一般。

    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厮守在一起,而是心灵的相通。我们互为知己,又怕什么天涯海角呢?

    离别在王勃笔下,变得雄壮而豪迈。

    最后一联,王勃殷勤叮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千万别像小儿女那样,在分别的歧路上哭哭啼啼。

    这首诗历来千古传唱,就是因为王勃打破了历来离别时悲伤、低沉、消极的情绪,使离别变得不再悲伤,不再可怕,而是变得豪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离别的金句,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在网络*台上不断被提及。

    有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抄袭了曹植的诗。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确实,王勃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王勃化用之后,却较曹植更加豪迈,更加潇洒,其传播程度,也远超前者。

    这样的“抄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

    因为少年的王勃遇到了少年的大唐,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他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才华,让他受到瞩目,让人更加自信。

    这不使得他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不得志时,诗越写越悲伤,越写越难过。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少年气象,更是大唐红日初生的希望气象。

    人生,聚散离合终有时。

    一场离别,有人悲伤,有人豪情万丈,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相信: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而不必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只愿你,在面对离别时,亦能如王勃一样潇洒,吟出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么,离别时,你一定会少了许多悲伤。

    [阅读全文]...

2022-06-14 12:30:57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句子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语录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说说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名言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诗词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祝福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 心语